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波长远红外正脊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9027发布日期:2018-11-13 20:14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特定波长远红外正脊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保健用品,尤其涉及一种特定波长远红外正脊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电子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及电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低头族已经遍布于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由此造成的颈椎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并呈年轻化发展,给个人及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正常颈椎自然生理弧度呈C型,当人低头时,颈椎向前弯曲,颈椎小关节轻度位移滑动,颈椎弧度将发生变化:变浅,变直,反弓。此时,颈部周围的软组织(肌肉,韧带)呈紧张状态,使人体保持这一姿态。如上述低头姿态维持时间较短,这种变化对人几无任何影响,再抬头时,在肌肉韧带的牵动下一切生理结构恢复正常状态,但当长时间低头时,病理变化就发生了。首先,肌肉呈高度紧张,甚至痉挛,局部微循环缺血、淤血,局部代谢产物不能很好排出,炎性物质堆积,营养物质缺乏,此时,患者就会出现颈部酸胀僵硬、疼痛,此时即使抬头,由于肌肉韧带出现上述劳损,修复需要一个过程,发生少许移位的颈椎微动关节的复位也将需要一个过程。此时如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与有益的干预,颈椎终将恢复正常的功能状态与结构,患者症状消失。但如果此时颈椎仍然保持高负荷的前曲姿态,上述的病理过程将进一步加重,人体对上述病理过程的修复将更加缓慢和不完全。上述病理过程一天天累积,最终将量变引起质变,依次发生下列环环相扣的病理改变:1.颈椎周围软组织微循环淤血、缺血、肌腱韧带水肿、挛缩,颈椎周围软组织力学平衡失调;2.低头时移位的颈椎微动关节不能完全复位,关节囊水肿、挛缩,关节突增生;3.颈椎生理弧度发生病理性的变浅、变直、甚至反弓;4.椎间盘内力学平衡失调,椎间盘向后挤压纤维环致椎间盘膨出或突出;5.上述病理改变导致穿行于颈椎的血管、神经甚至脊髓受压,最终出现颈部僵硬疼痛,记忆力下降,失眠,头晕头痛,上肢麻木疼痛,心慌,出汗,甚至下肢乏力,大小便失禁等各种颈椎病症状。在上述病理过程中,颈椎周围软组织病理状态,恢复起来相对容易。如推拿,按摩,理疗,针灸、针刀等都有一定疗效,但已经变浅、变直甚至反弓的生理弧度恢复起来相对较难。因为这种改变多是颈椎微动关节移位后不能完全复位造成的,此时微动关节的关节囊及韧带都有水肿挛缩,关节骨面甚至椎体的都可能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形态学改变。如果颈椎的生理弧度不能恢复正常,那么椎间盘内的力学失衡状态将难以改善,已经膨出甚至突出的椎间盘难以回复,穿行于颈椎周围的神经、血管所受到的压迫将很难解除。可见颈椎生理弧度的改变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恢复这种生理弧度并不容易,这就是颈椎病难以治愈的重要原因。按照人体生物力学原理与组织工程学原理,骨因力学而生长,颈椎生理弧度发生病理性的变浅、变直甚至反弓,如需恢复正常,则需要一个温和而持久的反向作用力。规范的牵引和专业的推拿整脊有助于产生这样的反作用力,但一般患者很难有条件保证每天或经常能得到这样的有益治疗。人的一生有近1/3的时间是在睡眠,是否可以发明一种枕头,有助于利用睡眠时间改善颈椎周围软组织的微循环缺血、淤血状态,有助于产生反向作用力,使病变颈椎的生理弧度逐渐恢复正常呢。

市面上有许多宣称可以治疗颈椎病的枕头,但或功能单一,或结构不科学,不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或使用体感不舒适,患者使用依从性差,很难满足治疗需要。

现代医学表明,远红外线可明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活化细胞状态,促进组织代谢,对人体具有非常明确的保健功能,被称为“生命之光”。如某些宣称具有远红外加热功能的枕头,其是用一种远红外加热布作为发热源,可发射4—14um的远红外线,枕在头下,对颈椎有理疗作用。但此类枕头所用发热布多是用普通碳桨印刷成电路,混入人造陶瓷粉或电气石粉等材料制成,普遍存在如下缺点:1、发出的远红外波长不稳定(4-14um),波动范围近10um;2、发热功率散差大;3、法向辐射率低;4、质地偏硬,使用舒适度差;5、容易皲裂,使用寿命短,并存在安全隐患。研究表明,人体也发出远红外线,其波长约为9.6um,因此只有波长在9.6左右的远红外线才能与人体组织产生共振,进而最易为人体组织所吸收。因此,此类远红外发热枕,疗效有限,且安全性差,实用性不强。此外,这类枕头对枕头的功能分区缺乏考虑,对不同功能区填充物的弹性与高度缺乏科学的考量与设计,对患者使用时的舒适度及依从性没有顾及,因此其使用效果有限。另外,有的产品没有考虑到枕体位置的稳定性。如荞麦枕和决明子枕虽然枕体位置稳定性好、不易移动,但其质地偏硬,舒适度差。某些舒适的软枕,则质量偏轻,位置稳定性差,人体在睡眠状态下的不自主翻身移动常导致枕体位置移动,容易导致睡眠状态下的颈椎扭曲变形,最总易致落枕并使颈椎病加重。

