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7302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冲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区域

本发明的形态一般涉及一种冲厕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具有本体部、可旋转地安装于该本体部的便座的冲厕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冲厕装置中,已周知在本体部与便座之间具有较大阶梯部的结构。此时,当使用者相对于便座较深地就座时,臀部的一部分会较强地接触本体部,有可能让使用者感到厌恶感。

因此,要求冲厕装置如下,即使当使用者相对于便座10较深地就座时,也能够抑制让使用者感到厌恶感,使用起来方便。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1-21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基于这样的问题的认识而进行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冲厕装置。

第1发明是一种冲厕装置,具备:本体部,具有功能部、覆盖所述功能部的壳罩,安装在便器上;及便座,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壳罩,可移动到使用者可就座于所述便器上方的关闭状态及使所述便器的上面露出的打开状态,其特征为,所述壳罩具有:延出部,伴随朝向前方而高度降低;及便座轴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延出部的后方,轴支撑所述便座,所述便座具有:第1部分,所述关闭状态下位于比所述壳罩更靠前方;及第2部分,所述关闭状态下从所述第1部分朝着后方竖立,重叠于所述延出部上,轴支撑于所述便座轴支撑部,所述便座轴支撑部的上端面伴随朝向前方而高度降低,与所述第2部分的上端面形成大致连续的面。

根据该冲厕装置,由于壳罩的上端面与便座的上端面形成大致连续的面,因此即使当使用者相对于便座较深地就座时,也能够抑制让使用者感到厌恶感。能够提供使用方便的冲厕装置。

第2发明是如下冲厕装置,其特征为,在第1发明中,所述便座轴支撑持部的上端面的最前端的朝向左右方向的高度变化,与所述第2部分的上端面的最后端的朝向左右方向的高度变化大致相同,所述便座轴支撑持部的上端面的中央部的伴随朝向后方而提高的变化量,比所述便座轴支撑持部的上端面的侧端部的伴随朝向后方而提高的变化量更大,所述第2部分的上端面的中央部的伴随朝向前方而降低的变化量,比所述第2部分的上端面的侧端部的伴随朝向前方而降低的变化量更大。

根据该冲厕装置,通过使第2部分的上端面的中央部低于第2部分的上端面的侧端部,从而能够使第2部分的上端面形状对应于人体的臀部形状,能够提高就座的舒适感。另外,通过使便座轴支撑部的上端面的中央部高于便座轴支撑部的上端面的侧端部,从而当使用者的臀部接触便座轴支撑部的上端面时,抑制感到厌恶感,同时让使用者察觉到就座于壳罩上。在抑制感到厌恶感的同时,能够引导使用者就座于便座的适当位置。

第3发明是如下冲厕装置,其特征为,在第1或第2发明中,还具备便盖,其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壳罩,可移动到覆盖所述便座的关闭状态及使所述便座露出的打开状态,所述壳罩具有便盖轴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便座轴支撑部的后方,轴支撑所述便盖,所述便座轴支撑部的上端面的前后方向长度比所述便盖轴支撑部的上端面的前后方向长度更长。

根据该冲厕装置,通过使便座轴支撑部的上端面的前后方向长度大于便盖轴支撑部的上端面的前后方向长度,从而即使当使用者相对于便座较深地就座时,也能够抑制让使用者感到厌恶感。另外,使壳罩与便座看上去更像呈一体,也能够提高冲厕装置的外观设计性。

第4发明是如下冲厕装置,其特征为,在第1~第3发明的任意一个中,所述便座还具有一对铰链部,其设置在所述第2部分的后端,轴支撑于所述便座轴支撑部,所述一对铰链部的上端面呈四角形状,所述第2部分的上端面及所述便座轴支撑部的上端面形成大致连续的面。

根据该冲厕装置,使壳罩与便座看上去更像呈一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冲厕装置的外观设计性。

根据本发明的形态,能够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冲厕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2(a)及图12(b)是表示参考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2-冲厕装置;4-便座装置;6-便器;10-便座;12-便盖;14-本体部;20-壳罩;22-延出部;24-便座轴支撑部;26-便盖轴支撑部;28-弯曲凹面;30-便座本体;31、32-铰链部;34-缓冲构件;36-盖本体;38-下垂部;40-加热部;42-温度探测传感器;50-功能部;52-控制部;54-就座探测传感器;56-人体探测传感器;61-第1部分;62-第2部分;71-第1区域;72-第2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各附图中,对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详细说明。

