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下弹动可调的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5890发布日期:2019-02-15 20:11阅读:65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下弹动可调的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上下弹动可调的床。



背景技术:

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具,伴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结构功能单一的床已经不太适合现代社会。

因此,需要一种改进的床,其弹力大小可调,床头高低可调,床头角度可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下弹动可调的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内容:

一种上下弹动可调的床,包括:主体部分、以及弹性调节和支撑机构;所述主体部分包括床头、床架和床垫;所述弹性调节和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底架、滑动单元和弹力单元;

所述支撑底架用来支撑滑动单元和弹力单元;

所述滑动单元包括带齿牙移动管、摇臂、弹簧脚连接管、齿轮和固定套管;带齿牙移动管是底部开设有齿牙的管,其上套设有固定套管;固定套管在其内管下方设置有与带齿牙移动管的齿牙相匹配的齿轮;摇臂的摇臂长轴穿过齿轮的轴心;固定套管在其外管下方还连接有可旋转的弹簧脚连接管的两端;弹簧脚连接管还与弹簧脚相连;

所述弹力单元包括弹簧脚、拉杆、顶杆和定位轴承;弹簧脚用于在竖直方向提供弹力;顶杆是长度可调的管件,其内具有弹簧,一端与床垫相连,一端与弹簧脚相连;拉杆是长度可调的管件,一端与床垫相连,另一端与设置在弹簧脚外的定位轴承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弹力单元包括弹簧脚、拉杆、顶杆、定位轴承、倒V形连接杆、第一拉簧、脚踏板和第一连接钢绳;

所述弹簧脚包括外框、压板、若干连接条、螺丝、第三弹簧、弹簧座、与支撑底架固定的底座;压板经连接条与位于底座上的螺丝相连;外框内设有弹簧座,在其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第三弹簧;弹簧座与下方的第三弹簧之间设有隔板;

所述定位轴承具有沿竖直方向的孔;

所述顶杆的一端与床垫相连,一端与隔板相连,包括外管、内管、半弧形卡片和第二弹簧,半弧形卡片在其内侧设有长销;外管套设在内管外侧,两者可经半弧形卡片固定;在外管上部设有第二弹簧;倒V形连接杆的第一支端固定在弹簧脚上,第二支端设置成可与在顶杆的半弧形卡片分离或接触;第一拉簧的一端固定在倒V形连接杆的第一支端内,另一端固定在弹簧脚上;

所述拉杆包括外管、内管和半弧形卡片;半弧形卡片在其内侧设有长销;外管套设在内管外侧,两者可经半弧形卡片固定;倒V形连接杆的第一支端固定在弹簧脚上,第二支端设置成可与拉杆的半弧形卡片分离或接触;第一拉簧的一端固定在倒V形连接杆的第一支端内,另一端固定在定位轴承上;

在脚踏板上设有第一连接钢绳,第一连接钢绳通过设置在弹簧脚上端的孔后连接到倒V形连接杆的V形顶端。

进一步地,在拉杆侧的倒V形连接杆的V形顶端还连接有第二连接钢绳,在其末端设置有第二手柄。

进一步地,所述床架包括弧形座位和床垫主杆;所述弧形座位的一侧上方设置床头,另一侧与床垫主杆相接;在床垫主杆内设置床垫。优选地,所述弧形座位的宽为20cm。弧形座位有两个作用,一是在人坐下时不下滑,二是对有颈椎病的人群,可减轻颈椎病人仰卧时的压力,使病人恢复更快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床头靠近床架一侧为凹凸形结构,中上部为凹形,中下部为凸形。这种结构在人体坐在床上后,床头的顶端是顶在后脑与颈椎之间,使头部有一些向后仰的感觉,与弧形座位配合,适用于颈椎病人。

