椅具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29936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椅具扶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扶手,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水平调整位置的椅具扶手。



背景技术:

已知的一种椅子设有两个扶手,为了配合不同使用者的使用需求,有些椅子扶手设计为可调整前后位置与左右位置。以中国台湾专利证书号数twi353822号专利为例,提供一种可水平调整的座椅扶手,其结构包含一底座、一盖体,以及设置于该底座与该盖体之间的一固定装置与一调整件。其中,该固定装置包括一个具有数个齿部的片体、一个具有两列齿部的固定片,以及两个位于该固定片的左右两侧并与该固定片的所述齿部啮合的齿轮。而该调整件主要包括两个排齿,其中一排齿具有数个能与该片体的所述齿部啮合的第一齿部,另一排齿具有数个能与所述齿轮啮合的第二齿部。当上述相对应的齿部间相啮合时,该底座与该盖体被定位住而无法移动,当上述相对应的齿部间远离而未啮合时,使用者可用手握住并带动该底座与该盖体前后左右移动,以调整位置。

也就是说,该专利是通过所述两个排齿、两个齿轮,以及具有所述齿部的该固定片等元件,达到调整扶手位置的功能。而本案申请人有鉴于此种可调整位置的扶手有其应用上的便利性,而且消费者对此有广大的使用需求,所以提出另一种不同结构、元件动作原理不同的椅具扶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创新、方便调整水平位置的椅具扶手。

本发明椅具扶手,适用于安装在一个椅具的一个扶手杆上,并包含:一个能移动地安装在该扶手杆上的外壳,该外壳界定出一个容置空间,该外壳能受控制而在一个定位状态与一个非定位状态间转换, 当该外壳位于该非定位状态时,能受驱动而相对该扶手杆沿一个第一方向往复移动以及沿一个不同于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往复移动。该椅具扶手还包含一个卡掣单元与一个控制单元,该卡掣单元安装在该容置空间,并包括一个能经由该外壳连结该扶手杆的基座,以及两个枢接于该基座上并沿该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枢转齿轮,每一个枢转齿轮具有一个一端与该基座枢接的摆臂部,以及一个位于该摆臂部的另一端并具有数个第一突齿的齿轮部,该控制单元包括一个位于所述枢转齿轮的所述齿轮部一侧的排齿,该排齿具有数个沿该第一方向排列并朝所述第一突齿突出的第二突齿,该控制单元能受驱动而在一个锁定位置与一个非锁定位置间移动,当该控制单元位于该锁定位置时,该排齿的所述第二突齿与所述枢转齿轮的所述第一突齿啮合,所述枢转齿轮被固定住,该外壳位于该定位状态,当该控制单元位于该非锁定位置时,该排齿远离所述枢转齿轮,所述枢转齿轮能够枢转,该外壳位于该非定位状态。

本发明所述的椅具扶手,该卡掣单元还包括一个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并能与该外壳同步地沿该第二方向移动的导引座,该导引座包括两个沿该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导槽,每一个导槽具有一个邻近另一个导槽的第一槽端,以及一个相反于该第一槽端的第二槽端,该基座设置于该导引座上,该基座与该导引座间能沿该第二方向相对位移,每一个枢转齿轮的该齿轮部能在相对应的该导槽的该第一槽端与该第二槽端间移动。

本发明所述的椅具扶手,该外壳包括一个具有一个连通该容置空间的底安装孔的底壁,该导引座还包括一个位于所述导槽间并供该基座安装的限位槽,以及一个自该限位槽朝下延伸并连通该底安装孔的结合孔,该基座能经由该结合孔与该底安装孔连结该扶手杆。

本发明所述的椅具扶手,每一个枢转齿轮的该齿轮部还具有一个朝相对应的该导槽伸入,并能移动于该第一槽端与该第二槽端间的导柱。

本发明所述的椅具扶手,该外壳包括上下间隔的一个底壁与一个顶壁,以及一个连接于该底壁与该顶壁周缘,并与该底壁及该顶壁共同界定该容置空间的围壁,该围壁具有沿该第二方向间隔排列的一个 第一围壁段与一个第二围壁段,当该基座邻近该第一围壁段时,每一个枢转齿轮的该导柱位于相对应的该导槽的该第一槽端,当该外壳沿该第二方向移动到使该基座邻近该第二围壁段时,每一个枢转齿轮的该导柱位于相对应的该导槽的该第二槽端。

本发明所述的椅具扶手,该控制单元还包括一个控制件,该控制件具有一个位于该卡掣单元上方且连接该排齿的延伸壁,以及一个自该延伸壁突伸出该外壳的按压壁,该按压壁能受到按压而带动该排齿沿该第二方向朝该第二围壁段移动,使该排齿远离所述枢转齿轮。

