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侧塌防震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03537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侧塌防震床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防震床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抗侧塌防震床,它包括由两条前支架、两条后支架和床撑组成的床体;所述前支架和后支架上分别设有带固定孔的耳板;所述耳板之间设有连接筋;所述前支架和后支架的顶端设有一组平行分布的横梁;所述横梁之间设有加固撑。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合理、在床体的两侧及后方都设有与耳板连接的连接筋,连接筋的外面覆有金属网,可以有效抵御来自两侧及后方的碎石冲击,保护床体上的人生安全,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防震床结构强度低、防震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专利说明】
一种抗侧塌防震床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防震床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侧塌防震床。
【背景技术】
[0002]地震会给人类生活造成巨大伤害,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建的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越来越坚固。但是在郊区、农村还存在大量的老房子,这种房子大多是砖瓦结构,结构强度较低,一旦坍塌后果不堪设想。
[0003]为了解决房屋结构不坚固带来的安全隐患,目前,很多家庭都采用防震床,所述防震床的四条支腿向上延伸,顶部设有横梁,在横梁上摆放木板。这样虽然可以避免屋顶的坠物落向床体,但是一旦发生坍塌,墙体也会发生坍塌,墙体坍塌的碎石砖块会从侧面进入床体,给生命带来严重威胁,而且坍塌的碎石砖块会击中床撑导致床体变形,从而导致抗震能力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防震床结构强度低、防震效果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抗侧塌防震床,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抗侧塌防震床,它包括由两条前支架、两条后支架和床撑组成的床体;其要点是所述前支架和后支架上分别设有带固定孔的耳板;所述耳板之间设有连接筋;所述前支架和后支架的顶端设有一组平行分布的横梁;所述横梁之间设有加固撑。
[0006]进一步地,所述两根前支架上分别设有上下分布的两块耳板,耳板垂直对准后支架;所述两根后支架上分别设有与前支架相对应的耳板;所述两根后支架之间分别设有一组相对应的耳板。
[0007]进一步地,所述耳板的边长6cm,其中一条为弧形,耳板的中间设有直径2cm的固定孔。
[0008]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筋设在相邻支架的耳板上;所述连接筋交叉设置,前支架下端的耳板与后支架上端的耳板连接,前支架上端的耳板与后支架下端的耳板连接,两根后支架之间亦是如此。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筋采用直径22mm的螺纹镀锌钢筋,两端压扁开孔,通过螺栓固定在耳板的固定孔上。
[0010]设置好连接筋后,既增加了床体和支架的坚固性,可以抵挡外力的冲击,在发生坍塌后,石块不会从侧面进入床体内。
[0011 ]进一步地,所述前支架和后支架之间、两条后支架之间分别设有金属网。
[0012]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网位于耳板和连接筋的外面,分别通过铁丝固定在前支架和后支架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网的网眼呈平行四边形,边长0.8_2cm。
[0014]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网的网眼呈圆形,直径1.2_2cm。
[0015]加设金属网后,可以阻挡细小物体从两侧及后侧进入,金属网的后方靠着连接筋,可以抵挡高强度的冲击。
[0016]进一步地,所述横梁在前支架上延伸50cm,延伸出的顶端设置加固撑。
[0017]在加固撑上铺设木板,即使发生坍塌,也不会伤及床体,横梁伸出的部分可以防止掉落的物体砸中床撑导致床体变形。
[0018]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合理、在床体的两侧及后方都设有与耳板连接的连接筋,连接筋的外面覆有金属网,可以有效抵御来自两侧及后方的碎石冲击,保护床体上的人生安全,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防震床结构强度低、防震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不意图;
[0020]图2是本实用新型连接筋安装示意图;
[0021]图3是本实用新型金属网安装示意图。
