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头枕电动调节装置的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48829发布日期:2018-07-17 22:05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保持人们办公过程中获得舒适的体位,并可以随时得到休息,办公椅的头枕趋于带有升降功能,然而,现有技术中头枕支撑架均是模具成形,成本大、工艺复杂,且很难和各种形状的头枕适配,适配头枕必须与开模成形的支架孔位匹配,导致现有金属材质头枕支架无法实现头枕的升降功能。

专利204192067U公开了一种新型电脑椅或办公椅的升降头枕支架装置,包括:头枕和靠背;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头枕通过螺丝连接的支撑架;与所述靠背通过螺丝连接的U形卡槽;塑料旋钮螺丝;其中,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塑料旋钮螺丝与所述U形卡槽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撑架、U形卡槽和塑料旋钮螺丝将头枕和靠背连接起来,实现了头枕的升降功能,同时头枕和靠背连接的更加牢固,避免头枕的左右晃动;采用螺丝的连接方式,实现了头枕形状适配多样性。

但是这种结构仅仅通过简单的螺栓连接来固定头枕升降,使用可靠性不高;而且不能保证头枕可以随时升降或保持一定的高度;更无法使头枕根据使用需要自由旋转角度或在稳定在所需要的角度上。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头枕电动调节装置的座椅,具有椅背,椅背包括椅背支撑架和设置在椅背支撑架上的头部靠件、背部靠件以及腰部靠件,头部靠件设有头枕固定架,椅背支撑架顶部设有头枕支撑槽,头枕固定架可移动地固定在头枕支撑槽内,头枕固定架设有头枕架凹槽,头枕架凹槽的两边内侧壁上设有头枕架齿条,椅背支撑架内固定安装头枕电机,头枕电机的头枕电机轴上固定安装头枕调节齿轮,头枕调节齿轮与头枕架凹槽两边侧壁上设置的头枕架齿条啮合。

优选地,头枕支撑槽内固定设置头枕移动支撑块,头枕移动支撑块内设有头枕移动导轨槽,头枕架凹槽的两边侧壁的上部为光滑的头枕架导向壁,头枕架凹槽的两边内侧壁的下部为头枕架齿条,头枕架导向壁可移动地嵌入头枕移动导轨槽内。

优选地,还包括头枕电机安装板,头枕电机安装在头枕电机安装板上,头枕电机安装板安装在头枕移动支撑块上,头枕电机轴穿过头枕电机安装板和其安装部位的头枕移动支撑块并伸入头枕架凹槽内,头枕调节齿轮安装在头枕架齿条对应高度的头枕电机轴轴端。

优选地,头枕架凹槽接近头枕安装部位的上部槽底设有上止动块,上止动块位于椅背支撑架顶部的外侧。

优选地,头枕架凹槽的末端槽底设有下止动块,下止动块位于头枕移动支撑块的下侧。

优选地,还包括底座、躺倒调节装置、躺倒支撑装置、扶手、控制处理装置和传感装置,躺倒调节装置设置在底座上,椅背设置在躺倒调节装置上,通过调节躺倒调节装置可带动椅背相对底座转动,底座的两侧设置扶手,躺倒支撑装置可转动地设置在椅背的背面,控制处理装置安装在椅背内部的空心结构内,并通过供电/数据信号连接线与安装在各个功能部位的传感装置连接。

优选地,椅背支撑架上设有椅背横杆,椅背横杆内部为空心结构。

优选地,头枕电机的控制板设置在椅背横杆内,头枕电机的启停和正反转按钮设置在扶手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头枕电动调节装置的座椅,使头枕可以在竖直方向自由移动,并保证在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后可以保持所需的高度,通过电机驱动以达到调节头枕升降的目的,结构简洁,外观平滑无突出物,运动部件均安装在椅背支撑架内,安全可靠又实现美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座椅去除头部靠件、背部靠件、腰部靠件并拆掉椅背支撑架的外盖之后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底座部分示意图。