图1~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立体图。

如图1~图3所示,冲厕装置2具备便座装置4、西式坐便器(为了便于以下说明,简单地称为“便器”)6。便座装置4安装在便器6上。便座装置4既可以呈一体地安装于便器6,还可以可装拆地安装于便器6。根据需要将便器6安装于冲厕装置2且可省略。并且,在图2及图3中,为了方便,省略了对便器6的图示。

便座装置4具有便座10、便盖12、本体部14。根据需要将便盖12设置于便座装置4且可省略。便座10及便盖12可旋转地轴支撑于本体部14。

在此,本申请说明书中,将由就座于便座10的使用者观察的上方作为“上方”,将由就座于便座10的使用者观察的下方作为“下方”。另外,将由背朝着处于打开状态的便盖12而就座于便座10的使用者观察的前方作为“前方”,将后方作为“后方”,将右侧作为“右侧方”,将左侧作为“左侧方”。

便器6具有盆部6a。盆部6a呈向下方凹下的凹状。便器6通过盆部6a承接使用者的小便、大便等排泄物。

便座装置4的本体部14安装在比便器6的盆部6a更靠后方的部分上。本体部14具有壳罩20。本体部14通过壳罩20可旋转地轴支撑便座10及便盖12。

壳罩20具有延出部22、便座轴支撑部24、便盖轴支撑部26。延出部22伴随朝向前方而高度降低。延出部22朝着前方连续地下降倾斜。另外,延出部22具有弯曲凹面28。弯曲凹面28设置在延出部2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沿着盆部6a的开口端形状以凹状弯曲。

便座轴支撑部24设置在延出部22的后方,轴支撑便座10。便盖轴支撑部26设置在便座轴支撑部24的后方,轴支撑便盖12。

便座10可旋转地安装于壳罩20,可移动到关闭状态及打开状态。便座10的关闭状态是使用者可就座于便器6上方的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便座10的打开状态是使便器6的上面6u露出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

便座10具有便座本体30、一对铰链部31、32及缓冲构件34。便座本体30具有使盆部6a露出的开口部30a。便座本体30在关闭状态下以围住盆部6a外缘的方式设置在便器6上,通过开口部30a使盆部6a露出。由此,使用者能够在就座于便座10的状态下向盆部6a进行排泄。在该例子中,示出了形成有通孔状开口部30a的所谓o形的便座本体30。便座本体30并不局限于呈o形,还可以呈u字形等。开口部30a并不局限于呈通孔状,还可以呈缺口状。从上方观察处于使用状态(使用者可就座的状态)的便座本体30的形状呈环状或u字状。

铰链部31、32设置在便座本体30的后端。便座本体30介由铰链部31、32可旋转地轴支撑于壳罩20的便座轴支撑部24。铰链部31设置在便座本体30的后端右端。铰链部32设置在便座本体30的后端左端。便座本体30通过铰链部31、32夹住便座轴支撑部24,从而介由铰链部31、32可旋转地轴支撑于壳罩20。

缓冲构件34设置于便座本体30的下端面30b。缓冲构件34例如使用橡胶等弹性材料。缓冲构件34例如在关闭状态下抵接于便器6的上面6u而支撑便座本体30。由此,能够抑制便器6、便座本体30发生损伤、破损等。例如,将多个缓冲构件34设置于便座本体30的下端面30b。缓冲构件34的数量可以是任意数量。缓冲构件34还可以是1个。

便盖12可旋转地安装于壳罩20的便盖轴支撑部26,可移动到覆盖便座10的关闭状态(图3所示的状态)及使便座10露出的打开状态(图1及图2所示的状态)。便盖12在关闭状态下覆盖便座10及便器6的盆部6a。

便盖12具有盖本体36及下垂部38。盖本体36在关闭状态下覆盖便座10的上方。下垂部38从盖本体36外缘下垂,关闭状态下覆盖便座10的侧方。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框图。

如图4所示,便座10中内置加热部40、温度探测传感器42。加热部40设置在便座10内部。由于加热部40因通电而发热,因此从内侧加热便座10的就座面(使用者的臀部接触的面)sf。加热部40是所谓加热器。加热部40例如使用电阻加热单元、利用电磁感应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单元等。

