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3942发布日期:2019-02-10 23:04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带搅拌功能的电饭煲和炒菜机,通过马达带动搅拌桨旋转,马达位于盖体中,搅拌桨位于容器(内锅)内,搅拌桨和马达之间通过一个连接器连接。由于马达工作时负载很大,导致马达温升较高,同时马达有一定震动,所以要求安装马达的部件强度高且耐高温,并且马达安装后要防松脱。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例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煲体;

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之上:

马达固定板,所述马达固定板连接至所述盖体;

马达,所述马达连接至所述马达固定板;

上连接器,所述上连接器支撑于所述马达固定板并且与所述马达相连接以被所述马达驱动;以及

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与所述上连接器可拆卸地连接,并且能够由所述马达驱动而旋转,以搅拌所述煲体中的食材,

其中,所述马达通过第一连接件依次连接至所述马达固定板和所述盖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包括盖体、马达和马达固定板,马达通过第一连接件依次连接至马达固定板和盖体,从而可保证强度,连接牢靠。

可选地,所述马达固定板由食品级不锈钢制成。

由此,可保证食品安全、卫生。

可选地,所述马达固定板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至所述盖体。

由此,第二连接件能够连接马达固定板和盖体。

可选地,

所述马达上设置有马达固定孔;

所述马达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一孔;

所述盖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孔对齐的第一接收孔,

所述第一连接件能够延伸穿过所述马达固定孔和所述第一孔,并进入所述第一接收孔中,以连接所述马达、所述马达固定板和所述盖体。

由此,第一连接件能够进入第一接收孔中,并连接所述马达、所述马达固定板和所述盖体。

可选地,

所述马达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二孔;

所述盖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孔对齐的第二接收孔,

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延伸穿过所述第二孔,并进入所述第二接收孔中,以连接所述马达固定板和所述盖体。

由此,第二连接件能够进入第二接收孔中,并连接马达固定板和盖体。

可选地,

所述马达上设置有马达定位孔;

所述马达固定板上设置有定位孔;

所述盖体上设置有定位柱,

所述定位柱能够延伸穿过所述定位孔,并进入所述马达定位孔中,以对齐所述马达、所述马达固定板和所述盖体。

由此,马达定位孔、马达固定板上的定位孔和盖体上的定位柱三者可使得所述马达、所述马达固定板和所述盖体对齐,方便装配。

可选地,所述马达固定板的边缘设置有向外凸出的马达固定板翻边,所述第二孔设置在所述马达固定板翻边上。

可选地,所述马达的边缘设置有向外凸出的马达翻边,所述马达固定孔设置在所述马达翻边上。

可选地,所述马达的边缘设置有向外凸出的马达翻边,所述马达定位孔设置在所述马达翻边上。

以上技术方案能够方便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带弹垫的机牙螺丝,所述第一接收孔为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

由此,带弹垫的机牙螺丝能够紧密地连接马达和马达固定板,并能够防止马达因其运转而产生的震动脱离马达固定板。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为自攻螺丝,所述第二接收孔为设置在柱形件中的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数量为四个。

由此,自攻螺丝可旋拧进入柱形件的孔中,以紧密连接。

可选地,所述盖体还包括油封,所述油封套设在所述上连接器的外周表面处,以密封所述上连接器与所述马达固定板之间的空间。

由此,油封套设在上连接器上,位于油封处的润滑油使得油封的旋转顺畅并且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效果,提高油封的耐磨特性、提高使用寿命。

可选地,所述马达固定板具有用于容纳所述上连接器和所述油封的容纳部,所述容纳部构造为柱状。

由此,油封和上连接器能够进入容纳部中,并且上连接器能够搭接在水平面上,从而更精准地为上连接器定位。

可选地,所述盖体还包括可拆盖和可拆盖密封圈,所述可拆盖可分离地连接至所述盖体的下表面,所述可拆盖密封圈套设在所述马达固定板处,并抵接所述上连接器和所述可拆盖。

由此,可拆盖密封圈能够更好地实现密封。

可选地,所述盖体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马达和所述上连接器之间,以朝向远离所述马达的方向对所述上连接器施加作用力。

由此,弹性件能够使上连接器紧压在马达固定板上,防止上连接器上下移动。

可选地,所述马达具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盖体上的挡板之间的距离大于12.7mm。

由此,能够符合防火要求,保证安全。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3为图1示出的烹饪器具的立体视图,其中盖体处于打开状态;

图4为图2示出的烹饪器具的分解视图;

图5为上连接器、油封、马达固定板和盖体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6为上连接器、油封、马达固定板和盖体装配后的剖视图;以及