图4为图3去除坐垫框架之后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躺倒调节装置俯视剖切示意图。

图6为图5的A-A向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头枕电动调节装置示意图。

图8为图7的B-B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头枕电动调节装置的座椅,包括底座1、躺倒调节装置2、椅背3、躺倒支撑装置4、扶手5、控制处理装置6和传感装置7,躺倒调节装置2设置在底座1上,椅背3设置在躺倒调节装置2上,通过调节躺倒调节装置2可带动椅背3相对底座1转动。椅背3上设有头部靠件31、背部靠件32和腰部靠件33,底座1的两侧设置扶手5。躺倒支撑装置4可转动地设置在椅背3的背面,在通过躺倒调节装置2调节带动椅背3转动至躺倒状态时,可转动躺倒支撑装置4支架在地面,通过躺倒支撑装置4对椅背3提供辅助支撑。控制处理装置6安装在椅背3内部的空心结构内,并通过供电/数据信号连接线与安装在各个功能部位的传感装置7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底座1包括底座支撑架11、坐垫支撑架12、坐垫框架13和调节支撑构件14,坐垫支撑架12可调节地固定在底座支撑架11上,坐垫框架13固定在坐垫支撑架12上,调节支撑构件14固定在坐垫支撑架12内侧并位于坐垫框架13的下方。躺倒调节装置2固定在调节支撑构件14的底侧。

底座1的两侧分别设有扶手5,扶手5的底部设有扶手固定片51,扶手固定片51安装在坐垫支撑架12和坐垫框架13之间,扶手固定片51通过螺栓连接或铆接固定在坐垫框架13的底面。

如图5和图6所示,躺倒调节装置2包括躺倒调节架20、调节固定套筒200、第一躺倒轴201、第二躺倒轴202、第三躺倒轴203、调角器扳手21、扳手回转轴210、调角挤压轮211、调角挤压套筒212、压并簧片22、行程卡位长槽23、回复扭簧24和椅背固定块25。躺倒调节装置2通过躺倒调节架20固定在调节支撑构件14的底侧。

躺倒调节架20上设有第一躺倒轴201,压并簧片22上设有行程卡位长槽23,第一躺倒轴201穿过若干个压并簧片22的行程卡位长槽23将压并簧片22相对固定在第一躺倒轴201上,每个压并簧片22之间设有隔圈相互隔离,由于行程卡位长槽23的长度较长,因此在没有收到轴向的压紧力的时候,压并簧片22可相对第一躺倒轴201转动并移动。压并簧片22的另一端可转动地与椅背固定块25连接,椅背固定块25的另一端可转动地固定在躺倒调节架20上。

躺倒调节架20的一侧设有调节固定套筒200,第一躺倒轴201的一端设置在调节固定套筒200内。调角器扳手21的端部固定设有扳手回转轴210,扳手回转轴210可转动地设置在调节固定套筒200上,扳手回转轴210上设有偏心轮状的调角挤压轮211。在第一躺倒轴201上还设有调角挤压套筒212,调角挤压套筒212位于调角挤压轮211和最接近的压并簧片22之间。

椅背固定块25与躺倒调节架20连接处设有第二躺倒轴202,第二躺倒轴202设有回复扭簧24,回复扭簧24的两端分别与躺倒调节架20上设置的第三躺倒轴203和椅背固定块25的内壁抵接。在没有受到其它外力的作用时,回复扭簧24将促使椅背固定块25旋转,回复到与躺倒调节架20之间的初始位置。

所述的躺倒调节装置2,不需调节时,调角挤压轮211的行程高点处挤压调角挤压套筒212,并通过调角挤压套筒212将各个压并簧片22压紧,此时各个压并簧片22在第一躺倒轴201上的位置保持固定,无法绕第一躺倒轴201转动,行程卡位长槽23也无法相对第一躺倒轴201移动。相应地,与压并簧片22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的椅背固定块25也无法转动,椅背固定块25保持与躺倒调节架20的相对固定位置。

当调角器扳手21往下按时,调角器扳手21的端部的扳手回转轴210带动调角挤压轮211旋转,调角挤压轮211退出行程高点,与调角挤压套筒212之间留出距离,此时各个压并簧片22之间不再受到挤压,可以相对第一躺倒轴201转动,行程卡位长槽23也可以相对第一躺倒轴201前后移动,例如向躺倒调节架20中间靠拢,压并簧片22的转动和移动可以带动椅背固定块25相对躺倒调节架20转动。反之亦然,在椅背固定块25受到促使其转动的外力例如由椅背3传递过来的转动力时,也可以带动压并簧片22转动和移动。

