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16576发布日期:2018-06-05 22:41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门套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装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门套结构。



背景技术:

门套是一种建筑装潢术语,是指门里外两个门框,也有直接称作门框的,其主要的作用是固定门扇和保护墙角、装饰等。

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3050367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拼装式门套,包括主门套和设在主门套两侧的第一门套线和第二门套线,所述主门套与第一门套线卡合;还包括有副门套,且副门套与第二门套线卡合,所述主门套和副门套之间通过连接板相连接,具有安装方便,便于批量生产,生产成本低的特点。

但是,上述门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对应宽度的连接板来适应不同厚度的墙体,此时连接板依旧需要预制,影响门套拼装作业的便捷度,现有技术存在可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套结构,第一门套和第二门套之间滑移设置,两者之间的间距可与墙体厚度相适配,进而达到提高门套安装作业的便利性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门套结构,包括有墙体以及用于保护墙体的门套,所述墙体上设置有用于安装门套的基层,所述门套与基层相连接,所述门套包括有位于墙体两侧的第一门套以及第二门套,所述第一门套上开设有滑移槽,所述第二门套上设置有滑移部,且所述滑移部插接于滑移槽内并与滑移槽滑动配合;当滑移部沿滑移槽滑动至门套与墙体厚度相适配的位置时,所述滑移部与滑移槽粘接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门套与墙体的基层相连接,且门套由第一门套和第二门套拼装而成,便于使用者安装;且使用者可将滑移部插入滑移槽中并根据墙体的厚度滑动调节滑移部插入滑移槽的长度,以使第一门套和第二门套之间的间距与墙体的厚度相适配,进而达到提高门套结构安装的便利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门套包括有用于保护墙体的第一保护部以及用于与第二门套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门套包括有用于保护墙体的第二保护部以及用于与第二门套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滑移槽和滑移部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与基层相贴合,所述第一保护部和第二保护部分别与相对应的墙体侧壁相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门套通过第一保护部和第一连接部分别与墙体侧壁和基层相贴合设置,即第一门套靠设于一墙角;第二门套通过第二保护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与墙体侧壁和基层相贴合设置,即第二门套靠设于另一墙角,从而完成对整个墙角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保护部与第一连接部一体成型设置,且所述第二保护部与第二连接部一体成型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门套和第二门套均为一体成型而成的整体结构,即门套通过第一门套和第二门套两部分拼装而成,进而达到提高门套结构拼装作业的便利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保护部与第一连接部分体设置,所述第二保护部与第二连接部分体设置,且所述第一保护部与第二保护部结构形状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门套和第二门套均为分体设置,且第一保护部和第二保护部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则第一保护部和第二保护部可由同一模具制成,便于制作门套的各部件,进而达到提高门套各部件的成型作业效率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保护部上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凸起与第一凹槽卡接配合,且卡接配合后的第一凸起与第一凹槽粘接固定;所述第二保护部上设置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二凹槽,且所述第二凸起与第二凹槽卡接配合,且卡接配合后的第二凸起与第二凹槽粘接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凸起与第一凹槽的卡接配合以初步固定第一保护部和第一连接部,第二凸起与第二凹槽的卡接配合以初步固定第二保护部和第二连接部;初步固定后的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通过粘接进一步固定,初步固定后的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通过粘接进一步固定,从而完成对第一门套和第二门套的组装作业;且卡接固定和粘接固定的方式简单,便于实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部延伸设置有用于引导滑移部进入滑移槽的引导部,且所述引导部与墙体平行设置并与基层相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部沿与墙体平行的方向延伸设置有引导部,使用者可将滑移部沿引导部滑入滑移槽内,以达到便于使用者安装作业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导部与基层之间穿设连接有螺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导部通过螺钉与基层固定连接,连接方式简单,便于实施;同时嵌设于滑移槽内的滑移部可遮挡螺钉,防止螺钉直接裸露在外环境中,既有利于保护螺钉,同时又有利于提高门套结构的外观赏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导部上开设有用于与螺钉配合使用的沉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钉与沉头孔配合使用,即螺钉的头部嵌设于沉头孔内,防止螺钉头部暴露在外而对滑移块和滑移槽的插接配合造成不利影响,进而达到提高固定作业顺畅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保护部和第二保护部朝向墙体侧壁的一面上均开设有用于减小安装接触面积的间隙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保护部和第二保护部朝向墙体的一面均开设有间隙槽,则减少了第一保护部和第二波保护部与墙体的接触面积。因墙体侧壁的表面凹凸不平,则第一保护部和第二保护部与墙体相接触时,第一保护部和第二保护部难以与墙体侧壁相贴合,不利于门套的安装,即影响门套结构的使用稳定性。而通过开通间隙槽以达到减小接触面积的目的,进而达到便于安装以及提高结构稳定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保护部和第二保护部远离墙体侧壁的一面均设置为用于保护使用者的曲面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保护部和第二保护部的外侧均设置为曲面结构,防止第一保护部和第二保护部的外侧尖端对安装人员或者使用者造成挂碰伤害,以达到保护使用者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门套包括有分体设置的第一门套和第二门套,且第一门套与第二门套通过滑移槽和滑移部滑动配合以实现调节两者之间相对位置的目的,调节完成后的第一门套和第二门套粘接固定以构成完整的门套结构,且门套与墙体厚度相适配,并通过螺钉将门套和墙体固定连接,进而达到提高安装人员组装门套的便捷性的目的;

