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交叉感染的筷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2315发布日期:2019-04-16 22:45阅读:9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交叉感染的筷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卫生餐具,特别是一种防止交叉感染的筷子。



背景技术:

筷子是中国传统的餐具,中国家庭习惯于全部家庭成员混用若干双筷子,在餐馆、食堂等场所,筷子一般也仅仅是经过简单清洗即投入下一次使用。这为部分经消化道传播疾病的播散提供了可乘之机。例如胃病患者中,每10人就有6人是幽门螺旋杆菌携带者,而混用筷子即是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传统的一次性筷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交叉感染的问题,但是使用消耗的材料多造成的浪费大,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因此,亟需一种相对环保,且可以防止交叉感染的筷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防止交叉感染的筷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防止交叉感染的筷子,包括容置组件和筷前端组件;

筷前端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替换节;

容置组件上形成容置空间,容置空间通过开口与外界相通;

替换节能够置于容置空间中或与开口可拆卸相连。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交叉感染的筷子,在使用一次后,更换一个替换节即可,方便卫生,也不会造成较大的浪费。同时,容置组件上设置能够用于容纳替换节的容纳腔,使携带和使用更加方便。其针对目前中国家庭筷子混用的实际情况而设计,能够避免交叉感染,阻止部分经消化道传播疾病的播散,可以适应医院、家庭、餐馆等场所的需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替换节包括连接部,替换节之间通过连接部相连。

替换节与替换节之间相连,能够使替换接在使用过程中更稳定,容置空间内的替换节发生晃动,影响使用者的操作舒适程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替换节上还包括使用部,使用部与连接部相连,使用部与开口适配;

连接部上设有与使用部适配的凹槽。

使用部一端连接部相连,另一端通过开口伸出容置空间外,便于使用者的使用。对于相邻的两个替换节,将其中一个替换节的使用部置于另一个替换节的连接部上的凹槽中,实现两个替换节的相连,这种连接方式能够极大地节省空间,使容置空间中能够装下较多的替换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容置组件包括套筒和夹持件;

套筒上形成容置空间,夹持件能够置于容置空间中;

夹持件用于夹持筷前端组件。

在容置组件中设置夹持件,有利于容置空间中的替换节保持进一步的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夹持件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相对设置,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相连;

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中形成夹持空间,开口设于夹持件上,夹持空间通过开口与外界相通,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在外力作用下能够相互远离以使夹持空间增大。

通过上述的结构设计,在使用时,使用者使夹持空间略微增大,即可实现夹持力的解除。这种更换方式简单快捷,不需要借助工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抵接件,抵接件包括抵接部和配合部;

配合部与夹持件可滑动地相连,配合部用于设于夹持空间中并与筷前端组件抵接。

在替换节的逐渐消耗过程中,替换节的总长度会逐渐变小,且小于夹持空间的长度,因此,在容置组件中设置用于抵接替换节的抵接件,使替换接之间能够保持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第一夹持部的边缘设有锯齿,第二夹持部的边缘设有锯齿,第一夹持部上的锯齿与第二夹持部上的锯齿相对设置并形成卡合部,配合部与卡合部适配。

卡合部用于卡接抵接件,使抵接件的位置能够保持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套筒与夹持件通过螺纹相连。

套筒与夹持件通过螺纹相连,在连接时能够保持稳定,在需要更换替换节时,能够便于拆卸。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交叉感染的筷子,在使用一次后,更换一个替换节即可,方便卫生,也不会造成较大的浪费。同时,容置组件上设置能够用于容纳替换节的容纳腔,使携带和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交叉感染的筷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交叉感染的筷子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抵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筷前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替换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防止交叉感染的筷子;12-容置组件;14-筷前端组件;122-套筒;124-夹持件;126-抵接件;1222-容置空间;1242-第一夹持部;1244-第二夹持部;1246-夹持空间;1248-开口;1262-抵接部;1264-配合部;142-替换节;1424-连接部;1422-使用部;1426-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交叉感染的筷子1。这种防止交叉感染的筷子1包括容置组件12和筷前端组件14。筷前端组件14包括替换节142。容置组件12一端开口1248,容置组件12上形成容置空间1222,容置空间1222通过开口1248与外界相连。

筷前端组件14置于容置空间1222中。替换节142可以与开口1248可拆卸地配合相连。

容置组件12包括套筒122、夹持件124和抵接件126。套筒122套设于夹持件124外侧。

进一步的,夹持件124两端贯通,夹持件124上形成夹持空间1246,开口1248设于夹持件124上,夹持空间1246的一端通过开口1248与外界连通。具体的,夹持件124包括第一夹持部1242和第二夹持部1244,第一夹持部1242和第二夹持部1244相对设置以围成夹持空间1246。

抵接件126与夹持件124可滑动地相连,抵接件126用于抵接置于夹持空间1246中的筷前端组件14,避免筷前端组件14在夹持空间1246中发生晃动。

具体的,第一夹持部1242的边缘和第二夹持部1244的边缘上均设有锯齿。第一夹持部12421242124上的锯齿与第二夹持部12441244124上的锯齿相对设置并形成卡合部。抵接件126包括抵接部1262和配合部1264,抵接部1262与筷前端组件14抵接,配合部1264与卡合部适配。

正常状态下,第一夹持部1242和第二夹持部1244夹持抵接件126,使抵接件126相对于第一夹持部1242和第二夹持部1244静止;受到外力作用时,第一夹持部1242和第二夹持部1244能够略微地互相远离,使得夹持空间1246和卡合部增大,进而使配合部1264能够相对第一夹持部1242和第二夹持部1244滑动。

套筒122可套设于夹持件124外,使第一夹持部1242和第二夹持部1244的相对位置固定,从而便于使用。

具体的,套筒122和夹持件124之间可采用螺纹配合。

筷前端组件14包括多个替换节142。替换节142包括使用部1422和连接部1424。使用部1422与容置组件12上的开口1248可拆卸地相连,在使用中,使用部1422伸出开口1248。连接部1424上形成尺寸与使用部1422匹配的凹槽1426,使得多个替换节142连接到一起时,后一个替换节142上的使用部1422能够置于前一个替换节142的连接部1424所形成的凹槽1426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交叉感染的筷子1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时,筷前端组件14中的多个替换节142依次相连,筷前端组件14置于夹持件124中。其中一个替换节142的使用部1422通过开口1248伸出夹持件124。第一夹持部1242和第二夹持部1244夹持其余的替换节142。距离开口1248最远的替换节142由抵接件126抵接,使得筷前端组件14不会在夹持空间1246中发生晃动。套筒122套设于夹持件124外,使第一夹持部1242和第二夹持部1244的相对位置固定。

当使用一次之后,取下使用过的替换节142,使下一个替换节142的使用部1422伸出开口1248并与开口1248相连;然后取下套筒122,使第一夹持部1242和第二夹持部1244略微相互远离,调整抵接件126的位置,使抵接件126与距离开口1248最远的抵接件126抵接;最后重新将套筒122套在夹持件124外侧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交叉感染的筷子1的有益效果在于:替换节142为一次性使用,用后即弃,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替换节142的体积小,每一次使用消耗的材料少造成的浪费小,因此,这种筷子对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更高;

筷前端组件14中设置多个替换节142,使用更为方便;

夹持件124与套筒122之间采用纯机械结构,配合可靠,确保夹持空间1246内的替换节142不会发生晃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