进一步地,所述床头的高度为65-68cm,最适合托到人的颈部。

进一步地,所述床垫是由相互垂直的若干条弹性线组成。优选地,所述弹性线是钢丝绳。床垫为线型组合,弹力好,经测试弹性超过席梦思。当整体线组合有松动时,顾客只需要即御即调整即装成最佳状态;当某根线有松动时,只需将该根线调整,几分钟内就可回复。更优选地,在床垫内沿对角线还设置有两条X形相交的钢丝绳,床垫主杆在其位于床尾侧、两个相交的钢丝绳的末端处设置有弯头,弯头内设置有钢丝绳调节器。

进一步地,所述床垫主杆在其下方设置有一个大弧形横向支撑杆和四个小弧形斜支撑杆。

进一步地,所述床还包括保护支架;所述保护支架是有弧度的长方形形状支架,具有横杆和竖杆,设置在床垫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床的材质为不锈钢。

进一步地,所述床还包括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定位管、第一手柄、手柄盖、长轴杆、内齿轮、外齿轮、用于推动齿轮的第一弹簧、用于控制第一手柄的第二弹簧和弹簧卡件;所述第一手柄上具有一方形孔;所述定位管是半月弧固定管,具有一方形孔;所述长轴杆横穿设在床头内,在其两个末端部分为方形杆;所述第一手柄和定位管套设在长轴杆的两端的方形杆上;所述手柄盖覆盖住第一手柄和第二弹簧;在所述方形杆上固定设有内齿轮,内齿轮外侧为外齿轮,方形杆上还设有弹簧卡件,弹簧卡件和外齿轮之间设置设有第一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床还包括保险机构;所述保险机构包括:外套管、内套管、连接管、第二拉簧、压簧、销卡片、第三手柄、拉绳、具有两个夹头的弹簧夹和卡板;连接管一端固定在床垫下方,一端经螺丝与外套管固定;外套管内为内套管;外套管在其一侧设有条形孔,内套管在其相应一侧设有若干卡槽;在内套管上部分设置第二拉簧,在其下部分设置压簧;销卡片在其内侧设置有阀门长销,在其一端连接有拉绳,在另一端内侧设置有横向弹簧,整体固定在外套管上;两个卡板之间设有轴;第三手柄绕该轴且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扳手,另一部分与弹簧夹的一个夹头固定,且末端可处于卡槽内;弹簧夹的另一个夹头卡在条形孔的下方的外套管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床可通过顶杆、拉杆、摇臂等使床垫可硬可软,可依照不同重量调节弹性;设置的拉杆和顶杆可使床头可高可低;设置保险机构来辅助调节弹力;床头角度可调。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上下弹动可调的床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下弹动可调的床的仰视图。

图3是角度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带齿牙移动管和摇臂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弹簧脚、拉杆、顶杆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保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保险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如图1和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上下弹动可调的床的结构示意图。该上下弹动可调的床,包括:主体部分、角度调节机构7、弹性调节和支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50;

主体部分包括床头1、床架、床垫23。床架包括弧形座位2和床垫主杆3,弧形座位2的一侧上方设置床头1,另一侧与床垫主杆3相接。床垫主杆3在其下方设置有一个大弧形横向支撑杆10和四个小弧形斜支撑杆4,用来支撑床垫23的弹性线不变形。在床垫主杆3内设置床垫23,床垫23由相互垂直的若干条小钢丝绳231组成。同时,在床垫23内沿对角线还设置有两条X形相交的大钢丝绳232,作为小钢丝绳231的保险作用。床垫主杆3在其位于床尾侧、两个大钢丝绳232的末端处设置有弯头233,弯头233内设置有大钢丝绳调节器,与大钢丝绳232相连,可用来调节大钢丝绳232的松紧度。

