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背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9809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婴幼儿背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背带。



背景技术:

以往,当成人搂抱婴幼儿等儿童时,使用婴幼儿背带。

作为这种婴幼儿背带,例如,提出了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5857 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62974号公报)、以及专利文献 3(专利第5902265号)的各文献中记载的婴幼儿背带。

其中,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为了能够支撑儿童的头部而设有头支撑部、并且为使该头支撑部处于竖立状态而设有调节带的婴幼儿背带。

另外,在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以下的婴幼儿背带,其通过将设于儿童的裆部的上端的左右各自的突出部上的带扣与设于左右的成人用肩带和座椅上端的各接合部位上的带扣连结,从而将儿童束缚于座椅和裆部之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585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62974号公报

专利文献3:专利第5902265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这些专利文献中记载的婴幼儿背带均是关于儿童在呈竖立的状态下搂抱或者背着的情况仅假定儿童的重力作用于裆部侧的状态下的使用。

但是,在成人使用婴幼儿背带搂抱儿童的状态下,诸如想要拾起落在成人的脚下的物品的情况等,成人处于前屈的状态的情况下,存在儿童的重力作用于与裆部侧不同的方向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在上述的各专利文献中记载的婴幼儿背带中,在成人处于前屈的状态的情况下,存在儿童从头部落下的风险。这种儿童从头部落下的情况,在儿童为在成人前面相对面的“相对面搂抱”的情况、儿童为脊背面向成人侧的“朝前搂抱”的情况、以及儿童为被成人背着的“背负”情况下,都同样会成为问题。此外,在“背负”的情况下,由于儿童难以进入成人的视野,因此特别容易出现问题。

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婴幼儿背带中,虽然设有用于调节头支撑部的竖立状态的调节带,但是该调节带被固定于挂在成人的肩部的成人用带的中途位置。因此,儿童的头部的周围形成有扩展到成人的肩宽程度的空间,因此没有形成用于防止上述的儿童从头部落下的结构。

另外,在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记载的婴幼儿背带中,在儿童的裆部的上端,具有向左方向伸出并设有带扣的部分以及向右方向伸出并设有带扣的部分,但是该部分与左右的成人用肩带和座椅上端的各接合部位连结。因此,与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婴幼儿背带同样地,由于在儿童的头部的周围形成有扩展到成人的肩宽程度的空间,因此没有形成用于防止上述的儿童从头部落下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够抑制儿童从头部脱落的婴幼儿背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一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包括主体、第一成人用肩带、第二成人用肩带以及儿童用肩带。第一成人用肩带安装于主体。第二成人用肩带安装于主体。儿童用肩带从第一连接部位和第二连接部位之间延伸出。第一连接部位是主体和第一成人用肩带的上方处的连接部位。第二连接部位是主体和第二成人用肩带的上方处的连接部位。

该儿童用肩带可由一个部件构成,也可以由两个以上的多个部件构成。在由一个部件构成的情况下,例如,优选其两端的一方构成为相对于主体可拆装。另外,儿童用肩带不需要设为将儿童的颈部的右侧、左侧以及前侧相连,优选至少在儿童的左右的任一肩的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更优选地在儿童的左右的任一肩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此,在仅在儿童的左右肩的任一肩设有儿童用肩带的情况下,优选地,第一连接部位和第二连接部位之间的部分的相反侧的端部在从正面观察时的左右方向的相同位置或者靠近儿童的中心侧的位置上固定于其他的部分(婴幼儿背带上的其他的部分)。另外,在儿童用肩带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设于儿童的左右双肩的任一肩的情况下,可以是,左右的儿童用肩带的端部彼此能够连结,也可以是,左右的儿童用肩带分别固定于不同的其他的部分(婴幼儿背带上的其他的部分)。在左右的儿童用肩带分别固定于不同的其他的部分(婴幼儿背带上的其他的部分)的情况下,优选地,左右的儿童用肩带中的至少任一者在从正面观察时的左右方向的相同位置或者靠近儿童的中心侧的位置上固定于其他的部分(婴幼儿背带上的其他的部分)。

通常,由于儿童的肩宽比成人的肩宽小,因此,如果将儿童用肩带连接固定于成人用肩带,则难以使儿童用肩带位于儿童的肩部附近。

相对于此,在该婴幼儿背带中,儿童用肩带设为从主体的上方的、第一成人用肩带和第二成人用肩带的各连接部位之间延伸出。在此,能够使儿童用肩带更可靠地位于儿童的肩部附近。因此,即使在使用时成人前屈,也能够通过儿童用肩带支撑儿童的肩部。

由此,能够抑制儿童从头部脱落。

第二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为第一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其还包括颈部周围长度调整结构。颈部周围长度调整结构能够调整使包含儿童用肩带的包围儿童颈部周围的部分靠近儿童的颈部周围的程度。

在此,婴幼儿背带中的包围儿童颈部周围的部分只要包含儿童用肩带,则不特别限定,还可以包含设为从儿童用肩带和主体下方延伸出的裆部的上方部分。

对该颈部周围长度调整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可以由能够调节儿童用肩带自身长度的部件构成,在包括设为从主体下方延伸出的裆部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不能调节儿童用肩带自身的长度且使将儿童用肩带固定于裆部的位置可变(例如,使用尼龙搭扣或多个纽扣构成)。

在该婴幼儿背带中,由于能够通过颈部周围长度调整结构能够调整包围儿童颈部周围的部分靠近儿童的颈部周围的程度,因此能够进行与儿童的大小相对应的调整,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儿童从头部脱落。

此外,抑制儿童从头部脱落的同时,还能够不对儿童的肩周边过度地紧固。

第三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为第二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其中,儿童用肩带能够调整长度。颈部周围长度调整结构是通过调节儿童用肩带的长度进行调整的调整结构。

在该婴幼儿背带中,通过调节儿童用肩带的长度,能够应对儿童的大小,由此能够使儿童用肩带位于靠近儿童的附近的位置。

第四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为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一项所述的婴幼儿背带,其中,还包括裆部和上下长度调整结构。裆部从主体的下方延伸出。上下长度调整结构能够将儿童用肩带的一部分卡止于裆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不同位置。

