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气理疗减压三核人体工学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5282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枕头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透气理疗减压三核人体工学枕。



背景技术:

枕头是一种睡眠工具,一般认为,枕头就是人们为睡眠的舒适而采用的填充物,而从现代医学研究上认识,人体的脊柱,从正面看是一条直线,但侧面看是具有四个生理弯曲的曲线,为了保护颈部的正常生理弯曲,人们在睡眠时需要用枕头抬高头部以避免对颈椎的压迫。传统的枕头一般由起支撑作用的舒适层枕芯和可替换清洗的枕套两个部分构成,而舒适层枕芯的可根据材质分为竹木芯、玉石芯、棉花或海绵填充芯以及其他药物、谷物填充芯,现有的舒适层枕芯通过填充材料的变化以实现辅助睡眠的作用,其支撑形态也主要以舒适性设计为主,难以满足人体生理形态的需求。而现代人群中较为常见的颈椎问题,需要通过物理治疗和长期矫正才能缓解,而普通枕头不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反而导致对病患的加重,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理疗枕头对于对有颈椎病的消费者来说,甚至过软的枕头会加重颈椎的问题。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符合头颈曲线、能有效辅助睡眠的透气理疗减压三核人体工学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透气理疗减压三核人体工学枕,包括舒适层枕芯及与其配套且可拆卸的枕套,所述舒适层枕芯包括仰睡部,仰睡部的上端面上设有弧形凹陷的托头部,且托头部上竖直开设有若干贯穿其底面的透气孔;所述仰睡部的前端设有颈椎支撑部,颈椎支撑部设有贴合颈椎曲线的托颈曲面,且托颈曲面上端与托头部前端之间呈平滑过渡;所述仰睡部的两侧均设有侧睡部,仰睡部、颈椎支撑部和侧睡部为一体结构。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舒适层枕芯的上端面上设有若干相互间隔的长凹槽,若干长凹槽分别从仰睡部的上端面横向延伸至侧睡部的上端面上。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舒适层枕芯上横向设有透气的通槽,通槽沿舒适层枕芯底面分别贯穿设置在仰睡部和侧睡部的底面上。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舒适层枕芯的底面上设有透气过滤垫。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舒适层枕芯为中空结构且其底面为开口设置,舒适层枕芯的内腔中填充设置有支撑层。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支撑层的上端面上设有向下凹陷的头部支撑区,头部支撑区对应地设于托头部的下方并对其贴合形成弹力支撑,且头部支撑区上竖直开设有若干与托头部对应的透气孔;所述头部支撑区的前端设有与托颈曲面对应的曲面支撑部,头部支撑区的两侧均设有与侧睡部对应的托扶部。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托扶部的上端面上设有耳廓槽,且两个托扶部上的耳廓槽分别设于头部支撑区的两侧,所述托扶部的上端面上横向开设有眼部减压槽,眼部减压槽的两端分别连通耳廓槽和贯穿托扶部的外侧面。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透气的通槽开设于支撑层的底面上,且透气过滤垫贴设于支撑层的底面上,透气过滤垫上设有空气净化片。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舒适层枕芯采用恒温记忆棉材料制作,以符合人体工学的曲面设计,配合支撑层的应力分解和牵引结构,给予头颈部的有效支撑,使劳损颈椎获得有效缓解和恢复,保证睡眠时颈椎的健康曲度;舒适层枕芯和支撑层具有多重空气循环设计,通过垂直透气孔和横向通槽形成对流,通过降低体表温度从而有效地促进和提高睡眠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枕套;2、舒适层枕芯;3、支撑层;4、透气过滤垫;21、仰睡部;22、托头部;23、透气孔;24、颈椎支撑部;25、托颈曲面;26、侧睡部;27、长凹槽;31、头部支撑区;32、通气孔;33、曲面支撑部;34、托扶部;35、耳廓槽;36、眼部减压槽;41、通槽;42、空气净化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透气理疗减压三核人体工学枕,包括舒适层枕芯2及与其配套且可拆卸的枕套1,所述舒适层枕芯2包括仰睡部21,仰睡部21的上端面上设有弧形凹陷的托头部22,且托头部22上竖直开设有若干贯穿其底面的透气孔23;所述仰睡部21的前端设有颈椎支撑部24,颈椎支撑部24设有贴合颈椎曲线的托颈曲面25,且托颈曲面25上端与托头部22前端之间呈平滑过渡;所述仰睡部21的两侧均设有侧睡部26,仰睡部21、颈椎支撑部24和侧睡部26为一体结构;所述托头部22的弧形凹陷形成对中定位结构,两侧的侧睡部26与中间的托头部22构成V形的弹性支撑,配合前端的颈椎支撑部24上的托颈曲面25,从而使人体仰睡时的头部和颈椎曲线得到有效支撑,提升颈部的放松度和舒适度,更有利于用户的呼吸顺畅;所述侧睡部26的高度接近肩宽设计,可有效防止侧睡时的颈椎侧弯,让颈椎获得受力平衡从而使颈椎与肩部肌肉群得到放松,减轻侧睡时头部对肩部的附加压力,从而使用户获得舒适的睡眠。

