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矫正姿势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7288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纠/矫正姿势椅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椅子,尤其是一种保持使用者正确坐姿的纠/矫正姿势椅子。



背景技术:

在长期伏案的办公人员和学生人群中,腰部疼痛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腰椎疼痛、腰骨酸痛、腰椎间盘突出、臀部及肩部的肌肉酸痛已成为常见疾病,而这一现象的元凶则是不良的坐姿。如何解决坐姿问题一直是个极富挑战性的设计课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医学界、座椅设计者和人体工程学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新型座椅的设计和研究。

普通的椅子包括座椅部、靠背部和支撑部,当使用者坐在椅子上时,座椅部用于支撑使用者的臀部,靠背部位于座椅部的后上方并用于支撑使用者的背部,支撑部将座椅部和靠背部支撑在地面上并使其与地面保持一定高度。

当使用者背靠在靠背部上时,其上身的大部分重量由靠背部支撑,如果要保持正确的坐姿,使用者需要将臀部非常靠近靠背部并使背部挺直,但通常很难长时间保持这个姿势,使用者的臀部会慢慢向座椅部前方移动,造成脊椎侧弯。

当使用者靠向桌子、手臂放在桌子上时,背部和颈部会向桌子方向弯曲,背部更难以保持靠近背靠部并挺直的姿势,前倾姿势会加重脊柱重量,而且使用者会不由自主地缩颈和缩背,尤其是自身控制力差的低龄孩子,他们甚至会趴在桌子上看书和写字,严重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

保持正确坐姿非常重要,正确的坐姿可以放松肌肉、保持血液畅通、改善脊椎健康、保持骨盆曲线,还可以预防青少年近视、胸驼背、脊椎侧弯,预防中老年人腰椎、颈椎间盘突出,缓解脊椎间盘突出病情和疼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专门为长期伏案作业的办公人员和学生设计的纠/矫正姿势椅子,该椅子可为使用者提供最佳的坐姿环境,让脊柱保持自然舒适的自主直立状态,使用者在就座时可以保持正确的脊椎姿势。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椅子包括支架部、座椅部和支撑部,座椅部设置在支撑部的上侧,支架部的一端与座椅部相固定,其另一端延伸至座椅部的上方,其结构特点是所述的支架部包括支架外壳和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与座椅部相固定,连接杆的另一端延伸至座椅部上方并与支架外壳相连接,且该端为连接轴;支架外壳内固定有轴套和第一齿套,在轴套和第一齿套之间设置有第二齿套,第二齿套与第一齿套之间为齿纹配合,在轴套和第二齿套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连接轴依次置于轴套、压缩弹簧、第二齿套和第一齿套的内孔内,且连接轴与轴套、第一齿套之间为间隙配合;第二齿套固定于连接轴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架外壳包括肘部支架和胸部支架,胸部支架位于肘部支架上方,且胸部支架垂直于肘部支架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座椅部包括坐垫外壳、转向环、转向盘和底座,转向环呈圆环状,转向盘可旋转的与坐垫外壳相连接;连接杆的一端固定于底座上,转向盘固定于底座的上侧,转向环固定于转向盘的上侧,转向盘内设有外凸于其上侧面的圆柱凸台,坐垫外壳的下侧面设有两个外凸的半圆凸台,半圆凸台位于圆柱凸台以转向盘圆心为圆心旋转时的圆周上,圆柱凸台从一个半圆凸台旋转到另一个半圆凸台的旋转角度为180度;转向环的外缘设有两个对称的外凸的卡块,坐垫外壳上设有两个与卡块相配合的内凹的卡槽,卡块置于卡槽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杆的一端焊接在底座上,转向盘用螺钉固定于底座的上侧。

本实用新型所述转向环上设有三个外凸的定位用凸台,转向盘上设有三个与定位用凸台相匹配的凸台孔,定位用凸台置于相对应的凸台孔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转向盘的圆心处开有螺孔,转向盘通过螺栓与坐垫外壳相连接,且坐垫外壳和螺栓之间还设置有轴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部包括高度调节手柄、支撑脚和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脚在其与万向轮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搁脚的脚凳。

