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支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5622发布日期:2018-10-16 20:01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腰椎支撑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腰椎支撑机构。



背景技术:

趴睡是很多学生族、上班族休息最为简单的休息方式,趴睡不仅不占用休息空间,而且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疲劳;然而,实际趴睡时,受限于睡姿的问题,一般都是坐在椅子上,并且双臂伏在桌面上,头部枕在蜷缩的双臂上,这样很容易造成手臂位置血液流通不畅,导致手臂发麻,而且头部枕在手臂上,很容易造成呼吸的局部空气污浊,更有甚者,导致呼吸不畅,在实际趴睡体验过程中,由于睡姿的问题,导致腰椎始终处在弯曲凸伸的姿态,很容易造成腰部及腰椎酸痛,因此趴睡的睡眠质量很难保证,并且长期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腰椎支撑机构,能够有效提高趴睡的舒适度,减少趴睡对睡眠质量及身体健康产生的影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腰椎支撑机构,包括托板,所述托板的上板面设置有头枕,所述头枕上设置有透风凹槽与托板上的透气孔同芯,所述托板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托板的板面高度可调,所述托板上还设置有腰椎支撑软板,所述腰椎支撑软板通过连接机构与托板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包括铰接设置在托板下板面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下端铰接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两端的铰接轴水平且与与托板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二连接杆的杆端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腰椎支撑软板设置在连接杆的杆端。

本发明还存在以下特征:

所述第二连接杆上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沿着第二连接杆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滑动槽内滑动设置有调整滑块,所述调整滑块上设置有支板,所述第二连接杆与第一连接杆的铰接端设置有调节支板,所述调节支板上设置有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与第二连接杆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支板上设置有滑孔,所述滑孔与第二滑杆同芯,所述滑孔的孔径大于第二滑杆的杆径,所述第二滑杆上滑动设置有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二滑杆上套设有第二支撑弹簧,所述第二支撑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限位环及调节支板连接,所述滑块还与撑杆的一端铰接,所述撑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铰接,所述撑杆的两端铰接轴水平且与托板的长度方向平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的技术效果为:用户实际使用时,将头部枕在托板的头枕上,并且使得面部的鼻孔及嘴部显露在透风凹槽内,从而避免由于呼吸造成的局部空气污浊,并且上述的托板的高度可调,从而可实现对用户趴睡姿态的调整,上述的托板上还设置有腰椎支撑软板,并且述腰椎支撑软板通过连接机构与托板连接,从而实现对用户腰椎的支撑,避免腰椎处在无撑托的情况下导致的腰椎酸痛,因此该趴睡装置可显著提高用户趴睡使用的舒适度,减少趴睡对睡眠质量及身体健康产生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趴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趴睡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趴睡装置中的扁管与托板的安装结构以及托板与支撑板之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趴睡装置中的托板与支撑板之间的高度调节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趴睡装置中的扁管与托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趴睡装置中的腹部支撑软板与托板之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是腰椎支撑软板、连接机构与托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8,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发明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下面结合整个趴睡装置,对本发明的腰椎支撑机构作详细的说明:

下面详尽说明该趴睡装置的具体特征:

趴睡装置,包括托板10,所述托板10的上板面设置有头枕20,所述头枕20上设置有透风凹槽21与托板10上的透气孔11同芯,所述托板10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板30,所述支撑板30的下端与托板10的下板面构成手掌及手臂的容纳空间,所述托板10的板面高度可调,所述托板10上还设置有腰椎支撑软板40,所述腰椎支撑软板40通过连接机构与托板10连接;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将该趴睡装置放置在平台或者桌面上,并且使得腰椎支撑软板40抵靠在用户的腰椎位置,用户的手臂及手掌导入支撑板30与托板10之间的容纳空间内,用户直接将头部压设在头枕20上,使得用户的脸部的嘴及鼻显露在上述的透风凹槽21内,从而确保用户的正常呼吸,并且提高用户的呼吸质量;

上述的头枕20的透风凹槽21的槽型及尺寸应当与一般体型的用户的头部轮廓及尺寸吻合,从而确保头枕20能够有效实现对用户头部的托撑;

由于每个人的睡姿舒适位置不同,具体就是头部枕在头枕20的高度位置不同,因此,为方便实现对不同用户的头枕20高度需求,可通过调节支撑板30与托板10之间的间距,即可适应不同用户对头枕20高度的需求;

