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拖把挤水结构及胶棉拖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52617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拖把挤水结构及胶棉拖把的制作方法

实用新型属于清洁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拖把挤水结构及胶棉拖把。



背景技术:

挤水省力的胶棉拖把是现代家庭常用的清扫用具,因其清洁能力强、使用方便、清洗和拧干便捷等优点而广受亲睐。中国专利CN203763016 U公开了《一种滚珠拖把》,包括拖把头、清洁头、拉杆、拉条以及两滚珠条,阻力小,挤水操作省力。但是,该种结构下的拖把,其滚珠之间可相互自由滚动,滚动时的同步率低,时常发生部分滚珠已经滚动,而部分滚珠还未滚动的现象,未滚动的滚珠对清洁头造成较大的摩擦阻力,使得挤水较为费力;并且,为了防止挤水过程中滚珠从连接杆上掉出,需要设置防脱结构来防止滚珠从滚珠上掉出,制造工序较为繁杂,生产效率低,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得拖把挤水操作省力、制造简便的拖把挤水结构及胶棉拖把及拖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拖把挤水结构,包括连接杆和固定套设于连接杆上的多个挤水段,相邻挤水段之间设有用于排水的间距。本实用新型的挤水段固定套设在连接杆上,连接杆转动时即可带动所有挤水段一同转动,实现挤水段的同步转动,相较于滚珠之间相互间自由滚动的情况,挤水段与胶棉头之间的摩擦力可减小近30%,极大程度的减小摩擦阻力,挤水更为省力;并且,挤水段无法相对连接杆进行轴向的移动,则无需加设防脱结构;相较于滚珠可滚动的情况,减少了至少两道工序,加工时长极大的缩短,生产效率提高至少60%,更为省时省力;

其次,由于滚珠与轴芯之间存在缝隙,垃圾容易卡入至该缝隙内,长期使用后滚珠容易出现裂痕; 且滚珠在挤水时极易发生晃动,不仅影响对胶棉头的挤压效果,相邻滚珠之间还容易发生碰撞、挤压等,使得滚珠发生磨损、变形,使用寿命短;而本实用新型中挤水段与连接杆直接固连,不会有垃圾卡入的现象,破裂率降低80%,使用寿命更长;并且,挤水段相互之间不会发生碰撞和挤压的情况,磨损和变形的情况较少,损坏率降低80%,进一步延长使用寿命;同时,挤水段在挤水时不会发生晃动,保证在挤水时对胶棉头进行良好的挤压,挤水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设置了间距,该间距在挤水时对于胶棉头的挤压力几乎为零,进而挤水结构对胶棉头进行挤压作用的面积减小;在同等压力的情况下,压强的大小与作用面积的大小成反比,则在作用面积减小的情况下,挤水结构对于胶棉头的局部压强增大,对于胶棉头挤压的作用力增强了50%以上,使得挤水效果提升至少2倍,棉头挤水更为干净;并且,胶棉头中存在的空气可以通过两侧的间距快速排出,进一步减小挤水操作中受到的阻力,挤水时手感轻便,更为省力,提高了至少2倍的挤水效率;当然,挤水过程中,胶棉头中的水也可经由该间距流出,排水速度提高将近40%,有效加快挤水速度,提高挤水效率;并且,胶棉头在挤水过程中,将部分卡入至间距内,挤水杆与胶棉头之间具有一定的摩擦力,进而胶棉头不易发生打滑现象,挤水杆可对胶棉头实现良好的挤压,同时其挤压的作用力也更为均衡,挤水效果好;

再者,滚珠在制造和成型时的工序繁杂,效率低下;而且,在加工滚珠时舍弃的材料较多,材料耗费严重,成本较高;而本实用新型中的挤水段制造较为容易,可由一根杆体直接切割形成多个挤水段,相对滚珠的制造,减少了制造工序,加工时长减小,使得生产效率提高至少40%;且在加工挤水段时,所舍弃的材料极少,减少进30%的耗材,减小制造成本,也更为节能环保;其次,所述连接杆可为刚性材料制成的金属杆,如铁、不锈钢、铝合金等,牢固度高,长期使用亦不易发生变形或损坏,使用寿命长。

