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体以及液体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4291发布日期:2019-02-10 23:06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壶体以及液体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壶体以及液体加热器。



背景技术:

液体加热器被广泛应用于家庭中,例如电水壶,用于烧水和存水。通常液体加热器壶体的底壁由不锈钢制成,侧壁则由塑料或者不锈钢制成,塑料在长期高温时易产生有害物质,不锈钢又有重金属离子析出的危险。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现在市场上出现了玻璃水壶(例如养生壶),但是这种玻璃水壶,只是侧壁由玻璃制成的,其底壁还是金属制成的,无法完全解决重金属离子析出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现有的一般采用全玻璃,但是全玻璃壶体存在玻璃导热性较差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壶体以及液体加热器,旨在解决现有采用全玻璃壶体存在导热性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壶体,用于液体加热器,所述壶体包括:

全玻璃材质的壶身,所述壶身呈两端开口的筒状设置;以及,

壶底,密封盖合所述壶身的下开口,所述壶底的材质为热导率高于玻璃的非金属材质。

优选地,所述非金属材质为陶瓷。

优选地,所述壶底呈盘状设置,所述壶底的上端设有外翻边,所述壶身的下端设有内翻边;

所述外翻边与所述内翻边搭接配合,或者所述外翻边的外侧面与所述内翻边的内侧面相对接。

优选地,所述壶底和所述壶身通过二次烧结相结合;或者,

所述壶身和所述壶底通过粘接胶粘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壶底材质导热率不小于1.5W/m.k。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液体加热器,包括壶体,所述壶体包括:

壶体,包括全玻璃材质的壶身以及壶底,所述壶身呈两端开口的筒状设置,所述壶底密封盖合所述壶身的下开口,所述壶底的材质为热导率高于玻璃的非金属材质;

底壳,安装于所述壶体底部的下端部,与所述壶体底部的下端部围设形成底腔;以及,

电热装置,设于所述底腔内且与所述壶底热接触。

优选地,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底腔内导热板,所述导热板安装在所述壶底与所述电热装置之间,以将所述电热装置热导接至所述壶底。

优选地,所述壶底或者所述导热板上设有安装柱,所述底壳通过安装柱固定至所述壶底或者所述导热板。

优选地,所述安装柱为螺母柱,所述底壳通过螺接件固定至螺母柱;

所述螺接件外套设有隔热套,且通过所述隔热套与所述底壳相热间隔。

优选地,所述壶底呈盘状设置,所述壶底的上端设有外翻边,所述壶身的下端设有内翻边,所述外翻边与所述内翻边搭接配合,或者所述外翻边的外侧面与所述内翻边的内侧面相对接;

所述底壳安装于所述壶体的下端部,与所述壶体的下端部围设形成底腔;

所述导热板为导热盘,所述导热盘的上端套接于所述壶底的侧壁,以与所述壶底热接触;

所述电热装置设于所述底腔,且通过所述导热盘热导接至所述壶底。

优选地,所述底壳包括呈盘状设置的底盖、以及设于所述底盖的上端且呈筒状设置的装饰圈;

所述装饰圈套接于所述导热盘的侧部的外侧,所述装饰圈的上端与所述内翻边相对接。

优选地,所述装饰圈的内侧套接有隔热环,且通过所述隔热环与所述导热盘相热间隔。

优选地,所述导热盘的侧部与所述壶底的侧壁之间通过固定胶粘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固定胶的粘接处,所述导热盘的侧部和/或所述壶底的侧壁设有凹凸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液体加热器的壶体的壶身为玻璃材质,使得用户可以通过透明的壶身观察到壶内的情况。壶体的壶底为热导率高于玻璃的非金属材质,使得壶底能将电热装置的热量快速传递至壶内液体,解决了玻璃壶底导热性差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加热效率,同时减少了因导热不畅造成的热量损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加热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液体加热器,液体加热器可以是咖啡壶、养生壶或电水壶等,以下将以电水壶为例进行介绍,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加热器的一实施例,液体加热器包括壶体。