由于头部与头枕20的结合位置关乎着腰椎的位置,也就是当头枕20的高度升高时,腰椎的位置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升高,因此上述的腰椎支撑软板40通过连接机构与托板10连接,上述的托板10抬高时,上述的腰椎支撑软板40也随着升高,从而以确保腰椎支撑软板40能够与用户的腰椎部位抵靠,进而可显著减少由于长时间弯曲导致的腰椎酸痛的问题;

因此该趴睡装置可显著提高用户趴睡使用的舒适度,减少趴睡对睡眠质量及身体健康产生的影响。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30上还设置有腹部托板50,所述腹部托板50的上端与支撑板30的一侧铰接,所述支撑板30的铰接轴水平且与托板10的长度方向平行;

上述的支撑板30铰接设置的腹部托板50,该腹部托板50能够是实现对用户腹部的托撑,腹部托板50上可设置软性海绵垫502,从而可提高舒适度,该腹部托板50实现对用户的托撑,配合腰椎支撑软板40,能够有效确保对用户的腰腹部的限定,进而可限定用户趴睡睡姿,避免由于用户的腰腹部没有支撑的情况下出现的腰腹部酸痛的问题,有利于用户长期使用该趴睡装置,减少由于长期使用趴枕造成用户的健康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腹部托板50的两侧还设置有腰部支撑软板60;

上述的腰部支撑软板60位于腹部托板50的两侧布置,用户在实际使用时,腰部支撑软板60能够针对用户的腰部作有效的托撑,从而进一步提高该趴睡装置使用的舒适度,所述腰部支撑软板60上设置气垫61。

为提高支撑板30对托板10支撑的稳定性,所述支撑板30呈条板状结构,所述支撑板30的上板面与托板10的下板面之间设置有高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托板10与支撑板30之间的距离;

通过调节高度调节机构,能够有效实现对托板10与支撑板30之间间距的调整,调整托板10的高度至合适的位置;

上述用户在实际趴睡的过程中,用户可能因为头枕20的高度问题,需要随时对头枕20高度位置的调整,因此用户可随时调整高度调节机构,以实现随时对托板10高度的调整。

进一步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撑板30的上板面与托板10的下板面之间的连杆单元,所述连杆单元包括铰接设置在托板10下板面的两个第一连杆71,所述两个第一连杆71的杆端分别铰接设置有第二连杆72,所述第二连杆72的杆端分别与支撑板30铰接,所述两个第一、第二连杆71、72构成菱形结构,所述两个第一、第二连杆71、72的杆端铰接轴均水平布置且长度方向与托板10的长度方向垂直,两组第一、第二连杆71、72的铰接连接端分别与高度调节锁紧单元连接;

上述的高度调节机构包括两个第一、第二连杆71、72构成的菱形四连杆机构,并且菱形四连杆机构的上下端分别与托板10的下板面及支撑板30的上板面铰接,从而可通过高度调节锁紧单元调整菱形四连杆机构中的第一、第二连杆71、72的铰接连接位置的高度,进而能够有效实现对第一、第二连杆71、72之间夹角的调整,以实现对托板10与支撑板30之间间距的调整,以适应用户的不同头枕20高度的需求;

当支撑板30高度调整至合适的高度后,上述的高度调节锁紧单元启动,从而将菱形四连杆机构进行锁紧,以实现对托板10不同高度位置的锁定。

优选地,结合图4所示,所述高度调节锁紧单元包括设置在托板10下板面的滑块73,所述滑块73的长度方向与托板10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滑块73上设置有条形滑孔731,所述条形滑孔731的截面为矩形,所述条形滑孔731沿着滑块73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滑块73的下板面设置有条形开口732,所述条形滑孔731内设置有调节滑块74,所述调节滑块74的截面呈“工”字形,所述调节滑块74一侧的第一翼板741位于条形滑孔731内,调节滑块74的腹板742凸伸出条形开口732,所述调节滑块74另一侧的第二翼板743外板面与支撑连杆75的一端铰接,所述支撑连杆75的另一端与第一、第二连杆71、72的铰接连接端阻尼铰接,所述支撑连杆75的两端铰接轴与第一、第二连杆71、72的铰接平行,所述条形开口732所在的滑块73的下板面设置有第一齿面733,所述调节滑块74另一侧的第二翼板743与滑块73下板面的相对面设置有第二齿面744,所述调节滑块74一侧的第一翼板741与条形开口732所在的条形滑孔731孔壁间距设置,所述第一齿面733与第二齿面744啮合或分离;

