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式功夫茶具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6064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携带式功夫茶具组合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携带式功夫茶具组合。



背景技术:

茶文化的历史悠久,一直是人们生活闲暇之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茶具的种类也愈发繁多。现有茶具颇为讲究,多为瓷器、紫砂等材质制成,在携带中往往容易损坏,不便于携带。

为解决上述问题,授权公告号CN 202636422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茶具包括:上盖、茶海、出水线、茶杯、凸台;上盖设置在茶海上;茶海上设有四条出水线;茶杯放置在茶海内;凸台设置在茶海两侧。该种便携式茶具将茶海和茶杯组成一个套装,套装中缺少泡茶所必须的茶壶,茶壶还需要另外携带,此外现有的茶杯容量不同,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造型古朴、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的携带式功夫茶具组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携带式功夫茶具组合,包括茶壶、公道杯、茶杯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壶包括茶壶本体和与茶壶本体相适配的上盖,该茶壶本体为直筒结构,所述公道杯为直筒形结构、且公道杯的内径大于茶壶本体的外径,所述茶杯组包括至少一个茶杯,该茶杯的外径小于茶壶本体的内径。

进一步的,茶壶本体的高度高于公道杯的高度。

进一步的,茶壶本体上设有一对垫块,该垫块设置于茶壶本体高于公道杯部分的外壁上。

进一步的,公道杯的口沿设有用茶壶本体垫块嵌入的限位凹槽。

进一步的,茶杯组包括多个茶杯,多个茶杯的高度相加之和小于茶壶本体的高度。

进一步的,茶杯底部设有一圈与茶杯口沿相适配的凸缘。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携带式功夫茶具组合,将茶壶、茶杯和公道杯等冲泡功夫茶所需的全部工具相互嵌套组合,该携带式功夫茶携带时茶壶本体和公道、茶杯之间不会剧烈碰撞,造成破碎,该种携带式功夫茶具组合造型古朴、外形美观、体积小巧,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满足对审美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携带式功夫茶具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携带式功夫茶具组合携带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照图1、图2所示,携带式功夫茶具组合,包括茶壶1、公道杯2、茶杯组3;

茶壶1包括茶壶本体11和与茶壶本体相适配的上盖12,该茶壶本体11为直筒结构,茶壶本体11的高度高于公道杯的高度,茶壶本体11上设有一对垫块111,该垫块111设置于茶壶本体11高于公道杯2部分的外壁上;

公道杯2为直筒形结构,公道杯2的内径大于茶壶本体11的外径,公道杯2的口沿设有用于茶壶本体垫块111嵌入的限位凹槽21;

茶杯组包括多个茶杯3,该茶杯3的外径小于茶壶本体11的内径、多个茶杯3的高度相加之和小于茶壶本体11的高度,茶杯3底部设有一圈与茶杯口沿相适配的凸缘31。

参照图1、图2所示,上述携带式功夫茶具组合,将茶壶、茶杯和公道杯相互嵌套组合,茶杯的垫块111嵌入的限位凹槽21中、茶杯3之间通过凸缘31卡接,保证在移动时茶壶本体11和公道2、茶杯3之间不会剧烈碰撞,造成破碎,该种携带式功夫茶具组合造型古朴、外形美观、体积小巧,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满足对审美的需求。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