温度探测传感器42例如探测便座10的就座面sf的温度。就座面sf的温度既可以通过温度探测传感器42直接探测,还可以根据温度探测传感器42的输出通过计算求出。

本体部14具有功能部50。功能部50例如具有控制部52、就座探测传感器54、人体探测传感器56。功能部50收容在壳罩20的内部空间中。即,壳罩20覆盖功能部50。

就座探测传感器54能够探测出:在使用者刚要就座于便座10之前的存在于便座10上方的人体;及就座于便座10的使用者。就座探测传感器54还可以探测存在于便座10上方的使用者,而不是只探测就座于便座10的使用者。作为这样的就座探测传感器54,例如可使用红外线投受光式的测距传感器。就座探测传感器54还可以是因使用者就座时的负载而接通/断开的开关。就座探测传感器54响应对使用者就座的探测而将表示就座探测的信号输出到控制部52。

人体探测传感器56探测位于便器6前方的使用者即存在于从便座10向前方离开的位置的使用者。即,人体探测传感器56探测进入卫生间后靠近便座10的使用者。作为这样的人体探测传感器56,例如可使用红外线投受光式的测距传感器。人体探测传感器56响应对人体的探测而将表示人体探测的信号输出到控制部52。

控制部52连接于就座探测传感器54及人体探测传感器56,同时连接于便座10的加热部40及温度探测传感器42。控制部52根据来自温度探测传感器42的探测信号来控制对加热部40的通电量。

控制部52例如如下,非使用时通过对加热部40实施通电停止或减小通电量来较低地设定便座10的就座面sf的温度,使用时加大对加热部40的通电量而急速加热便座10的就座面sf,从而执行将就座面sf升温至适当温度的即暖运行模式。

在抑制对加热部40的通电量的待机状态下,控制部52根据人体探测传感器56的探测结果来进行对使用者的探测。当人体探测传感器56探测出使用者时,控制部52加大对加热部40的通电量,到达预先设定的设定温度为止对便座10的就座面sf进行加热。

此时,通过统计预先求出从人体探测传感器56探测到使用者开始使用者就座于便座10为止的时间。控制部52通过比该时间更短的时间结束到达设定温度为止的加热。由此,能够抑制使用者就座于就座面sf还保持低温状态的便座10。能够抑制使用者感到从待机状态的温度急速加热至设定温度。

控制部52例如根据温度探测传感器42的探测结果判定就座面sf的温度是否上升到设定温度。当控制部52确认到上升至设定温度时,控制对加热部40的通电量,以便就座面sf的温度实质上以设定温度保持一定。即,控制部52进行如下控制,将就座面sf的温度上升至设定温度,之后以设定温度对就座面sf的温度进行保温。由此,能够提供使用者温度舒适的便座10。

另外,控制部52例如根据就座探测传感器54的探测结果来探测出使用者离开便座10,响应该探测而将就座面sf的温度从设定温度下降到待机状态的温度。

控制部52并不局限于执行即暖运行模式,例如还可以执行对就座面sf的温度始终以设定温度进行保温的保温运行模式。控制部52例如还可以切换即暖运行模式、保温运行模式等多个运行模式。

这样,功能部50例如具有取暖便座10的就座面sf的取暖便座功能。功能部50例如还可以具有向就座于便座10的使用者的“臀部”等喷出水(温水或冷水)而对使用者的“臀部”等进行洗净的卫生洗净功能。而且,还可以具有朝着就座于便座10的使用者的“臀部”等吹出暖风而进行干燥的“暖风干燥功能”以及“除臭功能”、“室内取暖功能”等各种功能。功能部50的功能并不局限于上述内容,可以是在冲厕装置2中可使用的任意功能。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如图5所示,便座10的便座本体30具有第1部分61、第2部分62。第1部分61在关闭状态下位于比壳罩20更靠前方。第2部分62在关闭状态下从第1部分61朝着后方竖立,重叠于延出部22上。铰链部31、32设置在第2部分62的后端。由此,第2部分62被轴支撑于壳罩20。并且,图5中,为了方便,省略了对便器6及便盖12的图示。