[0022]图中1、后支架2、加固撑3、耳板4、横梁5、床撑6、前支架7、连接筋
8、金属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6]根据图1图2和图3,一种抗侧塌防震床,它包括由两条前支架6、两条后支架I和床撑5组成的床体;所述前支架6和后支架I上分别设有带固定孔的耳板3;所述耳板之间设有连接筋7;所述前支架和后支架的顶端设有一组平行分布的横梁4;所述横梁之间设有加固撑2。
[0027]所述两根前支架上分别设有上下分布的两块耳板,耳板垂直对准后支架I;所述两根后支架上分别设有与前支架相对应的耳板;所述两根后支架之间分别设有一组相对应的耳板。
[0028]所述耳板的边长6cm,其中一条为弧形,耳板的中间设有直径2cm的固定孔。
[0029]所述连接筋设在相邻支架的耳板上;所述连接筋交叉设置,前支架下端的耳板与后支架上端的耳板连接,前支架上端的耳板与后支架下端的耳板连接,两根后支架之间亦是如此。
[0030]所述连接筋采用直径22mm的螺纹镀锌钢筋,两端压扁开孔,通过螺栓固定在耳板的固定孔上。
[0031]设置好连接筋后,既增加了床体和支架的坚固性,可以抵挡外力的冲击,在发生坍塌后,石块不会从侧面进入床体内。
[0032]所述前支架和后支架之间、两条后支架之间分别设有金属网8。
[0033]所述金属网位于耳板和连接筋的外面,分别通过铁丝固定在前支架和后支架上。
[0034]所述金属网的网眼呈平行四边形,边长0.8_2cm。
[0035]所述金属网的网眼呈圆形,直径1.2_2cm。
[0036]加设金属网后,可以阻挡细小物体从两侧及后侧进入,金属网的后方靠着连接筋,可以抵挡高强度的冲击。
[0037]所述横梁在前支架上延伸50cm,延伸出的顶端设置加固撑。
[0038]在加固撑上铺设木板,即使发生坍塌,也不会伤及床体,横梁伸出的部分可以防止掉落的物体砸中床撑导致床体变形。
[0039]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合理、在床体的两侧及后方都设有与耳板连接的连接筋,连接筋的外面覆有金属网,可以有效抵御来自两侧及后方的碎石冲击,保护床体上的人生安全,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防震床结构强度低、防震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0040]本实用新型一种抗侧塌防震床,支架与床撑之间活动连接,可以方便拆卸安装。安装时首先将两根前支架和两根后支架定位安装床撑,床撑安装完毕后将连接筋与耳板进行连接,连接完耳板后,再安装横梁和加固撑,最后安装金属网,全部安装完毕后在顶部的加固撑上放上木板就完成了。
[0041]发生地震或其它原因导致房屋坍塌后,屋顶落下的物体落入加固撑上的木板上,支架垂直受力不会弯曲,横梁伸出部分可以防止落下的物体砸中床撑及床上的人,启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如果墙体发生开裂坍塌,碎石经过金属网拦截不会涌入到床体,金属网后侧的连接筋可以承受较强的冲击,有效保证床体上的人身安全。
【主权项】
1.一种抗侧塌防震床,它包括由两条前支架(6)、两条后支架(I)和床撑(5)组成的床体;其特征是所述前支架(6)和后支架(I)上分别设有带固定孔的耳板(3);所述耳板之间设有连接筋(7);所述前支架和后支架的顶端设有一组平行分布的横梁(4);所述横梁之间设有加固撑(2);所述两根前支架上分别设有上下分布的两块耳板,耳板垂直对准后支架(I);所述两根后支架上分别设有与前支架相对应的耳板;所述两根后支架之间分别设有一组相对应的耳板;所述横梁在前支架上延伸50cm,延伸出的顶端设置加固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侧塌防震床,其特征是:所述耳板的边长6cm,其中一条为弧形,耳板的中间设有直径2cm的固定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侧塌防震床,其特征是:所述连接筋设在相邻支架的耳板上;所述连接筋交叉设置,前支架下端的耳板与后支架上端的耳板连接,前支架上端的耳板与后支架下端的耳板连接,两根后支架之间亦是如此。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侧塌防震床,其特征是:所述连接筋采用直径22mm的螺纹镀锌钢筋,两端压扁开孔,通过螺栓固定在耳板的固定孔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侧塌防震床,其特征是:所述前支架和后支架之间、两条后支架之间分别设有金属网(8)。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抗侧塌防震床,其特征是:所述金属网位于耳板和连接筋的外面,分别通过铁丝固定在前支架和后支架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抗侧塌防震床,其特征是:所述金属网的网眼呈平行四边形,边长0.8-2cm。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抗侧塌防震床,其特征是:所述金属网的网眼呈圆形,直径1.2_2cm。
【文档编号】A47C31/00GK205728866SQ201620400669
【公开日】2016年11月30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7日
【发明人】鲁琦
【申请人】鲁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