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壶,尤其涉及一种壶顶立握式壶把、且壶盖以中轴为支撑旋转的壶。
背景技术:
壶是一种盛装液体的器皿,如茶壶、酒壶、水壶等,尤其饮茶是中国自古以来比较流行的休闲方式,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使中国在茶具的使用上也形成独到的见解,茶壶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作为茶壶是一种用于泡茶、斟茶的带嘴器皿,主要由壶把、壶盖、壶嘴、壶身,四个部分组成,不同的结构又区分了不同的茶壶造型,例如,根据壶盖的造型,茶壶通常分为压盖壶、嵌盖壶、截盖壶 ;根据外形,又分为圆器、方器、塑器、筋纹壶等。
需要指出,传统的壶,壶盖设置于壶口上,壶盖与壶口的连接方式为提拉盖扣式,倾倒壶内液体时,当倾斜角度过大时需要用手压住壶盖,以防壶盖脱落,当壶内液体具有一定温度产生蒸汽时,蒸汽通过壶盖钮把上的通气孔向外排出,极易烫伤手持壶盖钮把的手,且倾倒时需要按压壶盖防止脱落极为不便;同时壶把设置于壶身上,无法保证壶身360°完整面艺术创作。此外,传统的壶,壶口设置于壶顶中心位置,导出壶内茶叶和茶汤时,壶口周围的壶顶内壁容易堆积茶叶,造成倾倒不彻底。
本案需要重点指出的一种壶顶立握式壶把及壶盖以中轴为支撑点旋转的壶,其通过在壶顶中心设置支撑轴,壶盖的一端设置有与支撑轴相匹配的壶盖轴孔,支撑轴穿过壶盖的壶盖轴孔固定在壶顶中心位置,壶盖以支撑轴为轴心向左或向右开合,实现壶盖的开关功能,既避免了在倾倒液体时壶盖脱落,又避免用手压壶盖造成的烫伤问题;以壶顶立握式壶把支撑壶内液体倾倒,保留壶身外部360°完整面的创作空间,即美观、便利又增加了壶的实用性,降低烫伤风险;壶口设置在壶顶边缘,便于倾倒壶内浸泡过的茶叶及茶汤,使茶水倾倒更流畅、更彻底。
因此,针对以上方面,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有效的创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壶顶立握式壶把及壶盖以中轴为支撑点旋转的壶,以解决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壶顶立握式壶把及壶盖以中轴为支撑点旋转的壶,包括壶嘴、壶身、壶顶、壶把、支撑轴、壶盖、壶口、壶底,所述壶嘴设置于壶顶边缘,壶嘴内部腔体与壶身腔体相通;所述壶身为圆柱状,外表面为360°完整面,方便进行无尾画的艺术创作,壶身上方设置有壶顶;所述壶顶为圆形结构,壶顶设置有壶口、壶嘴、壶把、壶盖和支撑轴;所述支撑轴设置于壶顶的中心位置;所述壶盖覆于壶口上方,其上设置有壶盖气孔,壶盖外缘平沿底部与壶身平面顶沿贴合,使壶盖将壶口外沿完全封闭覆盖,壶口外沿与壶身平面顶沿重叠,同为一段,壶口外缘侧壁与壶身内壁重叠,位于同一垂直弧面上;壶盖与支撑轴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相匹配的壶盖轴孔,壶盖通过壶盖轴孔卡套在支撑轴上,壶盖轴孔外围设置有壶盖钮把,用于控制壶盖开启和闭合,壶盖与壶顶贴合,以避免壶盖在旋转过程中密合性差,影响整体使用及美观;所述壶口为扇形结构;所述壶底位于壶身腔体内部。
相应的,壶把与支撑轴的位置包括两种方式,方式一为壶把与支撑轴分离,壶把设置于除壶顶中心位置的壶顶上;方式二为壶把与支撑轴一体结构,设置于壶顶中心位置;
相应的,壶把可以分为实心和空心两种结构,空心壶把上设置有壶把气孔;
相应的,壶顶分为两种结构形式,形式一为平面结构壶顶,形式二为凸起式结构壶顶,壶盖随壶顶的结构形式贴合旋转,壶盖外缘平沿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壶身平面顶沿的宽度;
相应的,支撑轴穿过壶盖轴孔固定于壶顶中心位置,壶盖轴孔与支撑轴之间保留可旋转空隙;
相应的,壶口面积小于壶盖面积,以保证壶盖能将壶口完全覆盖。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壶顶立握式壶把及壶盖以中轴为支撑点旋转的壶的有益效果为:
(1)壶盖以壶顶正中心的支撑轴为支撑点旋转,实现壶盖的开启和闭合,不需要提拉扣盖的形式,该结构可避免壶盖丢失,也避免在倒水时倾角过速过大而导致的壶盖脱落,该结构倾倒壶内茶叶及茶汤会更流畅更彻底,同时降低了烫伤的风险;
(2)在壶顶上设置壶把,保证了壶身360°完整面,方便无尾画的艺术创作,壶把可作为雕塑艺术的载体,使外形更具有观赏性;
