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较小收合体积的婴儿床。
背景技术:
婴儿床为看护者照看婴幼儿提供了极大便利,现有婴儿床一般都会搭配一吊床使用,吊床安装在婴儿床的上部位置,以方便照护者将婴幼儿抱出或放入。同时,为便于婴儿床的存放及运输,其上通常会设置收折机构,通过操作该收折机构以使婴儿床收合成较小体积。
但是,现有婴儿床上的吊床为了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需要在吊床的床垫之下再增设一支撑机构以避免床垫弯折,当婴儿床收合时,吊床的支撑机构可以设计关节因此可随婴儿床一起收合,但收合后的支撑机构增加了折叠后的婴儿床的整体高度,从而增加婴儿床的运输成本。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抵消增加的这部分运输成本,制造商通过降低吊床在婴儿床内的深度来解决,但这又会增加材料成本,且需要用户进一步弯腰去抱出或放入孩子,造成使用不便。
另外,现有婴儿床的床座布通常包覆于床架之外而与之连接,这样减小了床座布的面积,一方面限制了看护者观察位于婴儿床内的孩子的视线,另一方面也影响婴儿床的整体外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减小收折后的体积及能增加床座布面积的婴儿床,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收折后的体积的婴儿床。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增加床围面积且外观更佳的婴儿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婴儿床,包括一床架及组装于所述床架的一吊床,所述床架的底部设有一收折机构,其中,所述吊床包括可随所述床架收合的一支撑机构及连接于所述支撑机构的一座布;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一支撑件;所述座布上设有供所述支撑件插接的一套袋,且所述套袋上开设有一穿出孔,当所述支撑机构随所述床架收合时,所述支撑件经所述穿出孔穿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其吊床的座布上设有供支撑件插接的套袋,且套袋上开设有穿出孔,当吊床随婴儿床的床架收合时,支撑机构的支撑件可以从所述穿出孔穿出,使支撑机构往下移动,由此可减小婴儿床收合后的整体高度及体积,以便于存放及运输。
较佳地,所述穿出孔为设于所述套袋末端的开孔,或设于所述套袋上的一切口。
较佳地,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一收合件及多个所述支撑件;收合件设置于所述吊床的中间位置;多个所述支撑件分布于所述收合件周围并用于支撑所述座布,所述支撑件的一端枢接于所述收合件,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套袋内。
较佳地,所述收合件包括一基部及连接于所述基部且供所述支撑件枢接的一枢接部。
较佳地,所述收合件包含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且具有贯穿所述上表面及所述下表面的一第一通孔,一释锁件与所述收折机构相连接,所述释锁件可经由所述第一通孔被接触。
较佳地,所述座布上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第二通孔。
较佳地,所述座布上对应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处设有一交叠结构,用以遮蔽所述第二通孔。
较佳地,多个所述支撑件以辐射状方式排列于所述收合件周围。
较佳地,所述座布包括与所述支撑机构相连接的一底面及与所述底面的边缘固定连接的一围面,所述围面连接于所述床架上,且所述套袋设于所述底面上。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另一种婴儿床,包括一床架、一床围及一连接件;所述床架包括至少一立柱;所述床围包括至少两座布侧片,两所述座布侧片分别自一所述立柱延伸;连接件连接所述立柱及两所述座布侧片的边缘。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其座布侧片分别自立柱向两方延伸,并藉由连接件来连接立柱及座布侧片的边缘,由此增加座布侧片的面积,同时使立柱可外露,使婴儿床的整体外观更佳。
较佳地,所述连接件包括一定位柱及一布套,所述定位柱位于所述立柱内,布套包覆于所述定位柱外并位于所述立柱内,所述布套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座布侧片。
较佳地,所述立柱上设有一通道及连通所述通道的一狭缝,包覆有所述布套的所述定位柱可移离地连接于所述通道内,且所述布套经所述狭缝延伸出所述立柱外。
