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25827发布日期:2019-01-25 16:56阅读:590来源:国知局
养生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养生壶。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以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基于此,养生壶应运而生,成为人们泡茶、烹煮养生食材的主要器具。养生壶主要包括:用于盛装食材的壶体和和盖设在壶体上的壶盖,其中,壶体包括壶身和底盖,壶身和底盖形成的空腔中具有用于加热壶身内食材的加热装置;给养生壶通电,即可使加热装置对壶体内的汤水进行加热。

为了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现有的养生壶一般都配有滤网和炖盅,人们可以通过滤网泡茶、烹煮药膳或泡咖啡等,通过炖盅煮粥、加热酸奶或煮养生汤等;而且,为了达到更好的烹煮效果,养生壶上大多都设置有显示面板,针对滤网和炖盅,显示面板上分别设置有多个与不同食材相对应的功能按键。使用时,将加入养生食材的滤网或炖盅放入壶身内后,用户可以在显示面板上选择与加入的食材相对应的功能按键,为养生壶通电后,养生壶就会采用与选择的功能按键对应的加热模式控制加热装置对壶身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实现对不同的食材采用不同的加热模式。

但是,上述这种养生壶,显示面板上需要设置很多功能按键,因而显示面板占用的空间较大,而且成本也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养生壶,用于节省养生壶的空间,并降低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养生壶,包括:壶体、壶盖、杯体、控制板和显示面板,杯体包括滤网和炖盅,壶体的顶部开口上设置有用于支撑壶盖和杯体的支撑架,显示面板与控制板电连接,养生壶还包括触发装置,触发装置与控制板电连接;

触发装置用于向控制板发送触发信号,控制板用于根据触发信号控制显示面板的显示界面在滤网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和炖盅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之间切换。

通过在养生壶中设置触发装置,由控制板根据触发发送的触发信号控制显示面板的显示界面在滤网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和炖盅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之间切换,从而可以在显示面板的同一显示区域显示不同的功能选项界面,因而可以有效的缩小显示面板上功能按键占用的区域,减小显示面板的尺寸和功能按键的数量,进而可以节省养生壶的空间,并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提升养生壶的美观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触发装置为杯体检测装置;

杯体检测装置用于在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的作用下向控制板发送触发信号;

控制板具体用于根据触发信号判断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并且在确定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时,控制显示面板显示滤网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在确定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时,控制显示面板显示炖盅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

通过在养生壶上设置杯体检测装置,从而控制板可以通过杯体检测装置自动检测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进而自动切换显示面板的显示界面,因此可以提高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杯体检测装置设置在支撑架上,杯体检测装置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与控制板电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间隔设置在支撑架的支撑面上;当滤网放置在支撑架上时,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

通过利用滤网导电炖盅不导电的特性,在支撑架的支撑面上间隔设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从而控制板可以通过检测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导通和未导通时产生的触发信号确定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炖盅的外侧壁上具有电阻元件,当炖盅放置在支撑架上时,电阻元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

通过在炖盅的外侧壁上设置电阻元件,从而控制板可以更精确的区分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情况。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电极具体与控制板上的单片机电连接,并且第一电极通过第一电阻与电源连接;第二电极接地;

单片机用于在检测到低电平信号时,确定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在检测到高电平信号时,确定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杯体检测装置设置在支撑架上,杯体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微动开关;支撑架包括支撑部和限位部,限位部竖向设置在支撑部靠近壶体内侧壁的一端,第一微动开关设置在限位部朝向壶盖一侧的侧壁上;当炖盅放置在支撑架上时触动第一微动开关。

通过利用滤网较低炖盅较高的特性,在支撑架的限位部上设置第一微动开关,从而控制板可以通过检测第一微动开关在打开和闭合时产生的触发信号确定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微动开关的一端通过第二电阻与控制板上的单片机电连接,第一微动开关的另一端接地;