第2部分62的侧面下端62a在关闭状态下大致平行于延出部22的侧面上端22a。在从侧方观察便座10及本体部14的状态下,在第2部分62的侧面下端62a与延出部22的侧面上端22a之间隔开的上下方向的间隙sp1,沿着前后方向实质上呈一定。在此,“侧面下端62a与侧面上端22a大致平行”是例如间隙sp1的长度偏差在侧面下端62a与侧面上端22a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区域整体的跨度上2mm以下的状态。更优选,间隙sp1的长度偏差为1mm以下的状态。

延出部22朝着前方连续地下降倾斜。第2部分62的侧面下端62a在关闭状态下从第2部分62的后端62b到延出部22的前端22f为止大致平行于延出部22的侧面上端22a。

另外,铰链部32的侧面呈四角形状。铰链部32的侧面连续于第2部分62的侧面。而且,铰链部32的侧面下端32a在关闭状态下大致平行于延出部22的侧面上端22a。并且,“四角形状”例如还可以包含对四角形的角部进行倒角的形状、四角形的各边稍微弯曲的形状等。另外,由于铰链部31的结构实质上与铰链部32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如图6所示,便盖12具有第1区域71、第2区域72。第1区域71在关闭状态下位于比壳罩20更靠前方。第2区域72在关闭状态下从第1区域71朝着后方竖立,重叠于延出部22上,被轴支撑于壳罩20。

便盖12的第2区域72的左右方向宽度实质上与壳罩20的左右方向宽度相同。便盖12的第2区域72侧面在关闭状态下与壳罩20侧面形成大致连续的面。由此,能够提高在关闭便盖12状态下的冲厕装置2的外观设计性。

第2区域72的侧面下端72a在关闭状态下大致平行于延出部22的侧面上端22a。换言之,第2区域72的侧面下端72a是第2区域72中的下垂部38的下端。在从侧方观察便盖12及本体部14的状态下,在第2区域72的侧面下端72a与延出部22的侧面上端22a之间隔开的上下方向的间隙sp2,沿着前后方向实质上呈一定。

间隙sp2例如为1mm以上、5mm以下。由此,例如能够抑制便盖12的下端抵接于本体部14,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在关闭便盖12状态下的冲厕装置2的外观设计性。

第1区域71的下垂部38下端在关闭状态下位于比便座本体30更靠下方且比缓冲构件34下端更靠上方。即,在从侧方观察关闭状态的便盖12的状态下,下垂部38覆盖便座本体30整体。

下垂部38的前端面38a在关闭状态下以伴随朝向下方而后退的方式发生变化。即,下垂部38的前端面38a以倒锥状发生倾斜。下垂部38的前端面38a既可以以直线状发生倾斜,还可以以曲线状发生弯曲。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7表示图3的a1-a2线截面。

如图2及图7所示,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以如下方式发生变化,伴随朝向前方而高度降低,同时伴随朝向侧方而高度降低。换言之,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伴随朝向侧方而缓慢地下降倾斜。

便座本体30的第2部分62的下端面30b在关闭状态下,以伴随朝向侧方而高度降低的方式沿着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发生变化。便座本体30的第2部分62的下端面30b在关闭状态下伴随朝向侧方而缓慢地下降倾斜。

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例如呈凸曲面状。便座本体30的第2部分62的下端面30b例如呈凹曲面状。第2部分62的下端面30b的规定位置的曲率,例如大致相同于在关闭状态下与规定位置相对的位置的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曲率。第2部分62的下端面30b的规定位置的曲率,例如为在关闭状态下与规定位置相对的位置的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曲率的0.9倍以上、1.1倍以下。换言之,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上,第2部分62的下端面30b大致平行于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

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并不局限于呈凸曲面状,而是例如还可以以直线状发生倾斜。同样,便座本体30的第2部分62的下端面30b并不局限于呈凹曲面状,而是例如还可以以直线状发生倾斜。

如图7所示,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关闭状态的便座10的下端面30b的最低点mlp1位于比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的最高点mhp更靠下方。在从侧方观察时,关闭状态的便座10的下端面30b的最低点mlp1重叠于延出部22。

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关闭状态的便盖12的下垂部38的最低点mlp2位于比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的最高点mhp更靠下方。在从侧方观察时,关闭状态的便盖12的下垂部38的最低点mlp2重叠于延出部22。