较佳地,包覆有所述布套的所述定位柱与所述通道呈互补式配合。
较佳地,所述连接件还包括至少一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定所述布套及所述座布侧片。
较佳地,所述座布侧片为一透气网布。
较佳地,所述婴儿床还包括组装于所述床架上的一吊床,所述吊床包括座布及连接于所述座布的一支撑机构,其中,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一支撑件,所述座布上设有供所述支撑件插接的套袋,且所述套袋上开设有一穿出孔,当所述支撑机构随所述床架收合时,所述支撑件经所述穿出孔穿出。
较佳地,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一收合件及多个所述支撑件,收合件设置于所述吊床的中间位置,多个支撑件分布于所述收合件周围并用于支撑所述座布,所述支撑件的一端枢接于所述收合件,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套袋内。
较佳地,所述收合件包含一基部及连接于所述基部且供所述支撑件枢接的一枢接部。
较佳地,所述收合件包含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且具有贯穿所述上表面及所述下表面的第一通孔。
较佳地,所述座布上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第二通孔。
较佳地,所述座布上对应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处设有一交叠结构,用以遮蔽所述第二通孔。
较佳地,所述床架的底部设有一收折机构,一释锁件与所述收折机构相连接,所述释锁件可经由所述第一通孔被接触。
较佳地,多个所述支撑件以辐射状方式排列于所述收合件周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婴儿床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是图1中吊床的分解图。
图3是图2中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支撑机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支撑机构收合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6是图1中吊床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图8是图1中套袋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套袋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套袋于吊床收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吊床的收合状态示意图。
图12本实用新型婴儿床另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13是图12中立柱与连接件相配合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参看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婴儿床1的一实施例中,其包括床架10及组装于床架10的吊床20,床架10的底部设有收折机构11,操作收折机构11可使婴儿床1收合,且吊床20可随婴儿床1一起收合。
结合图1-2所示,所述吊床20包括座布21及连接于座布21的支撑机构22,该支撑机构22用于支撑床垫23。且座布21的顶部设有多个搭扣24,通过将搭扣24卡接于床架10的扶手12上,可将吊床20安装在床架10上。
其中,座布21包括底面211及与底面211的边缘固定连接的围面212,底面211上设有供支撑机构22插接的套袋213(详见后述)。
结合图1-4所示,支撑机构22包括设置于吊床20的中间位置的收合件221及分布于收合件221周围并用于支撑床垫23的多个支撑件222,本实施例中,支撑件222优选为四个,但不以此数量为限制。四个支撑件222以辐射状方式排列于收合件221周围并由收合件221向围面212延伸,支撑件222的一端枢接于收合件221,且其枢接轴平行于收合件221的上表面,支撑件222的另一端插接于套袋213内。