图7上连接器、油封、马达固定板和盖体装配后的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进行说明。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它电加热器具,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等各种功能。

如图1至图3所示,烹饪器具主要包括煲体14和盖体。煲体14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内锅13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3进行清洗。内锅13的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用于向内锅13中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煲体14中可以包括用于加热内锅13的加热装置。盖体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与煲体14的形状基本上对应。盖体以可开合的方式枢转连接至煲体14,用于盖合煲体14。当盖体盖合在煲体14上时,盖体和内锅13之间构成烹饪空间。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还包括搅拌装置,如图2所示,搅拌装置通过其上端连接于盖体而其下端延伸至烹饪空间内。

下面将分别讨论烹饪器具的各个部件:

盖体

如图1和图4中可见,盖体中设置有马达3和与马达3连接的上连接器5。具体地,马达3设置在盖体中,马达3上设置有输出轴,输出轴与上连接器5相结合,以用于驱动上连接器5旋转。并且,在盖体的打开状态(见图3)中,马达3与上连接器5保持在盖体处,并随盖体的打开而与搅拌装置分离。

具体地,参见图2和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盖体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面盖1、马达3、上连接器5、油封6、马达固定板7、盖体本体2和可拆盖9。上连接器5延伸超出盖体本体2的下表面,并且与马达3的输出轴连接,从而能够由马达3驱动而旋转,并且上连接器5能够与下文将详细描述的下连接器10连接,以将转动传递至下连接器10。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马达3的输出轴延伸进入上连接器5中,使得马达3可驱动上连接器5的旋转,而上连接器5经由设置在盖体本体2上的开口29向下延伸出盖体本体2(盖体的下表面)。

马达3的输出轴可以设置有外螺纹,而上连接器5设置有具有内螺纹的螺纹孔,从而马达3的输出轴能够旋拧进入上连接器5的螺纹孔中,以与上连接器5连接。当然,输出轴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上连接器5连接,例如输出轴可以为具有异形(例如D字形)的截面,而上连接器5具有与输出轴对应的孔。

马达固定板7位于马达3和盖体本体2之间,马达3经由马达固定板7连接至盖体本体2,马达固定板7可以由硬质材料制成,从而能够抵抗马达3的震动,并提高盖体的强度。例如,可选地,马达固定板7由食品级不锈钢制成,以保证食品安全、卫生。

马达3通过第一连接件依次连接至马达固定板7和盖体本体2。以此方式,第一连接件能够将马达3、马达固定板7和盖体本体2方便且牢固地固定在一起,以防止马达3与马达固定板7分离。

现请转到图5,在图示实施方式中,马达3上设置有马达固定孔32。马达固定板7上设置有第一孔72,而盖体本体2上设置有与第一孔72对齐的螺纹孔22(作为第一接收孔的示例)。

两个带弹垫的机牙螺丝15(作为第一连接件的示例)分别穿过马达固定孔32和马达固定板7上的第一孔72(例如通孔)并旋拧进入螺纹孔22中,从而带弹垫的机牙螺丝15能够紧密地连接马达3和马达固定板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具有盖体本体2、马达3和马达固定板7,马达3通过第一连接件依次连接至马达固定板7和盖体本体2,从而可保证强度,连接牢靠。

此外,为了进一步牢固地连接,盖体中还可设置有第二连接件,马达固定板7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至盖体本体2。

继续参考图5,马达固定板7上设置有第二孔76,盖体本体2上设置有与第二孔76对齐的第二接收孔24。自攻螺丝16(作为第二连接件的示例)能够延伸穿过第二孔76,并旋拧进入第二接收孔24中,以连接马达固定板7和盖体本体2。第二接收孔24可以为设置在柱形件中的孔,柱形件的外侧可设置有柱形件挡板25。

此外,为了便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装配,可选地,马达3上设置有马达定位孔31,马达固定板7上设置有定位孔71,而盖体本体2上设置有定位柱21。在装配时,定位柱21能够延伸穿过定位孔71,并进入马达定位孔31中,以对齐马达3、马达固定板7和盖体本体2。

回到图5,可选地,马达固定板7的边缘设置有向外凸出的马达固定板7翻边,第二孔76设置在马达固定板7翻边上。同样可选地,马达3的边缘设置有向外凸出的马达翻边,马达固定孔32设置在马达翻边上,并且马达定位孔31也可以设置在马达翻边上。

此外,如图7所示,马达3具有接线端子33,在马达3安装至盖体本体2上的状态中,接线端子33与盖体本体2上的挡板23之间的距离大于12.7mm。由此,能够符合防火要求,保证安全。

