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藏式榻榻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00975发布日期:2018-07-24 20:06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夹具,具体涉及一种隐藏式榻榻米。



背景技术:

榻榻米为日语音译,上古时期其生活方式称之为席居制、筵席制。榻榻米起源于中国,但榻榻米起源时间无可考证。迹象表明,尧舜以下皆是以席居(榻榻米)为主要生活方式。随时代变迁,席居也由筵(竹制)上铺席变化成日本现今的榻榻米,由日本传承发扬;现代榻榻米多为蔺草编织而成,一年四季都铺在地上供人坐或卧的一种家具。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榻榻米又出现在很多城市家庭中,一般家庭的榻榻米大部分被设计在房间阳台、书房或者大厅的地面,通常情况下,榻榻米上都摆放有桌子。当不需使用桌子时,需将桌子从榻榻米上搬离,且需额外的空间来储存桌子,导致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隐藏式榻榻米,在不需使用时可直接将桌子隐藏在底板中,在需使用时直接拉起即可,方便存放和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隐藏式榻榻米,包括底板和桌子,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容纳腔,所述桌子包括桌板和用于支撑桌板的桌脚,所述桌脚设有四个且分别位于桌板四角,所述桌脚转动连接于桌板,所述桌脚转动连接于容纳腔内壁;当所述桌脚沿竖直方向设置时,所述桌脚抵接于桌板;当所述桌脚沿水平方向设置时,所述桌脚上端面抵接于桌板下端面,所述桌脚和桌板均嵌设于容纳腔内,且所述桌板上端面与底板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日常情况下,桌脚平行于桌板,桌脚和桌板均嵌设于容纳腔内,可使人自由的坐在底板上,充分利用空间。当需使用桌子时,直接将桌子从容纳腔内转出,然后使桌脚抵接于桌板即可,从而使使用更方便。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桌脚包括转动连接于桌板的第一杆和转动连接于容纳腔的第二杆,所述第一杆朝向桌板中心一侧铰接于第二杆朝向桌板中心一侧;当所述第一杆和第二杆沿竖直方向设置时,所述第一杆两端分别抵接于桌板和第二杆;当所述第一杆和第二杆沿水平方向设置时,所述第一杆上下两侧侧面分别抵接于桌板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第二杆和桌板均嵌设于容纳腔内,且所述桌板外壁抵接于容纳腔内壁,所述桌板上端面与底板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桌板嵌设于容纳腔内时,桌脚被折叠,第一杆和第二杆呈相互抵接的状态。从而使桌脚嵌入容纳腔内时的长度更短,进而减小了所需开设的容纳腔大小,使桌板四周侧壁可抵接于容纳腔内。即当桌子嵌入底板内后,从外面无法看出容纳腔和桌子,提高了美观度。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容纳腔侧壁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转动槽,所述第二杆下端穿设固定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嵌入转动槽内且转动连接于转动槽,所述转动槽侧壁上端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转动轴侧壁设有弹簧跳豆;当所述第一杆和第二杆沿竖直方向设置时,所述弹簧跳豆嵌设于第一限位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即桌子离开容纳腔时,弹簧跳豆嵌设在第一限位槽内。此时第一限位槽对弹簧跳豆有一个限位力,进而使桌子可更稳定的保持立在底板上的状态。使人们可更稳定的使用桌子。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容纳腔底内设有用于推动桌板竖直向上运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于容纳腔底面的推动件、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于底板的驱动件、用于将驱动件沿竖直向下的运动力转化为对推动件竖直向上推力的中间杆,所述推动件抵接于桌板下端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需使用桌子,此时可通过驱动机构推动桌板向上运动,从而使桌板凸出底板外,进而让使用者可更方便的拉起桌子,方便了桌子的使用。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间杆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位于底板内,所述中间杆沿水平方向滑动连接于底板,所述中间杆两端均向上倾斜设置形成第二导向面和第三导向面,所述推动件朝向中间杆一端呈倾斜设置形成抵接于第二导向面的第一导向面,所述驱动件朝向中间杆一端呈倾斜设置形成抵接于第三导向面的第四导向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导向面和第四导向面可将驱动件沿竖直方向的运动力,转化为中间杆沿水平方向的运动力。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可将中间杆沿水平方向想运动力转化为推动件沿竖直方向运动力,进而驱动推动件朝向桌板运动,推动桌板向上运动,离开容纳腔。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内设有空腔,所述中间杆转动连接于空腔内壁,所述驱动件和推动件下端均穿入空腔内,所述驱动件和推动件两端分别抵接于中间杆上端面,所述驱动件和中间杆与空腔转动点的距离大于推动件和中间杆与空腔转动点的距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驱动件沿竖直向下运动时,中间杆可将驱动件对其向下的推力,转化为对推动件向上的推力,从而推动桌板向上运动,离开容纳腔。且中间杆可起到放大力的作用,使人可更轻松的按压驱动件,来驱动推动件顶起桌板。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件上端面与底板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减小了误操作导致驱动件被按下,桌板离开容纳腔的情况发生。进而使人们可更稳定的休息在底板上。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用于嵌设驱动件的滑槽,所述滑槽侧壁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滑动嵌设有凸块,所述凸块固定连接于驱动件,所述凸块和凹槽端壁之间设有复位弹簧;当所述复位弹簧呈自然状态时,所述驱动件上端面与底板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复位弹簧可使驱动件更与底板连接,确保驱动机构可起到驱动桌板向上运动的作用。同时也在驱动机构将桌板推离容纳腔后,驱动件可复位到与底板位于同一平面的状态,使驱动件具有更好的隐藏性。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动件为刚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桌板上升过程中,推动件一直稳定抵接于桌板下端面,使桌板可被推动件稳定推离容纳腔。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动件包括刚性部和位于刚性部上方的弹性部,所述转动槽侧壁下端开设有第二限位槽;当所述桌脚和桌板嵌设于容纳腔内时,所述弹簧跳豆嵌设于第二限位槽内,所述弹性部呈压缩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桌板嵌在容纳腔内时,弹性部呈压缩设置,此时通过驱动件和中间杆继续推动推动件,当弹性部对桌板的推力的大于第二限位槽对弹簧跳豆的限位力时,桌板离开容纳腔。由于弹性部自己就带有部分弹性势能,故需通过驱动件对推动件施加的力较小,可更轻松的通过推动件将桌板从容纳腔内推离。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在不使用桌子时,可将桌子隐藏在底板内,节约了空间;在需实用桌子时直接将其从底板内拉出,展开即可,让使用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桌子隐藏到底板内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桌子隐藏到底板内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为实施例二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二中底板的剖视图;

