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咖啡机的蒸汽保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2682发布日期:2018-12-11 20:05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咖啡机的蒸汽保温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咖啡机的蒸汽保温结构。



背景技术:

咖啡机对于家用电气产品来说已经逐渐走向千家万户,并且咖啡机的种类也较多,目前咖啡机在功能上有自动加热、定量放水、自动搅拌、自动破碎咖啡豆等等。

但对于咖啡机的保温仍然是一个设计痛点,原因在目前咖啡机冲泡通常是多人份,每个人的引用量不同导致一壶咖啡不一定会一次冲完,所以剩下的咖啡壶中的咖啡需要进行保温,特别是在秋冬季节。

而目前现有技术中对于咖啡机的保温主要是采用加热模块对咖啡壶进行加热,但反复启动加热模块并进行关停,咖啡壶的反复加热一方面会提高咖啡机的能耗,另一方面对咖啡进行反复加热会影响咖啡的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蒸汽保温的方式降低咖啡壶中咖啡冷却的速度从而进一步实现对保温效果的用于咖啡机的蒸汽保温结构。

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咖啡机的蒸汽保温结构,包括机体、控制面板、加热水箱、出水口、咖啡壶和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水箱设在机体上方,所述出水口设在机体上且与加热水箱连通,所述加热模块设在机体上且位于加热水箱的下方,所述加热模块与控制面板电连接,所述控制面板设在机体上,所述咖啡壶位于出水口的下方,还包括上盖和套筒,所述套筒套设在上盖上,所述套筒穿过机体将咖啡壶笼罩在套筒的内部,所述上盖上设有卡圈一和卡圈二,所述卡圈一设在卡圈二的内部,所述卡圈一与加热水箱卡和,所述卡圈二与套筒卡和,所述卡圈一上设有多个用于蒸汽通过的通孔,所述套筒的内壁与咖啡壶的距离小于3厘米。

作为优选,所述套筒内壁涂覆有保温材料层。

作为优选,所述机体上还设有回收槽,所述回收槽位于咖啡壶底部。

作为优选,所述通孔为斜孔。

作为优选,所述咖啡壶的外壁上设有螺纹型凸起。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咖啡机的蒸汽保温结构具有以下优点:充分利用蒸汽冷凝需要放热的特性,通过蒸汽释放的热量对咖啡壶里的咖啡进行保温,从而降低了能耗并且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同时卡圈一上的通孔设计成斜孔,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蒸汽在套筒与咖啡壶之间的流动性,同时咖啡壶外壁设有螺纹形凸起,套筒内壁涂覆有保温材料层都可以提高蒸汽热量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咖啡机的蒸汽保温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咖啡机的蒸汽保温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机体,2、控制面板,3、加热水箱,4、出水口,5、咖啡壶,51、螺纹型凸起,6、加热模块,7、上盖,71、卡圈一,710、通孔,72、卡圈二,8、套筒,9、回收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用于咖啡机的蒸汽保温结构,包括机体1、控制面板2、加热水箱3、出水口4、咖啡壶5和加热模块6,所述加热水箱3设在机体1上方,所述出水口4设在机体1上且与加热水箱3连通,所述加热模块6设在机体1上且位于加热水箱3的下方,所述加热模块6与控制面板2电连接,所述控制面板2设在机体1上,所述咖啡壶5位于出水口4的下方,还包括上盖7和套筒8,所述套筒8套设在上盖7上,所述套筒8穿过机体1将咖啡壶5笼罩在套筒8的内部,所述上盖7上设有卡圈一71和卡圈二72,所述卡圈一71设在卡圈二72的内部,所述卡圈一71与加热水箱3卡和,所述卡圈二72与套筒8卡和,所述卡圈一71上设有多个用于蒸汽通过的通孔710,所述套筒8的内壁与咖啡壶5的距离小于3厘米;所述套筒8内壁涂覆有保温材料层;所述机体1上还设有回收槽9,所述回收槽9位于咖啡壶5底部;所述通孔710为斜孔;所述称重面板2为圆形,所述翻边11为柱形;所述咖啡壶5的外壁上设有螺纹型凸起51。

在具体实施时,控制面板2通过控制加热模块6从而实现对加热水箱3的加热,加热水箱3中的水经过加热后,一部分通过出水口4进入咖啡壶,从而对咖啡进行冲泡,另一部分形成水蒸气,通过上盖上的卡圈一上的通孔进入套筒内,使得水蒸气在咖啡壶与套筒之间留存,并且当加热水箱的水温达到冲泡温度时,其水箱中的水也会逐渐形成水蒸气,所以加热水箱中的水在加热过程中,一方面先完成对咖啡壶内咖啡的冲泡,再通过蒸气的形态进入到套筒与咖啡壶之间,当咖啡壶内的咖啡在倒入咖啡杯后,咖啡壶内剩余的咖啡会由于套筒与咖啡壶之间的水蒸气的加热,进一步使得壶内温度散失速度较慢,从而达到保温的效果。

并且经过有限次的实验,在套筒内涂覆有保温材料层,并且套筒的内壁与咖啡壶的距离小于3厘米,可以较好的利用水蒸气的能量进行保温,同时水蒸气冷凝之后形成的水滴会落入到机体上的回收槽,再者为了让咖啡壶表面的保温效果效果更加均匀,将咖啡壶的外壁上设有螺纹形的突起,水蒸气和冷凝后的小水珠会顺着螺纹形凸起逐渐下落至回收槽。

以上述依据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