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椅脚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8208发布日期:2019-08-16 21:45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椅脚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椅脚平衡装置。



背景技术:

椅子是一种有靠背、甚至还有扶手的坐具,是一种日常生活家具,在家居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用来坐人,还可以用来放置物品,甚至可以用于摆设、花卉陈列,有些时候还可能需要被用来垫脚,但是日常经验告诉我们,椅子由于日积月累的频繁使用,很容易发生结构松动或者部件变形,如倚脚偏转等,此时,椅子的一只或者几只倚脚就会“悬空”架起,造成椅子放置不稳的情况出现,严重降低使用椅子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椅脚平衡装置,对悬空的倚脚进行高度调节,使得发生结构性损坏的倚脚得到补偿,平衡倚脚之间的高度,避免椅子摇晃引起安全问题,并同时实现不同损伤程度倚脚的修复。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椅脚平衡装置,其中,包括支撑柱、支撑板、伸缩部和用于将所述伸缩部限位的定位部,所述支撑柱为垂直所述支撑板的上下表面竖直向外延伸并矩形阵列分布的直条杆,所述伸缩部包括撑脚板,所述撑脚板为矩形面板,所述撑脚板通过弹簧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所述定位部包括在竖直方向上分别间隔排列的第一定位单板和第二定位单板,所述第一定位单板、所述第二定位单板为矩形直条平板,所述第一定位单板通过第一定位滑槽套接在位于同一侧的两根所述支撑柱上,所述第一定位滑槽为与所述第一定位单板的长度方向垂直延伸的空心直条通槽,所述第二定位单板通过第二定位滑槽套接在位于另一侧的两根所述支撑柱上,所述第二定位滑槽为与所述第一定位滑槽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空心直条通槽,所述支撑柱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定位部的柱侧边板,所述柱侧边板为自所述支撑柱侧面向外延伸的圆盘形薄板。

所述支撑柱可以分布在所述支撑板的四个顶角处,围成一个矩形中腔,所述柱侧边板防止所述第一定位单板和所述第二定位单板掉落,实现所述定位部的分布均匀,位于所述支撑部下部的所述支撑柱用于安放于地面上,当椅子某个或者某些倚脚“悬空”架起时,可以将该倚脚插进四个所述支撑柱之间,抵住所述撑脚板,所述撑脚板通过弹簧改变高度,当倚脚高度调整完成之后,将两侧的所述第一定位单板和所述第二定位单板向所述撑脚板一侧挤压,分别通过两侧的上、下两块所述第一定位单板和所述第二定位单板将所述撑脚板进行固定,即所述撑脚板通过下侧的所述第一定位单板和第二定位单板抵挡倚脚的下压,通过上侧的所述第一定位单板和第二定位单板避免倚脚松动引起所述撑脚板回弹,由于所述第二定位单板和所述第二定位单板在竖直方向上间隔排列,故如果所述撑脚板需要改变高度,就需要将两侧的所述第一定位单板和所述第二定位单板用手拨回原位,再调整高度后固定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第一定位单板还包括互扣板,所述互扣板包括延伸板和垂扣板,所述延伸板为自所述第一定位单板的末端向靠近所述第二定位单板一侧延伸的直板,所述垂扣板为垂直所述延伸板的末端向所述第二定位单板一侧延伸的直板,所述第一定位滑槽还包括垂移槽,所述垂移槽为垂直所述第一定位滑槽远离所述第二定位单板一侧的末端向所述延伸板一侧靠近延伸的空心直条通槽。

当将两侧的所述第一定位单板和所述第二定位单板靠近挤压后,由于偶尔的振动可能会导致某个定位单板平移,影响所述撑脚板的限位稳定,通过所述互扣板可以完成所述第一定位单板和所述第二定位单板之间的锁定,当对所述撑脚板限位稳定之后,将所述第一定位单板向所述垂移槽的延伸方向的反方向移动,使得所述支撑柱在到达所述垂移槽的末端时,所述垂扣板移动至所述第二定位单板的外侧,完成“扣住”所述第二定位单板的功能,这时,所述第二定位单板被所述垂扣板限位,所述互扣板只能通过所述支撑柱在所述垂移槽中的移动来解除对所述第二定位单板的锁定,实现了当所述支撑柱滑至所述垂移槽末端时,所述第一定位单板和所述第二定位单板的相对稳定,避免因意外振动引起所述撑脚板不稳定的现象发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撑脚板包括边斜部,所述边斜部为自所述撑脚板靠近所述第一定位单板和所述第二定位单板的两侧侧面上、下边缘向远离所述撑脚板一侧并相向延伸的倾斜平面。

