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89083阅读:4850来源:国知局
双层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居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层床。



背景技术:

双层床可以节省相当大的空间,也为朋友留宿提供方便,在大多数学校,学生宿舍内统一采用双层床更是普遍。但是目前的双层床一般是是固定的,适用于多人集体住宿的情况,并不适用于个人单注或人员较少的住宿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层床,此装置可对多人同住的人员提供住宿床位,对个人单住人员可提供更多的收纳空间和活动空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层床,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床架和下床架,所述上床架与下床架之间通过连接柱连接,所述下床架枢接有折叠板,和支撑所述上床架、下床架与连接柱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间隔设有供踩踏用的横梁。

进一步地,延上床架和下床架长度方向的一侧的两根连接柱相向设有条形导向槽,所述折叠板为分体式,包括枢接地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所述第一活动板与下床架枢接,所述第二活动板通过滑块延条形导向槽上下滑动。

进一步地,条形导向槽的下端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为与条形导向槽贯通的长条形,所述限位槽水平设置,且偏向条形导向槽的里侧。

进一步地,支撑架包括至少两条水平间隔设置的横梁,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的一端均与连接柱固连,所述第一横梁的另一端与第一斜梁成一定角度固连,所述第一斜梁一端与上床架外侧固连,第一斜梁另一端与第二横梁固连,所述第二横梁另一端与第二斜梁成一定角度固连,所述第二斜梁一端与下床架外侧固连,第二斜梁的另一端与第一斜梁成一定角度固连。

进一步地,连接柱为两根,所述连接柱分别对应连接上床架和下床架里侧长边的两端。

进一步地,第二活动板通过锁止件固定在条形导向槽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当第一活动板9放平时。第二活动板10处于支起状态,下层床即可作为一个床铺,上下双铺,对空间小但需要多人同住的人员提供方便;当支起第一活动板9,第二活动板10随之升起且处于水平状态,下层床即演化为外侧沙发,内侧收纳桌的状态,对单住人员或较少人同住的人员而言增大了活动空间和收纳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层床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层沙发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条形限位槽局部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豁口示意图。

图中:1、上床架;2、下床架;21、横杆;22、边杆;3、连接柱;4、折叠板;5、支撑架;6、条形导向槽;7、限位槽;8、横梁;9、第一活动板;10、第二活动板;11、滑块;12、锁止件;13、豁口;14、第一斜梁;15、第二斜梁;81、第一横梁;82、第二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层床的实施例,包括上床架1和下床架2,所述上床架1与下床架2之间通过连接柱3连接,所述下床架2枢接有折叠板4,和支撑所述上床架1、下床架2与连接柱3的支撑架5,所述支撑架5间隔设有供踩踏用的横梁8,折叠板4处于不同支撑状态时,本实用新型双层床的下层可演化为床铺或沙发,同时,支撑架5不仅对双层床起到支撑作用,且设置的横梁8取代了传统双层床的爬梯,节省空间。

延上床架1和下床架2长度方向的一侧的两根连接柱3相向设有条形导向槽6,所述折叠板4为分体式,包括枢接地第一活动板9和第二活动板10,所述第一活动板9与下床架2枢接,所述第二活动板10通过滑块11延条形导向槽6上下滑动。下床架2、第一活动板9、第二活动板10依次枢接,第一活动板9可与下床架2的横杆21或边杆22枢接并延其枢接的转轴转动,第二活动板10通过滑块11延条形导向槽6上下滑动,条形导向槽6对滑块11的滑动起导向作用。当第一活动板9放平时,第二活动板10的滑块11处于条形导向槽6的下端并倾斜靠在本实用新型装置下层里侧,本实用新型装置下层即可作为一个床铺使用,当第一活动板9延下床架2的枢接转轴转动,处于倾斜支撑状态时,第二活动板10的滑块11延条形导向槽6上下滑动,第二活动板10处于水平状态,本实用新型装置下层即演化为外侧沙发,内侧第二活动板10储物桌,中间第一活动板9靠背的形式。

如图3所示,条形导向槽6的下端设有限位槽7,所述限位槽7为与条形导向槽6贯通的长条形,所述限位槽7水平设置,且偏向条形导向槽6的里侧。

如图2所示,当第一活动板9处于倾斜支撑状态时,第二活动板10处于水平不稳定状态,此时,将第二活动板10的滑块11滑入限位槽7,水平固定第二活动板10,防止其延条形导向槽6上下滑动,倾斜支撑的第一活动板9即可作为沙发靠背为居住人员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水平支撑的第二活动板10可作为储物桌等,增加收纳空间。

支撑架5包括至少两条水平间隔设置的横梁8,第一横梁81与第二横梁82的一端均与连接柱3固连,所述第一横梁81的另一端与第一斜梁14成一定角度固连,所述第一斜梁14一端与上床架1外侧固连,第一斜梁14另一端与第二横梁82固连,所述第二横梁82另一端与第二斜梁15成一定角度固连,所述第二斜梁15一端与下床架2外侧固连,第二斜梁15的另一端与第一斜梁14成一定角度固连。支撑架5分别连接上床架1、下床架2和连接柱3并对双层床起到支撑作用,增加双层床架的稳定性,且支撑架5的横梁8取代现有双层床中的爬梯协助使用人登上上层床,可以理解的,支撑架4水平衡梁8的数量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数量。

连接柱3为两根,所述连接柱3分别对应连接上床架1和下床架2里侧长边的两端,与传统双层床设有四根连接柱3不同,本实用新型支撑架5可取代双层床外侧两根立柱3,视觉上增大空间,增强居住人员舒适感。

如图4所示,第二活动板10通过锁止件12固定在条形导向槽6下端,条形导向槽6下端设有豁口13,第二活动板10处于水平状态时,通过锁止件12固定滑块11,防止第二活动板10延条形导向槽6上下滑动,造成支撑不稳定,锁止件12可为锁舌或锁止销等。

使用过程:如图1所示,当第一活动板9放平时,第二活动板10切斜放置在双层床里侧,下层床即可作为一个床铺,上下双铺,对空间小但需要多人同住的人员提供方便;如图2所示当支起第一活动板9,第二活动板10随之升起且处于水平状态,下层床即演化为外侧沙发,内侧收纳桌的状态,对单住人员或较少人同住的人员而言增大了活动空间和收纳空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对空间小但需要多人同住的人员,可以放平第一活动板9,增加住宿床位,对个人单住人员可以支起第一活动板9,放平第二活动板10,增大活动空间和收纳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