优选的,所述挤水段的长度设置为18-22mm;当挤水段的长度在该种取值范围时,其对于胶棉头的挤水效果最好,相较其他长度取值的情况下,可提高至少20%的挤水量,对于胶棉头的挤水更为干净。

或优选的,所述间距的长度设置为6-9mm;当间距的长度在该种取值范围时,其对于胶棉头的挤水效果最好,相较其他长度取值的情况下,可提高至少20%的挤水量,对于胶棉头的挤水更为干净;并且特别是当挤水段和间距相配合的情况下,挤水结构整体对于胶棉头的挤水效果最好,相较其他长度配合情况,可提高至少30%的挤水量,对于胶棉头的挤水更为干净;且该种结构下,胶棉头长期使用亦不会发生变形损坏,使用寿命长。

优选的,所述挤水段的至少部分外表面上设有防打滑结构;由于滚珠的外壁为光滑设置,使得滚珠与清洁头之间极易发生打滑,从而对于清洁头的挤压效果较差,挤压的作用力也容易不均衡,清洁头易残留水,导致挤水效果差;通过防打滑结构的设置,可有效增大胶棉头与挤水段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挤水结构对胶棉头进行良好的挤压,挤水效果更好;再者,挤水杆外表面无需进行光滑加工,相对滚珠光滑的情况,减少了至少两道工序,加工时长缩短,使得生产效率提高至少60%。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胶棉拖把,包括胶棉头、挤水架及设于挤水架上的挤水结构;所述挤水结构包括连接杆和固定套设于连接杆上的多个挤水段,相邻挤水段之间设有用于排水的间距。本实用新型的挤水段固定套设在连接杆上,连接杆转动时即可带动所有挤水段一同转动,实现挤水段的同步转动,相较于滚珠之间相互间自由滚动的情况,挤水段与胶棉头之间的摩擦力可减小近30%,极大程度的减小摩擦阻力,挤水更为省力;并且,由于挤水段直接固设在连接杆上,挤水段无法相对连接杆进行轴向上的移动,则无需在连接杆或两者之间设置防脱结构;相较于滚珠可滚动的情况,减少了至少两道工序,加工时长极大的缩短,生产效率提高至少60%,更为省时省力;

同时在挤水时,间距对于胶棉头的挤压力几乎为零,进而挤水结构对胶棉头进行挤压作用的面积减小;在同等压力的情况下,压强的大小与作用面积的大小成反比,则在作用面积减小的情况下,挤水结构对于胶棉头的局部压强增大,对于胶棉头挤压的作用力增强了50%以上,使得挤水效果提升至少2倍,棉头挤水更为干净;

并且,胶棉头中存在的空气可以通过两侧的间距快速排出,进一步减小挤水操作中受到的阻力,挤水时手感轻便,更为省力,提高了至少2倍的挤水效率;当然,挤水过程中,胶棉头中的水也可经由该间距流出,排水速度提高将近40%,有效加快挤水速度,提高挤水效率;并且,胶棉头在挤水过程中,将部分卡入至间距内,挤水杆与胶棉头之间具有一定的摩擦力,进而胶棉头不易发生打滑现象,挤水杆可对胶棉头实现良好的挤压,同时其挤压的作用力也更为均衡,挤水效果好;

由于挤水段的固设,使得间距的宽度不会因为挤水段的随意移动而发生变化,相较于滚珠自由滚动的情况,间距始终保持均匀分布,进而挤水时胶棉头受到的作用力更为均匀,胶棉头的排水量可达到最大,挤水效果更好;