上述的高度调节锁紧单元实施对托板10的高度调节及锁紧的原理如下:

通过手动抬起托板10,托板10在抬起的过程中,由于所述调节滑块74一侧的第一翼板741与条形开口732所在的条形滑孔731孔壁间距设置,因此上述的调节滑块74能够沿着条形滑孔731滑动,并且朝向条形滑孔731的低端滑动,调节滑块74向低端滑动的过程中,上述的菱形四连杆机构中的第一、第二连杆71、72的夹角增大,因此托板10的高度增高,当托板10的高度合适后,上述的托板10下降并且使得支撑连杆75杆端的调节滑块74的第二齿面744与条形开口732所在的滑块73的下板面设置的第一齿面733啮合,进而可实现对支撑连杆75一端的限位锁定,以实现对上述的菱形四连杆机构中的第一、第二连杆71、72铰接轴位置的锁定,从而实现对上述的托板10的锁定;

上述的高度调节锁紧单元在实际使用时的便捷度极高,只需要通过手抬托板10的方式即可,当需要对托板10的锁定时,只需要手松开托板10即可,上述的托板1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使得滑块73的下板面设置的第一齿面733与调节滑块74的第二齿面744啮合,从而实现锁定,在实际对托板10的高度调节极为方便;

上述的支撑连杆75的另一端与第一、第二连杆71、72的铰接连接端阻尼铰接,从而确保支撑连杆75杆端的调节滑块74的位置,该阻尼铰接的实现可选用市场上成熟的阻尼衬套实现,进而避免支撑连杆75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快速的随意转动,从而确保滑块73的下板面的第一齿面733与调节滑块74的第二齿面744啮合,以确保对托板10位置的锁止;

当该趴睡装置不使用时,头部脱离托板10上板面的头枕20,轻轻触碰上述的托板10,上述的支撑连杆75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转动,进而使得托板10下降至最低位,从而实现对托板10高度的复位;

上述的条形滑孔731的两端设置限位,避免调节滑块74从条形滑孔731的一端脱离。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30位于托板10的下方设置有两组,所述支撑板30的长度方向与托板10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连杆单元位于支撑板30与托板10之间间隔设置多组,所述高度调节锁紧单元与托板10两侧的连杆单元连接;

结合图2所示,上述的连杆单元位于支撑板30与托板10之间间隔设置多组,从而可提高对托板10的支撑牢靠度,并且上述的高度调节锁紧单元与托板10两侧的连杆单元连接,从而可将上述的多组连杆单元中的第一、第二连杆71、72视为一组连杆单元,方便整个高度调节锁紧单元的布置。

为实现对用户手掌及手臂的存放,所述两组支撑板30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手掌的扁管80,所述扁管80的一端管口大、一端管口小布置,所述扁管80的管腔内壁设置有软垫;

上述的扁管80的一端管口大、一端管口小布置,方便用户的手掌伸入上述的扁管80内。

结合图1所示,由于桌面或者支撑台面的硬度较高,为减少用户肘部的疼痛感,所述扁管80的下管壁设置有肘部支撑软板90;

上述的肘部支撑软板90上设置有软垫93,用户在趴睡过程中,使得肘部支撑软板90放置在肘部支撑软板90的软垫93上,从而实现对用户肘部的支撑,减少趴睡造成的用户肘部的不适感。

结合图3和图5所示,为实现对扁管80的收纳,所述扁管80的上管壁与第一折叠连杆81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折叠连杆81的另一端与托板10的下板面铰接,所述第一折叠连杆81的两端铰接轴水平且与托板10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托板10的下板面设置有第一收纳弹性板82,所述第一收纳弹性板82位于扁管80的两侧分布,所述第一收纳弹性板82与扁管80的下管壁抵靠或分离;

上述的扁管80与托板10的下板面之间通过第一折叠连杆81铰接连接,当需要趴睡时,通过转动扁管80绕第一折叠连杆81转动,从而使得扁管80处在合适的位置,方便用户的手掌伸入扁管80内;