本发明所述的椅具扶手,该控制单元还包括一个被抵压于该控制件的该按压壁与该外壳的该围壁间的弹性件,该弹性件用于提供该控制件与该排齿一个恒朝该第一围壁段的方向移动的复位力量。

本发明所述的椅具扶手,该控制单元还包括一个具弹性复位力地安装在该外壳上的控制件,该控制件具有一个位于该容置空间并连接该排齿的延伸壁,以及一个自该延伸壁突伸出该外壳的按压壁,该控制件能带动该排齿沿该第二方向移动,以控制该排齿与所述枢转齿轮的啮合关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改变该排齿与所述枢转齿轮的啮合关系,使该外壳能在该定位状态与该非定位状态间转换,而且所述枢转齿轮通过可枢转的设计,使该外壳于该非定位状态下能自由移动,上述结构创新、元件动作原理也不同于以往扶手。而且要调整位置时只要驱动该控制单元移动到该非锁定位置,就可进行该外壳的位置调整,使用上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一不完整的立体图,显示本发明椅具扶手的一实施例与一个扶手杆;

图2是该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3是该实施例的一侧视剖视图;

图4是一俯视分解图,显示该实施例的一卡掣单元;

图5是该实施例的一俯视剖视图,同时显示该实施例的一控制单 元位于一锁定位置;

图6是一类似图5的俯视剖视图,同时显示该控制单元位于一非锁定位置;

图7是一类似图6的俯视剖视图,同时显示该实施例的一外壳沿一第一方向移动后的状态;

图8是一类似图6的俯视剖视图,同时显示该外壳沿一第二方向移动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4,本发明椅具扶手的一实施例,适用于安装在一个椅具的一个扶手杆1上,该扶手杆1具有一个位于顶部的安装件11,该安装件11具有一水平的安装壁111,以及一自该安装壁111朝上突出的结合柱112。该椅具包含一个外壳2、一个卡掣单元3,以及一个控制单元4。

该外壳2安装在该扶手杆1顶部,本实施例的外壳2是由数个壳体21对接组装而成。所述壳体21结合后,该外壳2包括一底壁22、一间隔地位于该底壁22上方并能供使用者的手靠置的顶壁23,以及一连接于该底壁22与该顶壁23周缘,并与该底壁22及该顶壁23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间20的围壁24。该底壁22沿一第一方向51长向延伸,并具有一自底面延伸至顶面且连通该容置空间20的底安装孔221。该顶壁23具有两个左右间隔且设置于其底面的第一滑嵌部231,每一第一滑嵌部231为一个沿一第二方向52长向延伸的凹槽。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方向52垂直该第一方向51,该第一方向51为左右方向,该第二方向52为前后方向,但实施时不限于此。该围壁24具有沿该第二方向52前后间隔排列的一第一围壁段241与一第二围壁段242。

该卡掣单元3安装在该容置空间20,并包括一个设置于该外壳2的该底壁22上的导引座31、一个位于该导引座31上且连结该扶手杆1的基座32,以及两个枢接于该基座32上并沿该第一方向51左右间隔排列的枢转齿轮33。

该导引座31包括一个位于中央并朝下凹设的限位槽311、一自该限位槽311朝下延伸并连通该外壳2的该底安装孔221的结合孔312, 以及两个沿该第一方向51间隔排列于该限位槽311的两相反侧的导槽313。每一导槽313为一沿着该第一方向51长向延伸的长状槽。每一导槽313具有一邻近另一导槽313的第一槽端314,以及一相反于该第一槽端314并远离另一导槽313的第二槽端315。

该基座32设置于该限位槽311,且该基座32与该导引座31间可沿该第二方向52产生相对位移。该基座32能经由该结合孔312与该底安装孔221连结该扶手杆1,具体来说,该扶手杆1的该结合柱112向上穿过该底安装孔221与该结合孔312而伸入该基座32中,再通过一支螺丝321将该基座32与该结合柱112锁固结合。

参阅图2、4、5,每一枢转齿轮33具有一个一端与该基座32枢接的摆臂部331,以及一个位于该摆臂部331的另一端的齿轮部332。该齿轮部332设置于对应的导槽313上,并具有数个第一突齿333,以及一朝下延伸并伸入相对应的该导槽313的导柱334。该导柱334能在相对应的该导槽313的该第一槽端314与该第二槽端315间移动。