图8为图7中b处的放大图;

图9为图6中c处的放大图;

图10实施例三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三中底板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1中d处的放大图;

图13实施例四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底板;2、桌子;3、容纳腔;4、桌板;5、桌脚;6、第一杆;7、第二杆;8、转动槽;9、转动轴;10、第一限位槽;11、弹簧跳豆;12、驱动机构;13、推动件;14、驱动件;15、中间杆;16、第一导向面;17、第二导向面;18、第三导向面;19、第四导向面;20、滑槽;21、凹槽;22、凸块;23、复位弹簧;24、刚性部;25、弹性部;26、第二限位槽;27、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隐藏式榻榻米,包括底板1和桌子2,底板1上开设有容纳腔3。桌子2包括桌板4和用于支撑桌板4的桌脚5,桌脚5设有四个且分别位于桌板4四角。如图2所示,桌脚5包括第一杆6和第二杆7,第一杆6一端转动连接于桌板4下端面,且另一端铰接于第二杆7。第二杆7远离第一杆6一端转动连接于于容纳腔3内壁。

如图3所示,平时不需使用桌子2时,第一杆6和第二杆7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一杆6上下两侧侧面分别抵接于桌板4和第二杆7,第一杆6、第二杆7和桌板4均嵌设于容纳腔3内。桌板4外壁抵接于容纳腔3内壁,桌板4上端面与底板1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即使桌子2整个隐藏起来,不会占用空间和影响美观。

如图2所示,当需使用桌子2时,向上拉起桌板4,此时第一杆6和第二杆7转动,直至第一杆6和第二杆7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杆6两端分别抵接于桌板4和第二杆7,进而使桌子2保持稳定位于底板1上方的状态。使桌子2可更稳定使用。

实施例二:

