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9058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可折叠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椅子,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折叠椅。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可折叠椅为由两侧向中间进行折叠的可折叠椅,如此可折叠椅的椅面必须为软布等材料。然而,使用时间长了之后,软布椅面容易发生凹陷、变形等不良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减缓椅面凹陷变形现象的可折叠椅。

其技术方案如下:可折叠椅,包括:第一支腿架与第二支腿架,所述第一支腿架与所述第二支腿架交叉设置、且可转动连接;滑动件,所述滑动件装设在所述第二支腿架上、且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支腿架移动;椅座,所述椅座与所述第一支腿架、所述滑动件活动连接;及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滑动件在所述第二支腿架上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腿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与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并列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通过所述第一横梁相连;所述第二支腿架包括第三支撑杆、第四支撑杆与第二横梁,所述第三支撑杆与所述第四支撑杆并列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与所述第四支撑杆通过所述第二横梁相连,所述第三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交叉设置、且可转动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交叉设置、且可转动连接;所述滑动件包括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一滑动件装设在所述第三支撑杆上、且能够沿着所述第三支撑杆移动,所述第二滑动件装设在所述第四支撑杆上、且能够沿着所述第四支撑杆移动;所述椅座与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滑动件及所述第二滑动件均活动连接;所 述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滑动件在所述第三支撑杆上移动,以及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滑动件在所述第四支撑杆上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一板件、第二板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第一推动件、第二推动件、第一加紧块与第二加紧块;所述第一板件与所述第一滑动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相连,所述第一板件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加紧块与所述第一板件滑动配合,所述第一推动件与所述第一加紧块相连,所述第一加紧块用于抵触所述第一限位件以使所述第一限位件限位于所述第一凹部中;

所述第二板件与所述第二滑动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四支撑杆相连,所述第二板件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限位件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加紧块与所述第二板件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推动件与所述第二加紧块相连,所述第二加紧块用于抵触所述第二限位件以使所述第二限位件限位于所述第二凹部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第三横梁,所述第一推动件与所述第二推动件通过所述第三横梁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件并列设有第一条形口与第二条形口,所述第一条形口与所述第一凹部相连通,所述第二板件并列设置有第三条形口与第四条形口,所述第三条形口与所述第二凹部相连通;所述第一加紧块、所述第一限位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条形口移动,所述第二加紧块、所述第二限位件能够沿着所述第三条形口移动;所述第三横梁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条形口与所述第一板件相连,所述第三横梁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条形口与所述第二板件相连,且所述第三横梁能够沿着所述第三条形口、所述第四条形口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件设有第一导向套,所述第一推动件包括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一导向杆装入所述第一导向套中、并与所述第一导向套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板件设有第二导向套,所述第二推动件包括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二导向杆装入所述第二导向套中、并与所述第二导向套滑动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折叠椅还包括第一扭簧与第二扭簧;所述第一板件设有第一定位销,所述第一扭簧套设在所述第一定位销上,且所述第一 扭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动件抵触,所述第一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件相抵触;所述第二板件设有第二定位销,所述第二扭簧套设在所述第二定位销上,且所述第二扭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动件抵触,所述第二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件相抵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折叠椅还包括第一扶手与第二扶手,所述第一扶手连接有第一支柱,所述第二扶手连接有第二支柱,所述第一支柱与所述第一支撑杆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支柱与所述第二支撑杆滑动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扶手与所述第一支柱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扶手与所述第二支柱可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折叠椅还包括椅背、前滚轮与后滚轮,所述椅背与所述椅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腿架底部连接有所述后滚轮,所述第二支腿架底部连接有所述前滚轮。

下面结合上述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

1、上述的可折叠椅,使用状态时,可以通过限位机构将滑动件限位于第二支腿架上,如此便能够使得椅座固定于第一支腿架与第二支腿架上;折叠状态时,限位机构不将滑动件限位于第二支腿架上,滑动件便可以沿着第二支腿架移动,从而第一支腿架与第二支腿架能相对转动进行折叠。如此可见,本实施例的可折叠椅的折叠方式为上下折叠方式,椅座便无需进行折叠,这样椅座的材料无需限制于软布等材料,而是可以采用铁架并铺设弹性皮质,相对于传统的可折叠椅,便可以减缓椅面凹陷变形现象。