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的高度变化率,小于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的侧端部分的高度变化率。上端面22u的中央部分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状,伴随朝向侧方而倾斜变大。

便座本体30的第2部分62的下端面30b中央部分的高度变化率,小于第2部分62的下端面30b的侧端部分的高度变化率。第2部分62的下端面30b的中央部分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状,伴随朝向侧方而倾斜变大。

另外,如图7所示,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上,便座本体30的第2部分62的上端面30u(就座面sf)中央部分的高度h11,低于便座本体30的第2部分62的上端面30u侧端部的高度h12。便座本体30的第2部分62的上端面30u例如呈凹曲面状。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8放大表示图7中用虚线围住的区域b1。

如图8所示,便盖12的下垂部38的内侧面38n下端部,在第2区域72中以伴随朝向下方而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发生变化。由于下垂部38的内侧面38n朝着外侧倾斜,因此以锥状形成下端部。第2区域72的下垂部38的下端部伴随朝向下方而变薄。

下垂部38的内侧面38n既可以以直线状发生倾斜,还可以以曲线状发生弯曲。下垂部38的内侧面38n的倾斜角度θ例如为10°以上、30°以下左右。倾斜角度θ并不局限于上述内容,可以是任意角度。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9表示图6的c1-c2线截面。

如图9所示,便盖12的下垂部38在第1区域71中并不呈锥状。第1区域71中的下垂部38的厚度从上端部到下端部为止实质上相同。第1区域71中,下垂部38的内侧面38n从上端部到下端部为止大致以直线状延伸。从而,第1区域71中的下垂部38下端的宽度w1大于第2区域72中的下垂部38下端的宽度w2(参照图8)。

并且,并不局限于以上叙述的内容,第1区域71的下垂部38的下端部还可以以锥状形成。第1区域71中,下垂部38的内侧面38n下端部还可以以伴随朝向下方而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发生变化。即,还可以使便盖12的下垂部38的下端部整体以锥状形成。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0表示图1的d1-d2线截面。

如图10所示,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伴随朝向前方而高度降低。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朝着前方连续地下降倾斜。

便盖轴支撑部26的上端面26u伴随朝向前方而高度降低。便盖轴支撑部26的上端面26u例如大致平行于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的前后方向长度lg1大于便盖轴支撑部26的上端面26u的前后方向长度lg2。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1放大表示图10的关于便座本体30及便座轴支撑部24的部分。

如图10及图11所示,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与便座本体30的第2部分62的上端面30u(就座面sf)形成大致连续的面。便座轴支撑持部24的上端面24u的最前端的朝向左右方向的高度变化,大致相同于第2部分62的上端面30u的最后端的朝向左右方向的高度变化(例如参照图1)。换言之,便座轴支撑持部24的上端面24u的最前端大致平行于第2部分62的上端面30u的最后端。便座轴支撑持部24的上端面24u的最前端的朝向左右方向的高度变化及第2部分62的上端面30u的最后端的朝向左右方向的高度变化例如大致呈水平。

在此,“大致连续的面”指如下状态,例如,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上,由假想线vl与切线tl1所形成的角度α1为5°以下,并且由假想线vl与切线tl2所形成的角度α2为5°以下。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假想线vl是连接便座本体30的上端面30u后端与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前端的假想线。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切线tl1是对于便座本体30的上端面30u后端部的切线。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切线tl2是对于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前端部的切线。

图12(a)及图12(b)是表示参考例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12(a)所示,当在便座本体30的上端面30u与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之间并未形成有较大的阶梯部时,角度α1、α2中的至少一方大于5°。同样,如图12(b)所示,即使在便座本体30的上端面30u的倾斜角度与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的倾斜角度较大不同时,角度α1、α2中的至少一方也大于5°。另外,由切线tl1与水平面所形成的角度被设定为18.5°,由切线tl2与水平面所形成的角度被设定为23.5°。并且,由切线tl2与水平面所形成的角度被设定成处于22°至40°的范围内。

