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沙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5676发布日期:2018-09-14 20:51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调节沙发。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近年来房价的不断上涨,人们对于家居用品的选购更加倾向于产品的多功能性和空间利用率。而沙发作为大件的家居用品,其功能上的设计尤为重要;相信生活中也有很多人遇到过,家有客而卧室不够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均会选择在沙发上过夜。然而,传统的沙发模式固定,无法进行调节,因此传统沙发在功能设计上并不完善,而传统多人位沙发虽可以用于睡卧,但是其舒适性不足,而且不利于收藏。

如申请公布号为CN204580593U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软体沙发,包括沙发本体,以及设置在沙发本体上的软体坐垫;所述沙发本体包括椅座本体,以及设置在椅座本体上方的椅背本体;所述软体坐垫的前端部与椅座本体的前端部相连接,软体坐垫可沿连接处翻折;当软体坐垫叠放在椅座本体上时,软体坐垫完全覆盖于椅座本体,此时软体沙发作为普通沙发用于乘坐;当软体坐垫水平放置时,软体坐垫作为椅座本体的延伸,软体坐垫的上端面与椅座本体的上端面齐平,此时软体沙发可用于睡卧;通过上述结构,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对软体坐垫进行翻折。

但是对比文件中的翻折变形是固定的,并不能满足方便变形的要求;而且角度调节器与软体垫体之间没有防护层,角度调节器转动的时候会直接作用在软体垫体上,这样会导致软体垫体长期受到摩擦而破裂,导致使用寿命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随意调节,占地面积小的可调节沙发。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可调节沙发,包括框架本体和包裹在所述框架本体外的软体垫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通过若干框架单元构成,所述框架单元包括第一主框体、与所述第一主框体活动连接的第二主框体、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主框体两侧的左上侧框体、右上侧框体,和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二主框体两侧的左下侧框体、右下侧框体;所述第二主框体相对所述第一主框体可以自由转动形成角度α;所述左上侧框体相对所述第一主框体可以自由转动形成角度β;所述右上侧框体相对所述第一主框体可以自由转动形成角度γ;所述左下侧框体相对所述第二主框体可以自由转动形成角度δ;所述右下侧框体相对所述第二主框体可以自由转动形成角度ε。

本申请最主要的技术方案是以第二主框体为基准面,第一主框体可以相对第二主框体自由转动,第二主框体两侧的左下侧框体、右下侧框体可以相对第二主框体自由转动;在前述基础上,在第一主框体两侧的左上侧框体、右上侧框体还可以相对第一主框体自由转动;所以本申请的沙发通过不同的框体之间的相互转动形成多个形状,具体哪个形状常用,通常看消费者的喜好,而本申请人自己喜欢的是将所有框架单元全部铺在一个平面上,作为一个厚实的地毯使用;还有就是将第一主框体转动一个60°角;将左上侧框体,右上侧框体,左下侧框体和右下侧框体分别转动一个30°角,作为一个落地沙发使用;还有就是将左上侧框体和左下侧框体分别转动一个30°角,作为一个带有靠枕的睡毯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框架单元之间设有角度调节器,所述角度调节器使得所述框架单元之间形成所述角度α、所述角度β、所述角度γ、所述角度δ和所述角度ε。

第一主框体与第二主框体之间至少设置有三个角度调节器,这类角度调节器与作为第一主框体和第二主框体的长度主杆连接。左上侧框体、右上侧框体的宽度杆小于第一主框体的宽度主杆;左下侧框体、右下侧框体的宽度杆小于第二主框体的宽度主杆,在上述左上侧框体、右上侧框体的长度杆上设置有角度调节器与第一主框体连接;上述左下侧框体和右下侧框体的长度杆上设置有角度调节器与第二主框体连接。所以角度调节器至少需要11个。

作为优选,所述角度调节器包括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第一连接体通过销轴a与第二连接体相互铰接;