如图3所示,角度调节机构7包括两个定位管5、两个第一手柄71、两个手柄盖72、一个长轴杆73、两个内齿轮74、两个外齿轮75、用于推动齿轮的两个第一弹簧76、用于控制第一手柄71的两个第二弹簧和两个弹簧卡件77。第一手柄71上具有一方形孔。定位管5是半月弧固定管,其形状与床头1和弧形座位2的形状匹配,也具有一方形孔。长轴杆73横穿设在床头1内,在其两个末端部分为方形杆。第一手柄71和定位管5套设在长轴杆73的方形杆上。第一手柄71位于外侧经第二弹簧控制,手柄盖72覆盖住第一手柄71和第二弹簧。在方形杆上固定设有内齿轮74,内齿轮74外侧为外齿轮75,方形杆上还设有弹簧卡件77,弹簧卡件77和外齿轮75之间设置设有第一弹簧76。第一弹簧76经弹簧卡件77来限制在长轴杆73上的位置。

如图4和5所示,弹性调节和支撑机构主要包括支撑底架8、保护支架11、滑动单元和弹力单元。

支撑底架8是由两个横向底杆81、两个竖向底杆82、底板83构成。两个竖向底杆82平行,在其两端分别连接一个横向底杆81。底板83位于两个竖向底杆82之间,可沿竖向底杆82方向前后滑动。

保护支架11是有弧度的长方形形状支架,具有横杆和竖杆,固定在四个小弧形斜支撑杆4的下方,用来保护不论人坐在床垫的何处,床垫都保持不变形。

滑动单元主要包括:两个带齿牙移动管12、一个摇臂19、一个弹簧脚连接管20、两个齿轮21、两个固定套管22。带齿牙移动管12是底部开设有齿牙的管,其上套设有固定套管22。齿牙不能开设在保护支架11上,一方面因保护支架11的主要作用是起到保护作用,开设齿牙后会造成其强度降低,保护性下降;另一方面保护支架11内有横杆,不能左右移动。固定套管22在其内管下方设置有与带齿牙移动管12的齿牙相匹配的齿轮21,齿轮21经外管下方的固定片固定。摇臂19的摇臂长轴191穿过两个齿轮21的轴心,这样在摇动摇臂19时,带齿牙移动管12可沿固定套管22移动。固定套管22在其外管下方还连接有可旋转的弹簧脚连接管20的两端。弹簧脚连接管20的中心位于压板66的弧形凹陷部内。

弹力单元主要包括:一个弹簧脚9、一个拉杆131、一个顶杆132、一个定位轴承14、两个倒V形连接杆15(为方便描述,图中分成第一倒V形连接杆151和第二倒V形连接杆152)、两个第一拉簧16、一个脚踏板17、两个第一连接钢绳18、两个移动铁板40。

移动铁板40是可沿保护支架11的竖杆前后移动的板,两个移动铁板40在其底部分别与两个连接板65相连。

弹簧脚9包括外框(图中为透明色)、一个压板66、若干连接条91、一个螺丝92、两个第三弹簧93、一个弹簧座94、一个底座95。压板66经连接条91与位于底座95上的螺丝92相连,用来对两个第三弹簧93施压。外框内设有一个弹簧座94,在其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一个第三弹簧93。弹簧座94与下方的第三弹簧93之间设有一隔板96。弹簧脚9经底座95固定在底板83上。

顶杆132包括外管61、内管62、半弧形卡片63、第二弹簧64;半弧形卡片63在其内侧设有一长销。外管61套设在内管62外侧,两者可经半弧形卡片63固定。在外管61上部设有第二弹簧64,第二弹簧64的下顶面与内管62的上顶面接触。在外管61的顶端上部设有连接板65,用于与移动铁板40的底部相连。顶杆132的另一末端设置与隔板96相连。第一倒V形连接杆151的第一支端固定在弹簧脚9上,第二支端设置成可与在顶杆132的半弧形卡片63分离或接触。第一个第一拉簧16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倒V形连接杆151的第一支端内,另一端固定在弹簧脚9上。