现代研究表明,磁疗对人体的有益作用是肯定的,部分枕头宣称有磁疗功能,可防治颈椎病,但市面的枕头多是人工磁片缝制于枕头表面,有如下缺点:1.因为睡眠时颈部在枕面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翻身等而相对变化的,这就必然造成有时磁片与人体组织紧密接触磁物过强,有时又离人体较远磁性过弱,这种磁力不稳定必将影响磁疗效果;2.磁铁片质地较硬,严重影响使用时的舒适感。枕体表面硬性磁铁片的存在对颈椎有按摩与穴位刺激作用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按摩与穴位刺激治疗是由专业医师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做出的治疗措施,其穴位寻找与掌控是非常专业的,普遍非专业人士确定穴位位置都很困难,而睡眠时颈椎在枕面的位置又是相对变化的,如何能保证缝制在枕面的几个小磁片恰到好处地正对着某个穴位而起到刺激与按摩作用,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其实,只要人体组织能正常接收到稳定的适当强度的磁场就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但现有的枕头并未能做到这一点。

综上,现有市面上的枕头即使有一定的理疗作用,但其作用有限,并因为设计者对颈椎病的病因病理及人体的生物力学原理缺乏科学的认识,导致枕头的结构的设计缺陷,其对病变颈椎的生理弧度的纠正与恢复几无作用,对病人使用的舒适度及枕体的位置稳定性缺乏考虑,因此其防治颈椎病的效果难以保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特定波长远红外正脊枕,优化枕头结构,使其符合人体生物力学与解剖学原理,体感舒适,枕体位置又相对稳定,有助于纠正病变颈椎生理弧度,实现特定波长远红外线深层理疗,具有均匀、稳定磁疗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该特定波长远红外正脊枕参考了睡眠姿态下人体的解剖学原理及生物力学原理对枕体进行功能分区,包括仰卧位颈部支撑区、仰卧位枕部支撑区、左侧卧位颈部支撑区、左侧卧位颞面部支撑区、右侧卧位颈部支撑区、右侧卧位颞面部支撑区和枕体位置稳定区,各区以条形布料隔开而相对封闭独立,并填充不同的材料。

其中,仰卧位颈部支撑区为枕头的主体部分,自上而下依次是特定波长远红外线转换层、碳晶远红外发射层、高弹力纤维填充层、气囊层及磁疗层。

其中,仰卧位颈部支撑区的第一层是特定波长远红外线转换层,第二层是碳晶远红外线发射层,由纳米碳晶膜作为远红外线发射源,特定波长远红外线转换层将碳晶膜发出来的远红外线转换成波长9.6um的特定波长远红外线。

其中,仰卧位枕部支撑区填充低弹力纤维且高度适当低于仰卧位颈部支撑区;左、右侧卧位颈部支撑区均填充高弹力纤维,填充高度高于仰卧位颈部支撑区;左右侧卧位颞面部支撑区填充低弹力纤维,且高度适当低于左右侧卧位颈部支撑区,枕体位置稳定区内填充重质颗粒。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仰卧位颈部支撑区自上而下依次是特定波长远红外线转换层、碳晶远红外线发射层、高弹力纤维填充层、气囊层及磁疗层,由第一层的特定波长远红外线转换层将第二层的碳晶膜发出的远红外线转换成波长9.6um的特定波长远红外线,法向辐射率高,发热功率散差小,质地柔软,质量可靠,使用安全;仰卧位颈部支撑区的第三层为枕芯填充层,填充高弹力纤维;仰卧位颈部支撑区的第4四层为气囊层,通过对气囊的气体充盈状态的调节实现对该区高度及弹性硬度的调节,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仰卧位颈部支撑区的第五层为纳米磁疗层,此纳米磁条无毒无味,质地轻而柔软,置于枕头底部,这样无论睡眠时头和颈部如何移动,人体组织与磁条的相对垂直距离将基本相同,保证睡眠状态下人体组织接收到稳定的适宜强度的磁场,患者无任何不适感,耐受性好。

2、仰卧位枕部支撑区填充低弹力纤维且高度适当低于仰卧位颈部支撑区,保证仰卧位时颈部获得的反向支撑力大于后枕部。

3、左、右侧卧位颈部支撑区均填充高弹力纤维,填充高度高于仰卧位颈部支撑区;左右侧卧位颞面部支撑区填充低弹力纤维,且高度适当低于左右侧卧位颈部支撑区;因为取仰卧位睡眠疲劳后人会不自主的改为左或右侧卧位,侧卧位时肩部在下,而肩部是有一定宽度的,因此,侧卧位时要求枕体位置最好适当抬高,这样才维持颈椎生理弧度的正常形态,上述结构设计有助保证侧卧位时颈椎仍能保持自然的生理曲度而不致发生侧弯。

