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5304发布日期:2018-07-13 16:31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桌。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家具行业也得到了发展。各种各样的桌子应运而生。例如,方桌或者圆桌。然而,这种桌子的桌面面积是固定的,对于面积较大的桌子,难以在狭窄的空间放置,从而使得其适用范围较窄,而且移动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提供一种适用范围较广且移动较为方便的支撑桌。

一种支撑桌,包括支撑架、工作板、两个拼合板与两个枢转架组;所述支撑架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有卡设槽组,所述卡设槽组包括两个相互间隔的卡设槽,所述两个卡设槽用于共同卡设对应的枢转架组;所述工作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两个拼合板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工作板的相对两侧;所述两个枢转架组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相对两侧,每个枢转架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枢转架,所述枢转架包括枢转杆、两个连接杆以及支持杆,所述枢转杆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支持杆通过所述两个连接杆连接于所述枢转杆上,所述支持杆的一端形成有支持端,所述支持端抵持于所述工作板的底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持杆上开设有配合槽,所述配合槽处于所述支持杆远离所述支持端的一端,每个卡设槽组的两个卡设槽用于与所述配合槽及所述支持端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持端上形成有凹设部,所述凹设部与所述卡设槽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支撑柜,所述支撑柜为矩形体且安装于所述工作板的底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架包括两个支撑部件与两个连接部件,所述两个支撑部件相互间隔地固定于所述工作板上,所述两个连接部件相对设置,每个连接部件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支撑部件上,所述两个卡设槽组分别开设于所述两个连接部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件包括两个竖杆与两个横杆,所述两个竖杆固定于所述工作板上,所述两个横杆相互间隔地设置于所述两个竖杆上,所述连接部件连接于所述竖杆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横杆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竖杆上,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横杆垂直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件包括相互间隔的两个安装杆,所述安装杆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支撑部件对应的竖杆上,每个卡设槽组的两个卡设槽分别凹设于所述两个安装杆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枢转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对应的连接部件的所述两个安装杆上,所述卡设槽位于所述两个枢转架的枢转杆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卡设槽包括相互连通的两个卡设子槽,所述两个卡设子槽中分别用于收容所述两个枢转架的支持杆。

由于所述支撑桌的工作板的相对两侧分别转动地设置有两个拼合板,且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枢转架组,因此转动所述两个枢转架组以支撑所述两个拼合板时,即可展开所述支撑桌。当使所述两个枢转架组卡设于所述两个卡设槽中时,则可以折叠所述支撑桌,从而使得所述支撑桌能够以两种状态使用,且可以于狭窄空间内使用,提高了所述支撑桌的适用范围。而且当所述两个拼合板折叠后,所述枢转架折叠并部分收容于所述卡设槽中,使得所述支撑桌的体积较小,方便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支撑桌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支撑桌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支撑桌的折叠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桌。例如,所述支撑桌包括支撑架、工作板、两个拼合板与两个枢转架组。例如,所述支撑架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有卡设槽组,所述卡设槽组包括两个相互间隔的卡设槽,所述两个卡设槽用于共同卡设对应的枢转架组;所述工作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架上。例如,所述两个拼合板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工作板的相对两侧。例如,所述两个枢转架组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相对两侧,每个枢转架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枢转架,所述枢转架包括枢转杆、两个连接杆以及支持杆。例如,所述枢转杆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支持杆通过所述两个连接杆连接于所述枢转杆上,所述支持杆的一端形成有支持端,所述支持端抵持于所述工作板的底部。

请参阅图1及图2,一种支撑桌100,包括支撑架10、工作板20、两个拼合板30与两个枢转架组40。例如,所述支撑架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有卡设槽组11,即所述支撑架的一侧开设有卡设槽组,所述支撑架的另一侧也开设有卡设槽组。所述卡设槽组包括两个相互间隔的卡设槽111。例如,所述两个卡设槽用于共同卡设对应的枢转架组,即其中一个枢转架组卡设于一个卡设槽组的两个卡设槽中。所述工作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架上。例如,所述工作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架的顶部。所述两个拼合板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工作板的相对两侧,即其中一个拼合板转动连接于所述工作板的一侧,另一个拼合板转动连接于所述工作板的另一侧。例如,所述两个枢转架组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相对两侧,即其中一个枢转架组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一侧,另一个枢转架组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另一侧。每个枢转架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枢转架41,所述两个枢转架可以相互转动。例如,所述枢转架包括枢转杆411、两个连接杆412以及支持杆413,所述枢转杆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即,各所述枢转杆分别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例如,各所述枢转杆分别与所述支撑架轴接,所述支持杆分别通过所述两个连接杆连接于所述枢转杆上,即每一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枢转杆与所述支持杆上。例如,所述支持杆的一端形成有支持端4131,所述支持端抵持于所述工作板的底部。

