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窗体。
背景技术:
滑动窗是一种可在竖直方向实现窗扇开启的新型窗体,在楼宇建设领域逐步获得应用。滑动窗主要包括活动扇、窗体边框和开启装置,其中窗体边框又分为竖直边框和水平边框。活动扇在开启装置的驱动下沿竖直边框上下移动,实现窗体的启闭。为提高窗体的采光面积,现有的活动窗一般还设置固定扇。
目前,固定扇多直接采用螺钉紧固连接方式固定在竖直边框上,具体为:螺钉从竖直边框与墙体接触的表面钉入、穿过竖直边框后与固定扇连接。可想到,因为螺钉是从竖直边框的侧面钉入,所以需要先用螺钉连接固定扇和侧边框形成整体窗体,再将整体窗体安装在墙体上,窗体安装不便,容易造成固定扇玻璃损坏;更换固定扇时,需将窗体侧边框从墙体上拆卸下来再拆卸固定扇,拆卸十分复杂。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更为方便的窗体、以方便固定扇的安装拆卸,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的窗体中的固定扇安装、拆卸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窗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窗体,包括窗体边框和固定扇;所述窗体边框包括外侧框和内侧框;所述外侧框和所述内侧框固定连接;所述外侧框的内侧壁与所述固定扇的外表面贴合;所述内侧框的内侧壁上具有螺钉安装筋板;所述固定扇与所述内侧框配合的侧面具有卡接部;还包括固定扇安装压条;所述固定扇安装压条一侧端具有第一卡接配合部;所述第一卡接配合部与所述卡接部卡接配合;所述固定扇安装压条具有螺钉安装部;螺钉穿过所述螺钉安装部将所述固定扇安装压条固定在所述螺钉安装筋板上。
可选的,所述内侧框的内侧壁还具有固定扇卡合部;所述固定扇安装压条的另一侧端具有第二卡接配合部;所述螺钉安装筋板位于所述外侧框和所述固定扇卡合部之间;所述第二卡接配合部和所述固定扇卡合部卡接配合。
可选的,所述固定扇安装压条具有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螺钉安装部连接并位于所述螺钉安装部的同侧;两个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螺钉安装部形成容纳螺钉钉头的凹槽;所述第一卡接配合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配合部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连接板的端部、并位于所述凹槽外侧。
可选的,还包括装饰扣条;所述装饰扣条具有两卡扣;两个所述连接板端部内侧均具有扣合边;两个所述卡扣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扣合边连接。
可选的,所述固定扇卡合部为固定扇卡合槽;所述第二卡接配合部为第二卡接凸起。
可选的,所述固定扇卡合槽为L型槽;所述L型槽的内侧边指向所述外侧框。
可选的,所述窗体竖直边框还具有隔热条;所述外侧框和所述内侧框通过所述隔热条连接;所述内侧框与所述隔热条配合的连接筋板端部还具有端部筋板;所述端部筋板的和所述螺钉安装筋板连接。
可选的,所述端部筋板具有密封条安装槽。
可选的,所述外侧框的内侧壁具有密封条安装槽。
可选的,所述卡接部为开口指向固定扇内侧面的凹槽;所述第一卡接配合部为开口指向所述外侧框的第一卡接凸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窗体,包括窗体边框、固定扇和固定扇安装压条,窗体边框包括外侧框和内侧框,外侧框的内侧壁与固定扇的外侧面贴合,内侧框与固定扇配合的内侧壁上具有螺钉安装筋板,固定扇与内侧框配合的表面具有卡接部。固定扇安装压条中的第一卡接配合部插入到固定扇内,螺钉将固定扇安装压条压紧在内侧框的螺钉安装筋板上。因为固定扇安装压条和螺钉安装筋板固定连接,第一卡接配合部和卡接部配合,所以通过固定扇安装压条实现窗体的固定。安装窗体时,可将竖直边框先安装在墙体上,再安装固定扇;固定扇拆卸时也只需拆卸固定扇安装压条,无需将窗体从墙体上拆下。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说明背景技术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仅是用于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提供的窗体截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区域放大图;
图3是实施例提供的窗体边框结构示意图;
其中:1-外侧框、11-第一加强筋、2-内侧框、21-固定扇卡合槽、22-螺钉安装筋板、23-连接筋板、24-端部筋板、25-第二加强筋、26-导轨安装槽、27-挡板支架安装槽、3-隔热条、4-固定板安装槽、5-固定扇、51-卡接槽、6-固定扇安装压条、61-第一卡接凸起、62-第二卡接凸起、63-螺钉安装部、64-连接板、65-扣合边、7-螺钉、8-装饰扣条、81-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实施例提供的窗体截面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区域放大图,图3是实施例提供的窗体边框结构示意图。如图1,本实施中的窗体包括竖直边框、固定扇5和固定扇安装压条6。如图3,窗体边框包括外侧框1和内侧框2,外侧框1的一端和内侧框2固定连接。外侧框1和内侧框2在窗体边框的截面上延伸方向垂直,使窗体边框的横截面呈L型结构。外侧框1的内侧壁用于和固定扇5的外表面贴合;内侧框2的内侧壁上具有螺钉安装筋板22,螺钉安装筋板22垂直于内侧框2的内侧壁。
