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机及其底盘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1186发布日期:2019-02-12 21:30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洗碗机及其底盘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洗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洗碗机及其底盘组件。



背景技术:

洗碗机是用于洗涤餐具的家用电器,其洗涤内腔为餐具的洗涤工作区域。在具体应用中,可先将待洗涤的餐具放置于碗篮内,然后再将碗篮放置于洗涤内腔中进行洗涤和干燥,干燥完毕后再将装载餐具的碗篮从洗涤内腔中拉出。当将装载有餐具的碗盘从洗涤内腔中拉出时,那么洗碗机的前端的重量会比洗碗机后端的重量更大,为了防止洗碗机整体向前倾倒,那么就需要在洗碗机的底座靠后端的位置设置配重块,以此增加洗碗机后端的重量,进而确保碗盘拉出后洗碗机不会出现倾倒的现象。

在洗碗机的加工和生产过程中,配重块的生产和装配环节往往制约着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目前大多数洗碗机的底座为了确保将配重块稳定地安装在底座上,专门在配重块和底座上设置相互匹配的凸块和沉槽,以此通过配合的凸块和沉槽来确保配重块安装的稳定性。然而,该种结构必然会导致底座和配重块的结构设计复杂化,增加制造成本;同时,装配配重块时需要按照特定方向装配,造成装配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洗碗机及其底盘组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洗碗机中配重块的设计存在结构复杂以及与底座装配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底盘组件,包括底座和配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后端设有形状与所述配重块的形状相适配的安装槽,所述配重块容置且限位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底盘组件还包括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所述第一挡块包括第一固定端和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挡块包括第二固定端和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均固定于所述底座后端,且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均朝向所述安装槽的开口延伸并相对设置以共同限制所述配重块脱出所述安装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底盘组件,组装时,将配重块安装在安装槽内,这样通过安装槽的槽壁在五个维度限制配重块,再加上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固定在安装槽的开口相对的两侧,如此则可以通过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分别对配重块的前端的左侧和右侧进行限制,即可以在六个维度对配重块进行限制,配重块安装稳定可靠。且由于配重块的形状与安装槽的形状相适配,那么无需设置凸块和凹槽,结构更加简单,同时还可以更加快速地将配重块容置在安装槽内,安装过程快捷方便,装配效率更高,装配后的配重块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洗碗机,其包括内胆和上述的底盘组件,所述内胆设于所述底座的上方并与所述底座装配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洗碗机,由于使用有上述的底盘组件,那么底盘组件的结构设计可以更加简单化,且在进行洗碗机的底盘组件组装时,更加快捷方便,装配效率更高,装配后的配重块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盘组件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盘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盘组件的配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盘组件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图5中B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盘组件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图7中D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1中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洗碗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洗碗机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洗碗机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3为图12中E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洗碗机的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F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洗碗机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7为图16中G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铰链螺钉 3—轴向螺钉 10—内胆