例如,所述支撑桌的组装过程具体如下:

将所述工作板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将所述两个拼合板分别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工作板的相对两侧。将所述两个枢转架组分别安装于所述支撑架的相对两侧。

例如,所述支撑桌的使用过程具体如下:

使所述两个拼合板相对所述工作板转动,并使所述两个拼合板与所述工作板平齐,转动所述枢转架组的枢转架,使得所述枢转架的支持杆支持于所述两个拼合板的底部,从而使得所述支撑桌以展开方式使用。当需要减小所述支撑桌的支撑表面时,转动所述两个枢转架并使所述枢转架的支持杆卡设于所述支撑架的两个卡设槽中。转动所述两个拼合板,使得所述两个拼合板相对所述工作板转动,进而使得所述支撑桌以折叠方式使用。

由于所述支撑桌的工作板的相对两侧分别转动地设置有两个拼合板,且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枢转架组,因此转动所述两个枢转架组以支撑所述两个拼合板时,即可展开所述支撑桌。当使所述两个枢转架组卡设于所述两个卡设槽中时,则可以折叠所述支撑桌,从而使得所述支撑桌能够以两种状态使用,可以于狭窄空间内使用,提高了所述支撑桌的适用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3,例如,为了便于卡合所述支持杆,所述支持杆上开设有配合槽4132,所述配合槽处于所述支持杆远离所述支持端的一端,每个卡设槽组的两个卡设槽用于与所述配合槽及所述支持端配合。所述支持端上形成有凹设部4133,所述凹设部与所述卡设槽配合。通过所述配合槽的设置,使得所述支持杆能够与所述卡设槽更好地卡合。例如,为了更好地与所述卡设槽配合,所述配合槽设置为矩形凹陷,即所述支持杆上凹陷一块,从而使得所述支持杆与所述配合槽配合时,所述支撑杆可以部分嵌入所述配合槽中。

例如,为了便于支撑所述工作板,所述支撑桌还包括支撑柜50,所述支撑柜为矩形体且安装于所述工作板的底部。所述支撑架包括两个支撑部件12与两个连接部件13,所述两个支撑部件相互间隔地固定于所述工作板上,所述两个连接部件相对设置,每个连接部件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支撑部件上,即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连接于一个支撑部件上,所述连接部件的另一端连接于另一个支撑部件上。所述两个卡设槽组分别开设于所述两个连接部件上。所述支撑部件包括两个竖杆121与两个横杆122,所述两个竖杆固定于所述工作板上,所述两个横杆相互间隔地设置于所述两个竖杆上,所述连接部件连接于所述竖杆上。每个所述横杆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竖杆上,即所述横杆的一端连接于一个竖杆上,所述横杆的另一端连接于另一个竖杆上。例如,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横杆垂直设置。通过设置所述连接部件,可以使得所述两个支撑部件的连接更为牢固,从而更为稳定地支撑所述工作板。

例如,为了便于收叠所述枢转架组的两个枢转架的支持杆,所述连接部件包括相互间隔的两个安装杆131,所述安装杆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支撑部件对应的竖杆上,即所述安装杆的一端连接于一个支撑部件的竖杆上,所述安装杆的另一端连接与另一个支撑部件的竖杆上。例如,每个卡设槽组的两个卡设槽分别凹设于所述两个安装杆上。所述枢转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对应的连接部件的所述两个安装杆上,所述卡设槽位于所述两个枢转架的枢转杆之间。每个卡设槽包括相互连通的两个卡设子槽1111,所述两个卡设子槽中分别用于收容所述两个枢转架的支持杆。通过将所述卡设槽设置成两个卡设子槽,从而使得所述卡设槽能够同时收容所述枢转架组的两个枢转架的支持杆,进而方便所述两个支持杆的收叠。例如,所述卡设子槽为凹设的矩形槽,所述两个子槽共同形成一个槽体,所述两个卡设子槽用于收容所述两个支持杆,从而使得所述枢转架组的两个枢转架能够拼接于一起。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