其次,滚珠的球形结构,在制造和成型时的工序繁杂,效率低下;而且,在加工滚珠时舍弃的材料较多,材料耗费严重,成本较高;而本实用新型中的挤水段在生产加工时均较为容易,可由一根杆体上直接形成多个中挤水段,相对滚珠的制造,减少了制造工序,加工时长减小,使得生产效率提高至少40%;且在加工挤水段时,所舍弃的材料极少,减少进30%的耗材,减小制造成本,也更为节能环保;再者,所述连接杆可为刚性材料制成的金属杆,如铁、不锈钢、铝合金等,牢固度高,长期使用亦不易发生变形或损坏,使用寿命长。

优选的,所述挤水段的长度设置为18-22mm;当挤水段的长度在该种取值范围时,其对于胶棉头的挤水效果最好,相较其他长度取值的情况下,可提高至少20%的挤水量,对于胶棉头的挤水更为干净。

或优选的,所述间距的长度设置为6-9mm;当间距的长度在该种取值范围时,其对于胶棉头的挤水效果最好,相较其他长度取值的情况下,可提高至少20%的挤水量,对于胶棉头的挤水更为干净;并且特别是当挤水段和间距相配合的情况下,挤水结构整体对于胶棉头的挤水效果最好,相较其他长度配合情况,可提高至少30%的挤水量,对于胶棉头的挤水更为干净;且该种结构下,胶棉头长期使用亦不会发生变形损坏,使用寿命长。

一种胶棉拖把,包括胶棉头、挤水架及分别设于所述挤水架左右两侧上的至少两排挤水棒;所述挤水棒包括连接杆和固定套设于连接杆上的多个挤水段,所述挤水段固连于连接杆上,相邻挤水段之间的间隙形成间距;所述上排挤水棒上的排水槽与下排挤水棒上的排水槽为相互交错设置;单排挤水棒设置时,胶棉头对应于间距的位置受不到挤压,无法达到完全挤干,通过两排挤水棒的设置,且间距交错设置,下排挤水棒的间距对应在上排挤水棒的挤水段上,使得胶棉头未受到下排挤水棒的间距挤压的部分,在移动至上排挤水棒的位置时,可被排挤水棒的挤水段挤压,从而胶棉头所有位置均可得到充分的挤压,排水量提高30%,挤水效果更好;且由于间距的交错设置,胶棉头在挤水过程中,不易被刮破,长期使用亦不会发生损坏,使用寿命更长;

挤水段固定套设在连接杆上,连接杆转动时即可带动所有挤水段一同转动,实现挤水段的同步转动,相较于滚珠之间相互间自由滚动的情况,挤水段与胶棉头之间的摩擦力可减小近30%,极大程度的减小摩擦阻力,挤水更为省力;并且,挤水段无法相对连接杆进行轴向的移动,则无需加设防脱结构;相较于滚珠可滚动的情况,减少了至少两道工序,加工时长极大的缩短,生产效率提高至少60%,更为省时省力;

其次,由于滚珠与轴芯之间存在缝隙,垃圾容易卡入至该缝隙内,长期使用后滚珠容易出现裂痕; 且滚珠在挤水时极易发生晃动,不仅影响对胶棉头的挤压效果,相邻滚珠之间还容易发生碰撞、挤压等,使得滚珠发生磨损、变形,使用寿命短;而本实用新型中挤水段与连接杆直接固连,不会有垃圾卡入的现象,破裂率降低80%,使用寿命更长;并且,挤水段相互之间不会发生碰撞和挤压的情况,磨损和变形的情况较少,损坏率降低80%,进一步延长使用寿命;同时,挤水段在挤水时不会发生晃动,保证在挤水时对胶棉头进行良好的挤压,挤水效果更好;

在挤水时,间距对于胶棉头的挤压力几乎为零,进而挤水结构对胶棉头进行挤压作用的面积减小;在同等压力的情况下,压强的大小与作用面积的大小成反比,则在作用面积减小的情况下,挤水结构对于胶棉头的局部压强增大,对于胶棉头挤压的作用力增强了50%以上,使得挤水效果提升至少2倍,棉头挤水更为干净;