本实用新型所述万向轮包括转向轴、转向轴套、支架、滚动轴、弹簧和按块,转向轴的一端与支撑脚相连接,其另一端将转向轴套和支架固定连接在一起,弹簧和按块位于支架内,滚动轴横向穿过按块,且滚动轴的两端均安装有轮架和轮套,支架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若干齿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座椅部在后侧和左右两侧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包围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该椅子包括支架部和座椅部,支架部包括肘部支架和胸部支架,支架部的一端延伸至座椅部的上方,支架部可以绕座椅部180度旋转,支架部位于座椅前方时,使用者坐在椅子上,其手肘部放置在肘部支架上,支架外壳可以旋转至任意角度,以肘部支架的高度与桌子具有相同高度为宜,使用者的手臂可以放在桌子上,防止使用者缩背或缩颈,减轻颈部和肩膀的疲劳,预防脊椎侧弯,使用者的胸部靠在胸部支架上,使使用者的脊柱保持自主前倾,但又无法趴到桌子上,均匀分散身体重量,放松背部肌肉和脊椎,起到矫正坐姿、改善腰椎颈椎健康、减轻肩部和颈部疲劳的保健作用;支架部位于座椅后方时,可以作为靠背使用,此时旋转支架外壳至不同角度,可满足不同人群后靠式坐立舒适和拉伸脊椎的需要,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身;2、该椅子的座椅部在后侧和左右两侧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包围部,包围部可以有效支撑臀部和髋部,维持自然的背部曲线,间接缓解背部压力,为使用者带来舒适的感觉,尤其后侧的包围部,可协助调整臀部位置,配合胸部支架和肘部支架使使用者保持正确的坐姿;3、该椅子的支撑脚在其与万向轮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搁脚的脚凳,使用者坐在椅子上时,可以把双脚放在两个相邻的脚凳上,保持大腿与小腿之间理想的角度,有利于血液流通顺畅,有效避免因血液流通不畅导致的血管堵塞甚至产生静脉曲张等疾病;4、该椅子的万向轮带有自动锁定功能,当使用者体重达到一定数值时,万向轮会自动锁定,无法滚动,可以有效阻止椅子移动,保持椅子稳定,防止侧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支架部位于座椅部前方时)。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支架部位于座椅部前方时)。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支架部位于座椅部后方时)。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图(支架部位于座椅部后方时)。

图7为使用者坐在椅子上时的立体图。

图8为使用者坐在椅子上并和桌子配合使用的立体图。

图9为使用者坐在椅子上时的侧视图。

图10为图1中支撑部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的A处放大图。

图12为图1中支撑部另一个侧面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0中支架外壳向右移动后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3的B处放大图。

图15为图10中支架外壳向右移动后的另一个侧面的剖视图。

图16为图1中座椅部的剖视图。

图17为图16的C处放大图。

图18为图1中座椅部另一个侧面的剖视图。

图19为图18的D处放大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向环的主视图。

图21为图20的俯视图。

图22为图20的右视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向盘的主视图。

图24为图23的仰视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圆柱凸台的主视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仰视图(去除支撑部后)。

图27为图26中坐垫外壳、转向环和转向盘的局部放大图。

图28为图26中连接杆旋转一定角度后的仰视图。

图29为图28中坐垫外壳、转向环和转向盘的局部放大图。

图30为图26中连接杆旋转180度后的仰视图。

图31为图30中坐垫外壳、转向环和转向盘的局部放大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万向轮的分解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万向轮的主视图(未被锁定时)。

图34为图33的剖视图。

图3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万向轮的主视图(被锁定时)。

图36为图35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6,本实施例包括支架部1、座椅部2和支撑部3,座椅部2设置在支撑部3的上侧,且座椅部2在后侧和左右两侧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包围部21,支架部1的一端与座椅部2相固定,其另一端延伸至座椅部2的上方。支撑部3包括高度调节手柄31、支撑脚32和万向轮33。高度调节手柄31利用液压缸和活塞杆来改变椅子的高度,为现有技术。支撑脚32在其与万向轮33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搁脚的脚凳321。

参见图10—图15,支架部1包括支架外壳101和连接杆102。支架外壳101包络一体结构的肘部支架108和胸部支架109组成,胸部支架109位于肘部支架108上方,且胸部支架109垂直于肘部支架108的中部。

连接杆102的一端与座椅部2相固定,连接杆102的另一端延伸至座椅部2上方并与支架外壳101相连接,且该端为连接轴103。支架外壳101内固定有轴套104和第一齿套105,轴套104横向嵌固于支架外壳101内,第一齿套105通过钣金件110和固定架111横向固定于支架外壳101内。在轴套104和第一齿套105之间设置有第二齿套106,第二齿套106与第一齿套105之间为齿纹配合,在轴套104和第二齿套106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107。连接轴103依次置于轴套104、压缩弹簧107、第二齿套106和第一齿套105的内孔内,且连接轴103与轴套104、第一齿套105之间为间隙配合。第二齿套106通过固定螺钉112固定于连接轴103上。

