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锁式可升降扶手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5091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自锁式可升降扶手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扶手,尤其涉及一种自锁式可升降扶手组件。



背景技术:

扶手常设置于座椅、床等支承人体的器械上,广泛应用于电影院、医院、住宅等场所,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普遍的设施,现有的扶手大多数是固定位置的,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并且可以和座椅、床等器械一体成型,简化整体的生产工艺,但是由于使用者及人体存在高矮胖瘦的差异,因而不同人两手之间的距离,坐下时候两手的高度都是不相同的,在此情况下固定位置的扶手就不能够满足所有人群的使用要求,并且每个人的放手习惯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在乘坐时保证使用者的身心愉悦,甚至是为了培养出使用着更好地坐姿,设计一种位置可调的扶手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自锁式可升降扶手组件,包括内套、升降支架、升降控制机构以及升降支架上方的扶手部,升降支架可移动地设置在内套的内部,升降控制机构包括有设置在升降支架内部竖向移动的解锁部和能够穿过升降支架地横向移动的按压部,解锁部和按压部之间通过相配合的斜面进行压接,解锁部的侧壁设置有凹槽,升降支架的侧壁设置有通道,内套的侧壁设置有扣孔,凹槽、通道和扣孔在凹槽随解锁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相互连通,通道内设置有动子,动子轮廓两点间的最大间距大于内套和解锁部同侧侧壁之间的距离,解锁部和/或按压部上设置有回位机构。

优选地,斜面的水平倾斜角在30度至60度之间。

优选地,按压部在斜面的两侧设置有用于固定解锁部的斜面的两个平行挡板。

优选地,凹槽的侧壁背向底壁倾斜。

优选地,升降支架内设置有按压部的导向装置。

优选地,升降支架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滑块,扶手部的内底壁设置有能够相对第一滑块滑动的第一滑槽,第一滑块朝向第一滑槽的内侧壁延伸有弹性连接件和扣件,扣件上与第一滑槽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相配合的圆弧面。

优选地,第一滑块包括有转动块和能够相对转动块转动的凹部,转动块连接升降支架,转动块的外缘设置有若干凹陷,凹部内设置有与凹陷弹性压接的凸块。

优选地,凹部中和转动块的外缘均设置有相配合的限位凸起。

优选地,凸块和凹陷的相互接触面均为球面或柱面。

优选地,升降支架和扶手部之间设置有中间板,中间板连接转动块,升降支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滑块,中间板上设置有相对第二滑块滑动的第二滑槽。

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自锁式可升降扶手组件通过升降控制机构实现扶手的上下位置可调,通过第一滑槽相对于第一滑块的滑动和第二滑槽相对于第二滑块的滑动来实现扶手水平位置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调整,通过凹部相对于转动块的转动实现扶手水平旋转的调整;扶手可以根据使用者自身的体型需求或喜好任意调整位置和角度,提高了使用者的乘坐体验,调整了使用者的坐姿,使用者身心愉悦。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 为扶手组件的立体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为扶手组件的正向视角的截面示意图;

图3 为扶手组件的俯瞰视角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扶手组件中的升降控制机构3有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自锁式可升降扶手组件,包括内套1、升降支架2、升降控制机构3以及升降支架2上方的扶手部4,升降支架2可移动地设置在内套1的内部,升降控制机构3包括有设置在升降支架2内部竖向移动的解锁部32和能够穿过升降支架2地横向移动的按压部31,解锁部32和按压部31之间通过相配合的斜面33进行压接,解锁部32的侧壁设置有凹槽321,升降支架2的侧壁设置有通道34,内套1的侧壁设置有扣孔11,凹槽321、通道34和扣孔11在凹槽321随解锁部32移动的过程中能够相互连通,通道34内设置有动子35,动子35轮廓两点间的最大间距大于内套1和解锁部32同侧侧壁之间的距离,解锁部32和/或按压部31上设置有回位机构。按压部31可以是在水平面的横向移动,也可以是倾斜于水平面的横向移动。