4、在枕体后方非睡眠区为位置稳定区,稳定区内填充重质颗粒,重质颗粒增加了枕体重量,有效保证睡眠时枕体的位置稳定性,避免睡眠过程中枕体的移位。

5、本实用新型对枕头的结构进行了精细优化,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符合科学的人体工程力学原理,坚持使用有利于快速恢复颈椎疲劳,有利于尽快纠正病变颈椎的生理弧度,有助于颈椎病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卧位颈部支撑区的剖示示意图。

图中:1仰卧位颈部支撑区,2右侧卧位颈部支撑区,3左侧卧位颈部支撑区,4右侧卧位颞面部支撑区,5左侧卧位颞面部支撑区,6仰卧位枕部支撑区,7枕体位置稳定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特定波长远红外正脊枕参考了睡眠姿态下人体的解剖学原理及生物力学原理对枕体进行功能分区,包括仰卧位颈部支撑区1、仰卧位枕部支撑区6、左侧卧位颈部支撑区3、左侧卧位颞面部支撑区5、右侧卧位颈部支撑区2、右侧卧位颞面部支撑区4和枕体位置稳定区7,各区以条形布料隔开而相对封闭独立,并填充不同的材料。

如图2所示,仰卧位颈部支撑区为枕头的主体部分,自上而下依次是特定波长远红外转换层、碳晶远红外发射层、高弹力纤维填充层、气囊层及磁疗层。

其中,仰卧位颈部支撑区的第一层是特定波长远红外转换层,第二层是碳晶远红外发射层,由纳米碳晶膜作为远红外发射源,特定波长远红外转换层将碳晶膜发出来的远红外线转换成波长9.6um的特定波长远红外线。

其中,仰卧位枕部支撑区6填充低弹力纤维且高度适当低于仰卧位颈部支撑区1;左、右侧卧位颈部支撑区3、2均填充高弹力纤维,填充高度高于仰卧位颈部支撑区1;左右侧卧位颞面部支撑区5、4填充低弹力纤维,且高度适当低于左右侧卧位颈部支撑区3、2,枕体位置稳定区7内填充重质颗粒。

其中,特定波长远红外转换层制作如下:将碳纳米管粉、二氧化硅纳米管粉按1:1.2克重比例经有机溶剂溶解,得到复合浆料;再将复合浆料与棉按1:1克重比混纺成纤维布料;此复合纤维布料即具有将普通远红外线转换为特定波长9.6um远红外线的功能,经测定,其法向辐射率约为0.86,此波长的远红外线最易与人体产生共振而被人体吸收。

其中,纳米磁疗层制作如下:将天然磁铁制成纳米磁粉,溶入基质,制成磁场强度适中软性纳米磁条。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分为两种模式:

1.理疗模式:仰卧位,颈部置于颈部支撑区,后枕部置于仰卧位后枕部支撑区,开启电源,碳晶远红外发射层发射远红外线,经特定波长远红外转换层转换成为波长为9.6um的特定波长远红外线,作用于颈椎,能量可渗透至皮下3—5cm,有深层理疗作用;向底部气囊层的气囊内充气,仰卧位颈部支撑区抬高,弹性增加,自然将生理弧度变浅变直甚至反弓的颈椎推向前方,骨因力学而生长,颈部支撑区对病变颈椎的反向作用力有利于人体对病变颈椎生理弧度的自我纠正与修复,而这一生理过程在特定波长远红外深层理疗及局部高磁场的协同作用下,将明显增强增快,因而使用理疗模式将有利于人体快速恢复颈椎疲劳、纠正病变颈椎的生理弧度。

2.睡眠模式:鉴于在理疗模式下,颈部支撑区高度及弹性均较高,患者使用30分钟到一小时后,不舒适感将明显增加,很难坚持使用一整夜,否则依从性将明显下降;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睡眠模式,即在理疗模式结束即将进入正式睡眠时,将仰卧位颈部支撑区气囊的气部分或全部放掉,使该支撑区的高度及弹性下降到合适的状态;由于颈部支撑区填充物的弹性及高度均高于后枕部支撑区,仰卧位时颈部所获得的反向支撑力将明显大于后枕部,从而有利于维持颈椎的“C”型状态;由于这种反向支撑力温和而持久,患者体感极其舒适,患者依从性非常好;睡眠状态是人体自我修复的主要时期,上述两种模式的结合,将明显有利于在睡眠状态下修复白天劳累对颈椎造成的慢性损伤并逐步纠正病变颈椎的生理弧度;仰卧位疲劳后人不自主的改为左或右侧卧位,由于本实用新型枕体机构的科学设计,患者侧卧位仍能保证颈椎保持自然的生理曲度,有利于人体自身的放松与修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