如图5和图6所示,实施例二和实施一的区别在于,容纳腔3侧壁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转动槽8。如图5所示,第二杆7下端穿设固定有转动轴9,转动轴9嵌入转动槽8内且转动连接于转动槽8。如图7和图8所示,转动槽8侧壁上端开设有第一限位槽10。转动轴9侧壁设有弹簧跳豆11。当第一杆6和第二杆7沿竖直方向设置,即桌子2稳定安装在底板1上方时,弹簧跳豆11嵌设于第一限位槽10内。

如图6所示,容纳腔3底内设有用于推动桌板4竖直向上运动的驱动机构12,驱动机构12包括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于容纳腔3底面的推动件13、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于底板1的驱动件14、中间杆15。中间杆15可将驱动件14沿竖直向下的运动力转化为对推动件13竖直向上推力。推动件13为刚性件且推动件13上端抵接于桌板4下端面。

如图6所示,推动件13下端朝向中间杆15呈倾斜设置形成第一导向面16。中间杆15朝向推动件13一端向上呈倾斜设置形成第二导向面17,第二导向面17抵接于第一导向面16。中间杆15朝向驱动件14一端向上呈倾斜设置形成第三导向面18。驱动件14下端朝向中间杆15呈倾斜设置形成第四导向面19,第四导向面19抵接于第三导向面18。

第三导向面18和第四导向面19可将驱动件14沿竖直方向的运动力,转化为中间杆15沿水平方向的运动力。第一导向面16和第二导向面17可将中间杆15沿水平方向想运动力转化为推动件13沿竖直方向运动力,进而驱动推动件13朝向桌板4运动,推动桌板4向上运动,离开容纳腔3。

如图9所示,为了使驱动件14更好的隐藏在底板1上,底板1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用于嵌设驱动件14的滑槽20,滑槽20侧壁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凹槽21。凹槽21内滑动嵌设有凸块22,凸块22固定连接于驱动件14。凸块22和凹槽21端壁之间设有复位弹簧23。当复位弹簧23呈自然状态时,驱动件14上端面与底板1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当需使用桌子2时,可向下按压驱动件14,在中间杆15的换向下,使推动件13向上推动桌板4,从而将桌板4顶离容纳腔3。然后再向上拉起桌板4,此时第一杆6和第二杆7转动,直至第一杆6和第二杆7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杆6两端分别抵接于桌板4和第二杆7,进而使桌子2保持稳定位于底板1上方的状态。使桌子2可更稳定使用。

此处向上拉桌板4时,桌板4已经离开容纳腔3,故可更方便的对桌板4施力,可方便的将桌子2从容纳腔3内拉出。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和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如图10所示,推动件13包括刚性部24和位于刚性部24上方的弹性部25,弹性部25固定连接于刚性部24,弹性部25可由橡胶块或弹簧构成。如图11和12所示,转动槽8侧壁下端开设有第二限位槽26。当第一杆6和第二杆7沿水平方向设置,即桌子2隐藏于底板1内时,弹簧跳豆11嵌设于第二限位槽26内,弹性件抵紧桌板4且呈压缩状态。

当需使用桌子2时,可向下按压驱动件14,在中间杆15的换向下,推动推动件13上的弹性部25压缩。当弹性部25对桌板4的推力的大于第二限位槽26对弹簧跳豆11的限位力时,桌板4离开容纳腔3。由于弹性部25自己就带有部分弹性势能,故需通过驱动件14对推动件13施加的力较小,可更轻松的通过推动件13将桌板4从容纳腔3内推离。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和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如图13所示,底板1内设有空腔27,中间杆15转动连接于空腔27内壁,驱动件14和推动件13下端均穿入空腔27内,驱动件14和推动件13两端分别抵接于中间杆15上端面。驱动件14和中间杆15与空腔27转动点的距离大于推动件13和中间杆15与空腔27转动点的距离。

当驱动驱动件14沿竖直向下运动时,中间杆15转动,可将驱动件14对其向下的推力,转化为对推动件13向上的推力,从而推动桌板4向上运动,离开容纳腔3。且中间杆15可起到放大力的作用,使人可更轻松的按压驱动件14,来驱动推动件13顶起桌板4,使桌板4顶离空腔27。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