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5181阅读:1286来源:国知局
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床头靠背,特别是一种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



背景技术:

床是每个家庭必备的主要家具,人们对床的舒适性和美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社会便携式电子产品的使用极广,绝大多数人都有靠着床头上使用电子产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习惯,而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床头与床板呈固定直角的床,直接靠在床头上非常不适,通常需要在腰后增加靠垫等物品,使用不便且在不使用的时候占用床上有限的空间。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714705a)公开了一种靠背倾斜度可以任意调节的坐卧器具,但其结构异常复杂,需要多部件之间密切协调配合才能实现靠背的调节,极易损坏,生产成本高,且根本不适合人们的日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的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包括设置在床头位置的床头体、背面上下两端为外弧形的靠背,所述床头体上开有可容纳靠背的靠背槽,所述靠背连接在床头体上且可反复地拉出、退回所述靠背槽中;

所述靠背包括硬质的靠背壳以及可适配设置于靠背壳中的靠背芯;

所述靠背槽两侧的槽壁与同侧靠背的侧壁之间对称地设有导轨、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可在导轨内相对导轨上下运动;向外拖动或向内推动靠背,所述定位柱与导轨相对上下运动,靠背自靠背槽中拉出或退回所述靠背槽中。

优选地,所述导轨对称设置在靠背槽两侧的槽壁上,所述定位柱适配导轨设置在靠背壳两侧侧壁的外表面上,初始状态下,所述定位柱位于导轨的顶部。

也可以,所述导轨为外弧形,对称设置在靠背壳两侧侧壁的外表面,所述定位柱适配导轨对称设置在靠背槽两侧的槽壁上;初始状态下,所述定位柱设置在导轨的底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靠背与靠背槽之间上还设有在靠背恢复到初始状态过程中省力的复位结构;所述复位结构为对称设置在靠背两侧的两组;

每组所述复位结构包括固定柱、复位导轨、在靠背自靠背槽中拉出时扭力增加的盘簧组件以及导轨盘簧连接轴;

所述固定柱垂直靠背槽的槽壁固定在一侧槽壁上,导轨盘簧连接轴可转动地穿过靠背壳的侧壁,盘簧组件套设在导轨盘簧连接轴的内端、且固定在侧壁的内表面上;复位导轨套设在固定柱上,复位导轨的靠背端开有导轨孔,导轨盘簧连接轴的轴外端固定在导轨孔中。

更优选地,所述盘簧组件包括套设在导轨盘簧连接轴内端的盘簧外壳、盘簧;所述盘簧外壳为带底的圆筒状,筒沿向外对称设有固定耳,固定耳上开有外壳固定孔,螺丝通过外壳固定孔将盘簧外壳固定在侧壁的内侧,所述盘簧设置于盘簧外壳的圆筒内,盘簧盘簧的内端固定在盘簧外壳上,内端固定在导轨盘簧连接轴。

更进一步地,所述盘簧的外端向外折起有折边,盘簧的内端开有盘簧内端孔,盘簧外壳的筒壁上开有盘簧固定槽,折边伸出盘簧固定槽并扣合连接在盘簧固定槽的槽壁上;导轨盘簧连接轴上适配盘簧内端孔设有垂直导轨盘簧连接轴轴心的内端固定孔,盘簧固定螺丝穿过盘簧内端孔固定在导轨盘簧连接轴的内端固定孔中。

由外侧向内看,固定于靠背壳左侧壁上的盘簧呈逆时针向外螺旋状,固定于靠背壳右侧壁上的盘簧呈顺时针向外螺旋状。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导轨为下端向床尾方向倾斜设置的直线形导轨,所述靠背与靠背槽之间还设有确保人体靠在靠背上后靠背位置保持稳定的定位机构;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h形定位架、2个对称分设于靠背两侧的扭转弹簧以及分设于两侧导轨外侧的两组配合设置的定位齿条、定位齿轮,所述定位齿条与导轨平行,定位齿条的齿垂直定位齿条向上设置、且定位齿条的顶面低于导轨的轨道底边;

