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低状态可调节多功能护颈保健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4550发布日期:2018-12-25 20:20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低状态可调节多功能护颈保健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床上用品,即一种高低状态可调节多功能护颈保健枕。



背景技术:

传统荞麦枕,由于厚重、呆板,弹性较差,从8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被聚酯纤维材料枕取代,失去了主导地位。然而,由于聚酯纤维材料过于蓬松,回弹性高,枕头的稳定性极差,睡觉时,头部要么被埋在里面,要么漂浮不定,令人难以入睡。近些年,市场上又陆续出现了将聚酯纤维材料填塞挤压固定成型方式制作的枕芯,以及以模筑方法制做的聚氨酯泡沫、乳胶等材料枕。但上述产品一经成型,高度、形态即固定不变,紧绷、死板、僵硬,人体头部始终处在一种状态之下,容易疲劳。因此,在体验了这些材料、方法制作的枕头之后人们又发现,传统的荞麦枕虽有缺点,但相比之下,还是荞麦壳的感觉好。所以,近几年又出现了回归荞麦枕的现象。但由于布袋填充荞麦壳枕厚重、呆板、弹性较差的缺点,要让所有的人说爱不容易。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既有质感,又轻柔舒适,高低状态并可以调节的新产品问市。

基于此,申请人于2011年发明设计了“窗扇形(贴合)调节多功能保健枕”,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120175611.1)。该技术方案将极富弹性的聚酯纤维材料与物理性能和药用价值具佳的荞麦壳有机结合,枕头即有质感,又有增加了弹性,高低并可调节。但该技术方案工艺极其复杂,原材料和制作成本高,枕芯中央枕槽过多占用了枕框的空间,上下两端枕框高低落差不足,调节幅度有限,窗扇形枕框+薄枕片贴合调节结构,使用、调节不够简便,舒适度亦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旨在提供一种结构更科学,制作工艺更简便,使用、调节更方便,舒适度更高,成本更低的多功能枕。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一个由双层枕袋和内设聚酯纤维絮片层构成的枕胎体。枕胎体双层枕袋由上中下三层纺织物层重叠缝制形成,双层枕袋左右两端各设有一条拉链,链接形成上、下层枕袋及可闭合袋口,下层枕袋空间内设有聚酯纤维絮片层,枕胎体平面左右两端内1/4处与上下端中线偏心2/5处交汇点,各设有一个短轴小于或等于4cm的椭圆形穿刺缝合线,短轴为上下方向,固定分隔枕胎体呈左右两端宽窄相同对称,上下两端宽窄不同的枕胎体枕框袋,枕胎体中央上下通联,荞麦壳等填充物设于由椭圆形缝合线固定分隔的枕胎体上层枕袋空间内,形成左右漏斗形枕窝及由左右枕窝固定牵拉形成的浅枕槽,上下枕框高低不同,区位差异,两面软硬不同功能,高低状态可随时随意调节的枕头,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枕胎体双层枕袋由中间共用层区隔的上中下三层纺织物层重叠形成,双层枕袋上下层为面料,中间共用层可以采用衬布材料。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双层枕袋上下端两长边由缝纫线缝合固定,双层枕袋左右两端由拉链联接,若左侧拉链设于上层与中下层面料之间,下层与中层面料合为一层与拉链连接,右侧拉链则设于下层与中层面料之间,上层与中层面料合为一层与拉链连接,双层枕袋左右两端各设有一个由拉链连接的可闭合袋口,形成由左侧拉链和右侧拉链连接控制的上下双层枕袋。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枕胎体下层枕袋空间设有经特定工艺制作的柔韧、舒展的聚酯纤维絮片层,聚酯纤维絮片层克重以每平方米400-800克,厚度4-6cm为宜。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以48*74标准枕芯为例,椭圆形穿刺缝纫线位于枕胎体平面左右两端内侧1/4处与上下两端中线偏心2/5处交汇点,固定分隔枕胎体形成中央上下通联,左右两端宽窄相同对称,上下两端宽窄不同的枕胎体框袋。椭圆形穿刺缝纫线短轴小于等于4cm,短轴为上下方向,两个椭圆形穿刺缝纫线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与左右两端边缘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枕胎体上层枕袋空间设有荞麦壳或其它适宜的填充材料。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枕胎体设置荞麦壳等填充物后形成的枕芯呈左右两侧枕框高低相同对称,上下两端枕框高低不同,左右漏斗枕窝及由左右漏斗枕窝固定牵拉形成的浅枕槽,枕框四周与中央融会贯通,高低状态可以随时随意调节,区位差异,两面软硬不同功能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2所示,将长宽规格相同的纺织物面料层(1、2、3)重叠,用缝纫线将上下端两个长边三层面料缝合固定,左右两端用拉链(4、5)连接,形成由面料层(2)区隔的上下双层枕袋,拉链(4) 设于左侧面料层(2、1)之间,面料层(3、2)边缘合为一层与拉链缝合固定,形成上层枕袋及闭合袋口,拉链(5)设于右侧面料层(2、3)之间,面料层(1、2)边缘合为一层与拉链缝合固定,形成下层枕袋及闭合袋口,通过右侧(5)拉链闭合袋口将聚酯纤维絮片层(6)设于下层枕袋空间内,将设有絮片层(6) 的枕胎体置于绗缝设备上缝合,使枕胎体平面左右边缘向内1/4处与上下两端中线偏心2/5处交汇点形成短轴小于等于4cm的椭圆形穿刺缝合线(7、8),短轴为上下方向,经椭圆形穿刺缝合线(7、8)固定分隔,枕胎体呈左右宽窄相同对称枕框袋(9、10),上下两端宽窄不同枕框袋(11、12),中央区位上下通联状态,通过左侧拉链(4)闭合袋口将荞麦壳等填充物(13)设于枕胎体上层枕袋空间内,形成左右两端枕框高低相同对称,上下两端枕框高低不同,左右漏斗形枕窝及由左右漏斗形枕窝固定牵拉形成的浅枕槽,枕框四周与中央融会贯通,区位差异,两面软硬功能不同,高低状态可随时随意调节,质感与舒柔并存的枕芯。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不仅简便了工艺,降低了原材料和制作成本,而且调节幅度和调节使用方式也更随意简便,舒适性和功能性亦优于201120175611.1专利方案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用中间面料层上下共用方法制作双层枕袋,取代内衬袋,即起到了区隔功能,又可阻隔荞麦壳从四边串于枕芯另一面,收到了单层衬袋不能解决的技术效果,并且省略了衬袋面料和制作工续,以及絮片层二次装填工续。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枕芯左右两侧形成的漏斗形枕窝及浅枕槽,可以最大限度的契合人体头部和颈部生理特征,有益睡眠和身心健康。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两个椭圆形缝合线点固定分隔的简捷结构设计,即形成了枕窝,又区隔形成了上下两端高低不同枕框,以及区位差异,不同个体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高低枕框或差异部位,或通过抖动、按压、揉搓、回揽等简便宜行的方式,移动枕头内的荞麦壳等填充材料,随时随意对枕头的高低状态进行调节,可以满足不同个体,以及同一个体在不同睡眠阶段对枕头高低状态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克服了以往枕头产品要么缺乏稳定性,要么死板僵硬,一成不变,或使用调节不够方便,高低状态调节幅度受限等弊端。变让人适应枕头为让枕头适应人,可以极大的改善人们的睡眠生活质量,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具有宜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优点,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