使用者需要调整扶手高度时,按下按压部31,按压部31通过斜面33使得解锁部32下降,解锁部32上的凹槽321下降到对应动子35的位置,动子35常态是被解锁部32上的非凹槽321位置抵住并卡扣扣孔11上,从而使得内套1和升降支架2不会相对移动,当动子35能够进入到凹槽321内时,动子35不再卡扣住扣孔11,内套1能够和升降支架2之间相对移动,由于内套1是固定连接座椅的,升降支架2可以上下移动,内套1上沿升降支架2的移动路径设置有若干个扣孔11,调整到适合的位置后松动按压部31,动子35会再次卡扣住另一个扣孔11,动子35前后卡扣的两个扣孔11间的距离代表了升降支架2移动的距离,扣孔11的数量代表了升降支架2高度可调的挡位数。

进一步的有,动子35可以是球体,也可以是类球体,还可以是带有圆弧面或柱面的块体。斜面33的水平倾斜角在30度至60度之间,在此角度内按压部31的推力能够较好的转化为解锁部32的上下推力。按压部31在斜面33的两侧设置有用于固定解锁部32的斜面33的两个平行挡板,平行挡板用于防止按压部31和解锁部32之间挤压时,解锁部32在非移动路径上没有偏移。凹槽321的侧壁背向底壁倾斜,动子35能够更方便的进入凹槽321或者退出凹槽321,倾斜的侧壁会给予动子35移动的推力使得解锁部32上移时,施加一个动子35向扣孔11运动的力。回位机构优选为设置在解锁部32下方的弹性件,在解锁部32下方给以其向上的弹力,使得按压部31松开时,解锁部32能够快速地回位,动子35再次卡住扣孔11,调整结束。升降支架2内设置有按压部31的导向装置21,导向装置21用于防止按压部31往非运动路径上的偏移。

扶手组件的水平面的前后左右滑动以及转动通过以下实施例实现: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升降支架2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滑块5,扶手部4的内底壁设置有能够相对第一滑块5滑动的第一滑槽41,第一滑块5朝向第一滑槽41的内侧壁延伸有弹性连接件54和扣件55,扣件55上与第一滑槽41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相配合的圆弧面。扣件55是设置在第一滑块5上的弹片,弹片和扣件55之间设置弹性连接件54,弹片和弹性连接件54均是可形变的材料制成,弹片和第一滑槽41的内侧壁均为圆弧面。第一滑块5优选为矩形轮廓,弹片和弹性连接件54设置在四个角上,第一滑槽41设置在第一滑块5的两侧。使用者通过移动扶手部4,使得第一滑槽41相对于第一滑块5移动完成位移,弹片配合第一滑槽41的内侧壁的圆弧面完成移动后的卡扣。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第一滑块5包括有转动块51和能够相对转动块51转动的凹部52,转动块51连接升降支架2,转动块51的外缘设置有若干凹陷511,凹部52内设置有与凹陷511弹性压接的凸块521,凹部52中和转动块51的外缘均设置有相配合的限位凸起53,凸块521和凹陷511的相互接触面均为球面或柱面。使用者通过旋转扶手部4,使得凹部52相对于转动块51转动,完整扶手部4的水平旋转角度的调整,凸块521和凹陷511配合实现调整后的卡扣,凹陷511的数量对应于调整的挡位数,限位凸起53用于限制扶手部4的旋转角度,使得扶手部4能够在设定转角区间内旋转。

实施例四

如图2所示,升降支架2和扶手部4之间设置有中间板6,中间板6连接转动块51,升降支架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滑块7,中间板6上设置有相对第二滑块7滑动的第二滑槽61。使用者通过移动扶手部4,使得第二滑槽61相对于第二滑块7运动来调整扶手部4的位置,第二滑槽61和第二滑块7之间优选地设置有弹片和弹性连接件54,弹片和第二滑槽61内侧壁优选地设置有圆弧面,弹片配合圆弧面完成调整后的卡扣。第一滑槽41相对于第一滑块5的滑动方向与第二滑块7相对于第二滑槽61的滑动方向相垂直。

实施例一至四有,扶手组件的上下行程至少为100mm,前后滑动的行程至少为50mm,左右滑动的行程至少为25mm,有至少3挡转动角度。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