由于所述撑脚板具备一定厚度,所述边斜部可以避免两侧的所述第一定位单板和所述第二定位单板挤压时撞击所述撑脚板厚度侧面的现象发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还包括滑面部,所述滑面部为自所述第一定位单板和所述第二定位单板靠近所述撑脚板一侧的侧面水平向外延伸的弧形凸起面。

所述滑面部可以减小与所述边斜部之间的滑动阻力,可以使得所述定位部平移更加顺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还包括用于增大所述撑脚板的上表面接触摩擦力的板陷部,所述板陷部由相互交错的板陷槽构成,所述板陷槽为自所述撑脚板的上表面向下凹陷的直条凹槽。

倚脚抵压在所述撑脚板上的时候,可能由于椅子突然的振动,倚脚会在所述撑脚板上发生滑动,这样会引起倚脚脱落,所述板陷部通过向下凹陷的形式增加了与倚脚接触面之间的滑动阻力,同时也不影响所述定位部的侧向滑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定位部还包括操作条,所述操作条包括回拉面和外弧面,所述回拉面为自靠近所述第一定位单板和所述第二定位单板的上、下表面外侧边缘处竖直向外延展的平面,所述外弧面为自所述第一定位单板和所述第二定位单板的上、下表面外侧边缘向所述回拉面的末端边缘延展的弧形面。

当所述撑脚板需要改变伸缩高度而要将所述第一定位单板和所述第二定位单板拨回初始位置时,可以将指甲扣于所述回拉面上,方便单个的定位单板复位,而由于所述定位部的外侧边缘时常会受到外界的磕碰,所述外弧面不单可以减缓部分撞击和受力,还可以提升向内挤压所述定位部时的手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所述定位部和所述伸缩部对悬空的倚脚进行高度调节,使得发生结构性损坏的倚脚得到补偿,平衡倚脚之间的高度,避免椅子摇晃引起安全问题。

