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椅子的升降旋转可调复位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椅子的升降定位旋转及自动复位机构。
背景技术:
椅子的种类繁多,现在大多数的办公室都是使用具有升降调节功能的旋转扶手椅,这类扶手椅通常包括脚架、座垫、连接脚架和座垫的升降机构、位于座垫后侧的靠背、位于座垫两侧的扶手、设置在脚架底部的滑轮。升降机构可以调节座垫的高度,并且使座垫可以进行360度任意旋转。脚架底部的滑轮可以方便椅子进行移动。
通常情况下,升降机构是位于脚架的中心位置,当人直立地坐在椅子上时,重心也基本会落在脚架的中心位置,此时椅子的平稳性较好。但是,如果人们坐在座垫上并倾斜靠在靠背上时,椅子重心就会偏移脚架的中心位置,此时椅子平稳性较差,容易翻倒,并且,由于人在倾斜坐姿状态下不好进行躲避,因此倾斜坐姿状态下安全性不好。
为此,有些扶手椅在设计的时候就对椅子的重心进行改动,将椅子的重心向脚架前侧偏移,这样,当人坐进座垫或者是倾斜靠在靠背上时,椅子重心基本回到脚架的中心位置,从而增加倾斜坐姿状态下的平稳性。但是,实际在使用时发现,由于座垫连接在升降机构上可以360度任意旋转的,因此不能够保证人一定是从脚架的前侧坐进座垫,如果座垫的前侧开口转动至脚架的开侧或后方,人坐进座垫的时候倒与椅子的重心位置偏离较大,此时容易导致椅子翻倒。因此,现有的升降机构不具有自动调整座垫方位的功能,在实际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自动调整椅子座垫方位的椅子的升降旋转可调复位机构,其克服了背景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椅子的升降旋转可调复位机构,包括竖直设置的外管、活动设置在外管内的伸缩气缸,所述伸缩气缸包括嵌套在一起并可相对转动的轴芯和升降杆,轴芯底部与外管连接,升降杆顶部向上伸出外管,还包括旋转管套、固定管套、压缩弹簧、调整压块,旋转管套穿套在所述升降杆上可与升降杆同步转动,固定管套连接在外管上,旋转管套和固定管套具有一对彼此对置的螺旋状接触面;
初始状态,压缩弹簧产生使旋转管套接触面和固定管套接触面紧贴在一起的弹性力,所述调整压块用于控制所述压缩弹簧的弹性力以调节旋转管套可转动的角度范围;
转动升降杆,旋转管套旋转并沿竖直方向远离固定管套,所述压缩弹簧受到压迫使其弹性力增大;
松开升降杆,压缩弹簧释放弹性力并推动旋转管套和固定管套沿竖直方向相互靠近,旋转管套带动升降杆转动恢复到初始状态。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旋转管套位于外管内并可沿升降杆竖直滑动。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固定管套设置在外管内并位于旋转管套上方,所述固定管套穿套在升降杆上。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固定管套可相对外管竖直移动;所述调整压块位于固定管套上方并压住固定管套,所述调整压块可竖直移动。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调整压块穿套在升降杆上,所述调整压块的底部设有伸入到外管内并抵靠在固定管套上表面的压制部,所述调整压块与升降杆或外管螺纹连接。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压制部的底端设有外向突出的挂钩,还包括盖住外管上部开口防止挂钩脱离外管的固定环。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压缩弹簧设置在外管内并位于旋转管套下方。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还包括设置在升降杆上的推力轴承,所述压缩弹簧支撑在推力轴承和旋转管套之间。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还包括设置在外管内的内管,所述内管支撑在所述推力轴承下方。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固定管套、旋转管套的内表面设有储油定位槽。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旋转管套接触面和固定管套接触面贴合在一起,在没有外力作用的状态下,利用压缩弹簧的弹性力使旋转管套带动升降杆旋转恢复到初始状态,当椅子的座垫连接在升降杆上时,就可以保证在不使用椅子的状态下,座垫能够自动旋转到最初的方位。
另外,所述调整压块用于控制所述压缩弹簧的弹性力,从而控制压缩弹簧的剩余压缩量,达到调节旋转管套可转动的角度范围的目的,使升降机构具有调整座垫旋转角度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椅子的升降旋转可调复位机构在初始状态的示意图。
图2绘示了图1中圆圈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椅子的升降旋转可调复位机构的升降杆发生转动的示意图。
图4绘示了图3中圆圈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椅子的升降旋转可调复位机构的调整压块向下移动之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椅子的升降旋转可调复位机构,包括竖直设置的外管10、活动设置在外管内的伸缩气缸,所述伸缩气缸包括嵌套在一起并可相对转动的轴芯20和升降杆30。轴芯20底部与外管10连接,升降杆30顶部向上伸出外管10;升降机构还包括旋转管套40、固定管套50、压缩弹簧60,旋转管套40穿套在所述升降杆30上可与升降杆同步转动,固定管套50连接在外管10上,旋转管套和固定管套具有一对彼此对置的螺旋状接触面42、52。
初始状态,压缩弹簧60产生使旋转管套接触面42和固定管套接触面52紧贴在一起的弹性力(如图2所示)。
转动升降杆30,旋转管套40旋转,二接触面42、52配合使固定管套50和旋转管套40沿竖直方向远离(如图4所示),此时,所述压缩弹簧60受到压迫使其弹性力增大。
去掉外力松开升降杆30,压缩弹簧60释放弹性力并推动旋转管套40和固定管套50沿竖直方向相互靠近,旋转管套40带动升降杆30转动恢复到初始状态。
升降机构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压缩弹簧60的弹性力以调节旋转管套40可转动的角度范围的调整压块90。通过调整压块90控制压缩弹簧60的压缩量,达到控制旋转管套40可竖直移动的距离,从而实现升降杆30转动角度范围的调整。
所述旋转管套40位于外管10内并可沿升降杆30竖直滑动。所述固定管套50设置在外管10内并位于旋转管套40上方,所述固定管套50穿套在升降杆30上。所述固定管套50可相对外管10竖直移动。所述调整压块50位于固定管套50上方并压住固定管套50,所述调整压块50可竖直移动。
优选地,所述压缩弹簧60设置在外管10内并位于旋转管套40下方。所述调整压块90穿套在升降杆30上,所述调整压块90的底部设有伸入到外管10内并抵靠在固定管套50上表面的压制部92。所述调整压块90与升降杆30或外管10螺纹连接,向下旋转调整压块90可带动固定管套、旋转管套一起向下移动进一步压缩压缩弹簧60。所述压制部92的底端设有外向突出的挂钩94,还包括盖住外管10上部开口防止挂钩94脱离外管的固定环96。
所述固定管套50、旋转管套40的内表面分别设有储油凹槽56、46。
升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升降杆30上的推力轴承70,所述压缩弹簧60支撑在推力轴承70和旋转管套40之间。升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外管10内的内管80,所述内管80支撑在所述推力轴承70下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