结合图5所示,上述的第一收纳弹性板82位于扁管80的两侧分布,当对该趴睡装置收纳时,通过扁管80绕第一折叠连杆81转动,使得扁管80靠近托板10的下板面,从而使得第一收纳弹性板82与扁管80的下管壁抵靠,进而实现对扁管80的固定,上述的第一收纳弹性板82可选用弹性金属薄板,当扁管80靠近第一收纳弹性板82时,克服第一收纳弹性板82,从而使得第一收纳弹性板82变形,进而使得第一收纳弹性板82与扁管80的下管壁抵靠,从而实现对扁管80的固定收纳。

所述肘部支撑软板90的一端与第二折叠连杆91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折叠连杆91的另一端与扁管80的下管壁铰接,所述第二折叠连杆91的两端铰接轴水平且与托板10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扁管80的下管壁设置有第二收纳弹性板92,所述第一收纳弹性板92位于肘部支撑软板90的两侧分布,所述第二收纳弹性板92与肘部支撑软板90的上板面抵靠或分离;

上述的肘部支撑软板90的一端与第二折叠连杆91的一端铰接,从而可方便实现对肘部支撑软板90的收纳,在使用时,使得肘部支撑软板90的下板面贴靠在桌面上,从而实现对肘部的软性承托;当不用时,将第二折叠连杆91及肘部支撑软板90转动至扁管80的下管壁位置处,从而实现肘部支撑软板90的收纳固定,减少肘部支撑软板90的占用空间。

在实际使用时,所述托板10的边缘设置有翻边12,所述支撑板30的下板面高度高于或低于翻边12的端面高度;

当无需对托板10高度调整时,上述的翻边12贴靠在桌面上,这样就无需对托板10的高度进行调整,当需要调整托板10的上板面高度时,支撑板30的下板面高度低于翻边12的端面高度,从而将托板10支撑起来。

结合图6和图7所示,所述支撑板30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条板51,所述连接条板51的长度方向与支撑板30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连接条板51的一侧与支撑板30的一侧铰接,所述连接条板51的铰接轴水平且与支撑板30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连接条板51的另一侧与弹性板52的一侧连接,所述弹性板52的截面呈弧形且长度方向与连接条板51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弹性板52的另一侧与连接支架板53的一侧连接,所述连接支架板53的另一侧与腹部托板50的上端铰接,所述腹部托板50的铰接轴水平且与连接支架板53的长度方向平行;

所述连接支架板53与腹部托板50的连接端设置有开口531,所述腹部托板50上端设置有铰接爪501凸伸至开口531内,所述开口531的下方设置有限位条532,所述铰接爪501与限位条532抵靠或分离;

上述的支撑板30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条板51,连接条板51通过弹性板52与连接支架板53连接,连接支架板53的另一侧与腹部托板50连接,趴睡装置在实际使用时,上述的腹部托板50与弹性板52连接,弹性板52的弹性力作用下,使得腹部托板50与用户的腹部弹性抵靠,从而提高该趴睡装置使用的舒适度,并且上述的腹部托板50与弹性板52连接,能够适应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上述的腹部托板50上端设置有铰接爪501凸伸至开口531内,所述开口531的下方设置有限位条532,所述铰接爪501与限位条532抵靠,从而实现对腹部托板50的铰接轴转动角度的限位;

更为优选地,结合图6和图7所示,所述腹部托板50的下端设置有圆管54,所述圆管54的长度方向与支撑板30的长度方向平行,靠近所述圆管54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第二开口541、542,所述第一开口541与第二开口542之间通过连通口543连通,所述圆管54内设置有第一滑杆55,所述第一滑杆55的杆身上设置有支杆551,所述腰部支撑软板60设置在腰部支撑软板60的杆端,所述支杆551的杆端凸伸出第一开口541或第二开口542,所述第一滑杆55的杆身设置有第一限位环552,所述圆管54的管端设置有第二限位环,所述支杆551上套设有第一支撑弹簧56,所述第一支撑弹簧5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环552及第二限位环抵靠,所述第二限位环转动式设置在圆管54的管口内;