11—侧板 12—连接板 20—底座

21—凹槽 22—安装凸台 24—底座紧固孔

30—铰链支撑件 31—竖直板 32—横折板

33—铰链紧固孔 40—插接件 50—定位凸台

60—导向凸台 70—限位板 80—导向板

81—支撑部 82—导向部 83—导向弧面

90—防变形台阶 111—内胆紧固孔 121—内胆安装孔

201—左卡槽 202—安装槽 203—槽底壁

204—槽顶壁 205—槽内壁 206—槽侧壁

207—右卡槽 208—抵持筋 209—弧形倒角

210—缓冲筋 211—上底边 212—下底边

213—腰边 214—下缓冲筋部 215—上缓冲筋部

220—配重块 221—底座安装孔 222—缓冲软垫

223—第一挡块 224—第二挡块 225—左卡扣

226—右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17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3、图5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底盘组件,包括底座20和配重块220,所述底座20的后端设有形状与所述配重块220的形状相适配的安装槽202,所述配重块220容置限位与所述安装槽202内;所述底盘组件还包括第一挡块223和第二挡块224,所述第一挡块223包括第一固定端和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挡块224包括第二固定端和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均固定于所述底座20后端,且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均朝向所述安装槽202的开口延伸并相对设置以共同限制所述配重块220 脱出所述安装槽20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端、第一自由端、第二固定端和第二自由端均未进行图示,其中,与底座20固定连接的属于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延伸至安装槽202开口外的属于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盘组件,组装时,将配重块220安装在安装槽202内,这样通过安装槽202的槽在五个维度限制配重块220,再加上第一挡块223和第二挡块224固定在安装槽202的开口的左右两侧,如此则可以通过第一挡块223和第二挡块224分别对配重块220的前端的左侧和右侧进行限制,即可以在六个维度对配重块220进行限制,配重块220安装稳定可靠。且由于配重块220的形状与安装槽202的形状相适配,那么无需设置凸块和沉槽,结构更加简单,同时还可以更加快速地将配重块220容置在安装槽202内,安装过程快捷方便,装配效率更高,装配后的配重块220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块223的第一固定端可以固定于所述底座20后端的左侧,并且第一自由端朝向所述安装槽202的开口延伸以用于限制所述配重块 220的左端脱出所述安装槽202,所述第二挡块224的第二固定端固定于所述底座20后端的右侧,并且第二自由端朝向所述安装槽202的开口延伸以用于限制所述配重块220的右端脱出所述安装槽20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挡块223的第一自由端和第二挡块224的第二自由锻端的位置可以是其中一个在左侧,另外一个在右侧,而并非是只限定第一挡块 223在左侧,第二挡块224在右侧。

当然,具体还可以是所述第一挡块223的第一固定端可以固定于所述底座 20后端的上侧,并且第一自由端朝向所述安装槽202的开口的左侧延伸以用于限制所述配重块220的左端脱出所述安装槽202,所述第二挡块224的第二固定端固定于所述底座20后端的相对于第一固定端的另一位置的上侧,并且第二自由端朝向所述安装槽202的开口的右侧延伸以用于限制所述配重块220的右端脱出所述安装槽202。

也就是说,通过第一挡块223的第一自由端和第二挡块224的自由端共同限制配重块220脱出安装槽202,进而与安装槽202共同在六个维度对配重块 220进行有效的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块223固定于所述底座20后端的左侧并朝向所述安装槽202的开口延伸以用于限制所述配重块220的左端脱出所述安装槽202,所述第二挡块224固定于所述底座20后端的右侧并朝向所述安装槽202的开口延伸以用于限制所述配重块220的右端脱出所述安装槽202。

更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202包括槽底壁203、槽顶壁204、槽内壁和205 两槽侧壁206,所述配重块220容置于所述安装槽202内且所述配重块220与所述槽底壁203、所述槽顶壁204、所述槽内壁205和所述槽侧壁206位置对应的表面分别与所述槽底壁203、所述槽顶壁204、所述槽内壁205和所述槽侧壁206 抵接;也就是说,通过槽底壁203、槽顶壁204、槽内壁和205两槽侧壁206对配重块220的五个维度进行限制可以有效确保配重块220安装的稳定性。

优选地,槽底壁203的壁面与槽顶壁204的壁面相互平行设置,两槽侧壁 206的壁面相互平行设置,而安装槽202的开口则与槽内壁205相对应设置且朝向所述底座20的后端开设形成。

本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所述底座20后端的左侧设有至少一个左卡槽201,所述第一挡块223的第一固定端上设有与各所述左卡槽201位置对应的左卡扣225,各所述左卡扣225与各所述左卡槽201一一对应卡接;所述底座20 后端的右侧设有至少一个右卡槽207,所述第二挡块224的第二固定端上上设有与各所述右卡槽207位置对应的右卡扣226,各所述右卡扣226与各所述右卡槽 207一一对应卡接。具体地,通过左卡槽201与左卡扣225的卡接以及右卡槽 207与右卡扣226的卡接可以快速将第一挡块223和第二挡块224固定在底座 20上,而且后续需要拆卸第一挡块223和第二挡块224时,只需要选定适合的方向施加外力作用在第一挡块223和第二挡块224上,即可迫使第一挡块223 的左卡扣225脱离与左卡槽201的连接,以及迫使第二挡块224的右卡扣226 脱离与右卡槽207的连接,如此,即可快速将固定在底座20上的第一挡块223 和第二挡块224拆卸。结构设计合理,装拆都非常方便,不需要使用额外的辅助工具,实用性强。