所述第一连接体包括第一套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套接部一体连接的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上通过销轴b铰接有棘爪,所述棘爪上设有扭簧槽,所述扭簧槽内设置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中部套设在所述销轴b上,所述扭簧的两自由端部分别卡在所述第一套接部的内端部上;

所述第二连接体包括第二套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套接部一体连接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上设有与其连为一体的挡块和多个单向轮齿,多个所述单向轮齿沿所述第二卡接部的内端部边缘规则设置,且相互之间构成轮齿面;所述棘爪的内端部与所述单向轮齿所构成的轮齿面相抵构成棘轮定位机构;

所述第二卡接部上沿销轴a还同轴设置有定位片,所述定位片包括外侧弧面直径大于轮齿面的复位部以及外侧弧面直径小于轮齿面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上设有定位开口,所述挡块处于所述定位开口内;当所述定位片沿销轴a转动时,所述复位部与所述棘爪相抵、转动配合,所述定位开口与所述挡块转动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套接部上卡接有防护件,所述防护件包括一个与所述第一套接部卡合的卡扣部和与所述卡扣部连成一个整体的防护部。

在角度调节器的角度转动部布设一防护部,隔断角度转动器与软体垫体之间的相互摩擦。

作为优选,所述防护部具有一个始终与所述第一套接部固定的固定端;还包括一个可以与所述第二套接部配合的伪自由端。

可以将防护部一端固定在第一套接部,也可以将防护部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套接部和第二套接部上。伪自由端就是在技术方案中可以做成自由端,也可以做成固定端。

作为优选,所述伪自由端上设置有限位圈套设在所述第二套接部上跟随所述第二套接部一起运动。

当伪自由端做成真正的自由端时,角度调节器在转动的时候会将防护部摩偏,最后角度调节器又直接跟软体垫体摩擦;所以优选为一种伪自由端套设在第二套接部上,在第二套设部上可以自由移动,但是不与第二套接部固定,这样可以更好的限制防护部的偏移。

作为优选,所述软体垫体具有若干垫体块;所述第一主框体和/或所述第二主框体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垫体块;所述左上侧框体、右上侧框体,和/或所述左下侧框体、右下侧框体上设置有最多一个所述垫体块。

保证了框架单元转动时候整个软体垫体还是相对光滑平整的,为软体垫体的形变留有一定的余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随意调节,与对比技术最大的区别是本申请两端可以翻折,两端翻折的优点在于,当第二主框体作为坐垫,第一主框体作为靠背形成沙发时,第二主框体上的侧框体翻折后可以作为扶手部,第一主框体上的侧框体翻折可以作为挡边也可以不翻折;当第二主框体不翻折与第一主框体平铺在一个平面上的时候,第一主框体和第二主框体的一侧的侧框体翻折形成头枕部。

而且通过防护部阻止了角度调节器与软体垫体直接接触,延长了沙发的使用寿命,而且整个沙发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整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框架本体整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角度调节器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三的角度调节器示意图;

在图中,1-框架本体,2-软体垫体,3-第一主框体,4-第二主框体,31-左上侧框体,32-右上侧框体,41-左下侧框体,42-右下侧框体,5-角度调节器,51-第一连接体,511-第一套接部,512-第一卡接部,52-第二连接体,521-第二套接部,522-第二卡接部,53-棘爪,531-扭簧槽,54-扭簧,55-挡块,56-单向轮齿,57-定位片,571-复位部,572-定位开口,6-防护件,61-卡扣部,62-防护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的一种可调节沙发,包括框架本体1和包裹在框架本体1外的软体垫体2,框架本体1通过若干框架单元构成,通过下述的论述可以得出具体含有六个框架单元,具体的,框架单元包括第一主框体3、与第一主框体3活动连接的第二主框体4、活动连接在第一主框体3两侧的左上侧框体31、右上侧框体32,和活动连接在第二主框体4两侧的左下侧框体41、右下侧框体42。

第二主框体4相对第一主框体3可以自由转动形成角度α;左上侧框体31相对第一主框体3可以自由转动形成角度β;右上侧框体32相对第一主框体3可以自由转动形成角度γ;左下侧框体41相对第二主框体4可以自由转动形成角度δ;右下侧框体42相对所述第二主框体4可以自由转动形成角度ε。