该控制单元4安装于该容置空间20,并包括一个控制件41、一个一体连接于该控制件41的一侧的排齿42,以及两个左右间隔的弹性件43。

参阅图2、3、5,该控制件41包括一个位于该容置空间20且延伸于该卡掣单元3上方的延伸壁411,以及一自该延伸壁411经由该外壳2的该第一围壁段241突伸出该外壳2的按压壁412。该延伸壁411具有两个设置于其顶面并分别与该顶壁23的所述第一滑嵌部231结合的第二滑嵌部413,每一第二滑嵌部413能沿该第二方向52而相对于对应的第一滑嵌部231移动,如此可导引该控制件41沿该第二方向52移动的行程,避免该控制件41左右晃动。

该排齿42连接于该控制件41的该延伸壁411远离该按压壁412的一侧,并位于该外壳2的该第二围壁段242与所述枢转齿轮33间。该排齿42具有数个位于底面且沿该第一方向51排列并朝所述第一突齿333突出的第二突齿421。该排齿42能受到该控制件41带动而沿该第二方向52移动,以通过该控制件41控制该排齿42与所述枢转齿轮33间的啮合关系。

每一弹性件43被抵压于该控制件41的该按压壁412与该外壳2 的该围壁24间,并用于提供该控制件41与该排齿42一个恒朝该围壁24的该第一围壁段241的方向移动的复位力量。

参阅图1、5、6,本发明使用时,该控制单元4能受驱动而在一个如图5的锁定位置与一个如图6非锁定位置间移动,进而能控制该外壳2在一个定位状态与一个非定位状态间转换。当该控制单元4位于该锁定位置时,该排齿42的所述第二突齿421与所述枢转齿轮33的第一突齿333啮合,而且因为所述弹性件43的弹力抵推该控制件41,使该排齿42受到往该第一围壁段241的力量而将所述枢转齿轮33紧抵固定住,所述枢转齿轮33无法枢转,该外壳2被限制定位于该定位状态,此时该外壳2无法相对于该扶手杆1移动。

要调整该外壳2相对于该扶手杆1的位置时,如图5箭头a所示方向按压该控制件41的按压壁412,以带动该排齿42沿该第二方向52朝该外壳2的该第二围壁段242移动,该控制单元4进而转换到图6的该非锁定位置。在该非锁定位置时,该第一排齿42远离所述枢转齿轮33,所述第二突齿421不再与所述第一突齿333啮合,该外壳2转换到该非定位状态而可自由移动,此时该外壳2能受驱动而相对该扶手杆1沿该第一方向51往复移动,也能沿该第二方向52往复移动。

参阅图6、7,具体来说,本发明在调整该外壳2水平位置的操作上,使用者可先用手握住该外壳2,以拇指按压该控制件41并维持按压动作,在此同时再用手带动该外壳2移动。该外壳2被带动而沿该第一方向51左右移动时,该卡掣单元3整体为固定不动。

参阅图1、6、8,另外,调整该外壳2沿该第二方向52的位置时,当该外壳2沿该第二方向52移动时,该卡掣单元3的该导引座31也会跟着该外壳2同步移动,而该基座32因为与该扶手杆1的该结合柱112结合,因此该基座32被固定于该扶手杆1上不动。而每一枢转齿轮33由于其摆臂部331一端与该基座32枢接,该齿轮部332的导柱334则伸入该导引座31的导槽313,因此该外壳2沿该第二方向52移动时,每一枢转齿轮33会以其与该基座32枢接的部位为枢转中心而枢转,而其枢转行程受到导槽313的限制与引导。当该基座32如图6所示,靠近该外壳2的该围壁24的该第一围壁段241时,每一枢转齿轮33的该导柱334位于相对应的该导槽313的该第一槽端 314。当该外壳2沿该第二方向52移动到使该基座32靠近该外壳2的该围壁24的该第二围壁段242时,如图8所示,每一枢转齿轮33的该导柱334位于相对应的该导槽313的该第二槽端315。本发明的外壳2沿该第二方向52调整位置时,可在图6与图8所示的位置间移动调整。

参阅图5,使用者将该外壳2沿该第一方向51与该第二方向52移动调整到适当位置后,就可解除施加于该控制件41的按压力量,该控制件41与该排齿42就受到所述弹性件43的弹力抵推,朝该外壳2的该第一围壁段241的方向移动复位到图5的该锁定位置,使该排齿42与所述枢转齿轮33啮合,以将该外壳2定位于前述调整后的适当位置。

综上所述,通过控制该排齿42与所述枢转齿轮33间的啮合关系,使该外壳2能在该定位状态与该非定位状态间转换,而且所述枢转齿轮33通过可枢转的设计,使该外壳2能移动,本发明的结构创新、元件动作原理也不同于以往扶手。此外,只要驱动该控制单元4移动到该非锁定位置,就可自由调整该外壳2位置,调整使用上非常方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