如上文所述,盖体还包括油封6,油封6套设在上连接器5的外周表面处,以密封上连接器5与马达固定板7之间的空间。

油封6可以由诸如食品级氟橡胶的材料制成,其套设在上连接器5的外周表面处,用于密封上连接器5与马达固定板7之间的空间。例如图2中可见,在套设有油封6的上连接器5与马达固定板7固定后,油封6沿水平方向(上连接器5的径向方向)位于上连接器5和马达固定板7之间,并且可在油封6的外周涂覆食品级润滑油。润滑油使得油封6的旋转顺畅并且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效果,提高油封6的耐磨特性、提高使用寿命。此外,在马达3旋转速度小于10转/分钟的状态中,耐磨性较好的氟橡胶材料能够延长密封叶片的使用寿命,并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

如图5中可见,马达固定板7具有用于容纳上连接器5和油封6的容纳部(凹陷),容纳部构造为具有柱状的油封配合面77,马达固定板7还具有水平面73,水平面73位于油封配合面77的顶端并向外延伸。

参见图2,上连接器5能够进入容纳部中,并且上连接器5能够搭接在容纳部的水平面73上,以防止上连接器5向下移动,并更精准地为上连接器5定位。

可选地,马达固定板7还包括位于水平面73上的定位翻边74,定位翻边74沿高度方向延伸,以对容纳在容纳部中的上连接器5定位,防止上连接器5偏移。

此外,马达固定板7的边缘设置有向上凸出的加强翻边78,以此方式能够增强马达固定板7的强度。并且,为了与上文所述的柱形件配合,马达固定板7具有L形的固定翻边75,第二孔76设置在固定翻边75上。

现在转到图4至图6,盖体还包括可拆盖9和可拆盖密封圈8,可拆盖9可分离地连接至盖体本体2的下表面,可拆盖密封圈8套设在马达固定板7处,并抵接上连接器5和可拆盖9,以密封可拆盖9与盖体本体2之间的间隙。

此外,参照图2,盖体还可包括诸如弹簧4的弹性件,弹性件设置在马达3和上连接器5之间,以朝向远离马达3的方向对上连接器5施加作用力。由此,弹性件能够使上连接器5紧压在马达固定板7上,防止上连接器5上下移动。

当然,根据需要和/或期望,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马达固定板上的定位翻边的数量和形状进行修改,只要使上连接器不偏离马达固定板的容纳部的中心位置即可,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机牙螺丝和自攻螺丝的数量进行修改。

装配顺序

1.将可拆盖密封圈8装入盖体本体2的卡槽内

2.将马达固定板7装入盖体本体2的卡槽内:

将马达固定板7上的两个定位孔71与盖体本体2上的两个定位柱21对齐,将马达固定板7完全装入盖体本体2内,此时马达固定板7上的两个第一孔72与盖体本体2上的两个螺纹孔22(第一接收孔)对齐,马达固定板7上的四个第二孔76(通孔)与盖体本体2上的四个螺丝柱(柱形件)对齐,同时马达固定板7上的四个固定翻边75卡入盖体本体2上的四个柱形件挡板25内。

马达固定板7装入盖体本体2的卡槽后,加强翻边78和螺丝固定翻边75周围都有高出其上表面的盖体肋骨,可以防止马达固定板7上的锐边括伤内部导线。

3.将四个自攻螺丝16穿过第二孔76并旋拧锁入盖体本体2上的柱形件中的第二接收孔24中,使马达固定板7与盖体本体2紧密固定,此时马达固定板7将可拆盖密封圈8与盖体本体2压紧帖牢,使马达固定板7与盖体本体2之间没有间隙,防止漏气。

4.将油封6上的卡槽对齐上连接器5上的定位凸筋,并装入上连接器5上,再将上连接器5装入马达固定板7内,此时油封6上的密封叶片61与马达固定板7上的油封配合面77接触且过盈配合,以此可防止蒸汽通过上连接器5与马达固定板7之间的间隙进入盖体本体2内。马达固定板7上的四个定位翻边74形成的内相切圆与油封配合面77同心,上连接器5装入马达固定板7上后,四个定位翻边74起到防止上连接器5偏离马达固定板7中心的作用。

5.将弹簧4装入上连接器5的卡槽内

6.将马达3上的马达定位孔31与盖体本体2上的定位柱21对齐,将马达3上的扁轴与上连接器5上的卡槽对齐,再将马达3上的扁轴穿过弹簧4的中心将马达3装入马达固定板7上,使用两个带弹垫的机牙螺丝15穿过马达3上的马达固定孔32(通孔),并锁紧在马达固定板7上的第一孔72(螺丝孔)上。此时弹簧4将上连接器5的上端部51的上端底面52紧贴在马达固定板7的水平面73上。