请参阅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器100包括壶体1、底壳2以及加热装置3,安装于壶体1底部的下端部,与壶体1底部的下端部围设形成底腔,电热装置3设于底腔内,用以对壶体1底部进行加热。

通常液体加热器的壶体主要材质还主要是塑料和不锈钢,塑料在长期高温时易产生有害物质,不锈钢又有重金属离子析出的危险。人们越来越想有更健康的材质。现在市场上常见的玻璃壶体水壶,其底部都是金属板,无法完全解决重金属离子析出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现有的一般采用全玻璃,但是全玻璃壶体存在玻璃导热性较差,会导致壶体受热不均,产生局部高温而爆裂、影响液体加热器加热效率等问题。

请参阅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壶体1包括全玻璃材质的壶身11以及壶底12,壶身11呈两端开口的筒状设置,壶底12密封盖合壶身11的下开口,壶底12的材质为热导率高于玻璃的非金属材质(一般选用刚玉或者陶瓷等,导热系数大于玻璃,且在加热过程中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的材料制成壶底12。玻璃的导热系数一般为1W/m.k,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经过多次研究发现,将壶底的非金属材质导热率控制在1.5W/m.k以上,就能够达到比较好的导热效果。在本实施中,非金属材质为陶瓷,因为陶瓷导热性能较好,可以让液体加热器100的电热装置3与壶底12形成热接触,通过壶体12向壶体1内的液体快速传递热量,以减少热量在壶底12因堆积而造成的散失。一般陶瓷的导热率在2W/m.k以上,通过加入不同的添加剂,可以调节陶瓷的导热率,例如可以将陶瓷的导热率控制在8W/m.k、10W/m.k、15W/m.k、20W/m.k、26W/m.k或者30W/m.k,最高能提高到40W/m.k。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设置导热率在5W/m.k以上的陶瓷壶底12能达到更好的导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液体加热器100的壶体1的壶身11为玻璃材质,可以通过壶身11观察到壶内的情况,壶体1的壶底12为热导率高于玻璃的非金属材质,通过壶底12将电热装置3的热量传递至壶内液体,可以使壶体1底部受热更加均匀,提高了加热效率,避免了全玻璃壶体,存在导热性较差的问题。

具体地,壶体1是壶身11和壶底12拼接而成的,壶身11和壶底12的拼接方式有多种,例如,壶底12和壶身11通过二次烧结相连,如此拼接相对较为牢固,且在壶底12和壶身11拼接处不易留下明显的接痕。壶身11和壶底12的拼接方式还可以是壶身11和壶底12通过粘接胶(一般选用硅胶等耐热性能良好的粘接胶)粘接连接,如此工艺较为简单,加工较为方便。

为了让壶体1底部受热更加均匀,提高液体加热器100的加热效率,请参阅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器100还包括导热板4,导热板4设于底腔内,且安装在壶底12与电热装置3之间,以将电热装置3热导接至壶底12,导热板4一般采用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材质,其导热率大于壶底例如,导热板板可以采用铝制成,铝的导热率在200W/m.k以上。

具体地,导热板4与壶底12是对应设置的,例如,导热板4与壶底12可以都是呈平板状设置,或者导热板4与壶底12都呈盘状设置,或者导热板4为平板状,壶底12呈盘状,为了加大导热板4与壶底12底部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液体加热器100的加热效率,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板4为导热盘4a,导热盘4a的上端套接于壶底12的侧壁,以与壶底12热接触。