并且,胶棉头中存在的空气可以通过两侧的间距快速排出,进一步减小挤水操作中受到的阻力,挤水时手感轻便,更为省力,提高了至少2倍的挤水效率;当然,挤水过程中,胶棉头中的水也可经由该间距流出,排水速度提高将近40%,有效加快挤水速度,提高挤水效率;并且,胶棉头在挤水过程中,将部分卡入至间距内,挤水杆与胶棉头之间具有一定的摩擦力,进而胶棉头不易发生打滑现象,挤水杆可对胶棉头实现良好的挤压,同时其挤压的作用力也更为均衡,挤水效果好。

优选的,所述挤水段的长度设置为18-22mm;当挤水段的长度在该种取值范围时,其对于胶棉头的挤水效果最好,相较其他长度取值的情况下,可提高至少20%的挤水量,对于胶棉头的挤水更为干净。

或优选的,所述间距的长度设置为6-9mm;当间距的长度在该种取值范围时,其对于胶棉头的挤水效果最好,相较其他长度取值的情况下,可提高至少20%的挤水量,对于胶棉头的挤水更为干净;并且特别是当挤水段和间距相配合的情况下,挤水结构整体对于胶棉头的挤水效果最好,相较其他长度配合情况,可提高至少30%的挤水量,对于胶棉头的挤水更为干净;且该种结构下,胶棉头长期使用亦不会发生变形损坏,使用寿命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在挤水过程中受到的摩擦阻力极小,挤水操作更为省力;制造和成型操作简便,生产效率高;胶棉头受到的压强作用大,胶棉头挤水干净,挤水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挤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挤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图1的剖视图。

图4为胶棉拖把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挤水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拖把挤水结构,可对称设置于拖把的挤水架上,进而两挤水结构之间形成挤水空间,胶棉头被上拉进入挤水空间时,挤水结构即可对胶棉头进行挤压,将胶棉头上的水挤出,实现拖把的挤水;所述挤水结构包括连接杆1、多个挤水段2以及间距3,所述多个挤水段2固定套设于连接杆上,所述间距3则由相邻的挤水段2之间的间隙形成;由于间距3的存在,而间距对于胶棉头的挤压力几乎为零,进而挤水结构对胶棉头进行挤压作用的面积减小;在同等压力的情况下,压强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成反比;则在挤水操作时,挤水段2对于胶棉头的局部压强较大,对于胶棉头的挤压更为有力,使得挤水更为干净;其次,挤水过程中,水可由间距3流出,排水更为快速,加快挤水速度;排水的过程中,胶棉头中存在的空气也可以通过两侧的间距快速排出,进一步减小挤水操作中受到的阻力,挤水时手感更好,提高挤水效率。

具体的,所述挤水段为塑料制成,所述连接杆为金属杆,更为牢固,不易损坏;所述连接杆1和挤水段的横截面设置为圆形,当然,还可设置为方形等其他形状;挤水段2可以设置为具有一定长度的段,也可设置为宽度较小的盘状、轮状或者珠状;所述挤水段2直接固定套设于该连接杆1上,该连接杆1的直径设置为小于挤水段2的直径设置,进而在相邻的挤水段2之间即可形成一定的间隙,从而形成间距3。

作为优选,所述挤水段2的长度大于所述间距的长度,如图1所示,可将所述挤水段2的长度设置为18-22mm,达到较好的挤水效果;

下面简单列举几项实验数据:

挤水段2长度为15mm,间距3长度为7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60%-70%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18mm,间距3长度为7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75%-82%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0mm,间距3长度为7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5%-85%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0mm,间距3长度为8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0%-92%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2mm,间距3长度为8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0%-88%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5mm,间距3长度为8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60%-70%的水被挤出;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当挤水段2的长度设置为18-22mm,胶棉头上80%以上的水均可被排出;达到良好的挤水效果;