进一步地,左卡扣225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例如可以在第一挡块223的上侧设置并排的两个,以及在第一挡块223的下侧设置并排的两个;同理,右卡扣226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例如可以在第二挡块224的上侧设置并排的两个,以及在第二挡块224的下侧设置并排的两个。这样,对应地,左卡槽201的数量与左卡扣225的数量匹配,且各左卡槽201与各左卡扣225的位置相对应设置;以及右卡槽207的数量与右卡扣226的数量匹配,且各右卡槽207与各右卡扣226的位置相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两槽侧壁206至底座20的两侧部具有一定的间距,该间距中的结构属于底座20的一部分结构,其主要是用于设置左卡槽201和右卡槽207,这样可以确保第一挡块223通过左卡扣225与左卡槽201的卡接实现与底座20 固定连接,以及确保第二挡块224通过右卡扣226与右卡槽207的卡接实现与底座20的固定连接,并且确保左卡扣225与左卡槽201以及右卡扣226与右卡槽207固定住时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

更具体地,配重块220为长条状结构。进一步地,配重块220为方形长条状结构,且无凸块、无沉槽设计。

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16所示,所述槽顶壁204凸设有若干个朝向所述槽底壁203的抵持筋208,各所述抵持筋208沿所述槽顶壁204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且各所述抵持筋208均抵接于所述配重块220的顶部。其中,当将配重块220容置在安装槽202内时,具体地做法的将配重块220以水平状态从安装槽202的开口往安装槽202的槽内壁205方向推进。由于槽顶壁204凸设有若干个朝向述槽底壁203的抵持筋208,这样当配重块220推进到安装槽202内的过程中,配重块220的顶端是与槽顶壁204上设置的各抵持筋208接触的,而并非是与槽底壁203接触的,这样可以减小与配重块220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减小与配重块220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进而可以更加容易地将配重块220安装在安装槽202内。

进一步地,各抵持筋208与底座20一体注塑成型。且各抵持筋208均呈L 形状,其中L形状的抵持筋208的底部位于槽顶壁204上形成,L形状的抵持筋208的前端部位于槽顶壁204的前上方。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和图16所示,各所述抵持筋208的前端设有弧形倒角209。具体地,弧形倒角209的设置一方面可以起到引导配重块220安装于安装槽202内;另一方面避免抵持筋208的前端出现尖锐角对配重块220 造成阻碍,进而影响配重块220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所述槽底壁203凸设有若干个朝向所述槽顶壁204的缓冲筋210,各所述缓冲筋210沿所述槽底壁203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且各所述缓冲筋210均与所述配重块220的底部抵接。具体地,在配重块220安装的槽底壁203增加若干缓冲筋210,这样当底盘组件跌落时,配重块 220由于惯性作用,配重块220产生的力作用在各缓冲筋210上,缓冲筋210受力变形,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如此,即可避免配重块220的作用力直接作用到安装槽202的槽底壁203上对槽底壁203造成损坏,进而可以避免底座20受到损坏。

本实施例中,各所述缓冲筋210沿着所述槽底壁203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布置。具体地,由于配重块220呈长条状结构,那么通过等间距布置各缓冲筋210 可以确保在长度方向对配重块220能够产生均衡的缓冲作用。

另外,缓冲筋210的设置的另一作用与抵持筋208的作用类似,可以减小与配重块220的底端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减小与配重块220底端的摩擦力,进而可以更加快速地将配重块220安装在安装槽202内。

进一步地,各所述缓冲筋210的分布密度大于各所述抵持筋208的分布密度。这样结合的缓冲筋210和抵持筋208可以起到最佳的导向和缓冲效果。

本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所述缓冲筋210的第一种实施例方式是:所述缓冲筋210包括上底边211、下底边212以及连接于所述上底边211与所述下底边212之间的腰边213,所述上底边211的宽度L为0.4mm~0.9mm,所述上底边211与所述下底边212之间的距离H为2mm~5mm,所述腰边213与所述下底边212之间的夹角Z为75°~85°。具体地,此种方式的缓冲筋210上端细、下端粗,较细的上端与配重块220的底端接触,那么当配重块220施加作用力到缓冲筋210上时,缓冲筋210较细的上端先受力形变,并且逐渐将受力往较粗的一端传递,那么缓冲筋210的形变由上端至下端逐渐减小,进而起到缓冲的效果。

进一步地,缓冲筋210的上底边211的宽度L可以为0.4mm、0.5mm、0.6mm、 0.7mm、0.8mm或者0.9mm,缓冲筋210的上底边211与下底边212之间的距离 H可以为2mm、3mm、4mm或者5mm,缓冲筋210的腰边213与下底边212 之间的夹角Z可以为75°、77°、79°、81°、83°或者85°。通过上述的参数值的设定可以使得缓冲筋210的缓冲性能更佳。