在该婴幼儿背带中,能够根据儿童的大小改变儿童用肩带相对于裆部的卡止位置。具体而言,在用于较大的儿童的情况下,使儿童用肩带卡止在裆部的更上方的位置,在用于较小的儿童的情况下,使儿童用肩带卡止在裆部的更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根据儿童的大小稳定地保持儿童。

第五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为第四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其中,裆部具有上方筒状部、以及位于比上方筒状部更靠下方的位置的至少一个下方筒状部。上下长度调整结构是能够将儿童用肩带的一部分的穿过位置在上方筒状部内和下方筒状部内之间进行选择的调整结构。

该裆部具有上方筒状部和下方筒状部,但是也可以在上方筒状部、下方筒状部的更上方、更下方或它们之间还具有其他筒状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多个筒状部的边界由尼龙搭扣或纽扣等固定件构成,可将多个筒状部彼此相连变形为较大的筒状部。

此外,为了在使儿童用肩带穿过下方筒状部的情况下能够将上方筒状部向儿童侧或儿童侧的相反侧折叠,优选地,构成为上方筒状部和下方筒状部之间能够弯折。此外,在将上方筒状部向下方筒状部弯折的情况下,在上方筒状部兼具缓冲功能时,则优选向儿童侧折入。

在该婴幼儿背带中,通过根据儿童的大小选择使儿童用肩带通过的裆部的筒状部的穿过位置,能够稳定地保持儿童。具体而言,在用于较大的儿童的情况下,将儿童用肩带穿过上方筒状部,在用于较小的儿童的情况下,将儿童用肩带穿过下方筒状部,由此能够根据儿童的大小来稳定地保持儿童。

另外,通过使儿童用肩带穿过裆部的筒状部的内侧,能够降低儿童用肩带卷绕于儿童的颈部的风险。

第六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为第五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其中,裆部构成为上方筒状部比下方筒状部壁厚更厚。

在该婴幼儿背带中,构成为裆部的上方筒状部比下方筒状部壁厚更厚。因此,在将儿童用肩带穿过裆部的下方筒状部进行使用的情况下,通过将上方筒状部向儿童侧折入来使用,由此能够使与儿童接触的部分变得柔软。

第七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为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一项所述的婴幼儿背带,其中,儿童用肩带具有位于第一成人用肩带侧的第一儿童用肩带以及位于第二成人用肩带侧的第二儿童用肩带。第一儿童用肩带和第二儿童用肩带构成为在主体侧的相反侧能够连结和分开。

在该婴幼儿背带中,由于能够将第一儿童用肩带和第二儿童用肩带分开,因此在分开的状态下第一儿童用肩带和第二儿童用肩带能够处于不连续的状态。因此,在将第一儿童用肩带和第二儿童用肩带分开的状态下,能够降低长部件卷绕于儿童的风险。

第八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为第七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其中,还包括裆部。裆部从主体的下方延伸出。第一儿童用肩带和第二儿童用肩带在主体侧的相反侧经由安装件能够连结和分开。裆部具有能够在内部收纳安装件的筒状部。

此外,在此,裆部所具有的筒状部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在该婴幼儿背带中,在使用安装件将第一儿童用肩带和第二儿童用肩带连结的情况下,能够将该安装件收纳于裆部的筒状部的内部。因此,即使在使用硬的材料的部件作为安装件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该安装件直接接触儿童。

第九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为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一项所述的婴幼儿背带,其中,儿童用肩带具有儿童用吊带部和罩部。罩部比儿童用吊带部的壁厚更厚,罩部覆盖儿童用吊带部的周围。

在该婴幼儿背带中,使用为了抑制儿童从头部脱落而配置在比成人用肩带靠内侧的位置的儿童用肩带,在儿童的颈部周围附近配置儿童用肩带,形成儿童用肩带容易接触儿童的配置结构,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设置壁厚的罩部,也能够难以伤害儿童的肌肤。

第十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为第九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其中,罩部经由固定单元被定位固定于儿童用吊带部。固定单元设于儿童侧的相反侧。

在该婴幼儿背带中,能够使用固定单元将罩部固定于儿童用吊带部。并且,由于确定罩部相对于儿童用吊带部的位置的固定单元设于儿童侧的相反侧,因此能够使固定单元不直接接触儿童。

第十一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为第十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其中,固定单元构成为能够改变并固定罩部相对于儿童用吊带部的位置。

在该婴幼儿背带中,由于能够改变并固定罩部相对于儿童用吊带部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儿童用吊带部难以直接接触儿童。

第十二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为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一项涉及的婴幼儿背带,其中,还包括裆部和座部座垫。裆部从主体的下方延伸出。座部座垫铺在儿童的臀部下进行使用。座部座垫具有能够使裆部穿过内侧的座垫带部。

在该婴幼儿背带中,通过使裆部穿过设于座部座垫的座垫带部的内侧,能够将座部座垫安装固定。

第十三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为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一项涉及的婴幼儿背带,其中,还包括成人用腰带。成人用腰带设于主体的下方,并具有能够调整成人的腰围的长度的成人用腰围长度调整结构。第一成人用肩带具有第一成人用吊带部和第一成人用壁厚部。第一成人用吊带部具有能够调整长度的第一成人用吊带部长度调整结构。第一成人用壁厚部被构成为比第一成人用吊带部壁厚更厚。第一成人用吊带部的最大长度为第一成人用壁厚部的长度的80%以上。第二成人用肩带具有第二成人用吊带部和第二成人用壁厚部。第二成人用吊带部具有能够调整长度的第二成人用吊带部长度调整结构。第二成人用壁厚部被构成为比第二成人用吊带部壁厚更厚。第二成人用吊带部的最大长度为第二成人用壁厚部的长度的 80%以上。第一成人用吊带部和第二成人用吊带部均设于能够穿过成人用腰带的内侧的位置。

此外,更优选地,第一成人用吊带部的最大长度为第一成人用壁厚部的长度的100%以上,更优选地,第二成人用吊带部的最大长度为第二成人用壁厚部的长度的100%以上。此外,更优选地,第一成人用吊带部的最大长度为第一成人用壁厚部的长度的200%以下,更优选地,第二成人用吊带部的最大长度为第二成人用壁厚部的长度的200%以下。