继续参看图2-5所示,所述收合件221包含上表面及下表面且具有贯穿上表面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2211。具体地,收合件221包括基部2212及与基部2212固定连接的枢接部2213,基部2212呈圆环形结构,基部2212的中间位置开设有第一通孔2211,第一通孔2211贯穿收合件221的上、下表面。枢接部2213上开设有第一枢接孔(未标号),支撑件222的一端设有第二枢接孔(未标号),一枢接件223穿接于第一枢接孔及第二枢接孔以将支撑件222枢接于枢接部2213,且枢接件223的设置方向平行于收合件221的上表面;因此,当向上收起床架10时,四个支撑件222能够相对收合件221向下枢转(见图5),从而达到使吊床20与床架10一起收合或打开的目的。
结合图2、6-7所示,本实施例中,座布21的底面211上设有对应于第一通孔2211的第二通孔2111,由此可经由第一通孔2211、第二通孔2111对收合机构11进行操作,不需要将安装于床架10上的吊床20拆卸分离,操作简便。
进一步地,底面211上对应于第二通孔2111的位置处设置有交叠结构2112,用以遮蔽第二通孔2111。操作者可经由第二通孔2111、第一通孔2211接触与收折机构11相连接的释锁件50,因此,可拉动释锁件50来使床架10收合,操作更方便。
下面结合图1、8-11所示,套袋213设于底面211的远离中心位置的边缘位置或角落,且套袋213上开设有穿出孔2131、2131a,当所述支撑机构22随床架10收合时,支撑件222相对于收合件221向下枢转并可经穿出孔2131、2131a穿出,使支撑机构22可向下移动,从而减小床架10收合后的整体高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于套袋213末端的设置开口来形成所述穿出孔2131,以让支撑件222可以穿出,如图8所示。在另一种实施例方式中,可在套袋213上切开一切口来形成所述穿出孔2131a,如图9-10所示。
结合图1-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婴儿床1,由于其吊床20的座布21上设有供支撑件222插接的套袋213,且套袋213上开设有穿出孔2131、2131a。因此,拉动释锁件50来使床架10收合时,不需拆卸吊床20便可使吊床20随床架10一起收合,且吊床20随床架10收合过程中,支撑件222可以从穿出孔2131、2131a穿出,以使支撑机构22可往下移动,由此可减小婴儿床1收合后的整体高度及体积,便于存放及运输。
下面结合图12-13所示,对本实用新型婴儿床1`的另一实施例进行描述,其包括床架10`、床围30及用于连接两者的连接件40,床围30连接于床架10`上用于界定一婴幼儿的活动空间。其中,床架10`包括至少一个立柱13,床围30包括至少两座布侧片31,两座布侧片31分别自一立柱13向两方延伸,连接件40连接该立柱13及两座布侧片31的边缘。各立柱13顶端分别以一顶角14覆盖将床围30固定于床架10`上。
本实施例中,床架10`包括四个立柱13,床围30包括四座布侧片31,相邻的两座布侧片31自一立柱13向两方延伸并藉由连接件40连接于该立柱13上。当然,立柱13及座布侧片31的数量均不以本实施例中的为限。
下面参看图13所示,所述连接件40包括一定位柱41及一布套42,布套42包覆于定位柱41外,且布套4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座布侧片31,包覆有布套42的定位柱41可移离地连接于立柱13内。
具体地,所述立柱13上设有一通道131及连通该通道131的一狭缝132,通道131沿立柱13的轴向延伸并贯穿立柱13的顶部,包覆有布套42的定位柱41沿立柱13的轴向可移离地连接于通道131内,且布套42经狭缝132延伸出立柱13外以连接座布侧片31。
本实施例中,定位柱41呈圆柱形,于立柱13的侧壁上向内凹陷形成圆柱形的通道131,且狭缝132的宽度小于定位柱41的直径,这样可防止定位柱41从通道131脱离。当然,通道131、定位柱41的形状均不以此为限,两者可设置成任意形状,只需在狭缝132的两侧边处形成向狭缝132内凸伸的凸缘,并在定位柱41上形成与凸缘相配合的颈部,这样,当定位柱41装设于通道131内后,凸缘对应卡合于颈部,既可防止定位柱41从通道131脱离。
另外,连接件40还包括至少一固定件43,利用固定件43来固定布套42及座布侧片31。本实施例中,固定件43例如为车缝线,用以将布套42与座布侧片31车缝固定。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用其它相同功能的固定件固定布套42与座布侧片31,同样不影响本方案的实现。
优选地,所述座布侧片31为透气网布。
本实施例中的婴儿床1`,还可以包括组装于床架10`上的吊床20,所述吊床2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不再赘述。
结合图12-13所示,由于本实施例的婴儿床1`,其立柱13上设有通道131及连通该通道131的狭缝132,固定于座布侧片31上的连接件40与立柱13的通道131呈互补式配合,由此可增加座布侧片31的面积,同时使立柱13可外露,使婴儿床1`的整体外观更佳。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