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操控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2914发布日期:2018-10-16 19:40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遮阳中空玻璃制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操控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



背景技术:

上面提及的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是指在彼此以面对面的状态设置的并且对四周边缘部位实施封闭的两枚玻璃(内玻璃和外玻璃)内设置可依需升降的百叶帘而构成的属于遮阳中空玻璃制品范畴的窗户。这种窗户具有不言而喻的以下长处:隔热性好而藉以体现建筑物的节能;隔音性能优异而藉以免受外界喧嚣噪声之袭扰;防结露凝霜而藉以确保室内光线充足并且体现期望的亮丽效果;通过对百叶帘的帘片的偏转角度调节而藉以满足所需的室内采光要求并且保护隐私、免受尘杂沾污百叶帘帘片而藉以体现优异的免清洁效果;对建筑物具有理想的点缀性而藉以提升建筑物的档次;抗冲击性强、安全性好并且使用寿命长而藉以满足高层建筑的安装要求以及满足极致的长期使用免维护要求;使用简单轻便省力而藉以适应不同年龄及不同体能者操作,等等。

关于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技术信息可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如cn2564720y(内置百叶窗帘的中空玻璃)、cn2767624y(中空玻璃内的百叶窗)、cn2767625y(结构改进的中空玻璃内的百叶窗)、cn2756796y(中空玻璃内的百叶窗)、cn2232968y(在双层玻璃内设有横向百叶窗的整体式门窗扇)、cn2297952y(磁驱动式加层伸缩帘幕)、cn2326718y(全封闭式百叶窗)、cn100535378c(结构改良的中空玻璃内的百叶窗)和cn102444372a(一种内设遮阳中空百叶帘),以及国外专利如w003071082a、us2004211528a、us5396944等等。

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4912469b推荐的“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弥补了包括上面例举的专利在内的已有技术中的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通弊,该专利的建树在于:在无需增加帘片以及缩小上下两相邻帘片之间的间距的前提下显著地缩小了上下两相邻帘片之间的闭合间隙以及有效地缩小了最大可视角度,使室外难以窥见室内,达到了保护隐私以及保障安全的目的。具体的技术措施是将一组帘片设计成各由大半圆弧帘片体和小半圆弧帘片体构成的横截面形状趋于s形的构造,小半圆弧帘片体与相邻帘片的大半圆弧帘片体相对应以及各帘片上的大、小半圆弧帘片体的弧拱方向相反,并且将开设于一组帘片上的牵引绳让位孔转移至大半圆弧帘片体远离小半圆弧帘片体的一侧的边缘部位,使相邻帘片的闭合间隙的宽度以及最大可视夹角的度数缩小。