单片机用于在检测到高电平信号时,确定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在检测到低电平信号时,确定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杯体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微动开关,第二微动开关设置在支撑架的支撑面上,当杯体放置在支撑架上时触动第二微动开关。

通过在支撑架的支撑面上设置第二微动开关,从而控制板可以根据第一微动开关和第二微动开关的开关情况更精确的区分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情况。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微动开关的一端通过第五电阻与控制板上的单片机电连接,第二微动开关的另一端接地。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触发装置为设置在显示面板上的切换按键,切换按键用于在接收到用户的按键操作时向控制板发送触发信号。

通过在显示面板上设置切换按键,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提高用户使用养生壶的便利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均与控制板电连接;

控制板具体用于在显示滤网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时,开启第一光源,关闭第二光源,使显示面板在第一光源的照射下显示滤网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在显示炖盅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时,开启第二光源,关闭第一光源,使显示面板在第二光源的照射下显示炖盅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

通过在显示面板上设置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实现功能选项界面的显示,可以提升界面显示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光源通过第三电阻与控制板上的单片机电连接,第二光源通过第四电阻与单片机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养生壶放置滤网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养生壶放置炖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底座的俯视图;

图5为图1中显示面板的一种显示界面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显示界面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养生壶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养生壶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的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养生壶放置滤网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养生壶放置炖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0中养生壶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养生壶放置滤网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4中养生壶放置炖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4中养生壶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显示面板的一种显示界面示意图;

图20为图18中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显示界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壶体; 2-壶盖;

3-滤网; 4-炖盅;

5-控制板; 6-显示面板;

7-支撑架; 8-杯体检测装置;

9-底座;

11-壶身; 12-底盖;

13-发热盘; 14-温控器;

15-连接器; 16-手柄;

17-引线;

41-电阻元件; 51-单片机;

61-功能选项显示区域; 62-切换按键;

63-按键模块;

71-支撑部; 72-限位部;

81-第一电极; 82-第二电极;

83-第一微动开关; 84-第二微动开关;

91-壶体放置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养生壶放置滤网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养生壶放置炖盅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底座的俯视图,图5为图1中显示面板的一种显示界面示意图,图6为图1中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显示界面示意图,图7为图1中养生壶的电路原理示意图。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包括:壶体1、壶盖2、杯体、控制板5和显示面板6,杯体包括滤网3和炖盅4,壶体1的顶部开口上设置有用于支撑壶盖2和杯体的支撑架7,显示面板6与控制板5电连接,养生壶还包括触发装置,触发装置与控制板5电连接;触发装置为杯体检测装置8;

杯体检测装置8用于在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的作用下向控制板5发送触发信号;控制板5用于根据触发信号判断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并且在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3时,控制显示面板6显示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在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4时,控制显示面板6显示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

其中,杯体检测装置8包括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分别与控制板5电连接;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间隔设置在支撑架7的支撑面上;当滤网3放置在支撑架7上时,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电连接。

在具体实现时,杯体检测装置8可以直接设置在支撑架7上,也可以设置在壶体1的壶口上。当杯体检测装置8设置在支撑架7上时,可以在支撑架7内开设空腔,将杯体检测装置8固定在该空腔中;当杯体检测装置8设置在壶口上时,可以通过其他固定结构将杯体检测装置8固定在壶口上。为了降低养生壶的结构复杂度,同时也为了方便杯体检测装置8的安装固定,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杯体检测装置8设置在支撑架7上。图1-图3中也是以杯体检测装置8设置在支撑架7上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本实施例中,控制板5根据杯体检测装置8发送的触发信号判断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在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3时,控制显示面板6显示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在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4时,控制显示面板6显示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从而可以在显示面板6的同一显示区域显示不同的功能选项界面,因而可以有效的缩小显示面板6上功能按键占用的区域,减小显示面板6的尺寸和功能按键的数量,进而可以节省养生壶的空间,并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提升养生壶的美观度。