本实施例中,如图7~8所示,所述缓冲筋210的第二种实施例方式是:所述缓冲筋210包括下缓冲筋部214和上缓冲筋部215,所述上缓冲筋部215于所述下缓冲筋部214的顶端向斜上方延伸设置,且所述上缓冲筋部215与所述下缓冲筋部214之间的夹角Y为35°~70°。其中,上缓冲筋部215与下缓冲筋部214之间的夹角Y可以为35°、40°、45°、50°、55°、60°、65°或者 70°。具体地,上述结构的缓冲筋210中,上缓冲筋部215未与下缓冲筋部214 连接的结构形成悬臂梁,即上缓冲筋部215的部分结构下方形成一个无支撑的空间结构,那么当配重块220施加作用力到上缓冲筋部215时,上缓冲筋部215 形成悬臂梁的结构会向下弯曲形变,如此起到缓冲的效果,避免配重块220对槽底壁203造成损伤。

进一步地,如图7~8所示,本实施例的缓冲筋210的第二种实施例方式中,所述上缓冲筋部215包括顶端面(图未示),所述下缓冲筋部214包括底端面 (图未示),所述顶端面与所述底端面之间的距离h为3mm~7mm,所述上缓冲筋部215的末端至所述下缓冲筋部214背向所述上缓冲筋部215延伸方向的侧端的距离l为4mm~10mm。具体地,顶端面与底端面之间的距离h可以为3mm、 4mm、5mm、6mm或者7mm,上缓冲筋部215的末端至下缓冲筋部214背向上缓冲筋部215延伸方向的侧端的距离l可以为4mm、5mm、6mm、7mm、8mm、 9mm或者10mm。

需要说明的是,上缓冲筋部215的顶端面指的是与配重块220接触的面,下缓冲筋部214的底端面指的是与槽底壁203连接的面。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配重块220的表面设有缓冲软垫222。具体地,该配重块220作为配重重量部,缓冲软垫222作为配重缓冲部,缓冲软垫 222可以位于配重块220的一个面上或者多个面上,通过粘合或一体成型或铆钉固定在配重块220上,配重块220安装在底座的安装槽202内,当底盘组件跌落时,配重块220由于惯性作用,会对支撑的壁面产生一个较大的冲击力,此时,配重块220上的缓冲软垫222分会起到一个有效的缓冲作用,将冲击力吸收,避免配重块220的作用力直接用底座的安装槽202的壁面上,结构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如图10~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洗碗机,其包括内胆和上述的底盘组件,所述内胆设于所述底座的上方并与所述底座装配连接。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洗碗机,由于使用有上述的底盘组件,那么底盘组件的结构设计可以更加简单化,且在进行洗碗机的底盘组件组装时,更加快捷方便,装配效率更高,装配后的配重块更加稳定。

以下描述本实施例中的洗碗机实施例中出现的方位词,例如前、后、内、外、底、顶具体可以参照图9~12所示。

本实施例中,如图10~11所示,洗碗机还包括铰链支撑件30和铰链螺钉1,铰链支撑件30包括相互连接的竖直板31和横折板32,内胆10包括侧板,侧板 11靠近侧板11前端的位置设有内胆紧固孔111,底座20的侧部设有与内胆紧固孔111位置对应的底座紧固孔24,所述竖直板31上设有铰链紧固孔33,铰链螺钉1依序穿设连接内胆紧固孔111、底座紧固孔24和铰链紧固孔33以将侧板11、底座20和铰链支撑件30紧固连接,且竖直板31向上延伸并与内胆10 固定连接,横折板32与竖直板31的后端连接且朝向底座20的后端延伸并与底座20的侧部固定连接。具体地,在刚性较差的底座20与内胆10连接处前端的侧方设置铰链支撑件30,以及在侧板11靠近前端的侧部位置设置内胆紧固孔 111,在底座20靠近前端的侧部位置设有底座紧固孔24,在竖直板31上设置铰链紧固孔33,并且将内胆紧固孔111、底座紧固孔24和铰链紧固孔33三者的位置对应设置,最后通过铰链螺钉1依序穿设连接内胆紧固孔111、底座紧固孔 24和铰链紧固孔33,如此即可将侧板11、底座20和铰链支撑件30三者紧固连接,并且进一步通过竖直板31与侧板11固定连接以及横折板32与底座20固定连接,进而实现加强底座20与内胆10连接的稳定性;且由于铰链支撑件30 设置在内胆10和底座20刚性较差的前端位置,那么铰链支撑件30可以加强内胆10和底座20前端的刚性,确保内胆10和底座20的前端受压力作用时不易变形。那么当在内胆10和底座20的前端铰接连接有洗碗机门(图未示)时,频繁地使用洗碗机门产生的力则作用到本实施例中的铰链支撑件30上,进而可以有效防止内胆10的前端和底座20的前端受压力作用而变形。