2、当第一限位件设于第一凹部时,通过第一推动件推动第一加紧块,第一加紧块能够抵触第一限位件使第一限位件限位于第一凹部中,此时第一滑动件便限位于第三支撑杆。通过第一推动件再次推动第一加紧块,使第一加紧块松开第一限位件,第一限位件便能够从第一凹部中移出,此时第一滑动件便可以沿着第三支撑杆移动,便能够进行第三支撑杆与第一支撑杆之间的折叠操作。当第二限位件设于第二凹部时,通过第二推动件推动第二加紧块,第二加紧块能够抵触第二限位件使第二限位件限位于第二凹部中,此时第二滑动件便限位于第四支撑杆。通过第二推动件再次推动第二加紧块,使第二加紧块松开第二 限位件,第二限位件便能够从第二凹部中移出,此时第二滑动件便可以沿着第四支撑杆移动,便能够进行第四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的折叠操作。如此可见,限位机构能够便于实现第一滑动件是否限位于第三支撑杆,以及第二滑动件是否限位于第四支撑杆,便于椅子的由使用状态转换为折叠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折叠椅使用状态的简化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折叠椅折叠状态的简化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折叠椅中第一加紧块与第一限位件抵触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第一加紧块与第一限位件抵触状态时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折叠椅中第一加紧块与第一限位件分离时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第一加紧块与第一限位件分离时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折叠椅中第一限位件移出第一凹部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折叠椅使用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折叠椅的椅背进行翻转折叠后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折叠椅的第一支柱装入第一支撑杆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折叠椅的第一支腿架、第二支腿架准备旋转折叠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折叠椅的第一支腿架、第二支腿架旋转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折叠椅的第一扶手、第二扶手转动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折叠椅的伸缩杆收缩带动防倾轮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支腿架,11、第一支撑杆,20、第二支腿架,21、第三支撑杆,30、滑动件,31、第一滑动件,32、第二滑动件,40、椅座,50、限位机构,51、第一板件,511、第一凹部,512、第一条形口,513、第二条形口,514、第一导向套,52、第二板件,521、第二凹部,522、第三条形口,523、第四条形口,524、第二导向套,525、第二定位销,53、第一限位件,54、第二限位件,55、第一推动件,551、第一导向杆,56、第二推动件,561、第二导向杆,57、第一加紧块,58、第二加紧块,59、第三横梁,61、第一扭簧,62、第二扭簧,71、第一扶手,72、第二扶手,73、第一支柱,74、第二支柱,80、椅背,91、前滚轮,92、后滚轮,93、伸缩杆,94、防倾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折叠椅,包括:第一支腿架10、第二支腿架20、滑动件30、椅座40及限位机构50。所述第一支腿架10与所述第二支腿架20交叉设置、且可转动连接。所述滑动件30装设在所述第二支腿架20上、且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支腿架20移动。所述椅座40与所述第一支腿架10、所述滑动件30活动连接。所述限位机构50用于限制所述滑动件30在所述第二支腿架20上移动。

上述的可折叠椅,使用状态时,可以通过限位机构50将滑动件30限位于第二支腿架20上,如此便能够使得椅座40固定于第一支腿架10与第二支腿架20上;折叠状态时,限位机构50不将滑动件30限位于第二支腿架20上,滑动件30便可以沿着第二支腿架20移动,从而第一支腿架10与第二支腿架20能相对转动进行折叠。如此可见,本实施例的可折叠椅的折叠方式为上下折叠方式,椅座40便无需进行折叠,这样椅座40的材料无需限制于软布等材料,而是可以采用铁架并铺设弹性皮质,相对于传统的可折叠椅,便可以减缓椅面凹陷变形现象。

请参阅图3-7,所述第一支腿架10包括第一支撑杆11、第二支撑杆与第一 横梁。所述第一支撑杆11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并列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1与所述第二支撑杆通过所述第一横梁相连。所述第二支腿架20包括第三支撑杆21、第四支撑杆与第二横梁。所述第三支撑杆21与所述第四支撑杆并列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21与所述第四支撑杆通过所述第二横梁相连。所述第三支撑杆21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1交叉设置、且可转动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交叉设置、且可转动连接。所述滑动件30包括第一滑动件31与第二滑动件32。所述第一滑动件31装设在所述第三支撑杆21上、且能够沿着所述第三支撑杆21移动。所述第二滑动件32装设在所述第四支撑杆上、且能够沿着所述第四支撑杆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31、第二滑动件32可以采用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并将第一滑套、第二滑套分别套设在第三支撑杆21、第四支撑杆上,通过推动第一滑套、第二滑套便可以使第一滑套、第二滑套能分别沿着第三支撑杆21、第四支撑杆移动,从而便可以进行折叠操作。

所述椅座40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1、所述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滑动件31及所述第二滑动件32均活动连接。本实施例中,椅座40与第一支撑杆11、第二支撑杆、第一滑动件31及第二滑动件32通过销轴与销孔采取转动连接方式,这样椅座40使用过程中,不易于晃动,稳定性较好。

所述限位机构50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滑动件31在所述第三支撑杆21上移动,以及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滑动件32在所述第四支撑杆上移动。通过限位机构50将第一滑动件31、第二滑动件32分别限位于第三支撑杆21、第四支撑杆后,便可以避免第一滑套、第二滑套分别沿着第三支撑杆21、第四支撑杆移动,从而使得椅座40位置固定,便可以进行使用。

请参阅图4与图6,所述限位机构50包括第一板件51、第二板件52、第一限位件53、第二限位件54、第一推动件55、第二推动件56、第一加紧块57与第二加紧块58。

