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床的构造,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床边床。
背景技术:
目前,床边床(婴儿床)大多是不可升降的构造,由于不能进行高度调节,使用起来具有局限性。另外,目前的床边床只是简单的床体构造,除了不能进行高度调节外,拆装起来也很不方便,而且,其也不具备一些相应的,如倾斜度、脚轮移动等辅助构造。因此,目前的床边床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需要作出改进完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床边床,其构造科学合理,可以简单快捷地进行升降调节、倾斜调节,而且拆装方便,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床边床,包括床体及支撑架,所述床体设置在支撑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围管及设于围管两侧的调节竖脚,所述围管的形状与床体相适配,所述调节竖脚包括上截竖脚、下截竖脚及升降调节机构,所述上截竖脚与床体相连接,所述下截竖脚滑动套设在上截竖脚中,所述升降调节机构设于上截竖脚与下截竖脚之间。
进一步,所述升降调节机构包括调节固定座、调节按钮件、复位弹簧及调节卡齿,所述调节固定座设置在上截竖脚的下端位置,所述调节卡齿设置在下截竖脚的上段位置;所述调节按钮件包括位于中间的支撑部、位于上端的按压部、位于下端的顶卡部,其中,所述支撑部铰接式设置在调节固定座上,所述按压部与复位弹簧相对应,所述顶卡部与调节卡齿相对应,所述复位弹簧设于调节固定座内,且顶住调节按钮件的按压部,使调节按钮件以支撑部为支点,按压部上翘,处于待按压的状态,顶卡部下压,处于顶卡住调节卡齿的状态。
进一步,所述调节卡齿包括两个以上的卡齿,所述卡齿包括引导斜面及顶卡平面。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调节卡齿为条状构件,通过螺丝固定设置在下截竖脚的上段位置。
进一步,所述升降调节机构还包括保险按钮件,该保险按压件滑动设置在调节固定座上,下推时,顶住调节按钮件的按压部的下侧,上推时,脱离调节按钮件的按压部的下侧。
进一步,所述调节竖脚的上端通过折叠机构与围管相连接,所述折叠机构包括塑胶固定座及塑胶旋转座,其中,所述塑胶固定座设置在围管上,所述塑胶旋转座设置在调节竖脚上,所述塑胶固定座与塑胶旋转座之间铰接,使调节竖脚可相对围管进行折叠。
进一步,所述支撑架还包括横杆,所述横杆插接式设于调节竖脚之间。
进一步,所述支撑架还包括底脚,所述底脚包括两件,分别插接式设于调节竖脚下端,且,所述底脚的下侧设有万向脚轮。
进一步,所述支撑架还包括固定U型管,该固定U型管通过可拆卸式机构设于调节竖脚之间,且承载住床体的底部。固定U型管起到控制床体摇晃的作用。
进一步,所述可拆卸式机构包括插拔段、固定盖及锁定构造,其中,所述插拔段设于固定U型管的两侧,所述固定盖设置在围管两侧的调节竖脚上,且设有与插拔段相适配的插拔槽,所述锁定构造包括槽孔、弹片及按压开关,所述槽孔设置在固定盖上,所述弹片设置在插拔段,且与槽孔相对应,所述按压开关设置在固定盖上,且与槽孔、弹片相对应。拆卸时,按下按压开关,使弹片脱离槽孔,便可把插拔段从固定盖的插拔槽中拔出;组装时,将插拔段插入插拔槽中,在弹片变形弹力的作用下,弹簧会卡入槽孔中(即弹片从孔槽中弹出),实现锁定。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一、支撑架的调节竖脚设有升降调节机构,使得上截竖脚与下截竖脚之间可以进行伸缩调节,进而调整床体的高度。二、升降调节机构的操作简单快捷,升时无需操作按键,降时才需操作按键,而且可以控制两侧的高度差,使床体获得一头高一头低的倾斜状态,防止婴儿哺乳后吐奶现象。三、调节竖脚可以伸缩调节,并且可以相对围管进行折叠,另外,横杆、底脚、固定U型管皆是可拆卸式构造,方便整个支撑架的拆装、搬运与收纳,无需专业人员,用户自己便可完成拆卸与组装。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支撑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升降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支撑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图6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支撑架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床体1;围管2;横杆3;底脚4;万向脚轮5;固定U型管6;上截竖脚7;下截竖脚8;升降调节机构9;调节固定座10;调节按钮件11;复位弹簧12;调节卡齿13;支撑部14;按压部15;顶卡部16;引导斜面17;顶卡平面18;保险按压件19;塑胶固定座20;塑胶旋转座21;固定盖22;锁定构造23。