具体的,壶体1可以包括壶身11和盖设在壶身11底部的底盖12,壶身11和底盖12围成的空腔中设置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可以是发热管、厚膜加热体、发热盘13等,其可以对壶身11中的汤水进行加热,本实施例中是以发热盘13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如图1所示,发热盘13紧贴壶身11的外底面。壶身11的一侧可以设置手柄16,通过手柄16可方便壶身11的拿取;底盖12的侧壁上可以设置电连接器15,需要加热时,将底盖12侧壁上的电连接器15与外部电源接头接通即可;或者,也可以在底盖12中间设置电连接器15,需要加热时,通过与底盖12耦合的底座9接通电源。控制板5可以设置在壶身11和底盖12围成的空腔中,或者,控制板5也可以设置在与底盖12耦合的底座9中,控制板5与加热装置连接,通过控制板5控制加热装置加热汤水;显示面板6可以设置在手柄16或者底座9上。

本实施例中,为了减轻壶体1的重量,同时也为了方便显示面板6的设置,优选的,养生壶包括可与壶体1电耦合的底座9,控制板5和显示面板6均设置在底座9上。壶身11与底盖12围成的空腔中还设置有温控器14,温控器14分别与发热盘13和连接器15电连接;控制板5通过温控器14控制发热盘13的加热功率。底座9上具有壶体放置区域91,用于放置壶体1;显示面板6位于壶体放置区域91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6上具有功能选项显示区域61,用于显示功能选项界面;显示面板6上还可以设置按键、指示灯等,用户可以通过显示面板6上的按键开启或关闭电水壶,以及选择滤网3和炖盅4对应的加热功能等。

支撑架7可以包括支撑部71和限位部72,限位部72竖向设置在支撑部71靠近壶体1内侧壁的一端,支撑部71可以用来支撑壶盖2和杯体。支撑架7整体可以呈环形,支撑架7可以通过卡接和/或螺接在壶身11的顶部开口上。

支撑架7可以为中空结构,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设置在支撑架7内部的空腔中;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具体可以为柱状电极,支撑架7的支撑面上可以间隔开设两个通孔,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分别穿设在两个通孔中。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具体可以通过螺接、卡接或者粘接方式固定在支撑架7的通孔中。

手柄16也可以为中空结构,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通过穿设在手柄16内腔中的引线17与温控器14电连接,进而通过电连接器15与底座9中的控制板5电连接。

滤网3为一般金属材质,其可以导电;炖盅4一般为陶瓷或玻璃材质,其不导电。本实施例中,通过利用滤网3导电炖盅4不导电的特性来检测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进而进行滤网3和炖盅4的显示界面的切换控制。下面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养生壶的工作原理:

如图2所示,当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3时,杯体检测装置8中的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在滤网3的导电作用下导通(即电连接),控制板5可以检测到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导通时产生的第一触发信号,根据第一触发信号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3,控制显示面板6显示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参见图5),同时控制板5启动与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相匹配的控制模块。

如图3所示,当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4时,炖盅4不导电,杯体检测装置8中的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未导通,控制板5可以检测到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未导通时产生的第二触发信号,根据第二触发信号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4,控制显示面板6显示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参见图6)同时控制板5启动与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相匹配的控制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当支撑架7上未放置滤网3和炖盅4时,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也未导通,控制板5检测到的是第二触发信号,对应的,显示面板6上显示的是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也就是说,显示面板6上默认显示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

在具体实现时,根据食材的不同,滤网3和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上都可以包含多个功能选项。如图5所示,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中可以包括:水果茶、花草茶、红茶、绿茶、药膳、凉茶、姜茶和咖啡功能选项;如图6所示,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中可以包括:煮水蛋、五谷粥、银耳、燕窝、人参、燕麦粥、酸奶和养生汤。

