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空气循环加热烹调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0909发布日期:2019-04-13 00:28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热空气循环加热烹调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烹调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空气循环加热烹调锅。



背景技术:

目前,供煮热食物的电热锅在市面上种类繁多,均包括锅体以及发生元件,根据相关功能配备供热,即为耐用、卫生的不锈钢和搪瓷钢构成,众所周知,烹调锅大致上采用内锅锅底置于外锅内,直接接触加热源加热,从而使得食物进行加热,从而达到煮熟的目的。然而,虽然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的高质量需求,人们对于烹调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功能也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食物的蒸煮、煎、炸、烤等功能,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尤其在实现蒸煮过程时,热量均从外锅与内锅的底部接触面进行传递,使得内锅的食物上下受热不均匀,严重影响着食物的饮用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种结构简单,加热均匀,环保节能的热空气循环加热烹调锅。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解决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热空气循环加热烹调锅,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外壳及其内设置的烹调腔体、热风箱、烹调容器,热风箱设置在烹调腔体外,烹调腔体的前部开口,容纳烹调容器,后部和/或侧部设置有上风口和下风口,烹调容器设置有与上风口、下风口对应的开孔,用于热风循环,热风箱与上风口和下风口对应,使热风箱内空气由下风口吸进,加热后由上风口排出到烹调容器,被加热的空气吹入烹调容器,与待烹调的食物进行热交换后,较低温度的空气从下风口,被吸入,再次经过两个加热管加热后又从上风口吹出,如此循环加热,从而达到烹调食物目的。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烹调容器活动内设置有网篮。

进一步地,烹调容器的前面有把手,方便提取,前面板有透光板用于观察容器内食物。

进一步地,烹调腔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架,支架固定在外壳中,为烹调腔体提供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热风箱内设置有气体通道,气体通道内设置有上加热管、风轮和下加热管,在气体通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烹调腔体的上风口对应的出风口、与下风口对应的抽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风轮设置在上、下加热管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和抽风口位于热风箱的同一侧,呈上下设置。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解决方案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在烹调腔体设置上风口和下风口,设置在烹调腔体内的烹调容器相应的设置开孔,并且,上风口和下风口外对应配置热风箱,热风箱加热并使空气对流,被加热的空气吹入烹调容器,与待烹调的食物进行热交换后,较低温度的空气从下风口,被吸入,再次经过加热管加热后又从上风口吹出,如此循环加热,从而达到烹调食物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图1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1-1、透风孔槽1-2、键1-21、开口2、烹调腔体3、热风箱3-1、气体通道3-2、上加热管3-3、风轮3-4、下加热管3-5、出风口3-6、抽风口4、烹调容器5、网篮6、把手7、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是一种热空气循环加热烹调锅,它包括外壳1及其内设置的烹调腔体2、热风箱3、烹调容器4,热风箱设置在烹调腔体外,烹调腔体的前部开口,容纳烹调容器,后部设置有上风口和下风口,烹调容器设置有与上风口、下风口对应的开孔,用于热风循环,热风箱与上风口和下风口对应,使热风箱内空气由下风口吸进,加热后由上风口排出到烹调容器,被加热的空气吹入烹调容器,与待烹调的食物进行热交换后,较低温度的空气从下风口,被吸入,再次经过两个加热管加热后又从上风口吹出,如此循环加热,从而达到烹调食物目的。

进一步地,烹调容器活动内设置有网篮5,烹调容器的前面有把手6,方便提取,前面板有透光板用于观察容器内食物。

进一步地,烹调腔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架7,支架固定在外壳中,为烹调腔体提供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热风箱3内设置有气体通道3-1,气体通道内设置有上加热管3-2、风轮3-3和下加热管3-4,在气体通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烹调腔体的上风口对应的出风口3-5、与下风口对应的抽风口3-6。风轮设置在上、下加热管之间,上风口和下风口之间有导风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和抽风口位于热风箱的同一侧,呈上下设置。

进一步地,壳体的侧部设置有透风孔槽1-1,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向内部凸出的键1-2,键为空心结构,键的侧部设置有开口1-21。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在烹调腔体设置上风口和下风口,设置在烹调腔体内的烹调容器相应的设置开孔,并且,上风口和下风口外对应配置热风箱,热风箱加热并使空气对流,被加热的空气吹入烹调容器,与待烹调的食物进行热交换后,较低温度的空气从下风口,被吸入,再次经过加热管加热后又从上风口吹出,如此循环加热,从而达到烹调食物目的。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