实际上,现有技术中为了加强内胆10与底座20连接的稳定性通常的做法的增加紧固件的数量,通过增加紧固件以实现加强内胆10与底座20连接的稳定性。然而,本实施例则采用新的解决内胆10与底座20连接的稳定性差的稳定的方式,提供了铰链支撑件30,并且通过铰链紧固孔33穿设连接铰链支撑件 30、内胆10和底座20,最终实现加强内胆10与底座20连接的稳定性,并且加强内胆10与底座20前端位置出的刚性,使得内胆10和底座20不易变形。

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铰链支撑件30包括相互连接的竖直板31和横折板32,铰链紧固孔33开设于竖直板31上。具体地,铰链支撑件30大致呈Z 字形,其中,铰链支撑件30的横折板32和竖直板31部分与横折板32连接的部分容置在底座20设置的铰链定位槽(图未示)内,另外一部分竖直板31向上延伸设置在内胆10的侧板11的外侧。该种结构设计的优点是:横折板32与底座20稍微远离底座20的前端的位置固定连接,而竖直板31则在靠近底座20 的前端和内胆10的前端的位置与底座20和内胆10固定连接,那么横折板32 可以对竖直板31产生向后拉扯的力,与洗碗机门对铰链支撑件30的竖直板31 向前拉扯的力相互抵消,从而避免铰链支撑件30受力形变而影响内胆10与底座20连接,进而有利于通过铰链支撑件30的设置加强内胆10与底座20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12~17所示,底座20靠近底座20后端的顶部凸设有向上延伸的安装凸台22,侧板11靠近侧板11后端的侧部延伸设有与安装凸台22 位置对应的连接板12,安装凸台22上开设有底座安装孔221,连接板12上设有与底座安装孔221位置对应的内胆安装孔121,且连接板12通过轴向螺钉3 穿过内胆安装孔121与底座安装孔221配合以紧固连接安装凸台22。具体地,分别在底座20上设置安装凸台22和在内胆10上设置连接板12,且将安装凸台 22和连接板12的位置设置成相对应,并进一步在安装凸台22上和连接板12上设置位置相对应的底座安装孔221和内胆安装孔121,最后通过轴向螺钉3穿过内胆安装孔121并与底座安装孔221配合连接,如此,实现将连接板12与安装凸台22紧固连接,这样在内胆10的侧板11与底座20的凹槽21的嵌装配合下进一步通过轴向螺钉3、安装凸台22和连接板12的设置加强内胆10与底座20 后端位置的连接,与铰链支撑件30结合分别在前端和后端加强内胆10和底座 20的连接,从而可以进一步保证内胆10与底座20的装配更加稳定有效。

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侧板11的底部设有插接件40,插接件40插设于凹槽21内。具体地,插接件40具有一定的弹性,当插接件40插设于凹槽21 内,插接件40会与凹槽21的内壁抵接,并且通过插接件40与凹槽21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来避免插接件40脱出凹槽21外,从而实现插接件40与凹槽21 的嵌装连接。

进一步地,插接件40可以是整体式结构或者间断式结构。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插接件40有多个,且多个插接件40沿着侧板11的底部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各插接件40均插设于凹槽21内以使得内胆10与底座20装配连接。通过在内胆10的侧板11的底部设有若干个插接件40,且将各个插接件40沿着侧板11的底部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当将侧板11插装在底座20设置的凹槽21 内时,各个插接件40也同时插设在凹槽21内,由于每两个相邻的插接件40之间形成一个空间间距,该空间间距的存在可以避免与凹槽21的槽壁接触,那么相当于减少了侧板11与凹槽21的槽壁的接触面积,也即是减少了整个内胆10 与底座20插装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内胆10的侧板11插设于底座20的凹槽21内的难度,进而降低了内胆10与底座20之间的装配难度,如此,内胆10 与底座20之间的装配更加容易实现,提升内胆10与底座20之间的装配效率,降低内胆10与底座20之间的装配生产成本,大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益。