显示面板6中具有与功能选项界面中的功能选项对应的按键模块63,当用户选择功能选项时,触发按键模块63向控制板发送按键信号,控制板控制养生壶按照与用户选择的功能选项对应的加热模式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图5和图6中的功能选项界面只是一种示例,功能选项界面中功能选项的具体个数和功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特别限定。

在具体显示时,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的显示位置与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的显示位置相同,例如:图5和图6中,水果茶与煮水蛋的显示位置相同,花草茶与五谷粥的位置相同。即在显示面板6的同一显示区域显示不同的功能选项界面,从而功能按键的个数以及功能按键占用的区域都大大减小,对应的,显示面板6占用的空间也可以减小,成本也相对降低。

另外,为了提升界面显示效果,显示面板6可以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未示出),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均与控制板5电连接;控制板5具体用于在显示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时,开启第一光源,关闭第二光源,使显示面板6在第一光源的照射下显示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在显示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时,开启第二光源,关闭第一光源,使显示面板6在第二光源的照射下显示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

具体的,显示面板6上可以采用两层显示膜结构,在每层显示膜上印制不同的功能选项界面(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和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在功能选项界面的下方设置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光谱不同,当第一光源开启时,印制有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的显示膜在第一光源的照射下显示印制的内容,而印制有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的显示膜不显示;当第二光源开启时,印制有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的显示膜在第二光源的照射下显示印制的内容,而印制有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的显示膜不显示。这种结构的显示面板6结构简单,控制原理简单,且显示效果较好。

其中,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具体可以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在显示膜的每个功能选项的下方设置两个光谱不同的LED(例如发射红光的LED和发射蓝光的LED),也可以在显示膜的每个功能选项的下方设置一个可以发射不同光谱的光的LED,即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集成在一起。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也可以进一步的是一整片面板,面板可以发射至少两种光谱的光。具体实现方式,本实施例不做特别限定。

显示面板6上的按键具体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按键。为了方便用户使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显示面板6上的按键采用触摸按键,具体可以在每个功能选项的显示位置的下方设置触摸按键。

下面结合图7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的电路结构。

如图7所示,第一电极81具体与控制板5上的单片机51电连接,并且第一电极81通过第一电阻R1与VCC连接;第二电极82接地GND。第一光源LED1通过第三电阻R3与控制板5上的单片机51电连接,第二光源LED2通过第四电阻R4与单片机51电连接;显示面板6中的按键模块63与单片机51电连接。

其中,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为限流电阻,VCC可以为5V或其他值。

当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导通时,单片机51检测到的第一触发信号的电压值接近0V,即单片机51检测到低电平信号,此时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3,单片机51开启第一光源LED1,关闭第二光源LED2,使显示面板6在第一光源LED1的照射下显示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当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未导通时,单片机51检测到的第二触发信号的电压值接近VCC电压(例如5V),即单片机51检测到高电平信号,此时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4,单片机51开启第二光源LED2,关闭第一光源LED1,使显示面板6在第二光源LED2的照射下显示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

当用户选择功能选项界面中的功能选项时,按键模块63向单片机51发送触发信号,单片机51控制养生壶按照与用户选择的功能选项对应的加热模式加热或者显示与用户选择的切换界面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

本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利用滤网导电炖盅不导电的特性,在支撑架的支撑面上间隔设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从而控制板可以通过检测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导通和未导通时产生的触发信号确定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进一步的,控制板在确定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时,控制显示面板显示滤网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在确定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时,控制显示面板显示炖盅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从而可以在显示面板的同一显示区域显示不同的功能选项界面,因而可以有效的缩小显示面板上功能按键占用的区域,进而可以节省养生壶的空间,并降低成本。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养生壶的电路原理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炖盅4的结构不同。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炖盅4的外侧壁上具有电阻元件41,当炖盅4放置在支撑架7上时,电阻元件4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电连接。

