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有药瓶的水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7098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集成有药瓶的水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水瓶。



背景技术:

很多人外出(例如说出差或长途旅行)时,喜欢带上自己常用的水瓶用来喝水,同时还要带上一些感冒药、腹泻药等常备的药,特别是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病人来说,带上药更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很多人把药放在行李箱等地方,拿取很不方便。有些心脏病的药,如果取药时间较长,会耽误心脏病的治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集成有药瓶的水瓶,可以将药与水瓶放在一起,非常方便取药服用。

本发明的集成有药瓶的水瓶包括水瓶本体和瓶盖,关键在于所述瓶盖的底部中央通过螺纹配合安装有药瓶,所述瓶盖的底部外缘通过螺纹配合与水瓶本体连接,所述药瓶伸入到水瓶本体内。上述水瓶将药瓶放置于水瓶内,并将药瓶与水瓶的瓶盖可拆卸的连接,这样水瓶的瓶盖同时充当了药瓶瓶盖。在需要服药时,首先拧下水瓶瓶盖,再从水瓶瓶盖上拧下药瓶,即可取出药服用,非常方便。平时药瓶与瓶盖结合成一体结构,不会对正常喝水造成不便。

上述瓶盖与药瓶的连接方式有以下两种:1、所述瓶盖的底部中央设有向下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的外侧面设有外螺纹,所述药瓶的瓶口设有内螺纹;2、所述瓶盖的底部中央设有向下突出的环形突出部,所述环形突出部的内侧面设有内螺纹,所述药瓶的瓶口设有外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水瓶本体由内胆和外壳构成,所述外壳的上部内侧面设有内螺纹,内胆的上部外侧面设有外螺纹,所述外壳与内胆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连接,所述内胆与外壳旋合后,内胆的底面与外壳之间形成有空腔。上述水瓶将内胆与外壳设有可拆卸的安装结构,并将内胆的高度设计得小于外壳的高度,这样就在内胆与外壳旋合后,内胆与外壳之间形成了一个腔体,可以用于存储药物。在药瓶中的药吃完后,可以直接从上述腔体中取出药来补充,这样就无需将药瓶的体积做得太大。

进一步地,所述内胆的顶部设有水平向外的环形翻边,所述环形翻边的外侧面与外壳的外侧面平齐,上述环形翻边可以限制内胆旋入外壳的深度,同时还方便使用者用手握住环形翻边,从而将内胆从外壳中拧下,这样就无需使用者将手伸入到内胆内部以抓住内胆,保证了卫生。

本发明的集成有药瓶的水瓶可以用玻璃或者不锈钢等材质制成,其制作工艺与传统水瓶并无区别,成本易于控制,非常适合于外出的人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集成有药瓶的水瓶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实施例2的集成有药瓶的水瓶的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示:1、水瓶本体;2、瓶盖;3、药瓶;4、突出部;5、内胆;6、外壳;7、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集成有药瓶的水瓶包括水瓶本体1、瓶盖2和药瓶3,瓶盖2的底部中央设有向下突出的突出部4,所述突出部4的外侧面设有外螺纹,所述药瓶3的瓶口设有内螺纹,瓶盖2的底部中央通过螺纹配合与药瓶3连接,瓶盖2的底部外缘通过螺纹配合与水瓶本体1连接,所述药瓶3伸入到水瓶本体1内。上述水瓶将药瓶3放置于水瓶内,并将药瓶3与水瓶的瓶盖2可拆卸的连接,这样水瓶的瓶盖2同时充当了药瓶瓶盖。在需要服药时,首先拧下水瓶瓶盖2,再从水瓶瓶盖2上拧下药瓶3,即可取出药服用,非常方便。平时药瓶3与瓶盖2结合成一体结构,不会对正常喝水造成不便。

水瓶本体1由内胆5和外壳6构成,所述外壳6的上部内侧面设有内螺纹,内胆5的上部外侧面设有外螺纹,所述外壳6与内胆5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连接,所述内胆5与外壳6旋合后,内胆5的底面与外壳6之间形成有空腔。上述水瓶将内胆5与外壳6设有可拆卸的安装结构,并将内胆5的高度设计得小于外壳6的高度,这样就在内胆5与外壳6旋合后,内胆5与外壳6之间形成了一个腔体7,可以用于存储药物。在药瓶3中的药吃完后,可以直接从上述腔体中取出药来补充,这样就无需将药瓶3的体积做得太大。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瓶盖2的底部中央设有向下突出的环形突出部4,所述环形突出部4的内侧面设有内螺纹,所述药瓶3的瓶口设有外螺纹。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集成有药瓶的水瓶,可以将药与水瓶放在一起,非常方便取药服用。本发明的集成有药瓶的水瓶包括水瓶本体和瓶盖,关键在于所述瓶盖的底部中央通过螺纹配合安装有药瓶,所述瓶盖的底部外缘通过螺纹配合与水瓶本体连接,所述药瓶伸入到水瓶本体内。上述水瓶将药瓶放置于水瓶内,并将药瓶与水瓶的瓶盖可拆卸的连接,这样水瓶的瓶盖同时充当了药瓶瓶盖。在需要服药时,首先拧下水瓶瓶盖,再从水瓶瓶盖上拧下药瓶,即可取出药服用,非常方便。平时药瓶与瓶盖结合成一体结构,不会对正常喝水造成不便。

技术研发人员:陈庆寿;黄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陈庆寿
技术研发日:2017.12.01
技术公布日:2018.04.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