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豆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7814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豆浆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小家电,特别是一种豆浆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主流豆浆机结构主要由杯体、机头构成,机头扣置在杯体上。机头内设置有电机,电机的出轴伸出下盖端面并伸入水中,电机轴端部安装有粉碎刀具。由于黄豆自身的特性,豆浆机在熬煮豆浆时会产生大量的泡沫,为了避免泡沫溢出,现有的豆浆机一般是采用容积比较大的杯体,在杯体内制浆量标识线的上方预留较大的防溢空间,这使得杯体内的有效容积较小,空间的利用率较低,现有豆浆机杯体的容积与最大制浆量(可制作豆浆的最大容量)的比值通常都在2.5-3,即现有常规最大制浆量为1200ml-1500ml的豆浆机,其杯体的容积通常都在3000ml-3500ml。

杯体在相同截面积的情况下,容积越大其深度(高度)越大,现有豆浆机的杯体的深度都在200mm甚至更深的深度,用户在清洗的时候差不多要将半个手臂深入杯体进行清洗,十分不便,同时杯体过深清洗的时候很难观察杯体内的清洗效果,所以每次清洗时,都要清洗、停下来观察重复多次,用户体验感十分不好。

此外,杯体的深度较深时,所需要的加工材料增加,重量增加,并且加工工艺多、复杂,同时,加工难度系数也增大,而且废品率较高。综合以上,豆浆机杯体深度越深时,将会导致豆浆机的杯体成本偏高。现有的豆浆机杯体通常采用多次拉伸成型的方式,而且杯体深度越大时,需要的拉伸次数也越多,拉伸次数越多必然会导致成品率降低。因此,降低豆浆机杯体深度(高度),对豆浆机杯体的材料成本和工艺成本的降低都会有很大的益处。

由于现有豆浆机杯体的深度较大,豆浆机机头为了配合杯体以及避免机头放置在杯体上工作时,豆浆机整机的重心偏高,传统豆浆机的机头设计都比较长,且电机安装位置离提手较远,同样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因为机头较长,所以机头的清洗面积较大,增大了清洗的难度;第二,电机离提手较远,力臂较长,用户需要更大的力气握住提手进行清洗,手腕受力较大,长期操作会造成用户手腕、手臂酸疼。特别对于年龄较大的老人用户,机头又长又重的确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困惑。

基于上述种种问题,本申请人提出一种杯体高度较低的豆浆机,在粉碎过程中,由于液面上方空间较小,浆液在杯体内向上翻滚时会冲击上方机头,并在机头的阻挡下向下折返,这样在杯体内则会形成一个较有规律的循环粉碎过程,但却往往形成粉碎死角,具体的,部分物料由于惯性和离心力作用聚集于杯体角落而无法参与粉碎,粉碎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豆浆机,包括机头和杯体,所述机头放置在杯体上,所述机头内设有驱动粉碎刀片的电机,所述杯体侧壁上设置有位于粉碎刀片上方的水位标识,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与杯体的结合处密封配合,位于水位标识的上方,所述机头上设置有底端开口的扰流腔,所述杯体与扰流腔通过底端开口连通,杯体内的浆液由底端开口进入扰流腔内,所述水位标识距扰流腔底端开口的竖直高度为H1,其中,5mm≤H1≤80mm。

进一步的,所述粉碎刀片距扰流腔底端开口的竖直高度为H2,70mm≤H2≤140mm。

进一步的,所述机头位于水位标识上方且位于扰流腔底端开口的外围设有阻挡壁,所述阻挡壁竖直方向投影面积与扰流腔底端开口竖直方向投影面积之比为0.4~2.5。

进一步的,所述阻挡壁向上凹陷形成围绕机头中心设置的回流腔。

进一步的,所述机头下端包括向下延伸的电机安装部,所述扰流腔和阻挡壁围绕电机安装部布置,所述扰流腔靠近机头中心一侧的侧壁与电机安装部的侧壁齐平,所述阻挡壁竖直方向投影面积与扰流腔底端开口竖直方向投影面积之比为0.8~1.2。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腔呈部分环形且在位于机头中心的一侧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腔靠近机头中心一侧的侧壁与扰流腔远离机头中心一侧的侧壁之间通过弧形侧壁过渡。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腔的侧壁设有扰流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腔呈上下贯穿机头结构,所述扰流腔具有顶端开口,且顶端开口处设有遮盖顶端开口的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与大气连通的透气孔;或者,所述扰流腔底端开口高于杯体的口沿。