所述h形定位架包括承力底杆以及两个转动杆,承力底杆可转动地横向贯穿靠背壳两边的侧壁,两个转动杆垂直承力底杆的长度方向分设于承力底杆两端,所述转动杆以承力底杆为界分为齿轮段、悬空段,悬空段的长度短于齿轮段的长度,定位柱垂直转动杆的外侧面固定在齿轮段上;定位柱的外端超出导轨的外端面,定位齿轮垂直定位柱的长度方向固定在定位柱的外端;

所述定位齿轮的有齿段小于或等于定位齿轮圆周的四分之一,所述有齿段与承力底杆位于定位柱的同一侧;

所述扭转弹簧套设在承力底杆上,一端固定在靠背壳侧壁的外表面,另一端固定在转动杆的悬空段的内侧面;承力底杆不受压力状态下,转动杆与导轨的下端之间呈锐角,定位齿轮的无齿段接触定位齿条;承力底杆受压力转动至与靠背壳的壳底距离最近时,定位齿轮的牙齿卡入定位齿条中。

更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对应转动杆设置、防止定位齿轮的转动角度大于180度的限位销,h形定位架初始状态时,所述限位销抵住转动杆的悬空段的上表面。

所述靠背与靠背槽之间上还设有在靠背恢复到初始状态过程中省力的复位结构;所述复位结构为对称设置在靠背两侧的两组;

每组所述复位结构包括固定柱、复位导轨、在靠背自靠背槽中拉出时扭力增加的盘簧组件以及导轨盘簧连接轴;

所述固定柱垂直靠背槽的槽壁固定在一侧槽壁上,导轨盘簧连接轴可转动地穿过靠背壳的侧壁,盘簧组件套设在导轨盘簧连接轴的内端、且固定在侧壁的内表面上;复位导轨套设在固定柱上,复位导轨的靠背端开有导轨孔,导轨盘簧连接轴的轴外端固定在导轨孔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结构简单可靠、使用方便,具有以下优点:

1,床头体上开有靠背槽,靠背的背面上下两端为外弧形,确保靠背拖出靠背槽中时,靠背与床面之间适配贴合,靠背槽两侧的槽壁与同侧靠背的侧壁之间分别设有适配的导轨、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可在同侧导轨内相对导轨上下运动;向外拖动或向内推动靠背,所述定位柱与导轨相对运动,靠背可反复地自靠背槽中拉出或退回所述靠背槽;结构简单,不易损坏且操作方便。

2,靠背槽两侧的槽壁与同侧靠背的侧壁之间设有在靠背恢复初始位置时节省体力的复位结构,向上推动靠背,复位结构可抵消靠背的部分重量,节省体力,方便儿童或体弱者操作。

3,导轨为下端向床尾方向倾斜设置的直线形导轨,靠背槽两侧的槽壁与同侧靠背的侧壁之间还设有确保人体靠在靠背上后靠背不向下滑动的定位机构,防止靠背下滑到不舒适的角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解释。

图1为实施例1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侧视示意图(去掉一侧的槽壁)

图2为实施例1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爆炸立体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靠背拉开、复位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靠背拉开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侧视示意图(去掉一侧的槽壁)

图6为实施例2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爆炸立体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靠背拉开、复位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靠背拉开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3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侧视示意图(去掉一侧的槽壁)

图10为实施例3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爆炸立体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3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靠背拉开、复位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3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靠背拉开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3固定柱、复位导轨、盘簧组件、导轨盘簧连接轴爆炸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4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侧视示意图(去掉一侧的槽壁)

图15为实施例4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爆炸立体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4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靠背拉开、复位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4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靠背拉开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5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侧视示意图(去掉一侧的槽壁)

图19为实施例5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爆炸立体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5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靠背拉开、复位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5定位机构立体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5定位机构定位过程示意图

图23为实施例6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侧视示意图(去掉一侧的槽壁)