搅拌装置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搅拌装置包括下连接器10和支撑柱17。搅拌叶片12设置在支撑柱17上,从而下连接器10可以被上连接器5驱动而带动支撑柱17旋转。当然,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搅拌装置可以仅包括下连接器10,搅拌叶片12可以设置在下连接器10上,即,搅拌装置可以为单个整体构件。

下连接器10

如图3所示,下连接器10的上端与上连接器5可分离地连接,下连接器10的下端与支撑柱17连接。具体地,上连接器5的凹陷部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内齿,以形成内齿轮。下连接器10的顶部设置有凸出部,凸出部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内齿对应的多个外齿,以形成外齿轮。多个内齿和多个外齿均沿周向均匀地设置。

设置有外齿的凸出部可插入上连接器5的设置有内齿的凹陷部中,在插入状态下,上连接器5与下连接器10的中心轴线在同一轴线上,当马达3驱动上连接器5旋转时,内齿旋转并由此带动外齿旋转,进而带动下连接器10旋转。

虽然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凹陷部设置在上连接器5上而凸出部设置在下连接器10上,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凹陷部和凸出部的位置可以交换,即上连接器5上设置有具有外齿的凸出部,而下连接器10上设置有具有内齿的凹陷部。或者,上连接器5和下连接器10也可以采用其它合适的连接结构。

支撑柱17

如图1至3所示,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支撑柱17与下连接器10可分离地连接。支撑柱17构造为具有安装孔,下连接器10能够延伸进入安装孔中,并且下连接器10具有与安装孔的截面相对应的截面。由此,下连接器10和支撑柱17能够牢固地连接。

可选地,安装孔的截面可以为多边形。由此,截面为多边形的安装孔能够在旋转运动时更好地传递作用力(扭矩)。

虽然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支撑柱17上设置有安装孔,下连接器10能够延伸进入该安装孔中,但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安装孔可以设置在下连接器10上,而支撑柱17能够延伸进入该安装孔中。

此外,支撑柱17上设置有两个搅拌叶片12。优选地,搅拌叶片12分别位于支撑柱17的两端且沿相反的方向延伸,从而实现均匀的搅拌。

支撑架11

可选地,烹饪器具中还可包括支撑架11,支撑架11包括锅口接附部以及搅拌装置接附部。

锅口接附部架设在内锅13的锅口上;并且锅口接附部的轮廓与内锅13的口部对应。此外,锅口密封部具有定位面,该定位面能够悬挂在内锅13口部的边沿上,从而使得支撑架11能够架设在内锅13的口部上。

搅拌装置接附部沿内锅13的径向设置在锅口接附部上,搅拌装置接附部具有供下连接器10延伸穿过的支撑架11通孔。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搅拌装置接附部具有位于其中部的支撑架11通孔,以及连接该支撑架11通孔与锅口密封部的连接杆。下连接器10可延伸通过支撑架11通孔并支撑在支撑架11上。

优选地,搅拌装置接附部设置有两个连接杆,当然连接杆的个数也可以为多个,例如三个。两个连接杆沿支撑架11的周向均匀地间隔设置。

在使用时,可将下连接器10插入支撑架11通孔内,将支撑柱17连接在下连接器10下方,连接方式如上文所述;然后把下连接器10、支撑架11以及支撑柱17这三个零部件整体放入内锅13中,并通过支撑架11架设在内锅13边沿上。由此,支撑柱17和下连接器10通过支撑架11独立于盖体而支撑在内锅13中。

工作原理

在烹饪过程中,可先组装搅拌装置,各部件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如上文所述;之后可将食物放入内锅13内,然后盖上盖体,上连接器5与下连接器10自动接合。当马达3启动时,马达3可带动上连接器5转动,并通过齿轮结构带动下连接器10转动,而下连接器10再带动支撑柱17转动,设置在支撑柱17上的搅拌叶片12对内锅13中食物进行翻转搅拌。

当烹饪完成且将盖体打开时,下连接器10在重力的作用下留在内锅13中,盖体可以与下连接器10自动分离,实现顺畅地开盖,可以避免在开盖时,支撑柱17将内锅13中的食物或者液体带出,造成烫伤。

当清洗机器时,可将上连接器5从马达3上拔出,并且把下连接器10、支撑架11、支撑柱17从内锅13中取出,即可进行清洗。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