在该婴幼儿背带中,使用成人用吊带部长度调整结构延长成人用吊带部的长度,并使成人用吊带部穿过使用成人用腰围长度调整结构将内周缩小后的成人用腰带的内侧,通过设为该状态,能够以横抱儿童的形式使用婴幼儿背带。

第十四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为第十三方面的婴幼儿背带,其中,第一成人用吊带部的最大长度为第一成人用壁厚部的长度的100%以上。第二成人用吊带部的最大长度为第二成人用壁厚部的长度的100%以上。第一成人用吊带部的最大长度为第一成人用壁厚部的长度的200%以下。第二成人用吊带部的最大长度为第二成人用壁厚部的长度的200%以下。

在该婴幼儿背带中,使用成人用吊带部长度调整结构延长成人用吊带部的长度,并使成人用吊带部穿过使用成人用腰围长度调整结构将内周缩小后的成人用腰带的内侧,在设为该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以横抱儿童的形式更稳定地使用婴幼儿背带。

第十五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为第五方面或第六方面的婴幼儿背带,其中,儿童用肩带具有位于第一成人用肩带侧的第一儿童用肩带以及位于第二成人用肩带侧的第二儿童用肩带。第一儿童用肩带和第二儿童用肩带被构成为在主体侧的相反侧经由安装件能够连结和分开。上下长度调整结构是能够在将安装件收纳于上方筒状部内和将安装件收纳于下方筒状部内之间进行选择的调整结构。

在该婴幼儿背带中,通过根据儿童的大小来选择将安装件收纳于裆部的上方筒状部内和将安装件收纳于下方筒状部内,能够稳定地保持儿童。而且,安装件收纳于上方筒状部内或下方筒状部内,由此能够防止安装件直接接触儿童,并且能够减小儿童用肩带卷绕于儿童的颈部的风险。

第十六方面涉及的婴幼儿背带为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婴幼儿背带,其中,还包括从主体的下方延伸出的裆部。包围儿童的颈部周围的部分由主体、儿童用肩带以及裆部构成。

在该婴幼儿背带中,构成包围儿童颈部周围的部分的主体、儿童用肩带以及裆部靠近儿童颈部周围的程度能够通过颈部周围长度调整结构调节。因此,能够将主体、儿童用肩带以及裆部一起,根据儿童的大小进行调整,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儿童从头部脱落,还能够不对儿童的肩部周边过度地紧固。

实用新型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婴幼儿背带中,能够抑制儿童从头部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婴幼儿背带的从后面观察时的俯视图。

图2是婴幼儿背带的从正面观察时的俯视图。

图3是婴幼儿背带的使用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裆部的上方筒状部的内部紧固有儿童用带扣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在儿童用吊带部上安装有罩部的状态的外观图。

图6是将儿童用肩带穿过裆部的上方筒状部的情况的外观图。

图7是将儿童用肩带穿过裆部的下方筒状部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8是兜头帽的外观俯视图。

图9是插垫的外观俯视图。

图10是座部座垫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插垫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插垫和座部座垫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说明在横抱状态下使用婴幼儿背带的情况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插垫附设的状态)。

图14是表示在成人处于前屈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儿童用肩带、第二儿童用肩带以及裆部支撑儿童时的变形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变型例A涉及的儿童用肩带和裆部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变型例B涉及的裆部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变型例C涉及的裆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婴幼儿背带 100。此外,以下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例子,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例子。

(1)婴幼儿背带100的概略构成

婴幼儿背带100基本上以儿童介入婴幼儿背带100和成人之间的姿态纵向搂抱儿童的方式进行使用。虽然不特别限定,但是婴幼儿背带100可用于出生后1个月到36个月的婴幼儿等儿童。

此外,将在下面进行叙述,本实施方式的婴幼儿背带100也能够通过使其变形而以横向搂抱儿童的方式使用。以下,首先,以纵向搂抱儿童的情况为主进行说明。

婴幼儿背带100主要以从成人的前侧固定于肩和腰的方式进行使用。

婴幼儿背带100如图1从后面观察时的俯视图和图2从正面观察时的俯视图所示,主要包括主体70、成人用腰带50、成人用肩带30、40、儿童用肩带10、20、裆部60、兜头帽80、作为可选部件的座部座垫91以及插垫95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婴幼儿背带100中,儿童用肩带10、20(除下述的第一罩部15和第二罩部25以外)、成人用肩带30、40、成人用腰带 50、以及裆部60以縫合而不能拆卸下来的方式连接于主体70。

(2)主体70

主体70在使用时主要以覆盖成人的前侧的腰部的上方且颈部下方的部分的方式展开。主体70主要由布构成。

主体70上设有换气窗71、换气窗拉链72、小物品容纳部73、口袋 74、兜头帽安装纽扣76等。

为了能够确保通气性,换气窗71被设为网状,并设于主体70的中央附近的成人侧。

换气窗拉链72沿着换气窗71的外周设置,并且以能够通过位于换气窗71的成人侧的相反侧的主体70的一部分堵塞或开放换气窗71的方式设于它们之间。

对小物品容纳部73而言,通过在比位于换气窗71的成人侧的相反侧的主体70的一部分更靠近成人侧的相反侧的位置上设置布,构成小物品容纳部73。此外,小物品容纳部73的上端边缘构成为可通过拉链开闭。

口袋74设于比小物品容纳部73更靠成人侧的相反侧的位置。

兜头帽安装纽扣76设于主体70的上端即成人侧的相反侧,并且能够安装下述的兜头帽80。

(3)成人用腰带50

成人用腰带50是用于将婴幼儿背带100固定于成人的腰部的部件,并且设置为在比主体70的下端更靠下方的位置向左右展开。

成人用腰带50具有腰带主体51、腰吊带52、第一腰带扣53(成人用腰围长度调整结构)、以及第二腰带扣54。

腰带主体51具有从主体70的下端边缘向下延伸的部分、以及向左右延伸的部分。该腰带主体51是当成人穿着婴幼儿背带100时与成人的腰周围直接接触的部分,并夹置缓冲材料而构成为厚壁。

