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拆式防护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9584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易拆式防护网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窗户的防护网(或防盗网)。



背景技术:

现有的防护网(或防盗网)的主体由若干竖杆和横杆相互垂直连接后形成,不足之处在于:结构复杂、不易拆,不具有救生功能。

住房失火,因窗外的防护网(或防盗网)是焊接固定的(竖杆和横杆焊接固定的),不易拆,而当门口通道被火封住时,人无处可逃,导致被烧死,时有报道;而当窗外没有设防护网时,住房内的人直接从窗户跳下,结果摔死,也时有报道。

如何提供一种既能起防护作用,又能起救生作用的防护网,是一个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拆式防护网,该防护网结构简单、易拆,还具有救生功能。

为了实现该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易拆式防护网,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手、框架、钢丝绳、上金属棒、下金属棒;框架由左板、上板、右板、下板围成方形并固定成一体;上板、下板内均为空腔,上板的左端设有左上金属棒孔,上板的右端设有右上金属棒孔,左上金属棒孔和右上金属棒孔均与上板的空腔相通;下板的左端设有左下金属棒孔,下板的右端均设有右下金属棒孔,左下金属棒孔和右下金属棒孔均与下板的空腔相通;上板的下面沿左右方向上设有多个钢丝绳孔,下板的上面沿左右方向上设有多个钢丝绳孔;上金属棒的右端依次穿过左上金属棒孔、上板的空腔、右上金属棒孔,上金属棒的左端位于上板外,上金属棒的左端固定有拉手;下金属棒的右端依次穿过左下金属棒孔、下板的空腔、右下金属棒孔,下金属棒的左端位于下板外,下金属棒的左端固定有拉手;钢丝绳的一端固定在下板的左端部上,钢丝绳的另一端穿过上板上的钢丝绳孔绕过上金属棒后再穿过相邻的上板上的钢丝绳孔,再穿过下板上的钢丝绳孔绕过下金属棒后再穿过相邻的下板上的钢丝绳孔,依此从左至右绕穿,钢丝绳的另一端最后系在上金属棒上。

所述上板、下板均可由U板、左端板、右端板和盖板组成,U板的左端固定左端板,U板的右端固定右端板,盖板与U板的上端由螺钉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防护网结构简单、易拆,还具有救生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C向视图。

图中:1-拉手,2-框架,3-钢丝绳,4-上金属棒,5-固定点,6-下金属棒,7-钢丝绳孔,8-下板,9-空腔,10-右下金属棒孔,11-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易拆式防护网,包括拉手1、框架2、钢丝绳3、上金属棒4、下金属棒6;框架2由左板、上板、右板、下板8围成方形并固定成一体(使用时,框架2固定在窗户外,起防护或防盗作用);上板、下板8内均为空腔9(上板、下板8均可由U板、左端板、右端板和盖板组成,U板的左端固定左端板,左端板上设左上金属棒孔(左下金属棒孔),U板的右端固定右端板,右端板上设右上金属棒孔(右下金属棒孔),盖板与U板的上端由螺钉固定;采用盖板,可方便安装钢丝绳),上板的左端设有左上金属棒孔,上板的右端设有右上金属棒孔,左上金属棒孔和右上金属棒孔均与上板的空腔相通;下板8的左端设有左下金属棒孔,下板8的右端均设有右下金属棒孔10,左下金属棒孔和右下金属棒孔10均与下板8的空腔相通;上板的下面沿左右方向上设有多个钢丝绳孔7(根据防护网以及所需钢丝绳的密度而定,可为6-50个),下板8的上面沿左右方向上设有多个钢丝绳孔7(根据防护网以及所需钢丝绳的密度而定,可为6-50个);上金属棒4的右端依次穿过左上金属棒孔、上板的空腔、右上金属棒孔,上金属棒4的左端位于上板外,上金属棒4的左端固定有拉手1(设拉手1,方便抽出上金属棒4);下金属棒6的右端依次穿过左下金属棒孔、下板的空腔、右下金属棒孔,下金属棒6的左端位于下板外,下金属棒6的左端固定有拉手1;钢丝绳3的一端固定在下板8的左端部上(可为下板8的右端,或上金属棒4上),钢丝绳3的另一端穿过上板上的钢丝绳孔绕过上金属棒4后再穿过相邻的上板上的钢丝绳孔,再穿过下板上的钢丝绳孔绕过下金属棒6后再穿过相邻的下板上的钢丝绳孔,依此从左至右绕穿(形成蛇形布置,如图1所示),钢丝绳3的另一端最后系在上金属棒4(或下金属棒6)上。

使用时,框架2固定在窗户(或封闭的阳台)外。当室内出现灾难(如火灾)时,解开钢丝绳3的另一端,抽出上金属棒4和下金属棒6,可将钢丝绳3从钢丝绳孔中抽出(钢丝绳3的一端是固定的),防护网易拆。钢丝绳3有6-50米长,因钢丝绳已拆,手握钢丝绳,从窗户、框架中穿过,然后沿钢丝绳向下移动,可离开灾难(如火灾)点,具有救生功能;如楼房较低时可直接到地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