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8,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新型床边床,包括床体1及支撑架,所述床体1设置在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包括围管2、设于围管2两侧的调节竖脚、设于调节竖脚之间的横杆3、设于调节竖脚下端的底脚4(底脚4的下侧设有万向脚轮5)及设于调节竖脚之间的固定U型管6;所述围管2的形状与床体1相适配,所述调节竖脚包括上截竖脚7、下截竖脚8及升降调节机构9,所述上截竖脚7与床体1相连接,所述下截竖脚8滑动套设在上截竖脚7中,所述升降调节机构9设于上截竖脚7与下截竖脚8之间。其中,所述升降调节机构9包括调节固定座10、调节按钮件11、复位弹簧12及调节卡齿13,所述调节固定座10设置在上截竖脚7的下端位置,所述调节卡齿13设置在下截竖脚8的上段位置;所述调节按钮件11包括位于中间的支撑部14、位于上端的按压部15、位于下端的顶卡部16,其中,所述支撑部14铰接式设置在调节固定座10上,所述按压部15与复位弹簧12相对应,所述顶卡部16与调节卡齿13相对应,所述复位弹簧12设于调节固定座10内,且顶住调节按钮件11的按压部15,使调节按钮件11以支撑部14为支点,按压部15上翘,处于待按压的状态,顶卡部16下压,处于顶卡住调节卡齿13的状态。细致地来说,调节固定座设有装配调节按钮件、复位弹簧的相应结构,以及方便调节按钮件的顶卡部卡入调节卡齿的缺口。
具体地,所述调节卡齿13包括两个以上的卡齿,所述卡齿包括引导斜面17及顶卡平面18。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调节卡齿为条状构件,通过螺丝固定设置在下截竖脚的上段位置。
具体地,所述升降调节机构9还包括保险按钮件19,该保险按压件19滑动设置在调节固定座10上,下推时,顶住调节按钮件11的按压部15的下侧,上推时,脱离调节按钮件11的按压部15的下侧。保险按压件起到开关锁定的作用。
具体地,所述调节竖脚的上端通过折叠机构与围管2相连接,所述折叠机构包括塑胶固定座20及塑胶旋转座21,其中,所述塑胶固定座20设置在围管2上,所述塑胶旋转座21设置在调节竖脚上,所述塑胶固定座20与塑胶旋转座21之间铰接,使调节竖脚可相对围管进行折叠。
具体地,所述固定U型管6的可拆卸式机构包括插拔段、固定盖22及锁定构造23,其中,所述插拔段设于固定U型管6的两侧,所述固定盖22设置在围管2两侧的调节竖脚上(当然,其具体是与升降调节机构的调节固定座相配合,固定在调节竖脚上),且设有与插拔段相适配的插拔槽,所述锁定构造包括槽孔、弹片及按压开关,所述槽孔设置在固定盖上,所述弹片设置在插拔段,且与槽孔相对应,所述按压开关设置在固定盖上,且与槽孔、弹片相对应。拆卸时,按下按压开关,使弹片脱离槽孔,便可把插拔段从固定盖22的插拔槽中拔出;组装时,将插拔段插入插拔槽中,在弹片变形弹力的作用下,弹簧会卡入槽孔中(即弹片从孔槽中弹出),实现锁定。
本床边床的调节操作原理如下:需要进行床体上升调节时,先上推保险按压件,解除锁定状态,然后无需按压调节按钮件的按压部,只需要直接轻抬起床边床的主体部分(即上部分),在调节卡齿的引导斜面的引导下,床边床的主体部分便可顺利上升,(每上升一个卡齿,便会伴随相应的咔嗒声,这是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调节按钮件以支撑部为支点,按压部上翘与顶卡部下压,不断更替而造成的),最后调节按钮件的顶卡部卡入相应高度的调节卡齿的顶卡平面,下推保险按压件,实现锁定。需要进行床体倾斜调节时,只需要让围管两侧的调节竖脚获得高度差即可。需要进行床体下降调节时,先上推保险按钮件,解除锁定状态,然后按压调节按钮件的按压部,解除按压调节按钮件的顶卡部的卡紧状态,下降到预定高度后,松开按压调节按钮件的按压部,按压调节按钮件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顶卡部重新卡入调节卡齿的顶卡平面,处于卡紧状态,最后下推保险按钮件,实现锁定。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采用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特征,而得到的其他新型床边床,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