腰吊带52是从腰带主体51的左侧(从成人侧观察左侧)的端部进一步向左侧延伸设置的吊带,并且构成为比腰带主体51薄。此外,腰吊带 52的一部分设置为在腰带主体51的成人侧的相反侧沿左右重叠。腰吊带 52被编织入树脂纤维而构成。

第一腰带扣53安装于腰吊带52的腰带主体51侧的端部的相反侧即腰吊带52的中途位置。该第一腰带扣53上,为了能够变更第一腰带扣53 在腰吊带52的长度方向的位置,设有调节器。

第二腰带扣54设于腰带主体51的右侧(从成人观察右侧)的端部附近,并安装于腰吊带52的右侧端部。

第一腰带扣53和第二腰带扣54能够连结和分开。此外,第一腰带扣 53和第二腰带扣54均由树脂部件构成。

成人用腰带50的第一腰带扣53和第二腰带扣54连结的状态示于婴幼儿背带100的使用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即图3中。

(4)成人用肩带30、40

成人用肩带30、40是用于将婴幼儿背带100挂于成人的肩部进行固定的部件,具有挂于成人的左肩进行使用的第一成人用肩带30以及挂于成人的右肩进行使用的第二成人用肩带40。

这些第一成人用肩带30和第二成人用肩带40均通过与主体70缝合来连结。

第一成人用肩带30从成人侧观察在主体70的左侧以环状设置,并且在第一连接部位30a与主体70连接,并具有第一成人用壁厚部31、第一成人用吊带部32、第一成人用吊带部长度调整结构33、第一支撑带34以及第一支撑带扣35。

第一成人用壁厚部31的一端经由主体70的左上方(从成人侧观察左上方)的第一连接部位30a缝合固定于主体70。该第一成人用壁厚部31 是当成人穿着婴幼儿背带100时与成人的左肩周围(左肩的上方及后侧) 直接接触的部分,并夹置缓冲材料而构成为厚壁。

第一成人用吊带部32的一端被缝合固定于主体70的左缘部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此外,第一成人用吊带部32的被缝合固定的一侧的相反侧经由第一成人用吊带部长度调整结构33延伸至另一端。该第一成人用吊带部32被编织入树脂纤维而构成。此外,为了能够进行下述的横向搂抱的使用,第一成人用吊带部32的最大长度被构成为第一成人用壁厚部31的长度的80%以上。

第一成人用吊带部长度调整结构33被固定于第一成人用壁厚部31的第一连接部位30a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第一成人用吊带部长度调整结构33 上,为了能够变更第一成人用吊带部32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设有调节器。该第一成人用吊带部长度调整结构33由树脂部件构成。

第一支撑带34被编织入树脂纤维而构成,是从第一成人用壁厚部31 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延伸出的带。

第一支撑带扣35由树脂部件构成,并固定于第一支撑带34的第一成人用壁厚部31侧端部的相反侧。第一支撑带扣35与下述设于第二支撑带 44的前端的第二支撑带扣45连结来进行使用。

第二成人用肩带40与第一成人用肩带30相同,但是从成人侧观察在主体70的右侧以环状设置,在第二连接部位40a与主体70连接,并具有第二成人用壁厚部41、第二成人用吊带部42、第二成人用吊带部长度调整结构43、第二支撑带44以及第二支撑带扣45。

第二成人用壁厚部41的一端经由主体70的右上方(从成人侧观察右上方)的第二连接部位40a缝合固定于主体70。该第二成人用壁厚部41 是当成人穿着婴幼儿背带100时与成人的右肩周围(右肩的上方及后侧) 直接接触的部分,并夹置缓冲材料而构成为厚壁。

第二成人用吊带部42的一端被缝合固定于主体70的右缘部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此外,第二成人用吊带部42的被缝合固定的一侧的相反侧经由第二成人用吊带部长度调整结构43延伸至另一端。该第二成人用吊带部42被编织入树脂纤维而构成。此外,为了能够进行下述的横向搂抱使用,第二成人用吊带部42的最大长度被构成为第二成人用壁厚部 41的长度的80%以上。

第二成人用吊带部长度调整结构43被固定于第二成人用壁厚部41的第二连接部位40a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第二成人用吊带部长度调整结构43 上,为了能够变更第二成人用吊带部42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设有调节器。该第二成人用吊带部长度调整结构43由树脂部件构成。

第二支撑带44被编织入树脂纤维而构成,是从第二成人用壁厚部41 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延伸出的带。

第二支撑带扣45由树脂部件构成,并固定于第二支撑带44的第二成人用壁厚部41侧端部的相反侧。第二支撑带扣45与设于上述的第一支撑带34的前端的第一支撑带扣35连结来进行使用。

如图3所示,在婴幼儿背带100使用时,通过在成人的背面侧连结第一支撑带扣35和第二支撑带扣45,第一支撑带34和第二支撑带44相连。由此,第一成人用肩带30和第二成人用肩带40经由第一支撑带34、第一支撑带扣35、第二支撑带扣45以及第二支撑带44在成人的背面侧相连。由此,在使用时,能够抑制第一成人用肩带30从成人的左肩脱落,并且能够抑制第二成人用肩带40从成人的右肩脱落。

(5)儿童用肩带10、20

儿童用肩带10、20是用于将儿童保持于婴幼儿背带100的部件,具有以挂在儿童的右肩的方式进行使用的第一儿童用肩带10、以及以挂在儿童的左肩的方式进行使用的第二儿童用肩带20。

这些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均为一端通过缝合与主体70连结。

第一儿童用肩带10设于从成人侧观察主体70的靠左即从儿童侧观察的右侧,在使用状态的上端(在图1的展开状态下,下端)与主体70的上端连接,并具有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第一儿童用带扣12、第一儿童用肩带调节器13、第一罩部15等。

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在比作为第一成人用肩带30和主体70的缝合部位的第一连接部位30a靠内侧(从成人侧观察右侧)、并且比作为第二成人用肩带40和主体70的缝合部位的第二连接部位40a靠内侧(从成人侧观察左侧)、即第一连接部位30a与第二连接部位40a之间,一端被缝合固定于主体70的上端的从成人侧观察靠左侧的位置,并延伸至另一端。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被编织入树脂纤维而构成,并构成为扁平形状伸展的带状。