(3)壶口一侧壁与壶身内壁位于同一垂直弧面上,便于倾倒壶内浸泡过的茶叶及茶汤,使茶水倾倒更流畅、更彻底。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壶顶立握式壶把及壶盖以中轴为支撑点旋转的壶的壶把与支撑轴一体弧面壶盖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壶顶立握式壶把及壶盖以中轴为支撑点旋转的壶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壶顶立握式壶把及壶盖以中轴为支撑点旋转的壶的壶盖闭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壶顶立握式壶把及壶盖以中轴为支撑点旋转的壶的壶盖开启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壶顶立握式壶把及壶盖以中轴为支撑点旋转的壶的壶把与支撑轴一体平面壶盖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壶顶立握式壶把及壶盖以中轴为支撑点旋转的壶的壶把与支撑轴分离平面壶盖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壶顶立握式壶把及壶盖以中轴为支撑点旋转的壶的壶把与支撑轴分离弧面壶盖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壶顶立握式壶把及壶盖以中轴为支撑点旋转的壶的壶把与支撑轴一体平面壶盖,壶把为空心结构的剖视图。
图中:
1、壶嘴;
2、壶身;20、壶身平面顶沿;
3、壶顶;
4、壶把;40、壶把气孔;
5、支撑轴;
6、壶盖;60、壶盖钮把;61、壶盖外缘平沿;62、壶盖轴孔;63、壶盖气孔;
7、壶口;70、壶口外沿;71、壶口外缘侧壁;
8、壶底。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2、3、4、5、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壶顶立握式壶把及壶盖以中轴为支撑点旋转的壶,包括壶嘴1、壶身2、壶顶3、壶把4、支撑轴5、壶盖6、壶口7、壶底8;
所述壶嘴1设置于壶顶3边缘,壶嘴1内部腔体与壶身2腔体相通;所述壶身2为圆柱状,外表面为360°完整面,方便进行无尾画的艺术创作,壶身2上方设置有壶顶3;所述壶顶3为圆形结构,壶顶3设置有壶口7、壶嘴1、壶把4、壶盖6和支撑轴5;所述支撑轴5设置于壶顶3的中心位置;所述壶盖6覆于壶口7上方,其上设置有壶盖气孔63,壶盖外缘平沿61底部与壶身平面顶沿20贴合,使壶盖6将壶口外沿70完全封闭覆盖,壶口外沿70与壶身平面顶沿20重叠,同为一段,壶口外缘侧壁71与壶身2内壁重叠,位于同一垂直弧面上;壶盖6与支撑轴5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相匹配的壶盖轴孔62,壶盖6通过壶盖轴孔62卡套在支撑轴5上,壶盖轴孔62外围设置有壶盖钮把60,用于控制壶盖6开启和闭合,壶盖6与壶顶3贴合,以避免壶盖6在旋转过程中密合性差,影响整体使用及美观;所述壶口7为扇形结构;所述壶底8位于壶身2腔体内部。
相应的,壶把4可以分为实心和空心两种结构,空心壶把4上设置有壶把气孔40;
相应的,壶顶3分为两种结构形式,形式一为平面结构壶顶3,形式二为凸起式结构壶顶3,壶盖6随壶顶3的结构形式贴合旋转,壶盖外缘平沿61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壶身平面顶沿20的宽度;
相应的,支撑轴5穿过壶盖轴孔62固定于壶顶3中心位置,壶盖轴孔62与支撑轴5之间保留可旋转空隙;
相应的,壶口7面积小于壶盖6面积,以保证壶盖6能将壶口7完全覆盖。
实施例2:
如图6、7示,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壶顶3上设置的壶把4与支撑轴5分离,支撑轴5位于壶顶3中心位置,壶把4设置于除支撑轴5以外的壶顶3上,其它组成和连接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应用本案技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轻易对这些实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它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案不限于以上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案的揭示,对于本案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案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