这样,将由假想线vl与切线tl1所形成的角度α1做成5°以下,并且将由假想线vl与切线tl2所形成的角度α2做成5°以下。由此,能够认为便座本体30的上端面30u与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是大致连续的面。以拐点为中心,在凸向上设定各自的角度,优选角度差为10°以下,更优选5°以下。由于只要是凸向则难以接触壳罩20,因此舒适性得到保持(接触因未被加热器所加热而凉的壳罩20的可能性降低)。另外,当凹向时接触便座10及壳罩20双方,使用者容易察觉到。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3表示图3的e1-e2线截面。

如同关于图7的说明,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上,便座本体30的第2部分62的上端面30u(就座面sf)中央部分的高度h11,低于便座本体30的第2部分62的上端面30u侧端部的高度h12。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上,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中央部的高度h2,大于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侧端部的高度h22。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例如呈凸曲面状。

这样,便座轴支撑持部24的上端面24u中央部的伴随朝向后方而变高的变化量,大于便座轴支撑持部24的上端面24u侧端部的伴随朝向后方而变高的变化量。而且,第2部分62的上端面30u中央部的伴随朝向前方而变低的变化量,大于第2部分62的上端面30u侧端部伴随朝向前方而变低的变化量。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如图14所示,俯视时铰链部32的上端面32u呈四角形状。铰链部32的上端面32u与便座本体30的第2部分62的上端面30u、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形成大致连续的面。铰链部32的上端面32u例如连续于便座本体30的上端面30u。

并且,铰链部32的上端面32u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四角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由于铰链部31的结构实质上与铰链部32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四角形状”及“大致连续的面”的定义与前述的内容相同。

以上,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厕装置2,通过使第2部分62的侧面下端62a在关闭状态下大致平行于延出部22的侧面上端22a,从而与便座10与壳罩20之间的间隙不均匀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能够提供良好的外观设计性的冲厕装置2。另外,通过使间隙大致一定,从而与不均匀的情况相比,第2部分62的侧面及延出部22的侧面更容易擦拭,也能够提高清扫性。

另外,通过使延出部22朝着前方连续地下降倾斜,使第2部分62的侧面下端62a在关闭状态下从第2部分62的后端到延出部22的前端为止大致平行于延出部22的侧面上端22a,从而抑制在延出部22的前端与便座10之间隔开的间隙。能够进一步提高冲厕装置2的外观设计性。

另外,通过使铰链部31、32的侧面呈四角形状,连续于第2部分62的侧面,并且在关闭状态下大致平行于延出部22的侧面上端22a,从而抑制在铰链部31、32与壳罩20之间隔开的间隙,能够进一步提高冲厕装置2的外观设计性。

另外,通过使第2区域72的侧面下端72a在关闭状态下大致平行于延出部22的侧面上端22a,从而能够提高在关闭便盖12状态下的冲厕装置2的外观设计性。

另外,冲厕装置2中,使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伴随朝向前方而高度降低,同时伴随朝向侧方而高度降低的方式发生变化。而且,使便座本体30的第2部分62的下端面30b在关闭状态下以伴随朝向侧方而高度降低的方式沿着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发生变化。即使冷的空气进入便座本体30的下端面30b与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之间,也由于冷的空气具有流向下方的倾向,因此能够沿着便座本体30的下端面30b及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的倾斜面容易向外部排出。从而,在对就座面sf进行加热时,能够抑制就座面sf的温度降低。能够提供抑制就座面sf的温度降低的冲厕装置2。另外,也能够抑制因壳罩20与便座10的接触而产生的声音、损伤。

另外,由于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伴随朝向侧方而缓慢地下降倾斜,因此与在上端面22u上存在阶梯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上端面22u容易擦拭。也能够提高冲厕装置2的清扫性。

另外,通过使第2部分62的下端面30b的规定位置的曲率大致相同于在关闭状态下与规定位置相对的位置的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曲率,从而能够使进入便座本体30的下端面30b与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之间的冷的空气更加容易向外部排出。能够进一步抑制就座面sf的温度降低。

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上,通过处于关闭状态的便座10的下端面30b的最低点位于比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的最高点更靠下方,从而能够抑制冷的空气进入便座本体30的下端面30b与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之间。能够进一步抑制就座面sf的温度降低。另外,在从侧方观察本体部14及便座10时,观察不到间隙,也能够提高冲厕装置2的外观设计性。