当支架外壳101往图13中箭头所示方向移动时,支架外壳101带动第一齿套105和轴套104一起沿着连接轴103移动,第一齿套105与第二齿套106分离,压缩弹簧107被压缩,此时支架外壳101可以如图15中箭头所示来回旋转任意角度;支架外壳101旋转到所需角度后,松开支架外壳101,在压缩弹簧107的作用下,支架外壳101带动第一齿套105和轴套104回复到原位,第一齿套105与第二齿套106再次齿纹配合连接,支架外壳101被固定在所需角度。

如图16—图25所示,座椅部2包括坐垫外壳201、转向环202、转向盘203和底座204。连接杆102的一端焊接在底座204上。转向盘203用螺钉固定于底座204的上侧,转向盘203的圆心处开有螺孔,转向盘203通过螺栓212与坐垫外壳201相连接,且坐垫外壳201和螺栓212之间还设置有轴承213,因此转向盘203可以和底座204一起旋转。

转向环202呈圆环状,其上设有三个均布分布并外凸的定位用凸台210,转向盘203上设有三个与定位用凸台210相匹配的凸台孔211,转向环202位于转向盘203的上侧,定位用凸台210置于相对应的凸台孔211内,因此当转向盘203旋转时可以带动转向环202一起旋转。

转向盘203上设有圆柱凸台孔209,圆柱凸台205置于圆柱凸台孔209内,且圆柱凸台205外凸于转向盘203的上侧面,坐垫外壳201的下侧面设有两个外凸的半圆凸台206,半圆凸台106位于圆柱凸台205以转向盘203圆心为圆心旋转时的圆周上,圆柱凸台205从一个半圆凸台106旋转到另一个半圆凸台106的旋转角度为180度。

转向环202的外缘设有两个对称的外凸的卡块207,坐垫外壳上设有两个与卡块207相配合的内凹的卡槽208,卡块207置于卡槽208内。转向环202的材质为尼龙注塑,有一定的韧性,受挤压时会变形,挤压力消失后会再次恢复原状。因此当转向环202旋转时,卡块207离开卡槽208,卡块207受到挤压产生变形,转向环202旋转180度后,卡块207进入对侧的卡槽208,挤压力消失,卡块207恢复原状。

参见图26和图27,此时支架部1位于座椅的前方,转向环202上的卡块207位于坐垫外壳201的其中一个卡槽108内,转向盘203上的圆柱凸台205与坐垫外壳201上的其中一个半圆凸台206相抵碰,因此转向盘203无法顺时针旋转。

使用者如图7—图9所示坐在椅子上,其手肘部放置在肘部支架108时,支架外壳101可以旋转至任意角度,以肘部支架108的高度与桌子具有相同高度为宜,这样使用者的手臂可以放在桌子上,防止使用者缩背或缩颈;同时使用者的胸部靠在胸部支架109上,使使用者的脊柱保持挺直,无法趴到桌子上。使用者的双脚放在两个相邻的脚凳321上,以保持大腿与小腿之间理想的角度,有利于血液循环。

参见图28和图29,此时支架部1逆时针旋转某个角度,卡块207脱离其原先位于的卡槽108,卡块207受到挤压变形;同时圆柱凸台205也脱离原先与之相抵碰的半圆凸台206。

参见图30和图31,此时支架部1逆时针旋转180度,两个卡块207分别进入原先位置对侧的卡槽108内,卡块207不再受到挤压,恢复原状;同时圆柱凸台205与坐垫外壳201上的另一个半圆凸台206相抵碰,转向盘203无法再继续逆时针旋转。支架部1在旋转180度后再次定位,此时支架部1如图5和图6所示位于座椅的后方,可以作为靠背使用。

参见图32—图36,万向轮33包括转向轴331、转向轴套332、支架333、滚动轴334、弹簧335和按块336,转向轴331的一端与支撑脚32相连接,其另一端将转向轴套332和支架333固定连接在一起,弹簧335和按块336位于支架333内,滚动轴334横向穿过按块336,且滚动轴334的两端均安装有轮架337和轮套338,支架333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若干齿纹339。当使用者没有坐在椅子上,万向轮33没有受力时,弹簧335没有被压缩,支架333与轮套338没有接触,轮套338和轮架338可以绕滚动轴334转动,此时万向轮33可以滚动;当使用者坐到椅子上,万向轮33受力,支架333向地面方向移动,弹簧335被压缩,使用者的体重达到一定数值时,支架333内表面上的齿纹339碰到轮套338外表面,将轮套338固定住,此时万向轮33被自动锁定,无法滚动,可以有效阻止椅子移动,防止侧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