进一步的,所述机头外沿设有向下延伸的密封侧壁,所述密封侧壁插入杯体口沿,所述密封侧壁的下沿与杯体侧壁形成台阶过渡,所述密封侧壁外套有与杯体口沿内侧密封配合的密封圈,所述密封侧壁的内侧与扰流腔远离机头中心一侧的侧壁齐平。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机头上设置扰流腔,同时由于水位标识距扰流腔底端开口的竖直高度为5~80mm,使得部分上涌的浆液由底端开口进入扰流腔内,浆液一方面是在上下翻滚,另一方面在做水平方向的旋转,进入扰流腔内浆液的旋转运动受到扰流腔侧壁的阻挡后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回落。回落过程中,部分浆液与下方上涌的浆液形成对流,提高了该部分液流的紊乱程度,另外部分浆液与下方受机头阻挡而向下折返的浆液汇聚,提高了该部分液流的循环效率。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浆液的运动形式是存在在阻挡浆液旋转运动的扰流腔侧壁的正下方及其附近区域。上述浆液的运动形式打破了原先规律性较高的循环粉碎过程,提高了液流的紊乱程度,增大了物料与粉碎刀片的接触概率,另一方面,还保证了循环效率。综合来看,很好的适应了这种杯体高度较低的豆浆机的粉碎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豆浆机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豆浆机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机头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豆浆机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豆浆机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豆浆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图3所示,一种豆浆机,包括机头1和杯体2,机头1放置在杯体2上,机头1内设有驱动粉碎刀片3的电机4,杯体2侧壁上设置有位于粉碎刀片3上方的水位标识21,机头1与杯体2的结合处密封配合,位于水位标识21的上方,机头1上设置有底端开口的扰流腔11,杯体2与扰流腔11通过底端开口连通,杯体2内的浆液由底端开口进入扰流腔11内,水位标识21距扰流腔11底端开口的竖直高度为H1,其中,5mm≤H1≤80mm。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豆浆机往往会有两种或者以上的制浆量选择,对应的,水位标识也会有两条或者以上,本文其它部分中提到的水位标识是指最大制浆量对应的最高水位标识,需明晰。上述H1的选取是有其意义的,首先,H1<5mm时,由于液面上方的空间过小,制浆过程中上涌的浆液未能经过一定缓冲减速而直接冲击机头1,容易造成机头1震动严重,噪音较大,甚至可能带来机头1与杯体2的结合处密封配合失效,重要的是,过小的空间将阻碍浆液在杯体内的翻滚运动,进而影响循环粉碎效率和强度;H1>80mm时,浆液在上涌过程中受其自身重力作用将难以到达扰流腔底部开口所在的高度,这样,扰流腔则起不到扰流的目的,另外,H1较大客观上将抬高杯体高度,进而降低杯体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用户清洗难度。对于本实施例来说,H1还可以优选为10mm~60mm;20mm~50mm;30mm~40mm等。制浆过程中,通过在机头1上设置了扰流腔11,部分上涌的浆液由底端开口进入扰流腔11内,浆液一方面是在上下翻滚,另一方面在做水平方向的旋转,进入扰流腔11内浆液的旋转运动受到扰流腔11侧壁的阻挡后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回落。在回落过程中,部分浆液与下方上涌的浆液形成对流,提高了该部分液流的紊乱程度,另外部分浆液与下方受机头阻挡而向下折返的浆液汇聚,提高了该部分液流的循环效率。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浆液的运动形式是存在在阻挡浆液旋转运动的扰流腔侧壁的正下方及其附近区域。一般豆浆机的粉碎刀片对浆液的作用可以分为向上抽和向下压两种。就前者而言,形成对流的浆液往往位于靠近杯体中心区域,形成汇聚的浆液往往位于远离杯体中心区域的外围区域;而后者,则反之。上述浆液的运动形式打破了原先规律性较高的循环粉碎过程,提高了液流的紊乱程度,避免出现粉碎死角,增大了物料与粉碎刀片的接触概率,另一方面,还保证了循环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扰流腔底端开口可以低于杯体的口沿,或者与杯体口沿齐平。而本实施例中,采用了较优的结构,具体的,扰流腔11底端开口高于杯体2的口沿,使得机头1部分空间可用于杯体2内的浆液循环,有利于降低杯体2的高度。