其中,电阻元件41可以是炖盅4上焊接的一个电阻,也可以是炖盅4外壁上覆盖的有阻值的材料形成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当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3时(可以参见图2),杯体检测装置8中的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在滤网3的导电作用下导通(即电连接),控制板5可以检测到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导通时产生的第一触发信号,根据第一触发信号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3,控制显示面板6显示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参见图5),同时控制板5启动与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相匹配的控制模块。

如图8所示,当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4时,炖盅4上电阻元件4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电连接,杯体检测装置8中的第一电极81通过电阻元件41和第二电极82导通,控制板5可以检测到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导通时产生的第三触发信号,根据第三触发信号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4,控制显示面板6显示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参见图6)同时控制板5启动与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相匹配的控制模块。

当支撑架7上未放置杯体时(可以参见图1),杯体检测装置8中的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未导通,控制板5可以检测到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未导通时产生的第四触发信号,根据第四触发信号确定支撑架7上未放置杯体,控制显示面板6显示黑屏。

下面结合图9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的电路结构。

如图9所示,第一电极81具体与控制板5上的单片机51电连接,并且第一电极81通过第一电阻R1与VCC连接;第二电极82接地GND。第一光源LED1通过第三电阻R3与控制板5上的单片机51电连接,第二光源LED2通过第四电阻R4与单片机51电连接;显示面板6中的按键模块63与单片机51电连接。当炖盅4放置在支撑架7上时,电阻元件41(R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电连接。

其中,电阻元件41(R0)的阻值与第一电阻R1的阻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当滤网3放置在支撑架7上时,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导通,单片机51检测到的第一触发信号的电压值接近0V,此时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3,单片机51开启第一光源LED1,关闭第二光源LED2,使显示面板6在第一光源LED1的照射下显示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

当炖盅4放置在支撑架7上时,第一电极81通过电阻元件和第二电极82导通,单片机51检测到的第三触发信号的电压值为(R0/(R1+R0))*VCC,此时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4,单片机51开启第二光源LED2,关闭第一光源LED1,使显示面板6在第二光源LED2的照射下显示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

当支撑架7上未放置杯体时,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未导通,单片机51检测到的第四触发信号的电压值接近接近VCC电压(例如5V),此时确定支撑架7上未放置杯体,单片机51关闭第一光源LED1和第二光源LED2,使显示面板6黑屏。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炖盅4的结构不同,其余结构、原理和对应的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炖盅的外侧壁上具有电阻元件,当炖盅放置在支撑架上时,电阻元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从而控制板可以更精确的区分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情况。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的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养生壶放置滤网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0中养生壶放置炖盅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0中养生壶的电路原理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杯体检测装置8的结构不同。如图10-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包括:壶体1、壶盖2、杯体、控制板5和显示面板6,杯体包括滤网3和炖盅4,壶体1的顶部开口上设置有用于支撑壶盖2和杯体的支撑架7,显示面板6与控制板5电连接,支撑架7上设置有杯体检测装置8,杯体检测装置8与控制板5电连接;

杯体检测装置8用于在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的作用下向控制板5发送触发信号;控制板5用于根据触发信号判断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并且在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3时,控制显示面板6显示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在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4时,控制显示面板6显示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

其中,杯体检测装置8包括第一微动开关83;支撑架7包括支撑部71和限位部72,限位部72竖向设置在支撑部71靠近壶体1内侧壁的一端,第一微动开关83设置在限位部72朝向壶盖2一侧的侧壁上;当炖盅4放置在支撑架7上时触动第一微动开关83。

具体的,第一微动开关83为按压式开关,其按压端具体可以是按钮,限位部72朝向壶盖2一侧的侧壁上可以开设通孔,按钮穿设通孔中;第一微动开关83处于常开状态,当触动按钮时,第一微动开关83关闭。

支撑架7的限位部72的大小与炖盅4的盅沿的大小相匹配,当炖盅4放置在支撑架7上时,炖盅4的盅沿的外壁与限位部72相抵接。

滤网3的高度较低,炖盅4的高度较高,放置在支撑架7上时,两者与限位部72的位置关系不同。本实施例中,通过利用滤网3较低炖盅4较高的特性来检测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进而进行滤网3和炖盅4的显示界面的切换控制。下面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养生壶的工作原理:

如图11所示,当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3时,滤网3的边沿较低,滤网3接触不到第一微动开关83,第一微动开关83处于打开状态,控制板5可以检测到第一微动开关83打开时产生的第五触发信号,根据第五触发信号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3,控制显示面板6显示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参见图5),同时控制板5启动与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相匹配的控制模块。

如图12所示,当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4时,炖盅4的盅沿较高,炖盅4触动第一微动开关83使第一微动开关83闭合,控制板5可以检测到第一微动开关83闭合时产生的第六触发信号,根据第六触发信号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4,控制显示面板6显示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参见图6)同时控制板5启动与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相匹配的控制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当支撑架7上未放置滤网3和炖盅4时,第一微动开关83处于打开状态,控制板5检测到的是第五触发信号,对应的,显示面板6上显示的是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也就是说,显示面板6上默认显示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

下面结合图13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的电路结构。

如图13所示,第一微动开关83的一端通过第二电阻R2与控制板5上的单片机51电连接,第一微动开关83的另一端接地GND。其中,第二电阻R2为限流电阻。

单片机51中输入输出接口处具有上拉电阻,当第一微动开关83打开时,单片机51会检测到高电平信号,即第五触发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此时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3,单片机51开启第一光源LED1,关闭第二光源LED2,使显示面板6在第一光源LED1的照射下显示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当第一微动开关83闭合时,单片机51的输入输出接口接地,单片机51检测到低电平信号,即第六触发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此时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4,单片机51开启第二光源LED2,关闭第一光源LED1,使显示面板6在第二光源LED2的照射下显示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

当用户选择功能选项界面中的功能选项时,按键模块63向单片机51发送触发信号,单片机51控制养生壶按照与用户选择的功能选项对应的加热模式加热或者显示与用户选择的切换界面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杯体检测装置8的结构不同,其余结构、原理和对应的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利用滤网较低炖盅较高的特性,在支撑架的限位部上设置第一微动开关,从而控制板可以通过检测第一微动开关在打开和闭合时产生的触发信号确定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进一步的,控制板在确定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时,控制显示面板显示滤网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在确定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时,控制显示面板显示炖盅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从而可以在显示面板的同一显示区域显示不同的功能选项界面,因而可以有效的缩小显示面板上功能按键占用的区域,进而可以节省养生壶的空间,并降低成本。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中养生壶放置滤网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4中养生壶放置炖盅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4中养生壶的电路原理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杯体检测装置8的结构有所不同。如图14到图17所示,杯体检测装置8还包括第二微动开关84,第二微动开关84设置在支撑架7的支撑面上,当杯体放置在支撑架7上时触动第二微动开关84。

其中,第二微动开关84与第一微动开关83的结构类似,只是设置位置不同。

如图15所示,当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3时,滤网3的边沿较低,滤网3接触不到第一微动开关83,第一微动开关83处于打开状态;滤网3的边沿触动第二微动开关84,第二微动开关84处于闭合状态。控制板5可以检测到第一微动开关83打开且第二微动开关84闭合时产生的第七触发信号,根据第七触发信号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3,控制显示面板6显示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参见图5),同时控制板5启动与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相匹配的控制模块。

如图16所示,当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4时,炖盅4的盅沿较高,炖盅4触动第一微动开关83使第一微动开关83闭合;同时,炖盅4上与支撑架7的支撑面相接触的外侧壁触动第二微动开关84,第二微动开关84处于闭合状态。控制板5可以检测到第一微动开关83闭合且第二微动开关84闭合时产生的第八触发信号,根据第八触发信号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4,控制显示面板6显示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参见图6)同时控制板5启动与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相匹配的控制模块。