所述第一板件51与所述第一滑动件31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件53与所述第三支撑杆21相连,所述第一板件51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限位件53的第一凹部511。所述第一加紧块57与所述第一板件51滑动配合,所述第一推动件55与所述第一加紧块57相连。所述第一加紧块57用于抵触所述第一限位件 53以使所述第一限位件53限位于所述第一凹部511中。当第一限位件53设于第一凹部511时,通过第一推动件55推动第一加紧块57,第一加紧块57能够抵触第一限位件53使第一限位件53限位于第一凹部511中(如图3、图4所示),此时,第一滑动件31便限位于第三支撑杆21。通过第一推动件55再次推动第一加紧块57,使第一加紧块57松开第一限位件53(如图5、图6),第一限位件53便能够从第一凹部511中移出(图7示意出了第一限位件53从第一凹部511中移出后的状态图),此时,第一滑动件31便可以沿着第三支撑杆21移动,便能够进行第三支撑杆21与第一支撑杆11之间的折叠操作。

所述第二板件52与所述第二滑动件32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限位件54与所述第四支撑杆相连,所述第二板件52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限位件54的第二凹部521。所述第二加紧块58与所述第二板件52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推动件56与所述第二加紧块58相连。所述第二加紧块58用于抵触所述第二限位件54以使所述第二限位件54限位于所述第二凹部521中。同理,当第二限位件54设于第二凹部521时,通过第二推动件56推动第二加紧块58,第二加紧块58能够抵触第二限位件54使第二限位件54限位于第二凹部521中,此时,第二滑动件32便限位于第四支撑杆。通过第二推动件56再次推动第二加紧块58,使第二加紧块58松开第二限位件54,第二限位件54便能够从第二凹部521中移出,此时,第二滑动件32便可以沿着第四支撑杆移动,便能够进行第四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的折叠操作。

所述限位机构50还包括第三横梁59。所述第一推动件55与所述第二推动件56通过所述第三横梁59相连。第三横梁59能够使得第一推动件55与第二推动件56同时进行推拉操作,使用较为方便。

所述第一板件51并列设有第一条形口512与第二条形口513。所述第一条形口512与所述第一凹部511相连通。所述第二板件52并列设置有第三条形口522与第四条形口523。所述第三条形口522与所述第二凹部521相连通。所述第一加紧块57、所述第一限位件53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条形口512移动。所述第二加紧块58、所述第二限位件54能够沿着所述第三条形口522移动。

所述第三横梁59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条形口513与所述第一板件51相连, 所述第三横梁59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条形口523与所述第二板件52相连,且所述第三横梁59能够沿着所述第三条形口522、所述第四条形口523移动。

所述第一板件51设有第一导向套514。所述第一推动件55包括第一导向杆551。所述第一导向杆551装入所述第一导向套514中、并与所述第一导向套514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板件52设有第二导向套524。所述第二推动件56包括第二导向杆561。所述第二导向杆561装入所述第二导向套524中、并与所述第二导向套524滑动配合。如此,通过第一导向套514、第二导向套524分别对第一导向杆551、第二导向杆561起到导向作用,以及第三横梁59通过第二条形口513、第四条形口523进行导向作用,能便于移动第一加紧块57、第二加紧块58,使得第一加紧块57、第二加紧块58分别抵触第一限位件53、第二限位件54或与第一限位件53、第二限位件54相分离,结构稳定性较好。

所述可折叠椅还包括第一扭簧61与第二扭簧62。所述第一板件51设有第一定位销。所述第一扭簧61套设在所述第一定位销上,且所述第一扭簧6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动件31抵触,所述第一扭簧6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件51相抵触。所述第二板件52设有第二定位销525。所述第二扭簧62套设在所述第二定位销525上,且所述第二扭簧6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动件32抵触,所述第二扭簧6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件52相抵触。如此,第一扭簧61能够使得第一板件51压紧第一限位件53,第二扭簧62能够使得第二板件52压紧第二限位件54。

请参阅图8-14,图8至图14示意出了可折叠椅从使用状态时逐步折叠转换至完全折叠后的折叠状态。所述可折叠椅还包括第一扶手71与第二扶手72。所述第一扶手71连接有第一支柱73,所述第二扶手72连接有第二支柱74。所述第一支柱73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1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支柱74与所述第二支撑杆滑动配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杆11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均为套管,第一支柱73、第二支柱74能够装入套管中,且第一支柱73、第二支柱74能够沿着套管移动,通过调整第一支柱73、第二支柱74伸出于套管的长度,便可以调节第一扶手71、第二扶手72相对于椅座40的高度(如图9和图10所示),便于进行椅子的折叠。

所述第一扶手71与所述第一支柱73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扶手72与所述第二支柱74可转动连接。这样,椅子在折叠后,转动第一扶手71、第二扶手72,使第一扶手71、第二扶手72分别靠近第一支柱73、第二支柱74(如图12和图13所示),便可以减小椅子折叠后的占用空间。

所述可折叠椅还包括椅背80、前滚轮91与后滚轮92。所述椅背80与所述椅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腿架10底部连接有所述后滚轮92,所述第二支腿架20底部连接有前滚轮91。转动椅背80,便可以将椅背80与椅座40折叠在一起(如图8和图9所示)。其中,后滚轮92可以通过伸缩杆93连接有防倾轮94。伸缩杆93可以调整防倾轮94伸出的长度,椅子折叠后,可以通过伸缩杆93收缩将防倾轮94收回(如图13和图14所示),减小椅子折叠后的占用空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