或优选的,所述间距3的长度设置为6-9mm,达到较好的挤水效果;

下面简单列举几项实验数据:

挤水段2长度为15mm,间距3长度为5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60%-65%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18mm,间距3长度为6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75%-82%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18mm,间距3长度为8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0%-90%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18mm,间距3长度为9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5%-92%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0mm,间距3长度为9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90%-95%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0mm,间距3长度为12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60%-65%的水被挤出;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当所述间距3的长度设置为6-9mm,胶棉头上80%以上的水均可被排出;达到良好的挤水效果;

进一步,所述挤水段2的长度大于所述间距的长度,如图1所示,可将所述挤水段2的长度设置为18-22mm, 所述间距3的长度设置为6-9mm,达到较好的挤水效果;

下面简单列举几项实验数据:

挤水段2长度为15mm,间距3长度为5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60-65%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18mm,间距3长度为6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65%-75%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18mm,间距3长度为8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0%-85%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18mm,间距3长度为9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2-88%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0mm,间距3长度为6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5%-92%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0mm,间距3长度为8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8%-95%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0mm,间距3长度为9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0%-85%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2mm,间距3长度为9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70%-82%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5mm,间距3长度为10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65%-75%的水被挤出;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当挤水段2的长度设置为18-22mm, 间距3的长度设置为6-9mm时,胶棉头的排水量均能达到80%以上,达到良好的挤水效果;且优选的,当挤水段2的长度设置为20mm,间距3的长度设置为8mm时,胶棉头的排水量能达到95%,排水量最大,基本达到胶棉头的完全挤干;并且在上述长度取值区间内的挤水结构和间距的配合下,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胶棉头不易的、变形损坏,使用寿命长;同时在经过多次实验后得出,该取值范围下的挤水结构在结合拖把进行挤水操作时,所需的作用力相较于该取值范围外的挤水结构可节省30%,操作非常省力,力气较小的妇女老人均能将拖把完全挤干。

进一步的,所述挤水段2上设有防打滑结构,具体的,该防打滑结构包括多个条状的凹槽24,优选设置为3-6个,这些凹槽24设于所述挤水段2外表面,且长度与挤水段2的长度设置为相等,使得凹槽24的两端可置于挤水段2的两端上,即凹槽24两端可为开口设置,挤水时,水可从两端的开口流出;凹槽24的横截面积为方形结构设置,当然还可设置为U形、三角形等其他结构;该凹槽24绕着挤水段的外周方向间隙分布,通过凹槽24的设置,可增大挤水段2与胶棉头之间的摩擦力,在接触面积减小的情况下,有效防止打滑现象发生;优选的,该凹槽24对应于挤水段2外表面一侧均进行过倒角工艺,且最好为圆倒角,进而该位置上的齿较为平滑,不会过于锋利,进而胶棉头不易被刮坏;于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将防打滑结构设置为沿挤水段2周向分布在其外表面上的齿、凸点或者若干凸筋等,或者直接将挤水段2的外表面设置为粗糙外表面即可,如磨砂表面等。