如图2,固定扇5与内侧框2配合的表面具有卡接槽51;固定扇安装压条6的一侧边具有与卡接槽51配合的第一卡接凸起51、中间具有螺钉安装部63。第一卡接凸起51插入到固定扇5的卡接槽51内,固定扇安装压条6的螺钉安装部63和螺钉安装筋板22通过螺钉7固定连接。因为螺钉7的固定作用,固定扇安装压条6不能相对于螺钉安装筋板22移动,也就不能相对于竖直边框移动;同时,固定扇安装压条6上的第一卡接凸起51卡住固定扇5,因此固定扇5也就不能在水平方向相对于固定扇安装压条6平行移动;在左右两侧的两个固定扇安装压条6的配合下,固定扇5在水平方向被固定。
在窗体安装时,可先将竖直边框和窗体的水平边框固定安装在墙体上,再利用固定扇安装压条6将固定扇5安装在竖直边框和水平边框上,实现窗体的分步骤安装。如果固定扇5中的玻璃或固定扇5的侧边发生损坏,可拆卸螺钉7、解除第一卡接凸起51和卡接槽51的配合关系将固定扇5从竖直边框上取下来,而无需如现有技术拆卸整个窗体。
本实施例中,竖直边框需要安装在墙体上。为实现竖直边框在墙体的固定连接,在竖直边框上还设置有固定板安装槽4,固定板安装槽4可卡接伸入到墙体内的固定板,实现竖直边框的固定。如图3,本实施例在外侧框1和内侧框2上均设置固定板安装槽4,利用两个固定板安装槽4实现竖直边框的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如仅在外侧框上设置固定板安装槽4,外侧框和内侧框还可形成T型结构。
如图2,本实施例中,固定扇5上的卡接槽51为开口指向固定扇5内侧面的凹槽,其中固定扇5内侧面指的是如图2中固定扇5的上侧面;而固定扇安装压条6上的第一卡接凸起61指向外侧框1方向。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扇5也可设置卡接凸起,而对应的固定扇安装压条6上的第一卡接凸起61更换为与卡接凸起配合的凹槽。
如图3,本实施例中,在内侧框2的内侧壁还具有固定扇卡合槽21,在固定扇安装压条6的另一侧端还具有第二卡接凸起62,螺钉安装筋板22位于外侧框1和固定扇卡合槽21之间。固定扇卡合槽21和第二卡接凸起62卡接配合。设置固定扇卡合槽21和第二卡接凸起62可进一步地提高固定扇安装压条6在竖直边框上的固定效果,进而进一步提高固定扇5的固定效果。进一步的,如图3,本实施例中的固定扇卡合槽21为L型槽,以更好的实现固定扇安装压条6的固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扇安装压条6的第二卡接凸起62可设置为凹槽,对应的固定扇卡合槽21也可对应地设置为凸起。
如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的固定扇安装压条6具有两个连接板64,两个连接板64和螺钉安装部63连接并位于螺钉安装部63的同侧,两个连接板64和螺钉安装部63形成了容纳螺钉7钉头的凹槽,螺钉7连接螺钉安装部63和螺钉安装筋板22后,钉头直接设置在凹槽内。相应的,第一卡接凸起61和第二卡接凸起62位于两个连接板64的端部,并位于凹槽的外侧。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装饰效果,防止螺钉7和容纳螺钉7的凹槽外露影响美观,还包括装饰扣条8。装饰扣条8的内侧具有卡扣81,两个连接板64的内侧均具有扣合边65,卡扣81和对应的扣合边65卡合后将装饰扣条8固定在凹槽的外侧并覆盖凹槽。
本实施例中的竖直边框除具有外侧框1和内侧框2外,还具有隔热条3。隔热条3安装在外侧框1和内侧框2之间,与外侧框1和内侧框2形成隔热腔。同时,隔热条3还起到固定连接的作用,实现外侧框1和内侧框2的固定连接。如图3,本实施例中内侧框2中与隔热条3配合的连接筋板23长度较长,其端部还具有端部筋板24,端部筋板24平行于外侧框1的内侧壁并与螺钉安装筋板22连接。端部筋板24、螺钉安装筋板22、连接筋板23和内侧框2的内侧壁形成容纳螺钉7的腔体,螺钉7穿过螺钉安装筋板22的部分设置在墙体内。端部筋板24和螺钉安装筋板22连接还可起到加强结构的作用。应当注意,为保证隔热效果,螺钉7不能穿透连接筋板23。
如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的端部筋板24上还具有密封条安装槽。密封条安装槽中可安装密封条,使竖直边框和固定扇5之间形成密封。同样的,也可在外侧框1的内侧壁上是指密封条安装槽,通过在外侧框1内壁上安装密封条实现密封效果。可选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将密封条安装槽设在固定扇5上实现密封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窗体还可安装竖直滑动窗。为安装竖直滑动窗,在内边框的内侧壁上还设置有安装导轨的导轨安装槽26。为减少导轨的外漏、防止导轨中沉积灰尘,还在内边框的内侧设置挡板支架安装槽27,以安装遮盖导轨的挡板支架。如图,本实施例中的外侧框1和内侧框2均为拉伸形成的中空框。另外,为提高竖直边框强度,在外侧框1内具有第一加强筋11,在内侧框2内具有第二加强筋25。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窗体进行了详细介绍。本部分采用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