第一儿童用带扣12由树脂部件构成,被安装于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 的被缝合固定的一侧的相反侧。第一儿童用肩带调节器13与第一儿童用带扣12一体设置,并且能够变更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儿童用带扣12的位置。即,第一儿童用肩带调节器13作为第一儿童用肩带10的长度调整结构发挥作用。

该第一儿童用带扣12作为安装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 20的安装件发挥作用,并构成为能够与安装于下述的第二儿童用肩带20 的第二儿童用吊带部21上的第二儿童用带扣22连结和分开。具体而言,如表示在裆部60的上方筒状部61的内部,第一儿童用带扣12和第二儿童用带扣22紧固的情形的说明图即图4中的虚线所示,第一儿童用带扣 12和第二儿童用带扣22在下述的裆部60的上方筒状部61(或下方筒状部62)的内部连结。该第一儿童用肩带10的一部分、第二儿童用肩带20 的一部分、以及裆部60的一部分构成在婴幼儿背带100的使用状态下包围儿童的颈部周围的部分。因此,第一儿童用肩带调节器13还作为儿童的颈部周围的长度的调整结构发挥作用。

第一罩部15是覆盖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的一部分的周围的部件,并安装固定于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来使用。具体而言,如表示第一罩部15 安装于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的情形的外观图即图5所示,在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设有作为规定位置上的固定单元的一方发挥作用的第一吊带部侧纽扣11a,第一罩部15的内侧设有作为固定单元的另一方发挥作用的第一罩部侧纽扣15a,第一吊带部侧纽扣11a被固定于第一罩部侧纽扣15a,由此第一罩部15相对于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被定位固定。如此,第一罩部15被构成为经由作为固定单元的第一罩部侧纽扣15a和第一吊带部侧纽扣11a相对于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拆装自如。因此,在第一罩部15被儿童的口水等弄脏的情况等,能够将第一罩部15从第一吊带部侧纽扣11a 拆卸下来,单独进行清洗等。

该第一罩部15成为在使用时与儿童的右肩和颈部周围直接相对的部分。该第一罩部15的厚度(不是筒状形态下的厚度,而是展开后的状态下的厚度)构成为比扁平形状的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的扁平形状部分的厚度厚的壁厚,并且由比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柔软的布材质构成。因此,对于儿童的右肩周边和颈部附近而言,能够防止与较硬材质的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直接接触,能够使其与较柔软的材质的第一罩部15接触。尤其是,如上所述,为了使得在使用时即使成人前屈儿童也不会从头部脱落,第一儿童用肩带10靠近儿童配置,因此儿童与第一儿童用肩带10之间的距离较近,该情况下,也能够保护儿童的肌肤免受刺激。

另外,第一吊带部侧纽扣11a设于扁平形状的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 具有的双面的扁平面中的、使用时位于儿童的相反侧的扁平面上(参照图 3、图4和图5的箭头。此外,在图1中位于纸面的背面侧)。并且,第一罩部侧纽扣15a也设于第一罩部15中的、使用时在儿童的相反侧的位置。因此,形成使用时儿童难以直接接触第一罩部侧纽扣15a的结构,能够保护儿童的肌肤免受刺激。尤其是,如上所述,为了使得在使用时即使成人前屈儿童也不会从头部脱落,第一儿童用肩带10靠近儿童配置,因此儿童与第一儿童用肩带10之间的距离较近,第一罩部侧纽扣15a也位于儿童的附近。该情况下,通过使第一罩部侧纽扣15a位于儿童侧的相反侧,也能够保护儿童的肌肤免受刺激。

第二儿童用肩带20与第一儿童用肩带10相同,但是设于从成人侧观察时主体70的靠右,即从儿童侧观察时的左侧,在使用状态时的上端(在图1的展开状态下,下端)与主体70的上端连接,并具有第二儿童用吊带部21、第二儿童用带扣22、第二儿童用肩带调节器23、第二罩部25 等。

第二儿童用吊带部21在比作为第一成人用肩带30和主体70的缝合部位的第一连接部位30a靠内侧(从成人侧观察右侧)、并且比作为第二成人用肩带40和主体70的缝合部位的第二连接部位40a靠内侧(从成人侧观察左侧)、即第一连接部位30a与第二连接部位40a之间,一端被缝合固定于主体70的上端的从成人侧观察靠右侧的位置,并延伸至另一端。第二儿童用吊带部21被编织入树脂纤维而构成,并构成为扁平形状伸展的带状。

第二儿童用带扣22由树脂部件构成,被安装于第二儿童用吊带部21 的被缝合固定的一侧的相反侧。第二儿童用肩带调节器23与第二儿童用带扣22一体设置,并且能够变更第二儿童用吊带部21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二儿童用带扣22的位置。即,第二儿童用肩带调节器23作为第二儿童用肩带20的长度调整结构发挥作用。

该第二儿童用带扣22作为安装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 20的安装件发挥作用,并构成为能够与安装于上述的第一儿童用肩带10 的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上的第一儿童用带扣12连结和分开。第二儿童用肩带调节器23作为儿童的颈部周围的长度的调整结构发挥作用。

第二罩部25是覆盖第二儿童用吊带部21的一部分的周围的部件,并安装固定于第二儿童用吊带部21来使用。具体而言,如表示第二罩部25 安装于第二儿童用吊带部21的情形的外观图即图5所示,在第二儿童用吊带部21,设有作为规定位置上的固定单元的一方发挥作用的第二吊带部侧纽扣21a,第二罩部25的内侧设有作为固定单元的另一方发挥作用的第二罩部侧纽扣25a,第二吊带部侧纽扣21a被固定于第二罩部侧纽扣25a,由此第二罩部25相对于第二儿童用吊带部21被定位固定。如此,第二罩部25被构成为经由作为固定单元的第二罩部侧纽扣25a和第二吊带部侧纽扣21a相对于第二儿童用吊带部21拆装自如。因此,在第二罩部25被弄脏的情况等,能够将第二罩部25从第二吊带部侧纽扣21a拆卸下来,单独进行清洗等。