通过移动/转动压并簧片22和/或椅背固定块25,使椅背固定块25与躺倒调节架20之间达到需要的角度,亦即是椅背3和底座1之间达到需要的躺倒角度之后,扳回调角器扳手21,此时调角挤压轮211的行程高点处继续挤压调角挤压套筒212,并通过调角挤压套筒212将各个压并簧片22压紧,椅背固定块25保持与躺倒调节架20的相对固定位置。相应地,椅背3和底座1之间保持需要的躺倒角度。

在调角器扳手21往下按时,如果压并簧片22和椅背固定块25均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则两者均处于可自由转动或移动的状态,回复扭簧24将促使椅背固定块25旋转,回复到与躺倒调节架20之间的初始位置,也就是椅背3和底座1之间相对接近垂直的坐姿位置。

可以理解,此处所述的躺倒调节装置2只是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示例,实际应用时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或原理的调角器,例如可以采用汽车座椅中使用的各种调角器。只要能够实现躺倒调节装置2可通过调整不同的卡合角度来驱动椅背固定块转动,椅背固定块相应带动椅背围绕所述椅背固定块的转动中心轴转动。

具体使用时,需要椅背3向后躺倒时,按下调角器扳手21,并由人体向椅背3传递压力,并经由椅背固定块25传递到压并簧片22使其移动。躺倒角度调整结束后,松开调角器扳手21,完成调整。

在需要椅背3回复坐姿状态时,按下调角器扳手21,回复扭簧24积蓄的弹性力迫使椅背固定块25相对于躺倒调节架20转动,同时椅背固定块25的运动传递到压并簧片22使其移动,坐姿角度调整到位后,松开调角器扳手21,压并簧片22相互之间顶死无法移动。

在人们需要休息时或座椅监控到人们处于长时坐姿状态并发出休息提示时,可以通过躺倒调节装置2将座椅从约九十度的坐姿调整为约一百八十度的平躺姿态,帮助人们缓解疲劳,保障身心健康。

躺倒支撑装置4可以为可转动地设置在椅背3背面的支撑杆,在通过躺倒调节装置2调整椅背3躺倒时,提起支撑杆,使躺倒支撑装置4转动并支撑在椅背下面,提供椅背3躺倒时的支撑,能够提供在躺倒时位于水平状态,躺倒角为一百八十度的极限状态下的躺倒支持,确保座椅在办公使用的同时,还能提供可靠、有效的休息功能,避免长期坐姿状态对人们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如图1所示,椅背3包括椅背支撑架30、头部靠件31、背部靠件32和腰部靠件33,头部靠件31、背部靠件32和腰部靠件33从上到下依次安装在椅背支撑架30上,腰部靠件33包括横向并列设置的左腰部靠件331和右腰部靠件332以及对应的左腰靠调节装置333和右腰靠调节装置334,左腰部靠件331和右腰部靠件332分别固定在左腰靠调节装置333和右腰靠调节装置334上,左腰靠调节装置333和右腰靠调节装置334设置在椅背3上。头部靠件31、背部靠件32、左腰部靠件331和右腰部靠件332各自具有独立的供使用者倚靠的倚靠曲面,四周设有平滑圆角结构。

椅背支撑架30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椅背固定块25上,椅背支撑架30可随椅背固定块25转动,相应地,设置在椅背支撑架30上的头部靠件31、背部靠件32、左腰部靠件331和右腰部靠件332也随之转动。

通过调节躺倒调节装置2可使椅背3及安装于其上的头部靠件31、背部靠件32和腰部靠件33的支撑面与安装在底座1上的坐垫框架13支撑面之间的角度在0°至180°范围内调整。

如图1和图2所示,椅背支撑架30在背靠部位设有椅背横杆301,椅背支撑架30及其椅背横杆301为空心结构,椅背横杆301内设置控制处理装置6,控制处理装置6与安装在各个功能部位的传感装置7的连接线路设置在椅背支撑架30内或无线连接。

