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5785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拉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针对水平方向地滑动进行开闭的拉门,为了轮椅使用者及其看护者等容易地进行开闭操作而进行了研究。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拉门,其在两面具有由纵握部、和从该纵握部的下端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横握部构成的主视时为L字状的把手部(门把)。该拉门的把手部设置在拉门的两面的左右一端附近。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9785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拉门的两面设置向外方突出的把手部的情况下,为了在规定的范围内打开拉门,需要以把手部不与滑动方向的墙壁等接触的方式进行设计。因此,通常,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拉门那样,把手部配设在拉门的左右的一端附近。

然而,在把手部设置在拉门的左右的一端附近的情况下,存在伴随拉门的开闭的轮椅的动作变得复杂这样的问题。具体来说,例如,在轮椅使用者及其看护者等打开现有的拉门的情况下,为了抓握把手部,需要暂时将轮椅移动至拉门的把手部的位置,打开拉门之后向后方后退来进行出室、入室。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轮椅使用者及其看护者等开闭操作拉门时的负担少,且使用方便的拉门。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拉门,使该拉门沿水平方向滑动来进行开闭操作,其特征在于,具备:

平板状的拉门主体,具有彼此相对置的一对纵边部、和彼此相对置的一对横边部;

第1把手部及第2把手部,设置在上述拉门主体的一方侧的第1表面部;以及

第3把手部及第4把手部,设置在上述拉门主体的另一方侧的第2表面部;

上述第1把手部与上述拉门主体的一方的纵边部邻接,且沿纵向从上述第1表面部向外方突出;

上述第2把手部在比上述第1把手部更靠另一方的纵边部侧从上述第1表面部向外方突出;

上述第3把手部与位于设置有上述第1把手部的一侧的上述拉门主体的一方的纵边部邻接,且沿纵向从上述第2表面部向外方突出;

上述第4把手部在比上述第3把手部更靠另一方的纵边部侧从设置在上述第2表面部的横长的凹部向外方突出;

上述第2把手部与上述第4把手部配设在彼此不同的高度的位置。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拉门在轮椅使用者及其看护者等打开拉门时的负担少,且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拉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是从图1的箭头A方向的拉门的主视图。

图3是从图1的箭头B方向的拉门的主视图。

图4是例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拉门的第4把手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截面图,表示图1中的L-L’箭头截面。

图5是例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拉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从第1表面侧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拉门

2 拉门主体

21a、21b 纵边部

22a、22b 横边部

23a 第1表面部

23b 第2表面部

3 第1把手部

4 第2把手部

5 第3把手部

6 第4把手部

7 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例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拉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是从图1的箭头A方向的拉门的主视图。图3是从图1的箭头B方向的拉门的主视图。

拉门1配置在隔着出入口E左右对置配置的墙壁W1、W2之间,与配设在墙壁W1、W2之间的另一墙壁W3邻接。拉门1通过在该墙壁W1、W2之间沿水平方向(图1中的箭头X、Y方向)滑动(slide)来进行开闭。即,当使拉门1向箭头Y方向滑动(slide)时,拉门1以与墙壁W3前后重叠的状态相对并使出入口E开放,当使拉门1向箭头X方向滑动(slide)并与墙壁W1抵接时,使出入口E封闭。

拉门1具备拉门主体2、第1把手部3、第2把手部4、第3把手部5、以及第4把手部6。

拉门主体2是具有彼此相对置的一对纵边部21a、21b、和彼此相对置的一对横边部22a、22b的纵长的平板状。而且,拉门主体2的一侧的第1表面部23a与另一侧的第2表面部23b形成为相同的矩形状。另外,虽然未图示,但能够在拉门主体2的上下的横边部21a、22b设置与包括地板的门槛和出入口E的开口部上框(横木)等对应的各种滑动(slide)机构。

第1把手部3以及第2把手部4设置在拉门主体2的一侧的第1表面部23a。

第1把手部3邻接于与墙壁W1相对的拉门主体2的一方的横边部21a,配设在拉门主体2的纵向的中央附近。另外,第1把手部3沿纵向延伸,并从第1表面部21a向外方突出。第1把手部3的具体的形状并不被特别限定,能够例示出例如圆柱状、方柱状、拱形(arch)状等各种形状。

第2把手部4配设在比第1把手部3更靠另一方的纵边部21b侧。具体来说,第2把手部4从第1把手部3的下端附近向另一方的纵边部21b侧水平地延伸,并从第1表面部21a向外方突出。第2把手部4的具体的形状并不被特别限定,能够例示出例如圆柱状、方柱状、拱形(arch)状等各种形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水平”这一词包含在从外侧观察时被识别为大致水平的程度的、具有倾斜角的方式。

第3把手部5以及第4把手部6配设在拉门主体2的另一侧的第2表面部23b。如图1例示的那样,该第2表面部23b在打开了拉门1的状态下,其整体与墙壁W3在前后方向上重叠且相对。

第3把手部5与设置有第1把手部3一侧(与墙壁W3相对的一侧)的纵边部21a邻接,配设在与第1把手部3的背面侧对应的位置的第2表面部23b。第3把手部5的形状并不被特别限定,能够例示出例如与第1把手部3相同的圆柱状、方柱状、拱形(arch)状等形状。

第4把手部6从设置在第2表面部23b的横长的凹部7向外方突出。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第2把手部4与第4把手部6配设在拉门主体2的表面背面上的彼此不同的高度的位置上。即,第4把手部6配设在比配设有第2把手部4的位置更高的位置上。