其二:第一门套和第二门套均为一体成型而制成,即第一保护部和第一连接部一体成型第一门套,第二保护部和第二连接部一体成型第二门套,有利于提高门套安装的便捷性以及安装作业的效率;

其三:第一门套和第二门套均为分体结构,即第一保护部和第一连接部通过卡接配合并粘接固定构成第一门套,第二保护部和第二连接部通过卡接配合并粘接固定构成第二门套,且第一保护部和第二保护部结构形状完全相同,有利于提高门套零部件成型作业便捷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门套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二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中门套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1、墙体;11、基层;2、门套;21、第一门套;211、第一保护部;212、第一连接部;213、滑移槽;214、引导部;215、沉头孔;216、第一凸起;217、第一凹槽;22、第二门套;221、第二保护部;222、第二连接部;223、滑移部;224、第二凸起;225、第二凹槽;3、螺钉;4、间隙槽;5、曲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门套结构,包括有墙体1以及用于保护墙体1的门套2,墙体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门套2的基层11,基层11一般是指使用于门套2端面与墙体1之间的集层板,用以统一套装门的安装尺寸。门套2与基层11相连接,且门套2包括有第一门套21以及第二门套22,第一门套21和第二门套22分别靠设于墙体1的前后两侧并包裹墙体1,从而达到保护墙体1的目的。

在实际安装作业中,不同墙体1的厚度一般不同,为了使门套2可根据墙体1的厚度进行调节,以提高门套2安装作业中的便利性。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门套21上开设有滑移槽213,第二门套22上设置有滑移部223,且滑移部223插接于滑移槽213内并与滑移槽213滑动配合,则使用者可将滑移部223插入滑移槽213中并推动滑移部223沿滑移槽213滑动,直至门套2与墙体1厚度相适配时为止,并通过粘接的方式对滑移部223与滑移槽213进行固定。

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门套21包括有用于保护墙体1的第一保护部211以及用于与第二门套22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12,且第一保护部211与墙体1的侧壁相贴合设置,第一连接部212与基层11相贴合设置,即第一保护部211与第一连接部212构成L型结构并靠设于墙角处以保护墙体1一侧;