较优的,粉碎刀片3距扰流腔11底端开口的竖直高度为H2,70mm≤H2≤140mm。此处有下述考虑,如果H2<70mm,假设杯体总高度不变,则粉碎刀片3与杯体2底部的距离变大,不利于杯体底部的物料进入粉碎刀片3的粉碎区域,影响粉碎效率;另一方面,假设粉碎刀片的转速不变,即浆液翻滚剧烈程度不变,则浆液上涌过程中抵消其自身重力做功变小,相应的,其冲击机头的能量则变大,造成机头震动剧烈,噪音增大,甚至可能造成扰流腔内部浆液淤积,不但起不到上述扰流效果,而且可能带来豆浆机整体运行的不稳定。如果H2>140mm,假设杯体总高度不变,则粉碎刀片3与杯体2底部的距离变小,如粉碎刀片是向上抽的,则回流的浆液难以进入较小的间隙内,大部分浆液会进入粉碎刀片上方的区域在粉碎刀片向上的推动下未经粉碎而进入下一轮循环,同样影响粉碎效率,如粉碎刀片是向下压的,则自粉碎刀片流出的浆液很快冲击杯体底部随后反弹,再次进入粉碎区域,一方面,增大了该间隙内的对流强度,增大了噪音,另一方面,也使得电机负载提高,降低电机寿命;假设粉碎刀片的转速不变,则浆液在上涌过程中受其自身重力作用将难以到达扰流腔底部开口所在的高度,这样,扰流腔则起不到扰流的目的。基于上述分析,对H2的限定是有其有益效果的。

本实施例中,机头1位于水位标识21上方且位于扰流腔11底端开口的外围设有阻挡壁12,阻挡壁12用于对上涌的浆液进行阻挡使其折返进入下一轮循环,其中,阻挡壁12竖直方向投影面积与扰流腔11底端开口竖直方向投影面积之比a为0.4~2.5。上述参数范围的选择兼顾了扰流效果和循环效果,具体的,如果a<0.4,浆液上方的阻挡壁面积较小的情况下,不利于浆液的循环,而a>2.5,强化了循环效果的同时,则扰流腔底端开口的投影面积减小,扰流效果降低,甚至在杯体内依然会由于形成了较有规律的循环粉碎过程而出现粉碎死角。这里需要补充的是,扰流腔11底端开口可以与阻挡壁12齐平,或者,扰流腔的侧壁向下延伸形成相对于阻挡壁的凸筋,这些凸筋则形成了扰流腔底端开口的外沿。