如图14所示,当支撑架7上未放置杯体时,第一微动开关83和第二微动开关84均处于打开状态,控制板5可以检测到第一微动开关83和第二微动开关84均打开时产生的第九触发信号,根据第九触发信号确定支撑架7上未放置杯体,控制显示面板6显示黑屏。

下面结合图17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的电路结构。

如图17所示,第一微动开关83的一端通过第二电阻R2与控制板5上的单片机51电连接,第一微动开关83的另一端接地GND。第二微动开关84的一端通过第五电阻R5与控制板5上的单片机51电连接,第二微动开关84的另一端接地。其中,第二电阻R2和第五电阻R5为限流电阻。

单片机51中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接口处具有上拉电阻,当第一微动开关83打开、第二微动开关84闭合时,单片机51上与第一微动开关83连接的I/O口检测到高电平信号、与第二微动开关84连接的I/O口检测到低电平信号,此时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滤网3,单片机51开启第一光源LED1,关闭第二光源LED2,使显示面板6在第一光源LED1的照射下显示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

当第一微动开关83和第二微动开关84均闭合时,单片机51上与第一微动开关83连接的I/O口以及与第二微动开关84连接的I/O口均检测到低电平信号,此时确定支撑架7上放置的杯体为炖盅4,单片机51开启第二光源LED2,关闭第一光源LED1,使显示面板6在第二光源LED2的照射下显示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

当第一微动开关83和第二微动开关84均打开时,单片机51上与第一微动开关83连接的I/O口以及与第二微动开关84连接的I/O口均检测到高电平信号,此时确定支撑架7上未放置杯体,单片机51关闭第一光源LED1和第二光源LED2,使显示面板6显示黑屏。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杯体检测装置8的结构不同,其余结构、原理和对应的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电路结构只是一种示例,电路中还可以包括其他提高电路性能的器件,本实施例对此不做特别限定。

本实施例中,杯体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微动开关,第二微动开关设置在支撑架的支撑面上,从而控制板可以更精确的区分支撑架上放置的杯体情况。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图18中显示面板的一种显示界面示意图,图20为图18中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显示界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触发装置的结构不同。如图18-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中,触发装置为设置在显示面板6上的切换按键62,切换按键62用于在接收到用户的按键操作时向控制板5发送触发信号。

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用户使用,显示面板6上可以设置切换按键62,控制板5用于在切换按键62的触发下控制显示面板6的显示界面在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和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之间切换。

用户可以通过按压切换按键62手动切换滤网3和炖盅4的功能显示界面。在具体实现时,切换按键62可以位于功能选项界面的显示区域中,也可以位于功能选项界面的显示区域之外,如图18-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中是以切换按键62位于功能选项界面的显示区域之外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具体实现时,切换按键62可以为一个,当用户按压一次切换按键62时,控制板5将显示面板6当前的显示界面切换为另一种显示界面。例如:显示面板6当前的显示界面为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当用户按压一次切换按键62后,控制板5将显示面板6上滤网3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切换为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当用户再次按压切换按键62时,控制板5将显示面板6上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切换为滤网3对应的能选项界面。当然,切换按键62也可以为两个,本实施例中优选设置一个,以节省成本。显示面板6的默认显示界面可以为滤网3或炖盅4对应的功能选项界面,也可以为黑屏。

与功能选项按键类似,切换按键62可以采用机械按键,也可以采用触摸按键。采用触摸按键时,如图19和图20所示,可以在显示功能选项界面的同时,显示切换按键62的显示界面(即显示滤网3或炖盅4字样)。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触发装置的结构不同,其余结构、原理和对应的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养生壶也可以包括杯体检测装置8,即养生壶可以同时包括杯体检测装置8和切换按键。在没有放置杯体或者不用杯体自动检测功能时,用户可以通过按压切换按键62手动切换滤网3和炖盅4的功能显示界面。

本实施例中,在显示面板上设置切换按键,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提高用户使用养生壶的便利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