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为一种胶棉拖把,其具有上述所述的挤水结构;该胶棉拖把包括胶棉头4、挤水架5、拖把杆6、把手7以及与胶棉头相连接的活动件;所述挤水结构对称设置在所述挤水架的左右两侧位置上;所述挤水架5包括挤水架杆体51和挤水架体52,拖把杆6的上端与挤水架杆体51相套接在一起,可通过螺钉100相互固连;所述活动件包括活动杆81和设于活动杆下部的夹条82,该夹条82可与所述胶棉头4相连,活动杆的上端可穿入至挤水架5内,且活动杆上沿长度方向间隙分布有多个齿;所述把手7铰接在挤水架5上,其端部为圆形或半圆形结构设置,且其上设置有齿;把手上的齿与活动杆上的齿相啮合,进而扳动把手7即可带动活动杆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胶棉头4上移进入间距内,实现挤水;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活动杆和齿,通过两根或一根拉杆来驱动胶棉头移动,拉杆一端连接胶棉头,另一端连接把手,把手扳动即可带动胶棉头上移,进行挤水。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一种胶棉拖把,该胶棉拖把包括胶棉头4、挤水架5、挤水棒、拖把杆6、把手7以及与胶棉头相连接的活动件;所述挤水架5包括挤水架杆体51和挤水架体52,拖把杆6的上端与挤水架杆体51相套接在一起,可通过螺钉100相互固连;所述活动件包括活动杆81和设于活动杆下部的夹条82,该夹条82可与所述胶棉头4相连,活动杆的上端可穿入至挤水架5内,且活动杆上沿长度方向间隙分布有多个齿;所述把手7铰接在挤水架5上,其端部为圆形或半圆形结构设置,且其上设置有齿;把手上的齿与活动杆上的齿相啮合,进而扳动把手7即可带动活动杆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胶棉头4上移进入间距内,实现挤水;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活动杆和齿,通过两根或一根拉杆来驱动胶棉头移动,拉杆一端连接胶棉头,另一端连接把手,把手扳动即可带动胶棉头上移,进行挤水。

所述挤水棒对称设置在所述挤水架的左右两侧位置上,进而左右相邻的两挤水棒之间形成可挤水空间,胶棉头被上拉进入挤水空间时,挤水棒即可对胶棉头进行挤压,将胶棉头上的水挤出,实现拖把的挤水;如图1-3所示,所述挤水棒包括连接杆1、多个挤水段2以及间距3,所述多个挤水段2固定套设于连接杆上,所述间距3则由相邻的挤水段2之间的间隙形成;由于间距3的存在,而间距对于胶棉头的挤压力几乎为零,进而挤水棒对胶棉头进行挤压作用的面积减小;在同等压力的情况下,压强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成反比;则在挤水操作时,挤水段2对于胶棉头的局部压强较大,对于胶棉头的挤压更为有力,使得挤水更为干净;其次,挤水过程中,水可由间距3流出,排水更为快速,加快挤水速度;排水的过程中,胶棉头中存在的空气也可以通过两侧的间距快速排出,进一步减小挤水操作中受到的阻力,挤水时手感更好,提高挤水效率。

具体的,所述挤水段为塑料制成,所述连接杆为金属杆,更为牢固,不易损坏;所述连接杆1和挤水段的横截面设置为圆形,当然,还可设置为方形等其他形状;挤水段2可以设置为具有一定长度的段,如图2所示,也可设置为宽度较小的盘状、轮状或者珠状;所述挤水段2直接固定套设于该连接杆1上,该连接杆1的直径设置为小于挤水段2的直径设置,进而在相邻的挤水段2之间即可形成一定的间隙,从而形成间距3。

作为优选,所述挤水段2的长度大于所述间距的长度,如图1所示,可将所述挤水段2的长度设置为18-22mm,达到较好的挤水效果;

下面简单列举几项实验数据:

挤水段2长度为15mm,间距3长度为7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60%-70%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18mm,间距3长度为7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75%-82%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0mm,间距3长度为7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5%-85%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0mm,间距3长度为8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0%-92%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2mm,间距3长度为8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0%-88%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5mm,间距3长度为8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60%-70%的水被挤出;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当挤水段2的长度设置为18-22mm,胶棉头上80%以上的水均可被排出;达到良好的挤水效果;

或优选的,所述间距3的长度设置为6-9mm,达到较好的挤水效果;

下面简单列举几项实验数据:

挤水段2长度为15mm,间距3长度为5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60%-65%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18mm,间距3长度为6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75%-82%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18mm,间距3长度为8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0%-90%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18mm,间距3长度为9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5%-92%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0mm,间距3长度为9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90%-95%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0mm,间距3长度为12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60%-65%的水被挤出;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当所述间距3的长度设置为6-9mm,胶棉头上80%以上的水均可被排出;达到良好的挤水效果;