2.所述第二定位单板被所述垂扣板限位,实现了所述第一定位单板和所述第二定位单板的相对稳定,避免因意外振动引起所述撑脚板不稳定的现象发生。

3.所述边斜部可以避免两侧的所述第一定位单板和所述第二定位单板挤压时撞击所述撑脚板厚度侧面的现象发生。

4.所述板陷部通过向下凹陷的形式增加了与倚脚接触面之间的滑动阻力,同时也不影响所述定位部的侧向滑动。

5.所述外弧面不单可以减缓部分撞击和受力,还可以提升向内挤压所述定位部时的手感。

附图说明

图1为倚脚平衡装置整体示意图。

图2为倚脚平衡装置俯视图。

图3为倚脚平衡装置后视图。

图中:1、支撑柱,11、柱侧边板,2、支撑板,3、定位部,31、第一定位单板,32、第二定位单板,311、第一定位滑槽,321、第二定位滑槽,33、互扣板,34、操作条,4、撑脚板,41、边斜部,42、板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为倚脚平衡装置整体示意图,一种椅脚平衡装置,其中,包括支撑柱1、支撑板2、伸缩部和用于将伸缩部限位的定位部3,支撑柱1为垂直支撑板2的上下表面竖直向外延伸并矩形阵列分布的直条杆,伸缩部包括撑脚板4,撑脚板4为矩形面板,撑脚板4通过弹簧连接于支撑板2的上表面,定位部3包括在竖直方向上分别间隔排列的第一定位单板31和第二定位单板32,第一定位单板31、第二定位单板32为矩形直条平板,第一定位单板31通过第一定位滑槽311套接在位于同一侧的两根支撑柱1上,第一定位滑槽311为与第一定位单板31的长度方向垂直延伸的空心直条通槽,第二定位单板32通过第二定位滑槽32套接在位于另一侧的两根支撑柱1上,第二定位滑槽32为与第一定位滑槽311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空心直条通槽,如图3所示,支撑柱1包括用于支撑定位部3的柱侧边板11,柱侧边板11为自支撑柱1侧面向外延伸的圆盘形薄板。支撑柱1可以分布在支撑板2的四个顶角处,围成一个矩形中腔,柱侧边板11防止第一定位单板31和第二定位单板32掉落,实现定位部3的分布均匀,位于支撑部下部的支撑柱1用于安放于地面上,当椅子某个或者某些倚脚“悬空”架起时,可以将该倚脚插进四个支撑柱1之间,抵住撑脚板4,撑脚板4通过弹簧改变高度,当倚脚高度调整完成之后,将两侧的第一定位单板31和第二定位单板32向撑脚板4一侧挤压,分别通过两侧的上、下两块第一定位单板31和第二定位单板32将撑脚板4进行固定,即撑脚板4通过下侧的第一定位单板31和第二定位单板32抵挡倚脚的下压,通过上侧的第一定位单板31和第二定位单板32避免倚脚松动引起撑脚板4回弹,由于第二定位单板32和第二定位单板32在竖直方向上间隔排列,故如果撑脚板4需要改变高度,就需要将两侧的第一定位单板31和第二定位单板32用手拨回原位,再调整高度后固定高度。如图2所示,第一定位单板31还包括互扣板33,互扣板33包括延伸板和垂扣板,延伸板为自第一定位单板31的末端向靠近第二定位单板32一侧延伸的直板,垂扣板为垂直延伸板的末端向第二定位单板32一侧延伸的直板,第一定位滑槽311还包括垂移槽,垂移槽为垂直第一定位滑槽311远离第二定位单板32一侧的末端向延伸板一侧靠近延伸的空心直条通槽。当将两侧的第一定位单板31和第二定位单板32靠近挤压后,由于偶尔的振动可能会导致某个定位单板平移,影响撑脚板4的限位稳定,通过互扣板33可以完成第一定位单板31和第二定位单板32之间的锁定,当对撑脚板4限位稳定之后,将第一定位单板31向垂移槽的延伸方向的反方向移动,使得支撑柱1在到达垂移槽的末端时,垂扣板移动至第二定位单板32的外侧,完成“扣住”第二定位单板32的功能,这时,第二定位单板32被垂扣板限位,互扣板33只能通过支撑柱1在垂移槽中的移动来解除对第二定位单板32的锁定,实现了当支撑柱1滑至垂移槽末端时,第一定位单板31和第二定位单板32的相对稳定,避免因意外振动引起撑脚板4不稳定的现象发生。如图3所示,撑脚板4包括边斜部41,边斜部41为自撑脚板4靠近第一定位单板31和第二定位单板32的两侧侧面上、下边缘向远离撑脚板4一侧并相向延伸的倾斜平面。由于撑脚板4具备一定厚度,边斜部41可以避免两侧的第一定位单板31和第二定位单板32挤压时撞击撑脚板4厚度侧面的现象发生。还包括滑面部,滑面部为自第一定位单板31和第二定位单板32靠近撑脚板4一侧的侧面水平向外延伸的弧形凸起面。滑面部可以减小与边斜部41之间的滑动阻力,可以使得定位部3平移更加顺畅。如图1所示,还包括用于增大撑脚板4的上表面接触摩擦力的板陷部42,板陷部42由相互交错的板陷槽构成,板陷槽为自撑脚板4的上表面向下凹陷的直条凹槽。倚脚抵压在撑脚板4上的时候,可能由于椅子突然的振动,倚脚会在撑脚板4上发生滑动,这样会引起倚脚脱落,板陷部42通过向下凹陷的形式增加了与倚脚接触面之间的滑动阻力,同时也不影响定位部3的侧向滑动。定位部3还包括操作条34,操作条34包括回拉面和外弧面,回拉面为自靠近第一定位单板31和第二定位单板32的上、下表面外侧边缘处竖直向外延展的平面,外弧面为自第一定位单板31和第二定位单板32的上、下表面外侧边缘向回拉面的末端边缘延展的弧形面。当撑脚板4需要改变伸缩高度而要将第一定位单板31和第二定位单板32拨回初始位置时,可以将指甲扣于回拉面上,方便单个的定位单板复位,而由于定位部3的外侧边缘时常会受到外界的磕碰,外弧面不单可以减缓部分撞击和受力,还可以提升向内挤压定位部3时的手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