该第二罩部25成为在使用时与儿童的右肩和颈部周围直接相对的部分。该第二罩部25的厚度(不是筒状形式下的厚度,而是展开后的状态下的厚度)构成为比扁平形状的第二儿童用吊带部21的扁平形状部分的厚度厚的壁厚,并且由比第二儿童用吊带部21柔软的布材质构成。因此,对于儿童的右肩周边和颈部附近而言,能够防止与较硬材质的第二儿童用吊带部21直接接触,能够使其与较柔软的材质的第二罩部25接触。尤其是,如上所述,为了使得在使用时即使成人前屈儿童也不会从头部脱落,第二儿童用肩带20靠近儿童配置,因此儿童与第二儿童用肩带20之间的距离较近,该情况下,也能够保护儿童的肌肤免受刺激。

另外,第二吊带部侧纽扣21a设于扁平形状的第二儿童用吊带部21 具有的双面的扁平面中的、使用时位于儿童的相反侧的扁平面上(参照图 3、图4和图5的箭头。此外,在图1中位于纸面的背面侧)。并且,第二罩部侧纽扣25a也设于第二罩部25中的、使用时在儿童的相反侧的位置。因此,形成使用时儿童难以直接接触第二罩部侧纽扣25a的结构,能够保护儿童的肌肤免受刺激。尤其是,如上所述,为了使得在使用时即使成人前屈儿童也不会从头部脱落,第二儿童用肩带20靠近儿童配置,因此儿童与第二儿童用肩带20之间的距离较近,第二罩部侧纽扣25a也位于儿童的附近。该情况下,通过使第二罩部侧纽扣25a位于儿童侧的相反侧,也能够保护儿童的肌肤免受刺激。

此外,如图5所示,第一罩部15上沿长度方向形成有第一缝合部15b,第二罩部25上也同样地沿长度方向形成有第二缝合部25b。该第一缝合部 15b设置为位于将第一罩部15固定于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的状态下儿童的颈部和肩侧的相反侧。第二缝合部25b也同样地,设为位于将第二罩部 25固定于第二儿童用吊带部21的状态下儿童的颈部和肩侧的相反侧。由此,能够防止第一缝合部15b和第二缝合部25b与儿童接触所引起的对肌肤的刺激。

(6)裆部60

裆部60是用于将儿童保持于婴幼儿背带100的部件,使该裆部60从儿童的后侧向儿童的前侧跨过儿童的大腿之间,并通过主体70和裆部60 夹持儿童来进行使用。

该裆部60的下端通过缝合与主体70的下方的、主体70的下端与成人用腰带50的中央上端之间进行连结。

裆部60由较柔软的布部件构成,并具有上方筒状部61、下方筒状部 62以及裆部部分63等。

裆部部分63构成使用状态下的裆部60的最下方的部分,是从儿童的下方挂在前侧来支撑儿童的胯下的部分。如上所述,该裆部部分63的下端通过缝合于主体70的下端与成人用腰带50的中央上端之间而被固定。

下方筒状部62设为在裆部部分63的上端相连。在该下方筒状部62,两张布部件在前后方向重叠,其上下两端被缝合,通过使左右两端开放,从而构成沿左右方向贯穿的筒状。

上方筒状部61设为在下方筒状部62的上端相连。该上方筒状部61 与下方筒状部62相同,两张布部件在前后方向重叠,其下端被缝合,上方折回,通过使左右两端开放,从而构成沿左右方向贯穿的筒状。此外,在上方筒状部61,通过在内部夹置聚氨酯树脂片等缓冲材料,被构成为以比下方筒状部62厚的壁厚与儿童柔软地接触。

此外,上方筒状部61和下方筒状部62之间的边界设置为缝合部向左右延伸,因此容易将该缝合部正对折或反对折。

对该裆部60而言,如将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穿过裆部60的上方筒状部61的情况下的外观图即图6所示,对于成长得较大的儿童,将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穿过上方筒状部61 的筒状部分的内侧而不是裆部60的下方筒状部62进行使用。由此,能够通过裆部60中的上方筒状部61、下方筒状部62以及裆部部分63的总的纵向的长度量覆盖儿童的前侧。此外,在如此将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穿过裆部60的上方筒状部61的内部进行使用的情况下,包围儿童的颈部周围的部分由第一儿童用肩带10、第二儿童用肩带20、以及裆部60的上方筒状部61的上端边缘构成。

另外,对裆部60而言,如将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 穿过裆部60的下方筒状部62的情况下的说明图即图7所示,对于较小的儿童,将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穿过下方筒状部62的筒状部分的内侧而不是裆部60的上方筒状部61进行使用。由此,仅通过裆部60中的、下方筒状部62和裆部部分63的总的纵向长度量就能够覆盖儿童的前侧。此时,如图7中箭头所示,裆部60的上方筒状部61向儿童侧折入。在此,上方筒状部61如上述所述比下方筒状部62厚且柔软地构成,因此,即使由于折入而与儿童侧直接接触,也能够确保对于儿童而言舒适的状态。此外,在如此将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 穿过裆部60的下方筒状部62的内部进行使用的情况下,包围儿童的颈部周围的部分由第一儿童用肩带10、第二儿童用肩带20、以及裆部60的下方筒状部62的上端边缘构成。

此外,如此,能够将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在上方筒状部61和下方筒状部62处进行选择,因此,能够根据儿童的大小通过主体70、裆部60、第一儿童用肩带10以及第二儿童用肩带20稳定地保持儿童。具体而言,对于较小的儿童,通过将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穿过下方筒状部62而不是上方筒状部61进行使用,能够将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配置在儿童的肩周边的附近。由此,即使在抱着较小的儿童的成人前屈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该较小的儿童从头部脱落。

在此,在上方筒状部61或下方筒状部62的内部,第一儿童用肩带10 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被连结,但是,此时,由树脂部件构成的第一儿童用带扣12和第二儿童用带扣22位于裆部60的上方筒状部61或下方筒状部62的内部。如此,即使在由较硬的部件构成的第一儿童用带扣12和第二儿童用带扣22用于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之间的连结的情况下,该第一儿童用带扣12和第二儿童用带扣22收纳于裆部60 的上方筒状部61或下方筒状部62的内部,而不会与儿童直接接触。尤其是,即使在第一儿童用带扣12和第二儿童用带扣22收纳于裆部60的上方筒状部61的内部的情况下,由于上方筒状部61构成为较厚的壁厚,因此也能够减小第一儿童用带扣12和第二儿童用带扣22赋予儿童的不适感。另外,在第一儿童用带扣12和第二儿童用带扣22收纳于裆部60的下方筒状部62的内部的情况下,通过构成为较厚的壁厚的上方筒状部61 向儿童侧被折入,因此能够夹置于第一儿童用带扣12及第二儿童用带扣 22与儿童之间,与上述同样能够减小不适感。