如图2所示,第二门套22包括有用于保护墙体1的第二保护部221以及用于与第一门套21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2,且第二保护部221与墙体1的侧壁相贴合设置,第二连接部222与基层11相贴合设置,即第二保护部221与第二连接部222构成L型结构并靠设于墙角处以保护墙体1另一侧。上述滑移槽213和滑移部223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22上,则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插接配合并粘接固定以完成对门套2的拼装作业,且使用者可根据墙体1的厚度调节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2的相对位置,进而达到使门套2与墙体1厚度相适配的目的。

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安装作业人员拼装门套2,上述第一门套21和第二门套22均为一体成型而成,即第一保护部211与第一连接部212一体成型第一门套21,第二保护部221与第二连接部222一体成型第二门套22,安装作业人员通过滑移部223和滑移槽213将第一门套21和第二门套22拼装固定,从而完成门套2的组装作业。

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连接部212延伸设置有用于引导滑移部223进入滑移槽213的引导部214,引导部214为第一连接部212延伸形成的板件,且引导部214与墙体1平行设置并与基层11相贴合,滑移部223底端可靠设于引导部214上并滑动插入滑移槽213中。引导部214上开设有沉头孔215,且引导部214与基层11之间穿设连接有螺钉3,螺钉3与沉头孔215配合使用,进而达到固定门套2的目的。

如图2所示,为了减小安装接触面积,上述第一保护部211和第二保护部221朝向墙体1侧壁的一面上均开设有间隙槽4,且间隙槽4为方形槽;为了达到保护安装作业人员或者使用者人身安全的目的,上述第一保护部211和第二保护部221远离墙体1侧壁的一面均设置为用于保护使用者的曲面结构5。

下面结合具体动作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使用者将第一门套21靠设于墙体1一侧,即第一保护部211与墙体1一侧的侧壁相贴合,第一连接部212与基层11相贴合,并通过螺钉3穿设第一连接部212和基层11以固定第一门套21,再将滑移部223插入滑移槽213中,并根据墙体1的厚度调节滑移部223和滑移槽213的相对位置直至门套2与墙体1厚度相适配为止;完成调节作业后,滑移部223和滑移槽213通过粘接进一步固定,且第一保护部211和第二保护部221与相对应的墙体1侧壁通过粘接进一步固定,从而完成整个门套2的安装作业。

实施例二:

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一种门套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上述第一门套21和第二门套22均为分体结构,即第一保护部211与第一连接部212分体设置并连接构成第一门套21,第二保护部221与第二连接部222分体设置并连接构成第二门套22,且第一保护部211与第二保护部221结构形状完全相同,则使用者可通过同一模具成型第一保护部211和第二保护部221,进而达到提高成型作业便利性的目的

为了固定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22,从而完成门套2的拼装作业,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上述第一保护部211上设置有第一凸起216,第一连接部212上开设有第一凹槽217,且第一凸起216与第一凹槽217卡接配合并粘接固定;上述第二保护部221上延伸设置有第二凸起224,第二连接上开设有第二凹槽225,且第二凸起224与第二凹槽225卡接配合并粘接固定,从而完成第一门套21和第二门套22的拼装作业。

下面结合具体动作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使用者通过第一凸起216和第一凹槽217的卡接配合以初步固定第一保护部211和第一连接部212,再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第一凸起216和第一凹槽217,进而完成第一门套21的组装作业;第二凸起224和第二凹槽225的卡接配合以初步固定第二保护部221和第二连接部222,再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第二凸起224和第二凹槽225,进而完成第二门套22的组装作业;

再将第一门套21靠设于墙体1一侧,即第一保护部211与墙体1一侧的侧壁相贴合,第一连接部212与基层11相贴合,并通过螺钉3穿设第一连接部212和基层11以固定第一门套21,再将滑移部223插入滑移槽213中,并根据墙体1的厚度调节滑移部223和滑移槽213的相对位置直至门套2与墙体1厚度相适配为止;完成调节作业后,滑移部223和滑移槽213通过粘接进一步固定,且第一保护部211和第二保护部221与相对应的墙体1侧壁通过粘接进一步固定,从而完成整个门套2的安装作业。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