拉杆131包括外管61、内管62、半弧形卡片63;半弧形卡片63在其内侧设有一长销(图中未示出,也可称为插销刀)。外管61套设在内管62外侧,两者可经半弧形卡片63固定。在外管61的顶端上部设有连接板65,用于与移动铁板40的底部相连。拉杆131的另一末端固定在定位轴承14内。定位轴承14是固定在弹簧脚9外的部件,具有沿竖直方向的孔,其作用是使拉杆131只能沿上下移动。第二倒V形连接杆152的第一支端固定在弹簧脚9上,第二支端设置成可与拉杆131的半弧形卡片63分离或接触。第二个第一拉簧16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倒V形连接杆152的第一支端内,另一端固定在定位轴承14上。此外,在第二倒V形连接杆152的V形顶端还连接有第二连接钢绳67,在其末端设置有第二手柄68。

在脚踏板17上设有两根细小的第一连接钢绳18。两个第一连接钢绳18分别通过设置在弹簧脚9上端的小孔后连接到两个倒V形连接杆15的V形顶端。

倒V形连接杆15、第一拉簧16、半弧形卡片63及其内的长销配合,使拉杆131和顶杆132成为长度可调的伸缩管。当用脚踩踏脚踏板17时,通过第一连接钢绳18拉拽第一倒V形连接杆151,使第一倒V形连接杆151的第一支端与半弧形卡片63分离,第二弹簧64动作,之后半弧形卡片63的长销的不同部位与外管61、内管62接触稳定,实现对顶杆132的伸长或缩短。

当一人重量时,一般只需要顶杆132即可实现支撑。如果顶杆132的支撑力不够,摇动摇臂19使床垫向右方向移动,使单人达到弹力平衡。拉紧第二手柄68拉动第二连接钢绳67使拉杆131的半弧形卡片63内的长销完全外管61和内管62分离,这时的拉杆131是没有长销管制的,可自如伸长或缩短。当单人过重或双人重量时,松开第二手柄68使拉杆131的半弧形卡片63内的长销归位,这时的拉杆131不可自如伸长或缩短,但可配合顶杆132伸长或缩短来实现弹力平衡。当需要再增加力时,摇动摇臂19使床垫向右方向移动,使双人达到弹力平衡。当重量过轻时,可通过将顶杆132伸长、拉杆131缩短来实现弹力调节。总之,该床可以依照人体重量来灵活调节弹力。

如图6和7所示,保险机构50的作用是伸缩且保有弹力,主要包括:一个外套管55、一个内套管56、一个连接管53、一个第二拉簧51、一个压簧52、一个销卡片54,一个第三手柄57、一根拉绳58、一个具有两个夹头的弹簧夹59和两个卡板60。连接管53一端固定在床垫下方,一端经螺丝与外套管55固定,防止外套管55掉下。外套管55和内套管56的长40cm左右,外套管55内为内套管56。外套管55在其一侧设有条形孔551。内套管56在其相应一侧设有若干卡槽561。在内套管56上部分设置第二拉簧51,在其下部分设置压簧52。销卡片54整体是一个刀片,在其内侧设置有一阀门长销511,在其一端连接有拉绳58,在另一端内侧设置有横向弹簧(图中未示出),整体固定在外套管55上。两个卡板60之间设有一轴601,两个卡板60与该轴601通过卡销602固定。第三手柄57绕该轴601且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扳手,另一部分与弹簧夹59的一个夹头固定,且末端可处于卡槽561内。弹簧夹59的另一个夹头卡在条形孔551的下方的外套管55上。

保险机构50整体离地面约25cm。当双人坐在床头时,将保险机构50向下伸长20-25cm,依靠压簧52,该保险机构具有弹力。该保险机构也可以作为顶杆132和拉杆131的补充,向下伸长15-20cm。当单人坐在床头时,可以向上缩短。当需要收缩时,只要一拉拉绳58,阀门长销511被拉出,即实现自然收缩。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