(7)兜头帽80

兜头帽80根据需要安装于主体70的上端的、成人的相反侧进行使用,能够支撑儿童的头部,也能够保护儿童避免日光直射。

如作为外观俯视图的图8所示,该兜头帽80具有兜头帽主体81、第一成人用肩带侧固定部84以及第二成人用肩带侧固定部82等。

兜头帽主体81由布构成,并在下端以能够与主体70的上端的兜头帽安装纽扣76固定的方式,设有多个纽扣86。

第一成人用肩带侧固定部84从兜头帽主体81的上端的一部分延伸出,并以能够与图3所示的第一成人用肩带纽扣39固定的方式设有纽扣 85。此外,该纽扣85沿第一成人用肩带侧固定部84的长度方向排列而设有多个,并且能够调节进行固定的位置。

第二成人用肩带侧固定部82从兜头帽主体81的上端的、第一成人用肩带侧固定部84延伸出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一部分延伸出,并且以能够与第二成人用肩带纽扣49固定的方式设有纽扣83。此外,该纽扣83也沿第二成人用肩带侧固定部82的长度方向排列而设有多个,并且能够调节进行固定的位置。

此外,兜头帽80安装于主体70的情形是横向搂抱使用的状态,在图 13中也进行了表示。

(8)插垫95

插垫95是安装于主体70的成人侧、即主体70与儿童之间,在搂抱较小的儿童时进行使用的。由此,能够填补主体70与儿童周围的间隙。

插垫95由较柔软的缓冲原材料构成,如外观俯视图即图9所示,具有垫主体96、垫安装带97以及垫安装纽扣98等。

垫安装带97的一端被缝合固定于垫主体96的左右的下方,垫安装带 97的另一端附近设有垫安装纽扣98。

对插垫95而言,如作为表示插垫95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的图11以及表示插垫95和座部座垫91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的图12所示,左右的各个垫安装带97分别卡住第一成人用肩带30的第一成人用吊带部32和第二成人用肩带40的第二成人用吊带部42的同时固定垫安装纽扣98进行安装(参照图11的箭头)。

另外,对颈部不能立起的较小的儿童,通过使用插垫95,能够通过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越过插垫95保持儿童的肩部周围。由此,不仅能够抑制儿童从头部脱落,而且能够将儿童保持于稳定的状态。

(9)座部座垫91

座部座垫91也是在搂抱较小的儿童时使用,其安装于主体70和裆部 60之间的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将座高较低的儿童的上下位置设于最佳位置。

座部座垫91由较柔软的缓冲原材料构成,如外观立体图即图10所示,具有座垫主体92、座垫带部93等。

座垫带部93设为在座垫主体92的成人侧向左右延伸,并且设置为左右被缝合固定于座垫主体92,且上下开放。

对座部座垫91而言,如表示插垫95和座部座垫91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即图12所示,使裆部60穿过座垫主体92和座垫带部93之间进行安装固定。

此外,座部座垫91在将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穿过裆部60的下方筒状部62时,在产生上下的间隙的情况下,尤其可以有效地使用。

(10)关于横向搂抱使用的情况

以上,对纵向搂抱使用婴幼儿背带10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婴幼儿背带100的使用方法不限于此,如图13所示,也能够横向搂抱使用。此外,在图13中,作为例子表示出了横向搂抱婴幼儿背带100的状态下附设插垫95的状态。

从纵向搂抱状态向横向搂抱状态的变形可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

首先,通过第一成人用肩带30的第一成人用吊带部长度调整结构33,以使第一成人用吊带部32的长度最大或者比最大略短的方式进行调整。同样地,通过第二成人用肩带40的第二成人用吊带部长度调整结构43,以使第二成人用吊带部42的长度最大或者比最大略短的方式进行调整。

然后,在成人用腰带50的内侧,为了使第一成人用肩带30的第一成人用吊带部32和第二成人用肩带40的第二成人用吊带部42穿过的同时,使腰吊带52的长度最短,调节第一腰带扣53的位置。

进一步,在兜头帽80未被安装的情况下,安装兜头帽80。

在该婴幼儿背带100,第一成人用吊带部32的最大长度被构成为第一成人用壁厚部31的长度的80%以上的较长长度,关于第二成人用吊带部 42的最大长度,也构成为第二成人用壁厚部41的长度的80%以上的较长长度,因此经过上述变形的步骤,成为能够横向搂抱的状态。

此外,在设为能够横向搂抱婴幼儿背带100的状态,横向搂抱儿童的情况下,使儿童的脚部位于成人用腰带50的内侧,使儿童的躯体位于主体70上,通过插垫95将儿童的头部包入。此外,横抱状态下的使用主要针对颈部不能立起的月龄不足4个月的身高较小的儿童进行的,因此仅通过主体70和插垫95就能够稳定地支撑儿童。此外,兜头帽80发挥从外部保护儿童的头部的作用。

(11)本实施方式的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婴幼儿背带100,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设为从连接主体70和第一成人用肩带30的第一连接部位30a、以及连接主体70和第二成人用肩带40的第二连接部位40a之间延伸出,因此,与第一儿童用肩带10与第一成人用肩带30的一部分连接的情况、第二儿童用肩带20与第二成人用肩带40的一部分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配置在更靠近儿童的位置。具体而言,能够配置于儿童的左右的肩部的上方、即颈部附近。因此,在使用婴幼儿背带100纵向搂抱儿童进行使用时,即使成人对掉落于地面的物品伸出手等而处于前屈的姿态,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 也能够支撑在主体70和成人之间即将从头部脱落的儿童的肩部。由此,即使使用时成人处于前屈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儿童从头部脱落。此外,能够抑制儿童从头部脱落的情况不限于使用婴幼儿背带100将儿童相面对地搂抱的情况,在朝前搂抱的情况、背负的情况也同样能够抑制。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裆部60由较柔软的布构成。因此,在成人呈前屈的姿态而儿童即将从头部脱落的情况下,儿童的肩部由第一儿童用肩带 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支撑的状态下,能够使由柔软的布构成的裆部60 的上方筒状部61(或下方筒状部62)的上端以左右方向的宽度缩小而产生褶皱的方式变形(参照表示图14的从实线向点划线的变更的箭头)。由此,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之间的间隔缩小,能够位于更靠近儿童颈部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儿童从头部脱落。

