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锅和电热煮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9433发布日期:2019-05-03 19:09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家庭中较常使用的诸如电饭煲或电压力锅的电热煮饭器的内锅由于其外形限制,会导致在烹饪过程中内锅中的水温不均衡。而大米的吸水效果通常与温度关系很大,温度不均的结果会导致吸水效果不均,最终会影响米饭的口感。本申请期望提出一种改进的内锅和电热煮饭器,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例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内锅,所述内锅的主体为由锅壁形成的具有上部开口和内腔的回转体形状,所述回转体的回转母线包括用于形成所述内锅的侧壁的侧壁段和用于形成所述内锅的底壁的底壁段,所述内锅的内腔具有最大直径D且具有高度H,其中1.5≤D/H≤3,所述侧壁段包括直线段和与所述直线段连接的过渡段,所述底壁段连接至所述过渡段,且所述直线段与所述过渡段的连接处设过渡圆角部,所述过渡圆角部的内表面半径R满足:0≤R≤40mm。

优选地,1.8≤D/H≤3。

优选地,5mm≤R≤15mm。

优选地,所述直线段的垂直高度H1满足:H1/H=0.45~0.67。

优选地,所述直线段的垂直高度H1满足:10mm≤H1≤0.65H。

优选地,所述锅壁包括位于所述上部开口处且向外延伸的翻边。

优选地,所述翻边的总厚度T1≥4mm。

优选地,所述翻边相对于所述锅壁具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的厚度T2≥2mm。

优选地,所述内锅的底壁的直径D1满足:30mm≤D1≤0.5D。

优选地,所述内锅的容量为4.5L~5.5L。

优选地,所述内锅的内腔的最大直径D为230mm~250mm,且高度H为120mm~150mm。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电热煮饭器,包括: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内锅;以及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之上,并能够在所述盖体和所述内锅之间构成烹饪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和电热煮饭器,通过将内锅的内腔的最大直径和内腔高度的比例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使内锅的高度相对较低,从而可有效降低内锅中食材的厚度,并且可以有效增加内锅的受热面积,进而可以使食材均匀受热,尤其是在内锅中的液体尚未沸腾时。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方便加工,节约成本,从而可真正实现产品化。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内锅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内锅的另一个截面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内锅的截面示意图;以及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电热煮饭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例。

以下,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内锅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130包括锅壁132和上部开口131,锅壁132可由金属材料制成,且包括侧壁和与侧壁连接的底壁。内锅130的主体为由锅壁132形成的具有内腔的回转体形状,回转体的回转母线包括用于形成内锅130的侧壁的侧壁段133和用于形成内锅的底壁的底壁段134。继续参考图1,内锅130的内腔具有最大直径D且具有高度H,其中1.5≤D/H≤3,进一步优选地,1.8≤D/H≤3。例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D/H可以为2.5或3等。在一个优选方案中,内锅130的容量为4.5L~5.5L,进一步优选地,内锅130的容量为5L。内锅130的内腔的最大直径D为230mm~250mm,且高度H为120mm~150mm。

该方案通过将内腔的最大直径D和内腔高度H的比例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使内锅130的宽度整体较宽,并使内锅130的高度相对较低,从而可有效降低内锅130中食材的厚度,并且可以有效增加内锅130的受热面积,进而可以使食材均匀受热,尤其是在内锅中的液体尚未沸腾时。

继续参考图1,侧壁段133包括位于上方的直线段133a和位于下方的过渡段133b,过渡段133b的一端和直线段133a连接,另一端和底壁段134连接。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直线段133a与内锅130的中心轴线C平行,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直线段133a也可以相对于内锅130的中心轴线C成一定的角度,即,直线段133a也可以相对于中心轴线C向内或向外倾斜。

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过渡段133b为曲线形,进一步优选地,过渡段133b为弧形,也就是说,过渡段133b上各个点的曲率是一致的。该方案可以便于内锅的制造,从而可以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此外,还可以使内锅更美观。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在图1所示的截面图中,侧壁段133的直线段133a呈现为直线形状,而在立体图中,侧壁的与该直线段133a对应的部分会呈现为大致圆柱体形状。类似的,过渡段133b在立体图中呈现为接近于球面或椭球面的光滑曲面的形状。

可以理解,过渡段133b的形状除了设置为如图1所示的曲线形之外,还可以具有其它形状,例如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过渡段233b为直线形。相应地,在立体图中,侧壁的与该过渡段233b对应的部分会呈现为截头圆锥形状。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过渡段233b设置为其它形状,例如多段直线或多段曲线的形状。

返回参考图1,直线段133a与过渡段133b的连接处设有过渡圆角部138,该过渡圆角部138的内表面半径R满足:0≤R≤40mm,进一步优选地,过渡圆角部138的内表面半径R满足:5≤R≤15mm。例如,过渡圆角部的半径R可以设置为12mm或13mm等。该方案加工方便,成本较低,从而可以真正实现方案的产品化。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直线段133a的垂直高度H1满足:H1/H=0.45~0.67。进一步优选地,直线段133a的垂直高度H1满足:H1/H=0.45~0.55。例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H1/H设置为0.46或0.5等。在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直线段133a的垂直高度H1满足:10mm≤H1≤0.65H。上述方案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内锅130的加热面积,进而可以使食材均匀受热。

继续参考图1,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内锅130的底壁段134为直线形。具体地,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内锅130的整个底壁可以设置成圆形的平面,该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以满足内锅130的稳定性,防止内锅130倾倒。在其它优选实施方式中,内锅130的底壁也可以设置为在其中心处略向上凹陷。为了进一步满足内锅的稳定性,防止内锅倾倒,优选地,内锅130的底壁的直径D1满足:30mm≤D1≤0.5D,该方案可以进一步提高内锅130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锅壁132在上部开口131处设置有从侧壁的顶端向外延伸的翻边136。优选地,翻边136沿周向方向连续地设置,该方案便于制造,并且可增加翻边136的强度,此外还可以方便用户通过握持该翻边136将内锅130拿起。

优选地,翻边136的总厚度T1≥4mm,例如翻边的136的总厚度T1可以为5mm或6mm等,该方案可以在例如电饭煲、电压力锅等电热煮饭器的盖体盖合在煲体上时增大盖体与该翻边136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电热煮饭器的密封性能。

继续参考图2,翻边136相对于锅壁132具有径向向外延伸的凸出部137,优选地,凸出部137的厚度T2≥2mm。例如,凸出部137的厚度T2可以为3mm或3.5mm等。该方案可以增加内锅130放置在煲体中时的稳定性。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热煮饭器,该电热煮饭器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等电加热器具。电热煮饭器100包括盖体110、煲体120和如上文所述的内锅130。煲体120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或圆筒形状,并且其内侧具有圆筒形状的保温罩,内锅130可以自由地放入保温罩或者从保温罩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30的清洗。煲体120中包括用于加热内锅130的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可以设置在内锅130的底部,加热装置可以为例如电热盘或电磁感应加热等。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也可以设置在内锅130的侧部。

盖体110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与煲体120的形状基本上对应。盖体110以可开合的方式枢转连接至煲体120,用于盖合煲体120。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盖体110也可以可取下地盖合在煲体120上。当盖体110盖合在煲体120上时,盖体110和内锅130之间构成烹饪空间。

由于电热煮饭器的其它结构在本领域是已知的,为了简洁,本文不再详细描述。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