另外,使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中央部分的高度变化率,比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的侧端部分的高度变化率更小,使便座本体30的第2部分62的下端面30b中央部分的高度变化率,比第2部分62的下端面30b的侧端部分的高度变化率更小。由此,与便座本体30的下端面30b从侧端部分到中央部分为止以相同的变化率发生变化的情况相比,能够对需要强度的便座10侧面部进行补强,能够变薄并不需要多大强度的便座10的中央部。因此,能够在抑制就座面sf的温度降低的同时抑制冲厕装置2的大型化。

另外,冲厕装置2中,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与第2部分62的上端面30u形成大致连续的面。由此,即使当使用者相对于便座10较深地就座时,也能够抑制让使用者感到厌恶感。另外,通过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的部分来给予就座面sf变宽的印象,能够给予使用者安心感。与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和第2部分62的上端面30u并不连续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冲厕装置2的外观设计性。能够提供使用方便的冲厕装置2。

另外,通过使第2部分62的上端面30u的中央部低于第2部分62的上端面30u的侧端部,从而能够使第2部分62的上端面30u形状对应于人体的臀部形状,能够提高就座的舒适感。另外,通过使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的中央部高于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的侧端部,从而当使用者的臀部接触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时,抑制感到厌恶感,同时让使用者察觉到就座于壳罩20上。在抑制感到厌恶感的同时,能够引导使用者就座于便座10的适当位置。

另外,通过使便座轴支撑部24的上端面24u的前后方向长度大于便盖轴支撑部26的上端面26u的前后方向长度,从而即使当使用者相对于便座10较深地就座时,也能够抑制让使用者感到厌恶感。另外,使壳罩20与便座10看上去更像呈一体,也能够提高冲厕装置2的外观设计性。

另外,通过使铰链部31、32的上端面呈四角形状,与第2部分62的上端面30u、便座轴支撑部24の上端面24u形成大致连续的面,从而使壳罩20与便座10看上去更像呈一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冲厕装置2的外观设计性。

另外,冲厕装置2中,下垂部38的内侧面38n下端部以伴随朝向下方而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发生变化。由此,当下垂部38的下端抵接于壳罩20时,下垂部38的下端向外侧扩展,能够向外侧释放施加于壳罩20的力。从而,不会引起外观设计性的降低,即使当使用者位于便盖12上时,也能够抑制本体部14发生损伤、破损,能够得到较高的可靠性。

另外,由于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以伴随朝向侧方而高度降低的方式发生变化,因此当下垂部38的下端抵接于壳罩20时,能够使下垂部38的下端更容易向外侧扩展。能够进一步抑制本体部14发生损伤、破损。

另外,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上,由于关闭状态的便盖12的下垂部38的最低点位于比延出部22的上端面22u的最高点更靠下方,因此在从侧方观察本体部14及便盖12时,观察不到间隙,能够进一步提高冲厕装置2的外观设计性。

另外,通过使便盖12的第1区域71的下端宽度比第2区域72的下端宽度更大,从而在用手开闭便盖12时,能够容易把持第1区域71的下端。另外,当第1区域71的下端抵接于便器6等时,能够抑制便器6、便盖12发生损伤、破损。

另外,由于下垂部38的下端在关闭状态下位于比便座本体30更靠下方且比缓冲构件34的下端更靠上方,因此抑制在从侧方观察时的对便座本体30的视觉识别,能够提高冲厕装置2的外观设计性。另外,能够在提高外观设计性的同时抑制便盖12抵接于便器6。另外,由于能够抑制来自便座本体30与便器6上端之间的间隙的空气流动,因此在具有取暖功能的便座10的情况下,会提高便座10的保温性,冲厕装置2比较节能。

另外,由于下垂部38的前端面38a在关闭状态下以伴随朝向下方而后退的方式发生变化,因此即使在下垂部38的下端延伸存在至便座本体30的下方为止时,也容易将手扣挂于下垂部38的前端面38a,能够用手容易开闭便盖12。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记述的内容。只要包含本发明的特征,关于前述的实施方式由本行业技术人员施加适当设计变更的技术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冲厕装置2等所具备的各要素的形状、尺寸、材质、配置等并不局限于例示的内容,而是可进行适当变更。

另外,只要技术上可行,可以对前述的各实施方式所具备的各要素进行组合,只要包含本发明的特征,对这些进行组合的技术同样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