所述舒适层枕芯2的上端面上设有若干相互间隔的长凹槽27,若干长凹槽27分别从仰睡部21的上端面横向延伸至侧睡部26的上端面上,所述长凹槽27设计可提高舒适层枕芯2与用户头部贴合面之间的空气流通,配合托头部22上的竖直透气孔23以形成交叉空气循环,从而降低用户的头面温度以提高睡眠的舒适度。

所述舒适层枕芯2上横向设有透气的通槽41,通槽41沿舒适层枕芯2底面分别贯穿设置在仰睡部21和侧睡部26的底面上,通槽41在舒适层枕芯2底面上形成空气通路,配合竖直透气孔23对舒适层枕芯2表面形成空气的循环通路,从而降低用户的头面温度以提高睡眠的舒适度。

所述舒适层枕芯2的底面上设有透气过滤垫4,透气过滤垫4具有蜂窝孔洞结构,避免热量在舒适层枕芯2底部积存,提高垂直流通的透气孔23、横向流通的通槽41提高对舒适层枕芯2整体的空气流动性。

所述舒适层枕芯2为中空结构且其底面为开口设置,舒适层枕芯2的内腔中填充设置有支撑层3。

所述支撑层3的上端面上设有向下凹陷的头部支撑区31,头部支撑区31对应地设于托头部22的下方并对其贴合形成弹力支撑,且头部支撑区31上竖直开设有若干与托头部22对应的通气孔32;所述头部支撑区31的前端设有与托颈曲面25对应的曲面支撑部33,头部支撑区31的两侧均设有与侧睡部26对应的托扶部34;所述支撑层3通过结构对舒适层枕芯2提供弹性支撑力,从而维持和配合托头部22、托颈曲面25以及侧睡部26的睡眠辅助形态结构,保证舒适层枕芯2给予头颈部的足够支撑,缓解劳损颈椎的疲劳度和健康曲度

所述托扶部34的上端面上设有耳廓槽35,且两个托扶部34上的耳廓槽35分别设于头部支撑区31的两侧,所述托扶部34的上端面上横向开设有眼部减压槽36,眼部减压槽36的两端分别连通耳廓槽35和贯穿托扶部34的外侧面;所述头部支撑区31左右两侧的托扶部34的上端面上设有耳部神经释压槽35,用户在侧睡时通过耳部神经释压槽35的空间可避免舒适层枕芯2表面对耳朵的压迫,且耳部神经释压槽35与眼部肌肤减压槽36的一体连通设置,用户在侧睡时物理性眼部肌肤受压迫,眼角神经被压迫血液循环不畅,眼角容易产生皱纹。使托扶部34从牵引槽36前后对侧睡部26形成支撑,托扶部34与中间的头部支撑区31形成一体结构,对头部支撑区31的受力形成横向上的分解,从而使舒适层枕芯2获得符合人体曲线的贴合支撑面,保证对头颈部的有效支撑,缓解劳损颈椎的疲劳提高睡眠质量。

所述支撑层3可以独立作为一个枕头使用,满足不同用户对枕头软硬度及高度的需求。

所述透气的通槽41开设于支撑层3的底面上,且透气过滤垫4贴设于支撑层3的底面上,透气过滤垫4上设有空气净化片42;所述空气净化片42设在透气过滤垫4的正中间,且在头部支撑层31下方,空气净化片42为活性炭、纳米材料或其他吸附材料制成,在通气孔32及透气孔23与整个透气过滤垫4之间的空气起到净化和除臭功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