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延伸梯子的置物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5407发布日期:2018-10-23 15:58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延伸梯子的置物柜。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房价的不断升高,住房空间越来越紧张,特别是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住房面积大多较小,这种情况下,很多平时用不到的物品大多被放置于较高的位置,例如衣柜顶部或者更高的位置。碍于住房面积有限,很多人往往不会在家里配备梯子,当需要拿取物品时,往往需要叠两张以上的椅子才能够得着所要拿取的物品,这样子的做法十分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延伸出梯子的储物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可延伸梯子的置物柜,包括有柜体,所述柜体内自上而下设有若干用于放置物品的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内均滑动连接有框体,框体与框体之间通过与柜体滑动连接的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上下两端均设有腰形槽口,所述框体呈匚字形且开口朝下倒置于隔板上,框体侧面的上下两端还设有 相互错开的传动杆,上下两框体之间的传动杆分别穿装于连接件上下两端的槽口内。

进一步,所述连接件一侧设有滑槽,滑槽嵌入于隔板侧面。

进一步,所述柜体底部的框体下方固定有用于支撑底部柜体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可嵌装于柜体内对应设有的凹槽内。

进一步,所述柜体底部四向均设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分别固定于柜体底部和底部框体的支撑板下方。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于柜体各隔板上设置呈匚字形且开口朝下倒置于隔板上的框体,并且各柜体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由连接件的腰形槽口将上下两框体侧面的传动杆限制于其内,使得拉动柜体底部的框体时,可使各框体分别通过连接件带动其上方的柜体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形成一个由下至上形成相对柜体具有高度差和长度差的梯子,用以供人们爬高之需,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向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收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向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至5所示,可延伸梯子的置物柜,包括有柜体1,所述柜体1内自上而下设有若干用于放置物品的隔板2。所述隔板2内均滑动连接有框体3,框体3与框体3之间通过与柜体1滑动连接的连接件4连接。所述连接件4一侧设有滑槽42,所述滑槽42嵌入于隔板2侧面,并且连接件4上下两端均设有腰形槽口41。所述框体1呈匚字形且开口朝下倒置于隔板2上,采用此结构可使本实用新型在延伸成为梯子时,向外移动的框体2不影响放置于隔板2上的物品。框体3侧面的上下两端还交错设有传动杆31,上端的传动杆31相对下端的传动杆31靠近于框体3后侧,下端的传动杆31相对上端的传动杆31靠近于框体3前侧,上方框体3下的传动杆31和下方框体3上的传动杆31分别穿装于同一连接件4上下两端的腰形槽口41内。所述柜体1底部的框体3下方还固定有用于支撑底部柜体3的支撑板6,使底部的框体3具有一个支撑点,用以防止人们站上底部框体3时,由于重力大于柜体1重量而导致柜体1翘起。所述支撑板6还可嵌装于柜体1内对应设有的凹槽11内,以节省使用空间。此外,柜体1底部四向还均设有万向轮5,所述万向轮5分别固定于柜体1底部和底部框体3的支撑板6下方,万向轮5的结构可使人们在移动柜体1和拉出框体3时更为轻便。

参照附图1和2所示,当需要拉出梯子时,将底部框体3拉出。底部框体3拉出时,当底部框体3侧面上端的传动杆31抵住连接件4的下方的腰形槽口41时,可带动连接件4滑动,连接件4滑动至连接件4上端的腰形槽口41抵住底部框体3上方的框体3下的传动杆31时,可带动底部框体3上方的框体3移动,从而使柜体1底部的框体3移动时,带动底部框体3上方的框体3移动。依此方式,由下至上各框体3均带动其上方的框体3向外移动,并且由于上端框体3由下端框体3通过连接件4的腰形槽口41带动,因此各框体3相对其上端的框体3之间的距离之差为腰形槽口41的长度,最终使各框体3由下至上形成相对柜体1具有高度差和长度差的梯子。当需要使用此梯子时,将底部框体3下方的万向轮5固定,以防止框体3移动,方便人们爬梯更为安全。

参照附图3和4所示,当需要收回梯子时,将万向轮5松开并向柜体1内推动柜体底部的框体3,与上述框体3的移动方式一致,当底部框体3向内移动时,底部框体3的传动杆31通过连接件4下方的腰形槽口41带动连接件4移动,连接件4的移动使连接件4上方的腰形槽口41顶住底部框体3上方的框体3的传动杆31,从而带动底部框体3上方的框体3向内移动,依此方式,由下至上各框体3均带动其上方的框体3向内移动,最终使各框体3均收拢于柜体内,形成一个普通的置物柜。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