需要注意的是,扰流腔不能形成环绕机头中心布置的封闭环形,以避免浆液在扰流腔内部形成与整体浆液旋转方向一致的环流。因此本实施例中,扰流腔11呈部分环形且在位于机头1中心的一侧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机头中心是指电机轴所在位置,而上述限定可以理解为在机头的俯视图中作一条自该机头中心至机头外壁的线段,可以找出形成一定夹角的两条线段,扰流腔11整体位于该两条线段与机头外壁形成的区域内。上述布置方式,可以避免避免浆液在扰流腔11内部形成与整体浆液旋转方向一致的环流而不能形成扰流效果。进一步的,扰流腔11的内侧壁可以呈竖直状态。当然,扰流腔11的内侧壁也可以相对竖直平面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为内侧壁的上侧相对下侧向扰流腔内倾斜。若采用上述倾斜设置时,倾斜的内侧壁对浆液的作用力具有一个向下的分力,则有利于上述扰流过程。因此,对于本实施例来说,若扰流腔的内侧壁呈倾斜状态,消扰流的效果会更好。本实施例中,扰流腔11靠近机头中心一侧的侧壁111与扰流腔11远离机头中心一侧的侧壁112之间通过侧壁113过渡,较优的,侧壁113可以采用弧形侧壁,且向扰流腔11外侧凸出。侧壁113是进入扰流腔11的浆液在旋转过程中会冲击的侧壁,由于弧形设置,两侧浆液会向中间汇聚,在该区域形成小的环流,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扰流效果。

扰流腔11的侧壁设有扰流凸起114,对于进入扰流腔11内的浆液起到进一步扰流作用。其中,扰流凸起114为杆状凸起,当然也可以为点状凸起,或者筋条状凸起。而本实施例中呈杆状凸起的扰流凸起114还可以在其内设置防溢电极,兼具防溢功能。

本实施例中的扰流腔11与机头1外部大气连通,其呈贯穿机头1结构,且与机头1一体成型。扰流腔11顶部具有顶端开口,顶端开口处设有遮盖顶端开口的盖板13,盖板13相对机头1为可活动结构,并且盖板13上还设有与大气连通的透气孔131,另外,盖板13通过铰链132铰接于机头1上,且盖板13可沿铰链132上下旋转,为了方便提起盖板13,本结构下,盖板13的顶部还可以设置用于提起盖板13的提拉部。本实施例中透气孔131为多个,多个透气孔的总面积为S1,顶端开口的面积为S,其中,S1/S要求至少大于1/10。由于机头1和杯体2间为密封配合,在熬煮粉碎过程中形成一定压力,设置透气孔131可以平衡内外压力。

如图4、图5所示,机头1a外沿设有向下延伸的密封侧壁14a,密封侧壁14a插入杯体2a口沿,密封侧壁14a的下沿与杯体2a侧壁形成台阶过渡,可在此处再形成一道扰流,配合扰流腔11a提高扰流效果。密封侧壁14a外套有与杯体2a口沿内侧密封配合的密封圈15a,密封侧壁14a的内侧与扰流腔11a远离机头1a中心一侧的侧壁齐平,便于扰流腔11a内的浆液回流。

如图6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阻挡壁12b向上凹陷形成围绕机头1b中心设置的回流腔16b。如粉碎刀片是向下压的,则阻挡壁12b下方的浆液在上涌过程中外侧部分会在回流腔16b的引导下向杯体2b中心区域回流,提高了循环效率。同理,如粉碎刀片是向上抽的,则阻挡壁12b下方的浆液在上涌过程中杯体2b中心区域部分会在回流腔16b的引导下向杯体2b外侧回流。

如图7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机头1c下端包括向下延伸的电机安装部17c,扰流腔11c和阻挡壁12c围绕电机安装部17c布置。电机安装部17c对浆液循环可以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提高循环效率。同时,扰流腔11c靠近机头1c中心一侧的侧壁与电机安装部17c的侧壁齐平,也有助于提高循环效率,同时也避免藏渣。另外,由于电机安装部17c有助于提高循环效率,那么,在阻挡壁12c竖直方向投影面积与扰流腔11c底端开口竖直方向投影面积之比的选择上,可以适当顾及扰流效果,即适当增大扰流腔11c底端开口的投影面积,较优的比值为0.8~1.2。

当然,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