头部靠件31的倚靠曲面在水平方向上的中心部位具有低于两端的头靠内凹部310,头靠内凹部310内用于安装设置在头枕部位的传感装置7。

在头部靠件31、背部靠件32、左腰部靠件331和右腰部靠件332分别设有独立的供使用者倚靠的人体工学倚靠曲面的基础上,提供具有适应性腰靠结构即左腰靠调节装置333和右腰靠调节装置334的人体工学健康椅,能够根据不同的身体轮廓和背部曲线形状,自动调整腰靠状态,满足不同人群对舒适性和健康性的差异需求。

如图7和图8所示,头部靠件31设有头枕固定架311,椅背支撑架30顶部设有头枕支撑槽302,头枕固定架311可移动地固定在头枕支撑槽302内。

头枕固定架311设有头枕架凹槽3110,头枕架凹槽3110的两边内侧壁上设有头枕架齿条3111,椅背支撑架30内固定安装头枕电机303,头枕电机303的头枕电机轴304上固定安装头枕调节齿轮305,头枕调节齿轮305与头枕架凹槽3110两边侧壁上设置的头枕架齿条3111啮合。通过头枕电机303的转动驱动头枕调节齿轮305旋转,并带动头枕架齿条3111移动,从而驱动头枕固定架311沿头枕支撑槽302移动,头部靠件31得以相对椅背支撑架30升降。

进一步地,头枕支撑槽302内固定设置头枕移动支撑块306,头枕移动支撑块306内设有头枕移动导轨槽307。头枕架凹槽3110的两边侧壁的上部为光滑的头枕架导向壁3112,头枕架凹槽3110的两边内侧壁的下部设有头枕架齿条3111,头枕架导向壁3112嵌入头枕移动导轨槽307内,头枕固定架311可相对头枕移动导轨槽307移动。

还包括头枕电机安装板308,头枕电机303安装在头枕电机安装板308上,头枕电机安装板308安装在头枕移动支撑块306上,头枕电机轴304穿过头枕电机安装板308和其安装部位的头枕移动支撑块306并伸入头枕架凹槽3110内,头枕调节齿轮305安装在头枕架齿条3111对应高度的头枕电机轴304轴端。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方便可靠地安装头枕电机303,并给头枕固定架311相对头枕支撑槽302的移动提供稳定的支撑和导向。

头枕架凹槽3110接近头枕安装部位的上部槽底设有上止动块3113,上止动块3113位于椅背支撑架30顶部的外侧。上止动块3113的作用是防止头枕被过分压低,在上止动块3113碰触到椅背支撑架30顶部时,即无法下压,并迫使头枕电机303停止带动头枕架齿条3111移动。

头枕架凹槽3110的末端槽底设有下止动块3114,下止动块3114位于头枕移动支撑块306的下侧。下止动块3114的作用是防止头枕被过分升高以致脱出椅背支撑架30内设置的头枕支撑槽302,在下止动块3114碰触到头枕移动支撑块306时,即无法升高,并迫使头枕电机303停止带动头枕架齿条3111移动。

头枕电机303可以使用具有过载停机功能的电机,或具有过载空转功能的电机,这两种电机现有技术中均有许多品种,本申请不再赘述。

头枕电机303的控制板设置在椅背横杆301内,头枕电机303的启停和正反转按钮设置在扶手5上,头枕电机303与其控制板及启停和正反转按钮之间通过控制和供电线路连接,头枕电机303本身及其控制与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电机技术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布置即可,本申请不再赘述。

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头枕电动调节装置的座椅,通过设置头枕固定架311和头枕支撑槽302以及相关部件,使头枕可以在竖直方向自由移动,并通过上止动块3113和下止动块3114保证在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后可以保持所需的高度。

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头枕电动调节装置的座椅,通过上述结构,将电机布置在椅背支撑架30内并驱动头靠部件31的头枕固定架311上下移动以达到调节头枕升降的目的,结构简洁,椅背支撑架30盖上盖板后,外观平滑无突出物,除头枕固定架311的部分杆体外,其余运动部件均安装在椅背支撑架30内,安全可靠又实现美观效果。

上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