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移动挡书板的图书馆用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2432阅读:6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移动挡书板的图书馆用书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图书馆用具领域,具体是一种带有移动挡书板的图书馆用书架。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自我修养,越来越多的人们去图书馆看书,而在图书馆中,书架是必不可少的,挡书板是用来支撑书籍平稳站立的物品,可以避免一列站立的书倾斜歪倒,以防止书籍的折角,弯曲或损坏。图书馆多会使用挡书板整理有空隙的书架。传统的挡书板多用铁、不锈钢等材料制成“L”形状。这种坐式书立在书架的纵向搁板上不容易移动,不方便图书的整理;还有一些挡书板是悬挂式的,这类挡书板其底部不易固定,有时会出现损伤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带有移动挡书板的图书馆用书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有移动挡书板的图书馆用书架,包括主体、隔板、挡书板、滑轨、固定底座、连接环和照明灯,所述主体的顶部设有顶板,主体的中间自上而下间隔设有多组隔板,顶板的底部安装有滑轨,多个隔板除去最下方的隔板也都设有滑轨,滑轨水平设置,隔板和顶板的底部均布设有多个照明灯,主体的右侧壁上设有照明灯开关,隔板上设有活动的固定底座,滑轨上悬挂有挡书板;所述滑轨的底部两侧均设有凸起,凸起的上部为滑槽,两个滑槽内均设有滚轮,挡书板的中部设有空槽,挡书板的上端间隔焊接有两个固定架,固定架的中间设有通孔,通孔内设有滚轮支撑架,滚轮支撑架为L型,两个滚轮支撑架通过连接环连接,滚轮支撑架上设有螺母,挡书板的底部设有折边;所述固定底座为的中间设有开口区,固定底座的上端设有上固定板,固定底座的下端设有下固定板,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和固定底座均一体铸造而成,上固定板侧边设有开口槽,折边设在开口槽内,折边与开口槽配合使用,下固定板的中部设有螺母块,螺母块内螺纹连接有螺杆,螺杆的底部设有手轮,螺杆的上端设有轴承,轴承的顶部设有定位板。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板的顶部设有一层橡胶垫。

进一步的:所述开口区的高度大于隔板和滑轨高度的总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设置的固定底座能够将挡书板的底部固定在书架的隔板上,从而使得挡书板能够更加稳固的竖立在书架中;设置的滑轨能够使得挡书板在书架隔板上滑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带有移动挡书板的图书馆用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带有移动挡书板的图书馆用书架中固定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带有移动挡书板的图书馆用书架中挡书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3,一种带有移动挡书板的图书馆用书架,包括主体1、隔板2、挡书板6、滑轨3、固定底座7、连接环21和照明灯4,所述主体1的顶部设有顶板5,主体1的中间自上而下间隔设有多组隔板2,顶板5的底部安装有滑轨3,多个隔板2除去最下方的隔板也都设有滑轨3,滑轨3水平设置,隔板2和顶板5的底部均布设有多个照明灯4,主体1的右侧壁上设有照明灯开关8,照明灯4的电连接方式以及照明灯开关8均为现有常用技术,固不再赘述,隔板2上设有活动的固定底座7,滑轨3上悬挂有挡书板6;所述滑轨3的底部两侧均设有凸起23,凸起23的上部为滑槽9,两个滑槽9内均设有滚轮 20,挡书板6的中部设有空槽17,挡书板6的上端间隔焊接有两个固定架18,固定架18 的中间设有通孔,通孔内设有滚轮支撑架19,滚轮支撑架19为L型,两个滚轮支撑架19 通过连接环21连接,滚轮支撑架19上设有螺母22,通过调节螺母22的位置就能够调节两个滚轮支撑架19的整体长度,挡书板6的底部设有折边26;所述固定底座7为的中间设有开口区24,开口区24的高度大于隔板2和滑轨3高度的总和,固定底座7的上端设有上固定板15,固定底座7的下端设有下固定板16,上固定板15、下固定板16和固定底座7均一体铸造而成,上固定板15侧边设有开口槽25,折边26设在开口槽25内,折边 26与开口槽25配合使用,下固定板16的中部设有螺母块12,螺母块12内螺纹连接有螺杆11,螺杆11的底部设有手轮10,螺杆11的上端设有轴承13,轴承13的顶部设有定位板14,定位板14的顶部设有一层橡胶垫;使用过程中,先通过调节螺母22的位置来调节连接环21内的滚轮支撑架19的长度,并使得滚轮20刚好卡在滑槽9内,且滚轮20能够在滑槽9内滑动,然后将固定底座7插入到隔板上,再将折边26插入到开口槽25内,然后转动手轮10,使得定位板14接触滑轨3的中部板件,然后使得固定底座7被固定住,从而就能够将挡书板6固定住;当需要调节挡书板的位置时,只需松动手轮10,然后使得定位板14离开滑轨3的底部,然后滑动挡书板6即可。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