图4是例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拉门的第4把手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截面图,表示图1中的L-L’箭头截面。

如图1~图4所示那样,凹部7配设在第2表面部23b的比第3把手部5更靠另一方的纵边部21b侧。具体来说,凹部7是从第3把手部5的上端附近向另一方的纵边部21b水平地延伸的横长的矩形状,向其背面侧的第1表面部23a侧,以拉门主体2的厚度的1/3程度的深度挖入而形成。

另外,第4把手部6在凹部7的横向(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遍及凹部7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的全长地配设,并向凹部7的外方突出。因此,凹部7通过第4把手部6上下分割成2个,形成有第4把手部6的上侧的第1凹部71和第4把手部6的下侧的第2凹部72。

接着,第4把手部6具有从凹部7的底部73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61、和设置在突出部61的前端的抓手部62。抓取部62形成为比突出部61宽,另外,其前端面62a为平坦,位于与第2表面部23b同一平面上。即,虽然第4把手部6从凹部7向外方突出,但位于前端的抓取部62的前端面62a不比第2表面部23b向外方突出。因此,在拉门1向图1示出的箭头Y方向滑动(slide)来开放出入口E的情况下,由于拉门1的第4把手部6不与墙壁W3接触,因此也能够进行自由的开闭操作。

这样,拉门1具有第1把手部3、和配设在比该第1把手部3更靠另一方的纵边部21b侧的第2把手部4。因此,在从拉门主体2的第1表面部23a侧开闭操作拉门1的情况下,例如轮椅使用者及其看护者能够在第1把手部3以及第2把手部4中根据状况来选择使用方便的一方来进行拉门1的开闭操作。例如,轮椅使用者及其看护者在使轮椅位于拉门1的正面的状态下不容易抓握第1把手部3的情况下,能够抓握配设在其横侧的第2把手部4来容易地操作拉门1。因此,该拉门1在轮椅使用者及其看护者等开闭操作拉门1,并从出入口E的入退室时,伴随轮椅动作的负担少,且使用方便。

另外,拉门1具备第3把手部,和比该第3把手部5更靠另一方的纵边部21b侧、并从凹部7向外方突出的第4把手部6。因此,在从拉门主体2的第2表面部23b侧开闭操作拉门1的情况下,例如轮椅使用者及其看护者能够在第3把手部5以及第4把手部6中根据状况来选择使用方便的一方来进行拉门1的开闭操作。例如,轮椅使用者及其看护者在使轮椅位于拉门1的正面的状态下不容易抓握第3把手部5的情况下,能够抓握配设在其横侧的第4把手部6来容易地操作拉门1。这时,在第4把手部6的上下形成有第1凹部71和第2凹部72,因此,通过将手指放入第1凹部71和第2凹部72,能够容易地抓握第4把手部6。另外,配设在凹部7的第4把手部6不与墙壁W3接触,因此能够进行自由的开闭操作。因此,该拉门1在轮椅使用者及其看护者等开闭操作拉门1,并从出入口E的入退室时,伴随轮椅动作的负担少,且使用方便。

并且,如图1例示的那样,也能够在墙壁W3配设例如与拉门1的凹部7的形状所对应的形状的挡块(stopper)S。在这种情况下,在抓握第4把手部6来开闭操作拉门1时,抑制手指被误引入墙壁W3与拉门1的凹部7之间。

而且,关于拉门1,由于第2把手部4与第4把手部6配设在彼此不同的高度的位置上,因此,例如即使在轮椅使用者及其看护者隔着拉门1处于室内侧与室外侧的不同场所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拉门1的开闭操作。具体来说,例如在轮椅使用者单独开闭操作拉门1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操作处于较低位置的第2把手部4。

图5是例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拉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从第1表面侧主视图。对与图1~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以下省略说明。

关于该拉门1,第2把手部4相比于第4把手部6配设在更高的位置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2把手部4与第4把手部6配设在彼此不同的高度的位置上,因此,例如即使在轮椅使用者及其看护者隔着拉门1处于室内侧与室外侧的不同场所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拉门1的开闭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拉门1沿水平方向滑动(slide)来进行开闭操作。拉门1具备平板状的拉门主体2,该拉门主体2具有彼此相对置的一对纵边部21a、21b、和彼此相对置的一对横边部22a、22b。拉门1具备设置在拉门主体2的一侧的第1表面部23a的第1把手部3以及第2把手部4、和设置在拉门主体2的另一方侧的第2表面部23b的第3把手部5以及第4把手部6。

第1把手部3与拉门主体2的一方的纵边部2a邻接,且沿纵向从第1表面部23a向外方突出。第2把手部4在比第1把手部3更靠另一方的纵边部21b侧从第1表面部23a向外方突出。第3把手部5与位于设置有第1把手部3一侧的拉门主体2的一方的纵边部21a邻接,且沿纵向从第2表面部23b向外方突出。第4把手部6在比第3把手部5更靠另一方的纵边部21b侧从设置在第2表面部23b的横长的凹部7向外方突出。另外,第2把手部4与第4把手部6配设在彼此不同的高度的位置上。

本实用新型的拉门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第1把手部与第2把手部彼此连接,主视时形成为L字状。另外,也能够适当设计凹部的形状和配设位置、第4把手部的形状等。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第4把手部的前端(抓取部的前端面)与第2表面部位于同一平面上的方式,但如果不影响拉门的滑动(slide)以及第4把手部的抓握容易程度,也能够适当地设计第4把手部的前端的位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