进一步,所述挤水段2的长度大于所述间距的长度,如图1所示,可将所述挤水段2的长度设置为18-22mm, 所述间距3的长度设置为6-9mm,达到较好的挤水效果;

下面简单列举几项实验数据:

挤水段2长度为15mm,间距3长度为5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60-65%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18mm,间距3长度为6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65%-75%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18mm,间距3长度为8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0%-85%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18mm,间距3长度为9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2-88%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0mm,间距3长度为6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5%-92%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0mm,间距3长度为8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8%-95%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0mm,间距3长度为9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80%-85%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2mm,间距3长度为9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70%-82%的水被挤出;

挤水段2长度为25mm,间距3长度为10mm时:挤水操作后,胶棉头上65%-75%的水被挤出;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当挤水段2的长度设置为18-22mm, 间距3的长度设置为6-9mm时,胶棉头的排水量均能达到80%以上,达到良好的挤水效果;且优选的,当挤水段2的长度设置为20mm,间距3的长度设置为8mm时,胶棉头的排水量能达到95%,排水量最大,基本达到胶棉头的完全挤干;并且在上述长度取值区间内的挤水棒和间距的配合下,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胶棉头不易的、变形损坏,使用寿命长;同时在经过多次实验后得出,该取值范围下的挤水棒在结合拖把进行挤水操作时,所需的作用力相较于该取值范围外的挤水棒可节省30%,操作非常省力,力气较小的妇女老人均能将拖把完全挤干。

进一步的,所述挤水段2上设有防打滑结构,具体的,该防打滑结构包括多个条状的凹槽24,优选设置为3-6个,这些凹槽24设于所述挤水段2外表面,且长度与挤水段2的长度设置为相等,使得凹槽24的两端可置于挤水段2的两端上,即凹槽24两端可为开口设置,挤水时,水可从两端的开口流出;凹槽24的横截面积为方形结构设置,当然还可设置为U形、三角形等其他结构;该凹槽24绕着挤水段的外周方向间隙分布,通过凹槽24的设置,可增大挤水段2与胶棉头之间的摩擦力,在接触面积减小的情况下,有效防止打滑现象发生;优选的,该凹槽24对应于挤水段2外表面一侧均进行过倒角工艺,且最好为圆倒角,进而该位置上的齿较为平滑,不会过于锋利,进而胶棉头不易被刮坏;于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将防打滑结构设置为沿挤水段2周向分布在其外表面上的齿、凸点或者若干凸筋等,或者直接将挤水段2的外表面设置为粗糙外表面即可,如磨砂表面等。

优选的,如图4-5所示,所述挤水棒设置为4排,两两对称的设置在挤水架体52左右两侧上,即挤水架体52的同一侧上具有两排挤水棒,且两组挤水棒由上至下依次分布在挤水架体52上;所述挤水架体52上具有两连接臂521,连接臂521上具有上下两个卡口522,进而挤水棒的连接杆1可卡入至所述开口内,进而被限制在挤水架上;连接杆1可相对卡口522进行转动,则在挤水时,连接杆1即可带动其上的所有挤水段2发生转动;在挤水时,两个连接杆1上的挤水段2同时对胶棉头进行挤压,挤水效果更好;优选的,所述上下两排挤水棒的间距3为相互交错设置,具体的,上下两排挤水棒上的挤水段2的位置刚好相互交错开来,进而使得上下两排挤水棒上的间距3的位置也相互交错开来,下部挤水棒的间距3不会与上部挤水棒的间距3在同一位置上,通常下部挤水棒的间距3对应的位置为上部挤水棒挤水段2所在的位置,则胶棉头在挤水过程中,不会老是同一位置不被挤压,挤水更为充分;并且长期使用后不易被刮破,使用寿命更长。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