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丝绸护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0523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丝绸护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丝绸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丝绸护套。



背景技术: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广受喜爱。丝绸一般用于制造各种衣服,但是随之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将丝绸作为衣物布料,因此各种各样的新兴丝绸产品被人们所需求。

目前保温杯、伞等器具被人们广泛使用,但是一般保温杯和伞都不带护套,导致携带不便,同时表面又容易被划伤。因此需求一种便携式的护套,用于安放保温杯、伞等器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丝绸护套,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采用将丝绸与传统产品结合,解决了保温杯、伞等携带不便,表面易被划伤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便携式丝绸护套,包括底托、丝绸护套布、折叠环和上盖;所述底托的底面为圆形,设置有垂直于底面的裙沿;所述裙沿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上盖为带沿边的圆形结构,与所述底托配合,在所述上盖的沿边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折叠环由两半圆环结构的环瓣两侧通过铰链可转动的连接而成;在所述环瓣的一面设置有可转动的手提把,在所述环瓣的另一面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磁铁;所述折叠环安装磁铁的一面与所述底托之间连接有所述丝绸护套布,所述丝绸护套布周向环绕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丝绸护套布由桑蚕丝面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手提把为半圆环形,两端与所述环瓣可转动的活动连接;在所述环瓣上设置有对应的手提把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丝绸护套布的表面涂覆有隔热防晒涂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折叠环的外径小于所述底托的直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小巧轻便,可以随身携带,将丝绸用作便携式丝绸护套的面料,具有轻薄、透气、不易褶皱、色彩艳丽、美观大方的特点,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同时使用方便,收用便捷,能够很好的对保温杯、伞等起到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未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折叠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底托 2.丝绸护套布 3.环瓣

4.手提把 5.上盖 6.折叠环

7.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结合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丝绸护套,包括底托1、丝绸护套布2、折叠环6和上盖5。所述底托1的底面为圆形,设置有垂直于底面的裙沿;所述裙沿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上盖5为带沿边的圆形结构,与所述底托1配合,在所述上盖5的沿边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折叠环6的外径略小于所述底托1的直径。所述折叠环6由两半圆环结构的环瓣3两侧通过铰链可转动的连接而成。在所述环瓣3的一面设置有可转动的手提把4。具体的,所述手提把4为半圆环形,两端与所述环瓣3可转动的活动连接;在所述环瓣3上设置有对应的手提把槽。在所述环瓣3的另一面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磁铁7;所述折叠环6安装磁铁7的一面与所述底托1之间连接有所述丝绸护套布2,所述丝绸护套布2周向环绕设置。所述丝绸护套布2优选由桑蚕丝面料制成。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效果,所述丝绸护套布2的表面涂覆有隔热防晒涂层。

结合图2,本实用新型不使用时,将折叠环6的环瓣3展开和丝绸护套布2一起放置于底托1内,然后通过上盖5进行密封,小巧轻便,便于携带。

结合图1,使用本实用新型时,拧开上盖5,然后将待放置的物品从折叠环6中间放入本实用新型内部,然后将折叠环6的两环瓣3通过磁铁7吸附在一起,实现对便携式丝绸护套袋口进行密封,通过手提把4进行提握。

通过上述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小巧轻便,可以随身携带,将丝绸用作便携式丝绸护套的面料,具有轻薄、透气、不易褶皱、色彩艳丽、美观大方的特点,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同时使用方便,收用便捷,能够很好的对保温杯、伞等起到保护作用。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