图24为实施例6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爆炸立体示意图

图25为实施例6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靠背拉开、复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描述方便,实施例中,以靠背芯22为参考,定义所有部件近靠背芯22的一侧为内侧,远离靠背芯22的一侧为外侧;以人面向床头站在床尾为参考,人体左边定义为“左”,人体右边定义为“右”,靠背2收纳在靠背槽11中时的状态为初始状态。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一种角度可调式床头靠背,包括设置在床头位置的床头体1、背面上下两端为外弧形的靠背2;所述床头体1上开有可容纳靠背2的靠背槽11,靠背2连接在床头体1上,可反复地拉出、退回靠背槽11中。

实施例中,所述靠背2包括硬质的靠背壳21以及适配的靠背芯22,所述靠背芯22可反复地自靠背壳21中取出或放入所述靠背壳21中。靠背芯22也可直接固定在靠背壳21中。

所述靠背槽11两侧的槽壁上对称设有导轨3,所述导轨3为下端向床尾方向倾斜的直线形导轨,适配所述导轨3,靠背壳21两侧的侧壁211上对称地设有定位柱4,所述定位柱4可在同侧导轨3内相对导轨3上下运动,定位柱4垂直靠背壳21,靠背壳21壳底的下部设有拉手槽212,方便拉动靠背2,实施例中,拉手槽212自靠背壳21壳底的下表面向上拱起形成。初始状态下,所述定位柱4位于导轨3的顶部,扣住拉手槽212向外拖动靠背2,定位柱4沿导轨3逐渐向下移动,直到将靠背2调整到个人感觉舒适的角度。使用结束后,向里同时向上推动靠背2的底部,定位柱4沿导轨3向上移动,将靠背2收纳在靠背槽11中。人体压在角度合适的靠背2上,靠背2对人体产生垂直接触面、向上的支撑力,体感舒适,若同一角度时间过久,则可向外拖动或向里推动靠背2的底部,重新调整到另一角度。所述导轨3也可为外弧形的导轨。

靠背壳21的侧壁211外表面的下部设有卡扣213,靠背槽11的两侧槽壁上对应卡扣213设有适配的卡柱12,当靠背2恢复到初始状态,卡扣213适配卡接在卡柱12上,防止靠背2自靠背槽11中滑出。所述靠背2的靠背面根据人体工学设置成舒适的结构。

实施例2

如图5~图8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导轨3为外弧形的导轨,对称设置在靠背壳21两侧侧壁211的外表面,适配所述导轨3,定位柱4对称设置在靠背槽11两侧的槽壁上,定位柱4与靠背槽11的槽壁垂直。初始状态下,所述定位柱4设置在导轨3的底部,扣住拉手槽212向外拖动靠背2,导轨3沿定位柱4逐渐向下移动,直到将靠背2调整到个人感觉舒适的角度。使用结束后,向里同时向上推动靠背2的底部,导轨3即沿定位柱4向上移动直到将靠背2收纳在靠背槽11中,靠背壳21两侧侧壁211的卡扣213卡住靠背槽11两侧槽壁底部对称设置的卡柱12,将靠背2固定于床头体1靠背槽11内。

实施例3

如图9~图13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改进得到实施例3,所述靠背2与靠背槽11之间上还设有复位结构5,所述复位结构5的设置,使得在靠背2底部稍微施力,靠背2即可恢复到初始状态,节省体力,方便使用。

实施例中,所述复位结构5为对称设置在靠背2两侧的两组,每组复位结构5包括固定柱51、复位导轨52、盘簧组件53以及导轨盘簧连接轴54,所述盘簧组件53在靠背2自靠背槽11中拉出时扭力增加,在靠背2退回靠背槽11时拉出过程中增加的扭力抵消靠背2的部分重量。