本实施例中,如图9和16所示,底座20的顶部凸设有间隔布置的定位凸台50和导向凸台60,定位凸台50与导向凸台60之间形成凹槽21。

现有技术中,为了确保内胆10更加容易地与底座20实现装配,那么通常的做法是将底座20上的凹槽21的宽度设定的更大,普遍凹槽21的宽度都要设定地比内胆10的内侧厚4mm以上,这样才能够确保内胆10较为容易地与底座 20装配,但是如此即会造成侧板11会更加远离底座20的边缘,内胆10与底座20之间围设形成的洗涤内腔就会减小。

然而,本实施例中,凹槽21的宽度比侧板11的宽度厚1mm~3mm,具体地,凹槽21的宽度比侧板11的宽度厚1mm、2mm或者3mm。也即是说,凹槽21 的宽度最小可以设定在比侧板11的厚度厚1mm。凹槽21的宽度越窄,那么可以将形成凹槽21的定位凸台50和导向凸台60往底座20的顶部更靠近边缘的位置设定,这样可以在有限的体积内,使得内胆10与底座20之间围设形成的洗涤内腔更大。本实施例中,即使将凹槽21的宽度设定在比侧板11的厚度只厚1mm,通过间隔设置的多个插接件40,依然可以使得插接件40便于与凹槽 21插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6所示,导向凸台60包括限位板70和导向板80,限位板70的顶端与底座20的顶部连接并沿竖直方向布置,导向板80包括支撑部81和导向部82,支撑部81连接于限位板70的外侧,且支撑部81的内侧面与限位板70的顶端面之间形成防变形台阶90,导向部82由支撑部81的顶端面向上延伸,且导向部82的内侧面形成有由导向部82的顶端面至导向部82的底端面布置的导向弧面83。具体地,导向凸台60的导向板80对需要安装在底座 20上的插接件40起到导向安装的作用,导向凸台60的限位板70用于对已经穿设在凹槽21内的插接件40起到限定位置的作用。其中,在导向板80的导向部 82的内侧面形成有由导向部82的顶端面至导向部82的底端面布置的导向弧面 83,那么通过该导向弧面83可以很好地引导插接件40并将插接件40限制在限位板70的内侧,且由于在导向板80的支撑部81的内侧面与限位板70的内侧面之间形成防变形台阶90,通过该防变形台阶90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导向板 80在注塑时出现扭曲变形,那么可以将导向板80的厚度设计到恰到好处,既避免因为导向板80太厚而可能出现缩水,又避免因为导向板80太薄而出现扭曲变形。因为一旦导向凸台60出现扭曲变形,会导致凹槽21形变,那么就导致插接件40插设与凹槽21内时会因为凹槽21形变而无法很好地与凹槽21形成匹配,造成内胆10与底座20之间的装配困难。本实施例中如此结构设计,可以有效避免整个导向凸台60在注塑时出现扭曲变形,结构设计实用性强。

进一步地,导向弧面83的弧心(即导向弧面83所属圆的圆心)位于限位板70的外侧和导向板80的外侧。这样可以确保导向弧面83是朝向内侧的方向凸起形成的,进而能够实现在引导内胆10安装时与插接件40相切以引导插接件40安装的作用。

另外,现有技术中为了确保导向内胆10安装的导向片减少变形而导致不良的通常做法是将该导向片设计的更厚,更厚的导向片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防变形,但是在注塑生产时会出现缩水的现象,如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考虑到兼顾导向片避免出现缩水和避免容易变形的问题,一般只能够将导向结构的厚度最大处设计为5mm左右。但实际上,如果还需要更进一步地将导向结构设计得更薄,也只存在非常有限的厚度余量可以减小。然而,本实施例中设计的导向凸台60通过上述结构的限定可以在最厚处设计在4mm左右,甚至4mm 以下,在进一步减薄导向凸台60的最厚处的厚度的情况下,还可以保证导向凸台60不出现注塑扭曲变形。

更具体地,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防变形台阶90的设计可以使得导向板80的支撑部81与限位板70之间形成台阶差,这样使得导向板80与限位板 70的连接处形成在防变形台阶90的位置上,那么即使外力作用在导向板80上时,导向板80如果出现扭曲的趋势时,导向板80会在防变形台阶90的限制下避免出现扭曲,如此就可以有效防止注塑扭曲变形的出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