(12)变型例

(12-1)变型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下述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包括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裆部60具有上方筒状部61和下方筒状部 62,将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穿过任一筒状部来保持儿童。

但是,基于儿童用肩带和裆部对儿童的保持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以通过未分割为多个的一根儿童用肩带210、以及未设有上方筒状部61和下方筒状部62的裆部260来保持。此外,对一根儿童用肩带210而言,可以两端被缝合固定于主体70的上端,也可以构成为一端被缝合固定而另一端拆装自如。另外,儿童用肩带210也可以构成为长度可调整。

该儿童用肩带210在下端附近的儿童侧的面具有尼龙搭扣217(例如,尼龙搭扣的钩面),在裆部260,在上方部分261的儿童侧的相反侧的面设有尼龙搭扣261a(例如,尼龙搭扣的柔软的环面)。

在该结构中,如图15的箭头所示,通过根据儿童的大小改变尼龙搭扣217、261a的接合位置,也能够根据儿童的大小稳定地保持儿童。

(12-2)变型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裆部60的上方筒状部61和下方筒状部62之间从前后方向被缝合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例如,也可以使用如图16所示构成为可开闭的裆部360,而并非上方筒状部61和下方筒状部62之间的边界被缝合的裆部60。

该裆部360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上方筒状部361和下方筒状部 362,但是上方筒状部361和下方筒状部362的边界部分构成为通过设于儿童侧的布的内侧的尼龙搭扣368以及设于成人侧的布的内侧的尼龙搭扣 369可开闭。

根据这种裆部360,能够在解开时形成为上方筒状部361和下方筒状部362连通的状态,能够确保用于穿过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的开口部比较宽阔,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之间的连结操作变得容易。

此外,上述尼龙搭扣368、369也可以是纽扣等其他的单元。

(12-3)变型例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裆部60的上方筒状部61和下方筒状部62的左右的端部沿上下方向笔直延伸而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例如,如图17所示,也可以使用将成人侧的左右的端部切成缺口形状的裆部460。

在该裆部460中,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上方筒状部461和下方筒状部462,但是上方筒状部461的成人侧的布的左右两端具有一部分向内侧凹陷的凹部461a,下方筒状部462也同样地,成人侧的布的左右两端具有一部分向内侧凹陷的凹部462a。

如此,通过在上方筒状部461设置凹部461a并在下方筒状部462设置凹部462a,能够使进行第一儿童用肩带10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之间的连结操作时成为阻碍的布部分变小,从而连结操作将变得容易。

(12-4)变型例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下述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关于第一儿童用肩带10,通过在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的规定位置上设置第一吊带部侧纽扣11a,并在第一罩部15的内侧设置第一罩部侧纽扣15a,由此第一罩部 15被安装于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关于第二儿童用肩带20也同样)。

但是,作为第一罩部15的针对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进行固定的固定单元,不限于纽扣,也可以使用尼龙搭扣等其他的固定单元(关于第二儿童用肩带20也同样)。此外,在设置尼龙搭扣的情况下,优选将环面设于儿童用吊带部侧,将钩面设于罩部侧。

另外,为了能够变更第一罩部15相对于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的固定位置,可以在第一罩部15和第一儿童用吊带部11的任一者上设置多个纽扣,也可以将尼龙搭扣沿着长度方向设置充分的长度(第二儿童用肩带20 也同样)。在如此设置多个纽扣或充分长的尼龙搭扣的情况下,优选构成为在安装状态下使对固定没有帮助的部分不露出到外部。

(12-5)变型例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第一儿童用肩带10的第一罩部15和第二儿童用肩带20的第二罩部25的整体构成为厚壁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无需将第一罩部15和第二罩部25的整体构成为厚壁,例如,也可以仅将面向儿童侧的部分构成为厚壁。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 第一儿童用肩带(儿童用肩带、包围儿童的颈部周围的部分)

11 第一儿童用吊带部

11a 第一吊带部侧纽扣(固定单元)

12 第一儿童用带扣(安装件)

13 第一儿童用肩带调节器(颈部周围长度调整结构)

15 第一罩部

15a 第一罩部侧纽扣(固定单元)

15b 第一缝合部

20 第二儿童用肩带(儿童用肩带、包围儿童的颈部周围的部分)

21 第二儿童用吊带部

21a 第二吊带部侧纽扣(固定单元)

22 第二儿童用带扣(安装件)

23 第二儿童用肩带调节器(颈部周围长度调整结构)

25 第二罩部

25a 第二罩部侧纽扣(固定单元)

25b 第二缝合部

30 第一成人用肩带

30a 第一连接部位

31 第一成人用壁厚部

32 第一成人用吊带部

33 第一成人用吊带部长度调整结构

34 第一支撑带

35 第一支撑带扣

40 第二成人用肩带

40a 第二连接部位

41 第二成人用壁厚部

42 第二成人用吊带部

43 第二成人用吊带部长度调整结构

44 第二支撑带

45 第二支撑带扣

50 成人用腰带

51 腰带主体

52 腰吊带

53 第一腰带扣(成人用腰围长度调整结构)

54 第二腰带扣

60 裆部

61 上方筒状部(上下长度调整结构)

62 下方筒状部(上下长度调整结构)

63 裆部部分

70 主体

71 换气窗

72 换气窗拉链

73 小物品容纳部

74 口袋

76 兜头帽安装纽扣

80 兜头帽

91 座部座垫

92 座垫主体

93 座垫带部

95 插垫

96 垫主体

97 垫安装带

98 垫安装纽扣

100 婴幼儿背带

C 儿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