所述固定柱51固定在靠背槽11一侧的槽壁上,固定柱51与靠背槽11的槽壁垂直,导轨盘簧连接轴54可转动地穿过靠背壳21的侧壁211,导轨盘簧连接轴54的内外两端分别位于侧壁211的两侧,盘簧组件53套设在导轨盘簧连接轴54的内端、且固定在靠背壳21侧壁211的内表面;复位导轨52位于侧壁211的外侧,复位导轨52套设在固定柱51上,复位导轨52的靠背端(与靠背壳相连的一端)开有导轨孔521,导轨盘簧连接轴54的轴外端541固定在导轨孔521中,复位导轨52既可以导轨盘簧连接轴54为中心转动,也可以固定柱51为中心转动,复位导轨52还可以沿固定柱51反复自由移动。

盘簧组件53包括套设在导轨盘簧连接轴54内端的盘簧外壳531、盘簧532、盘簧底座533。盘簧外壳531为带底的圆筒状,筒沿向外对称设有固定耳5311,固定耳5311上开有外壳固定孔5312,螺丝通过固定孔5312将盘簧外壳531固定在侧壁211的内侧,所述盘簧532设置于盘簧外壳531的圆筒内。实施例中,盘簧532的外端向外折起有折边5322,盘簧532的内端开有盘簧内端孔5321,盘簧外壳531的筒壁上开有盘簧固定槽5313,折边5322伸出盘簧固定槽5313并扣合连接在盘簧固定槽5313的槽壁上;导轨盘簧连接轴54上适配盘簧内端孔5321设有内端固定孔543,所述内端固定孔543垂直导轨盘簧连接轴54的轴心,盘簧固定螺丝534穿过盘簧内端孔5321固定在导轨盘簧连接轴54的内端固定孔543中,将盘簧532的内端固定在导轨盘簧连接轴54上。盘簧底座533位于盘簧外壳531内、且设于盘簧532与靠背壳21的内侧壁之间,盘簧532一面贴合盘簧外壳531的筒顶,另一面贴合盘簧底座533,确保盘簧532的所有簧圈以导轨盘簧连接轴54为中心螺旋状设置。实施例中,由外侧向内看,固定于靠背壳21左侧壁上的盘簧532呈逆时针向外螺旋状,固定于靠背壳21右侧壁上的盘簧532呈顺时针向外螺旋状。

进一步地,实施例中,盘簧外壳531的筒底中心开有通孔,导轨盘簧连接轴54的内端穿过所述通孔,圆环垫片535贴合盘簧外壳531的内侧面套设在导轨盘簧连接轴54上,导轨盘簧连接轴54上紧靠圆环垫片535的内表面开有挡圈槽542,弹性挡圈536卡入挡圈槽542中,确保导轨盘簧连接轴54与盘簧组件53位置固定。

以左侧的复位结构5为例,向外拖动靠背2的过程中,由外侧向内侧看,定位柱4沿导轨3逐渐向下移动,复位导轨52以固定柱51为中心顺时针转动的同时导轨盘簧连接轴54与固定柱51之间距离不断变化,促使复位导轨52沿固定柱51往复自由移动,复位导轨52相对靠背2以盘簧连接轴54为中心顺时针转动,因导轨盘簧连接轴54的轴外端541与复位导轨52的导轨孔521固定连接,复位导轨52相对靠背2顺时针转动带动导轨盘簧连接轴54相对靠背2顺时针转动,盘簧532内圈固定在导轨盘簧连接轴54上,外圈固定在盘簧外壳531上,盘簧532随导轨盘簧连接轴54的顺时针转动收紧,盘簧532的扭力增加,盘簧532的扭力始终不大于靠背2本身的重力,确保靠背2不会自动向上恢复到初始状态。

相反地,当向里推动靠背2回复到初始状态时,定位柱4沿导轨3逐渐向上移动,复位导轨52以固定柱51为中心逆时针转动的同时导轨盘簧连接轴54与固定柱51之间距离不断变化,促使复位导轨52沿固定柱51往复自由移动,盘簧532的扭力带动导轨盘簧连接轴54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抵消靠背2的一部分重力,用极小的力推动靠背2的底部,即可使得导轨盘簧连接轴54逆时针转动,在复位导轨52逆时针转动的同时,导轨盘簧连接轴54与固定柱51之间距离不断变化,直到靠背2回到初始状态。

