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体工学枕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0363发布日期:2019-01-18 19:19阅读:1565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体工学枕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居用品,特别是一种人体工学枕头。



背景技术:

人生命中的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质量,尤其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比较大,更容易造成失眠多梦的情况,影响睡眠影响身心健康,研究表明人体睡眠质量除了受到人体自身原因的影响,更多的也来自睡觉的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卧具的舒适程度。目前市场上的枕头大都采用同一高度的形状,使得人在睡觉时是头部和颈部去适应枕头的形状,使得头部和颈部的相对位置偏离自然放松的状态,容易压迫血管或者神经,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体工学枕头,更符合颈椎生理曲度,能够缓解低头族的头颈肩部症状,能够帮助使用者更好更舒适的进入深度睡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人体工学枕头,包括枕头本体,枕头本体下方设有垫片,枕头本体设置有三个区块:淋巴引流区、侧睡贴合减压区、缓坡区,淋巴引流区位于枕头本体中部,淋巴引流区两侧分别设有侧睡贴合减压区,且用圆弧连接过渡,淋巴引流区下方设有缓坡区,且用圆弧连接过渡。

所述的淋巴引流区一端高一端低,且用内凹的圆弧过渡,淋巴引流区内凹的圆弧低于淋巴引流区两端,淋巴引流区的弯曲度符合人体工学原理,淋巴引流区11宽为80~180mm,长为190~310mm。

所述的淋巴引流区内设有均匀排列的凹凸颗粒,凹凸颗粒排列的间距为3~10mm,凹凸颗粒凸起的高度为10~35mm。

所述的侧睡贴合减压区呈蝶翼形的设计,侧睡贴合减压区一端高一端低,且用内凹的圆弧过渡,内凹的圆弧低于侧睡贴合区两端。

所述的缓坡区与枕头本体底面角度依据颈椎弧度40±5°设计。

所述的枕头本体材质选用记忆棉。

所述的垫片形状与枕头本体底面一致,垫片每片的高度为1cm。

所述的垫片材质选用纳米竹炭海绵。

所述的枕头本体与垫片外,套有枕头套。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淋巴引流区内设有均匀排列的凹凸颗粒,使用者直躺时,头颈部靠在淋巴引流区,头颈部通过睡眠中的微动,在头部自重和托力作用下形成螺旋形、波浪形推动,进行淋巴引流按摩,刺激迷走神经,帮助深度睡眠以及增强免疫。

2、侧睡贴合减压区呈蝶翼形的设计,侧睡贴合减压区一端高一端低,且用内凹的圆弧过渡,内凹的圆弧低于侧睡贴合区两端,侧睡贴合减压区能够很好的贴合、填满人体侧睡时,头颈部与肩部之间的空隙,减少侧睡过程中颈椎与肩膀的压力。

3、缓坡区与枕头本体底面角度依据颈椎弧度40±5°设计,缓坡区的设计使头颈均匀贴合,符合颈椎生理角度,颈后部不会产生空隙,也就不会造成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弓,还减少了颈部受凉落枕的几率。

4、垫片形状与枕头本体底面形状一致,垫片每片的高度为1cm,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增减垫片数量,来调节到合适的高度。

5、枕头本体材质选用记忆棉,记忆棉温度感应离子调节头颈部承重,达到理想负压效果。

6、纳米竹炭海绵,保留了竹炭强大的净化能力,抗菌防螨,防潮防霉。

7、枕头本体与垫片外,套有枕头套,方便清洗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附图中:1、枕头本体;2、垫片;11、淋巴引流区;111、凹凸颗粒;12、侧睡贴合减压区;13、缓坡区。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更详细的解释本实用新型;

如图1、2、3、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体工学枕头,包括枕头本体1,枕头本体1下方设有垫片2,枕头本体1设置有三个区块:淋巴引流区11、侧睡贴合减压区12、缓坡区13,淋巴引流区11位于枕头本体1中部,淋巴引流区11两侧分别设有侧睡贴合减压区12,且用圆弧连接过渡,淋巴引流区11下方设有缓坡区13,且用圆弧连接过渡。

淋巴引流区11一端高一端低,且用内凹的圆弧过渡,淋巴引流区11内凹的圆弧低于淋巴引流区11两端,淋巴引流区11的弯曲度符合人体工学原理,淋巴引流区11宽为80~180mm,长为190~310mm。

淋巴引流区11内设有均匀排列的凹凸颗粒111,凹凸颗粒111排列的间距为3~10mm,凹凸颗粒111凸起的高度为10~35mm,使用者直躺时,头颈部靠在淋巴引流区11,头颈部通过睡眠中的微动,在头部自重和托力作用下形成螺旋形、波浪形推动,进行淋巴引流按摩,刺激迷走神经,帮助深度睡眠以及增强免疫。

侧睡贴合减压区12呈蝶翼形的设计,侧睡贴合减压区12一端高一端低,且用内凹的圆弧过渡,内凹的圆弧低于侧睡贴合区12两端,侧睡贴合减压区12能够很好的贴合、填满人体侧睡时,头颈部与肩部之间的空隙,减少侧睡过程中颈椎与肩膀的压力。

缓坡区13与枕头本体1底面角度依据颈椎弧度40±5°设计,缓坡区13的设计使头颈均匀贴合,符合颈椎生理角度,颈后部不会产生空隙,也就不会造成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弓,还减少了颈部受凉落枕的几率。

垫片2形状与枕头本体1底面形状一致,垫片2每片的高度为1cm,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增减垫片2数量,来调节到合适的高度。

进一步的设置枕头本体1材质选用记忆棉,记忆棉温度感应离子调节头颈部承重,达到理想负压效果。

进一步的设置垫片2材质选用纳米竹炭海绵,保留了竹炭强大的净化能力,抗菌防螨,防潮防霉。

进一步的设置枕头本体1与垫片2外,套有枕头套,方便清洗更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