同样的,壶底12也可以呈盘状设置,具体地,壶体1形成盘状壶底12的方式有多种,例如请参阅图3和图4,壶底12呈盘状设置,壶底12的上端设有外翻边13,壶身11的下端设有内翻边14,外翻边13的外侧面与内翻边14的内侧面相对接,通过二次烧结或者粘接将外翻边13和内翻边14连接固定,如此在壶体1的底部形成了下凸台,易于将底壳2等牢固地安装在壶体1的底部的下凸台上,且还能保持产品整体外观的一致性,同时,通过外翻边13与内翻边14对接,壶身11和壶底12连接痕迹不会较为明显。除了将外翻边13与内翻边14对接之外,还可以将外翻边13与内翻边14搭建之后,通过二次烧结或者粘接将外翻边13和内翻边14连接固定,如此设置,增加两者之间起固定连接作用的接触面的较大,让两者固定更为牢固,且易于完成两者之间的拼接配合。

当然,可以将壶底12和导热板4都呈盘状设置,如此不但增加了两者之间热接触面,也有利于导热盘4a的牢固安装。具体地,导热盘4a安装在壶底12的方式有多种,例如通过固定环箍接或者螺纹连接等,请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导热盘4a的侧部与壶底12的侧壁之间通过固定胶7粘接固定,通过对导热盘4a粘接固定,不但固定效果较好,并且工艺较为简单。

为了让导热盘4a固定更加牢固,固定胶7的粘接处,导热盘4a的侧部和/或壶底12的侧壁设有凹凸结构,通过设置凹凸结构增大导热盘4a与壶底12之间固定胶7粘接处的粘接面积,增大了粘接力。

具体地,凹凸结构设置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在导热盘4a的侧部和/或壶底12的侧壁设置凹槽,请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在导热盘4a的侧部开设有通孔41或者第一凹槽,以形成凹凸结构。同时,壶底12的侧壁外表面设有第二凹槽121,以形成凹凸结构。

同样是为了提升对导热盘4a的粘接固定效果,请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导热盘4a的上端嵌入至固定胶7内,导热盘4a的上端包括嵌入到固定胶7内的嵌入固定段42、以及由嵌入固定段42朝外弯折延伸且位于固定胶7内的环形外翻边43,如此增大固定胶7粘接处固定胶7与导热盘4a的接触面积。需要说明的是,环形外翻边43若是朝内弯折延伸容易顶住壶体1,与壶体1干涉,故设置环形外翻边43朝外弯折延伸。

壶体1的底部设有底壳2,底壳2固定在壶体1底部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是将底壳2的上端与壶体1进行粘接固定,还可以是在壶底12或者导热板4上设有安装柱5(可以通过粘接或注塑的方式固定安装柱5),底壳2通过安装柱5固定至壶底12或者导热板4,如此设置,对底壳2固定更加牢固,操作更加简单。

为了避免壶底12或者导热板4的热量通过安装结构传递至底壳2,导致例如当底壳2为塑料材质时,底壳2受热会软化变形等问题,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柱5为螺母柱,底壳2通过螺接件固定至螺母柱,螺接件外套设有隔热套6(隔热套6一般为尼龙或者PP等隔热性能良好的材质),且通过隔热套6与底壳2相热间隔,如此减小了通过螺接件传递至底壳2的热量。同样也可以如图2所示一般,在底壳2的底部设置散热孔24,通过散热孔24将热量对外界传递。

壶体1的底部设置底壳2,能起到壶体1的保护作用,特别是上述壶体1的底部形成了下凸台的保护效果较为明显,具体地,请参阅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底壳2包括呈盘状设置的底盖21、以及设于底盖21的上端且呈筒状设置的装饰圈22(底盖21与装饰圈22可以是一体成型或者分别单独设置),装饰圈22套接于导热盘4a的侧部的外侧,装饰圈22的上端与内翻边14相对接,如此装饰圈22不但可以美化产品的外观,还能有效保护到壶体1底部。

因为装饰圈22是套接于导热盘4a的侧部的外侧,为了避免导热盘4a传递至装饰圈22,导致烫伤用户等问题,请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装饰圈22的内侧套接有隔热环23(一般选用隔热性能良好的硅胶材质),且通过隔热环23与导热盘4a相热间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