实施例4

如图14~图17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改进得到实施例4,所述靠背2与靠背槽11之间上还设有复位结构5,使得在靠背2底部稍微施力,靠背2即可恢复到初始状态,节省体力,更方便使用。所述复位结构5与实施例3中的复位结构5相同。

实施例5

如图18~图22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改进得到实施例5,所述靠背2与靠背槽11之间还设有确保人体靠在靠背2上后,靠背2位置保持稳定的定位机构6。

所述定位机构6包括h形定位架61、2个对称分设于靠背2两侧的扭转弹簧63以及分设于两侧导轨3外侧的两组配合设置的定位齿条64、定位齿轮62,所述定位齿条64与导轨3平行,定位齿条64的齿垂直定位齿条64向上设置、且齿条64的顶面低于导轨3的轨道底边。

如图21所示,所述h形定位架61包括承力底杆611以及两个转动杆612,承力底杆611可转动地横向贯穿靠背壳21两边的侧壁211,两个转动杆612垂直承力底杆611的长度方向分设于承力底杆611两端,所述转动杆612以承力底杆611为界分为齿轮段612a、悬空段612b,悬空段612b的长度短于齿轮段612a的长度,定位柱4垂直转动杆612的外侧面固定在齿轮段612a上;定位柱4的外端超出导轨3的外端面,定位齿轮62垂直定位柱4的长度方向固定在定位柱4的外端。所述定位齿轮62的有齿段(凸起有牙齿的部分)为齿轮圆周的四分之一(也可少于四分之一),所述有齿段与承力底杆611位于定位柱4的同一侧;所述扭转弹簧63套设在承力底杆611上,一端固定在靠背壳21的侧壁211的外表面,另一端固定在转动杆612的悬空段612b的内侧面,承力底杆611不受压力状态下,承力底杆611与靠背壳21底面下端之间呈锐角,定位齿轮62的无齿段接触定位齿条64(即h形定位架61初始状态);承力底杆611受向下的压力与靠背壳21的壳底距离最近时,定位齿轮62的牙齿卡入定位齿条64中(即h形定位架61受力状态),定位齿轮62的牙齿优选为直齿。

进一步地,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机构6还包括对应转动杆612设置的限位销66,h形定位架61初始状态时,所述限位销66恰好抵住转动杆612的悬空段621b的上表面,确保h形定位架61恢复到初始状态后,定位齿轮62不继续转动。转动杆612齿轮段612a的长度大于转动杆612悬空段612b的长度,在h形定位架61转动的过程中,限位销66确保定位齿轮62的转动角度不大于180度,防止定位齿轮62受力转动多圈,改变靠背2的位置。实施例中,限位销66的内端连接靠背壳21的外侧面,外端悬空,限位销66超出靠背壳21的长度不大于靠背壳的外侧与导轨的内侧之间的距离。

实施例中,导轨3的内侧与转动杆612之间设有套设在定位柱4上的环形垫片65,确保定位机构6的转动更加灵活。

如图22所示,将靠背2拉动到所需位置,以左侧为例,由外向内看,人体压在靠背2上,承力底杆611受到向下的压力,承力底杆611有以定位柱4为中心顺时针转动的趋势,因承力底杆611、转动杆612、定位柱4、定位齿轮62固定连接,承力底杆611带动定位齿轮62、转动杆612顺时针转动,定位齿轮62的牙齿适配卡入定位齿条64的齿中,扭转弹簧63发生形变产生大于靠背2自身重力的扭力。靠背芯22重量轻、弹性柔软,适配放入靠背壳21的壳体中,h形定位架61仍可保持初始状态。

当人体离开靠背2时,扭转弹簧63回复到无扭力状态,带动转动杆612、承力底杆611、定位齿轮62逆时针转动,定位齿轮62的牙齿退出定位齿条64,定位齿轮62的无齿段接触定位齿条64,h形定位架61恢复到初始状态。

实施例6

如图23~图25所示,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改进得到实施例6,所述靠背2与靠背槽11之间上还设有复位结构5,所述复位结构5与实施例3中相同,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