上述的腰部支撑软板60设置在第一滑杆55的支杆551杆端位置,并且第一滑杆55通过第一支撑弹簧56弹性支撑,使得腰部支撑软板60倾向靠近的姿态,以使得腰部支撑软板60与用户腰部的有效支撑,以适配不同用户的腰部尺寸的需求,当无需使用时,通过转动第一滑杆55,使得支杆551从第一开口541跨过连通口543进入第二开口542内,并且在第一支撑弹簧56的弹性支撑作用下,避免支撑软板60的随意移位;

为方便实现对上述的腰部支撑软板60及腹部托板50的收纳,所述托板10的下板面设置有第三收纳弹性板57,所述第三收纳弹性板57位于腰部支撑软板60的两侧分布,所述腰部支撑软板60与腰部支撑软板60的内侧板面抵靠或分离;

通过转动连接支架板53向托板10的下板面弯折,并且克服弹性板52的弹力,并且弯折腹部托板50,使得腹部托板50卡入第三收纳弹性板57内,从而实现对腹部托板50的固定,进而实现对腹部托板50的收纳。

为实现对用户腰椎的支撑,结合图8所示,所述连接机构包括铰接设置在托板10下板面的第一连接杆41,所述第一连接杆41的下端铰接设置有第二连接杆42,所述第一连接杆41两端的铰接轴水平且与与托板10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二连接杆42的杆端设置有连接杆43,所述腰椎支撑软板40设置在连接杆43的杆端。

所述第二连接杆42上设置有滑动槽421,所述滑动槽421沿着第二连接杆42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滑动槽421内滑动设置有调整滑块422,所述调整滑块422上设置有支板4221,所述第二连接杆42与第一连接杆41的铰接端设置有调节支板423,所述调节支板423上设置有第二滑杆424,所述第二滑杆424与第二连接杆42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支板4221上设置有滑孔4222,所述滑孔4222与第二滑杆424同芯,所述滑孔4222的孔径大于第二滑杆424的杆径,所述第二滑杆424上滑动设置有第二限位环4241,所述第二滑杆424上套设有第二支撑弹簧425,所述第二支撑弹簧425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限位环4241及调节支板423连接,所述调整滑块422还与撑杆44的一端铰接,所述撑杆44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41铰接,所述撑杆44的两端铰接轴水平且与托板10的长度方向平行;

上述的第二连接杆42上设置有滑动槽421,并且滑动槽421内设置调整滑块422,调整滑块422与第一连接杆41只见他通过撑杆44连接,从而方便实现对第二连接杆42与第一连接杆41的弯折收纳;

上述的腰椎支撑软板40设置在第二连接杆42杆端的连接杆43上,当托板10的高度调整时,上述的腰椎支撑软板40提高,用户的腰部抵靠在腰椎支撑软板40上时,上述的第二连接杆42绕第一连接杆41铰接轴转动,从而使得调整滑块422沿着滑动槽421滑动并且朝向第二连接杆42与第一连接杆41铰接轴处移动,使得支板4221与第二限位环4241抵靠,以克服第二支撑弹簧425的弹力,并且第二滑杆424能够伸入滑孔4222内,从而确保腰椎支撑软板40能够始终与用户的腰椎位置弹性抵靠,进而确保对用户腰椎的有效支撑,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身材的用户使用,并且使用舒适度高;

上述的腰椎支撑软板40上设置有气囊或者海绵垫401,以实现对用户腰椎的软性支撑。

一种调节趴睡睡姿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转动腹部托板50,使得腹部托板50从托板10的下板面转动至托板10一侧;

第二步,转动腰部支撑软板60,使得腰部支撑软板60分置于腹部托板50的两侧;

第三步,转动连接机构,使得腰椎支撑软板40分置在用户的腰椎部位置;

第四步,转动用于容纳手掌的扁管80,使得扁管80贴靠在桌面上;

第五步,转动肘部支撑软板90,使得肘部支撑软板90的下板面贴靠在桌面上;

第六步,用户坐在椅子上,并且使得腰部卡入两腰部支撑软板60之间,腰椎支撑软板40抵靠在用户腰椎位置;

第七步,用户的两个手掌伸入扁管80内,并且使得肘部担在肘部支撑软板90上;

第八步,用户头部抬起,手动向上将托板10抬起,并且抬起一定高度后,用户的头部放置在托板10上板面的头枕20上,使得面部的鼻孔位于透风凹槽21内,使得高度调节锁紧单元启动,将两个第一、第二连杆71、72构成的菱形结构锁定,实现对托板10与支撑板30的高度定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