在本实施例中,框架单元之间通过设有角度调节器5来实现框架单元之间的相互转动,角度调节器5使得框架单元之间形成角度α、角度β、角度γ、角度δ和角度ε。角度调节器5的具体结构如下:角度调节器5包括第一连接体51和第二连接体52,第一连接体51通过销轴a与第二连接体52相互铰接。

第一连接体51包括第一套接部511以及与第一套接部511一体连接的第一卡接部512;第一卡接部512上通过销轴b铰接有棘爪53,棘爪53上设有扭簧槽531,扭簧槽531内设置有扭簧54,扭簧54的中部套设在销轴b上,扭簧54的两自由端部分别卡在第一套接部511的内端部上。

第二连接体52包括第二套接部521以及与第二套接部521一体连接的第二卡接部522;第二卡接部522上设有与其连为一体的挡块55和多个单向轮齿56,多个单向轮齿56沿第二卡接部522的内端部边缘规则设置,且相互之间构成轮齿面;棘爪53的内端部与所述单向轮齿56所构成的轮齿面相抵构成棘轮定位机构。

第二卡接部522上沿销轴a还同轴设置有定位片57,定位片57包括外侧弧面直径大于轮齿面的复位部571以及外侧弧面直径小于轮齿面的定位部,定位部上设有定位开口572,挡块55处于定位开口572内;当定位片57沿销轴a转动时,复位部571与棘爪53相抵、转动配合,定位开口572与挡块55转动配合。

而且在第一套接部511上卡接有防护件6,防护件6包括一个与第一套接部511卡合的卡扣部61和与卡扣部61连成一个整体的防护部62。防护部62为一个一体成型的软制塑料件。防护部62具有一个始终与第一套接部511固定的固定端;还包括一个可以与第二套接部521配合的伪自由端。在本实施例中,伪自由端为设置一个限位圈套设在第二套接部521上跟随第二套接部521一起运动。

软体垫体2具有若干垫体块,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框体3和第二主框体4上设置有两个垫体块;左上侧框体31、右上侧框体32,和左下侧框体41、右下侧框体42上设置有一个垫体块,所以本实施例中,垫体块具有八块。

垫体块具有表面层和填充膨胀体,表面层为一个整体,通过缝合表面层将填充膨胀体分开,还通过缝合将表面层与框架本体1固定,同时将填充膨胀体固定。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防护件6包括一个与第一套接部511卡合的卡扣部61和与卡扣部61连成一个整体的防护部62。防护部62为一个一体成型的软制塑料件。防护部62具有一个始终与第一套接部511固定的固定端;还包括一个可以与第二套接部521配合的伪自由端。在本实施例中,伪自由端为一个绝对的自由端,不与第二套接部521有任何的连接,但是在转动过程中被软体垫体2压在第二套接部521上。

软体垫体2具有若干垫体块,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框体3和第二主框体4上设置有三个垫体块;左上侧框体31、右上侧框体32,和左下侧框体41、右下侧框体42上设置有一个垫体块,所以本实施例中,垫体块具有十块。

其余结构跟实施例一一样。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防护件6包括一个与第一套接部511卡合的卡扣部61和与卡扣部61连成一个整体的防护部62。防护部62为一个一体成型的软制塑料件。防护部62具有一个始终与第一套接部511固定的固定端;还包括一个可以与第二套接部521配合的伪自由端。在本实施例中,伪自由端为设置一个限位圈套设在第二套接部521上跟随第二套接部521一起运动。

软体垫体2具有若干垫体块,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框体3上设置有两个垫体块,第二主框体4上设置有三个垫体块;左上侧框体31、右上侧框体32,和左下侧框体41、右下侧框体42上设置有一个垫体块,所以本实施例中,垫体块具有九块。

其余结构跟实施例一一样。

通过上述三个实施例可以看出垫体块至少含有八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