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盏满釉禅定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6635阅读:56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盏满釉禅定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瓷器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盏满釉禅定杯。



背景技术:

建盏是我国古代八大名窑之一的宋代建窑所烧制的专门用于饮茶的茶盏。近几年,我国陶瓷界越来越注重明代以前的高古瓷,尤其是宋瓷,也因此兴起了一股烧制仿宋瓷的热潮,建盏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建盏的兔毫釉、油滴釉已经烧制成功,但是建盏的器型依然局限于模仿宋代建盏的器型和样式,如专利公开号CN 201533730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兔毫纹建瓷,用于日常生活中喝茶,它的碗壁由中间的胎料层和外面的釉料层经过烧结复合而成。

而由于现代与宋代的饮茶方式和习惯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与宋代建盏的相似的器型和样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饮茶方式了。故需要出现一种符合现代人要求的建盏,以适应现代人的饮茶方式,又不失视觉美感,最好结合宋代建盏油滴釉具有相似的釉面斑纹形状和特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盏满釉禅定杯,该禅定杯既能够适应现代人的饮茶方式,又不失视觉美感,还兼顾了宋代建盏油滴釉具有相似的釉面斑纹形状和特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盏满釉禅定杯,包括胎料层和釉料层;所述胎料层构成该禅定杯的杯体,所述釉料层从杯口至杯底内表面的底部中心完全覆盖住所述胎料层的内表面,所述釉料层覆盖住从杯口至杯足外侧的所述胎料层的外表面;所述禅定杯的高度为50~57mm,杯口直径为φ75~85mm;杯体的最大直径为φ83~94mm,杯体的最大直径处位于杯足底面往上的28~37mm处;杯足的直径为φ45~51mm,杯足的高度为4~5mm;杯足向上内凹形成内凹圈,内凹圈的直径为φ34~39mm,内凹圈上凹高度为2~3mm;杯底厚度为6~9mm,杯壁的厚度从杯底至杯口缓慢变小,高度上距离杯口3~5mm处的杯壁厚度为1.5~3mm;杯口处设置有倒圆角,圆角半径R=0.2~1.5mm;从杯口至杯足处的杯壁曲线由四段圆弧构成,分别为:半径R=66~85mm的圆弧,半径R=31~40mm的圆弧,半径R=20~27mm的圆弧以及R=150~160mm的圆弧。

需要说明的是,杯体即胎料层覆盖釉料层后所形成的轮廓形体,杯壁就是构成杯体的侧壁也是由胎料层覆盖釉料层形成的壁。

进一步地,所述杯足的下方和内凹圈处为裸露的胎料层。所述胎料层无釉料层覆盖。

进一步地,所述釉料层的厚度由杯口向下至所述杯底中心处依次递增。

该禅定杯的釉料层是经过1300℃~1350℃高温烧制熔融后与胎料层复合而成。胎料层的原料为:红色粘土、黄色粘土,混合配比的比例为100:100,原料按比例混合后通过搅拌机搅拌成泥浆,再经过80目筛网过筛,晾干成为泥料。泥料经手工拉坯或模具滚压塑造成为禅定杯的胎料坯体,而后于室内阴干,再通过电窑内素烧,烧制温度为800℃。

釉料层的原料重量份比为红泥:钾长石:石灰石:草木灰=100:10:15:10,原料按比例混合后通过球磨机湿磨8小时后,经过80目筛网过筛。

素烧之后的胎料坯体,采用浸釉法施釉,通过控制浸釉时间和釉浆的含水量,使得釉料层的厚度为1~2mm。施釉完成后的胎料坯体,先阴干,然后采用气窑或具备形成还原气氛的电窑内烧制。烧制的温度曲线为:0~800℃的升温速率为100℃/小时,800~1350℃的升温速率为150℃/小时,1350℃保温半小时,保温完成后关闭热源输入,自然冷却降温,即可获得建盏满釉禅定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禅定杯水平放置在桌面上时,人眼所见的均是禅定杯的釉面,而看不见胎体裸露部分,即禅定杯处于“满釉”的视觉效果;该禅定杯的整体外观特征是口窄、身宽、足内缩,杯体重心下沉,手端握时有下坠之感,有如僧侣打坐之态,故僧侣使用更加有意境,便于修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2是图1的一个结构尺寸标注示意图;

图3是图1的杯壁弧线说明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胎料层;2-釉料层;3-杯足;4-内凹圈;5-杯腹;6-杯口;7-杯底;A为杯足外侧;B为杯足底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盏满釉禅定杯,包括胎料层1和釉料层2;所述胎料层1构成该禅定杯的杯体,所述釉料层2从杯口6至杯底7内表面的底部中心完全覆盖住所述胎料层1的内表面,所述釉料层2覆盖住从杯口6至杯足外侧A的所述胎料层1的外表面;所述禅定杯的高度为50~57mm,杯口6直径为φ75~85mm;杯腹5的最大直径为φ83~94mm,杯体的最大直径处位于杯足底面B往上的28~37mm处;杯足3的直径为φ45~51mm,杯足3的高度为4~5mm;杯足3向上内凹形成内凹圈4,内凹圈4的直径为φ34~39mm,内凹圈4上凹高度为2~3mm;杯底7厚度为6~9mm,杯壁的厚度从杯底7至杯口6缓慢变小,高度上距离杯口63~5mm处的杯壁厚度为1.5~3mm;杯口6处设置有倒圆角,圆角半径R=0.2~1.5mm;从杯口6至杯足3处的杯壁曲线由四段圆弧构成,分别为:半径R=66~85mm的圆弧,半径R=31~40mm的圆弧,半径R=20~27mm的圆弧以及R=150~160mm的圆弧。

所述杯足3的下方和内凹圈4处为裸露的、无釉料层覆盖的胎料层1。

所述釉料层2的厚度由杯口6向下至所述杯底7中心处依次递增。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尺寸的禅定杯,禅定杯的高度为50mm,杯口6直径为φ75mm;杯体的最大直径为φ83mm,杯体的最大直径处位于杯足底面B往上的28mm处;杯足3的直径为φ45mm,杯足3的高度为4mm;杯足3向上内凹形成内凹圈4,内凹圈4的直径为φ34mm,内凹圈4上凹高度为2mm;杯底7厚度为6mm,杯壁的厚度从杯底7至杯口6缓慢变小,高度上距离杯口63mm处的杯壁厚度为1.5mm;杯口6处设置有倒圆角,圆角半径R=0.2mm;从杯口6至杯足3处的杯壁曲线由四段圆弧构成(如图3所示)分别为:半径R=71mm的圆弧,半径R=35.09mm的圆弧,半径R=22.76mm的圆弧以及R=154.95mm的圆弧。

上述禅定杯不仅具有“满釉”的视觉效果,而且该禅定杯的杯体重心下沉,手端握时有下坠之感,有如僧侣打坐之态,故僧侣使用更加有意境,便于修行。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