但是上述cn104912469b仍存在以下缺憾:其一,就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的结构体系的翻转牵引绳滑动座而言,由于翻转牵引绳滑动座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左纵框条的左纵框条腔内并且在翻转牵引绳滑动座的左右侧外壁的上部以及下部各构成有一帘片翻转牵引绳挂钩(说明书第0042段),该帘片翻转牵引绳挂钩朝向前述左纵框条腔的腔壁的一侧与左纵框条腔的腔壁接触,因而在翻转牵引绳滑动座上下位移时所受的阻力相对较大,即翻转牵引绳滑动座与左纵框条腔的腔壁的摩擦力相对较大,一方面不利于体现对帘片翻转操作的省力,另一方面会影响帘片翻转牵引绳的使用寿命,因为翻转牵引绳滑动座在上下运动时所受的阻力会转嫁到帘片翻转牵引绳,使帘片翻转牵引绳与翻转牵引绳上导轮以及翻转牵引绳下导轮之间的摩擦力增大,缩短帘片翻转牵引绳的合理期限内的使用寿命;其二,由于帘片翻转牵引绳的两端是以打结方式与翻转牵引绳滑动座固定连接的,而且打结工作由装配工人手工完成,因而在打结时会存在打结结点不能乃至根本无法正确把握的情形,并且还会出现打结后的松弛余量,从而使帘片翻转牵引绳在两个打结点之间的长度超出工艺实际所要求的长度,尽管超出的长度相对而言极其有限,但对帘片的翻转效果却会产生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帘片翻转牵引绳会出现伸长现象,该现象同样会影响帘片的翻转效果;其三,由于帘片翻转牵引绳相对较细,因而与翻转牵引绳滑动座打结连接的操作既麻烦又缓慢并且打结的可靠性难以保障以及工人的作业强度较大;其四,将帘片翻转牵引绳上、下连接机构分别与左上转角接头以及左下转角接头相配合虽然可以提高部件的通用化程度,但是由于帘片翻转牵引绳必须在途经翻转牵引绳下导轮座上的翻转牵引绳下导轮后才以打结方式与翻转牵引绳滑动座的下端固定,又由于帘片的转绳过渡机构位于左下转角接头处,因而不合理地或称被动地增加了帘片翻转牵引绳的长度,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增大损坏的几率(具体可参见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37至0042段)。鉴此仍有继而改进的必要,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显著减小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的上下位移阻力并且相应减小帘片翻转牵引绳的运动阻力而藉以体现操作省力并且提高帘片翻转牵引绳的使用寿命以及保障帘片的翻转效果、有利于在以手工打结方式将帘片翻转牵引绳与翻转牵引绳滑动座固定连接的过程中产生的翻转牵引绳超出工艺实际要求的冗余长度以及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帘片翻转牵引绳产生的伸长量有效吸收而藉以充分保障帘片的持久的翻转效果;有益于工人方便且高效地对帘片翻转牵引绳的两端进行打结而藉以提高作业效率以及避免帘片翻转牵引绳在打结部位出现松解情形、有便于显著缩短帘片翻转牵引绳的整体长度而藉以节约资源并且显著降低帘片翻转牵引绳遭损坏的几率的双操控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双操控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包括一窗体;一内框体,该内框体以封闭状态设置在窗体的窗体隔腔内,并且该内框体由一左内框条、一右内框条和一顶内框条组成,左内框条在所述窗体隔腔内与窗体的左侧配接,右内框条同样在窗体隔腔内与窗体的右侧配接,顶内框条位于窗体隔腔的上部并且该顶内框条的左端伸展到左内框条的顶端,而顶内框条的右端伸展到右内框条的顶部,其中:在左内框条朝向前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左内框条槽,在右内框条朝向前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右内框条槽,而在顶内框条朝向前的一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顶内框条槽,左、右内框条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百叶帘腔;一百叶帘,该百叶帘设置在所述百叶帘腔内;一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该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左内框条槽内;一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该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右内框条槽内;一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该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设置在所述顶内框条槽内;一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该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设置在所述左内框条槽的上端与所述顶内框条槽的左端之间的部位;一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该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在对应于所述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的下方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左内框条槽内;一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该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设置在所述右内框条槽的上端与所述顶内框条槽的右端之间的部位,所述的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同时与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以及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连接;一帘片翻转牵引绳;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该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与所述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朝向所述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的一侧固定或者构成一体结构,在所述左内框条的左内框条槽内并且循着左内框条槽的左内框条槽底壁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凸起于左内框条槽底壁的表面的左导向隔条,在该左导向隔条上并且位于左导向隔条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开设有一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固定缺口,所述的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连同所述的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与所述左导向隔条构成滑动副,所述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在对应于所述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固定缺口的位置固定在所述的左内框条槽内,所述帘片翻转牵引绳的一端与所述的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连接,而帘片翻转牵引绳的另一端在依次绕及所述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以及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后与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连接。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百叶帘包括底条、一组帘片、底条牵引绳和帘片翻转绳,底条位于一组帘片的底部,底条牵引绳的一端与底条固定,而底条牵引绳的另一端在穿过开设在一组帘片上的牵引绳让位孔后依次途经所述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以及设置在右内框条的右内框条槽内的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并且在途经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后返回并固定于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上,帘片翻转绳呈环状并且由数量与一组帘片的数量相等的绳横档以间隔状态分隔而构成为绳梯的构造,该帘片翻转绳的下部套固在底条上,而上部绕套在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上,一组帘片分布在各两相邻的绳横档之间并且搁置在绳横档上,所述帘片翻转牵引绳的一端以打结的方式与所述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固定连接,而帘片翻转牵引绳的另一端在依次绕及所述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以及所述的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后同样以打结的方式与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在所述左内框条的左内框条槽内的位置位于所述左导向隔条的左侧;在所述顶内框条的顶内框条槽的顶内框条槽底壁上开设有嵌脚嵌合缺口,所述的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在对应于嵌脚嵌合缺口的位置与所述顶内框条槽底壁固定。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包括帘片翻转牵引滑座、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上滚轮、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磁块和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下滚轮,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左内框条的左内框条槽内并且位于所述左导向隔条的左侧,在该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的前侧上部构成有一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上滚轮腔,在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的前侧下部构成有一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下滚轮腔,而在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上滚轮腔与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下滚轮腔之间的位置开设自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的前侧贯通至后侧的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磁块腔,在对应于该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磁块腔的后侧的位置插嵌有一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磁块吸合铁片,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上滚轮通过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上滚轮轴转动地设置在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上滚轮腔内,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磁块设置在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磁块腔内并且与所述的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磁块吸合铁片相吸合,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下滚轮通过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下滚轮轴转动地设置在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下滚轮腔内;所述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包括一拉簧座和一拉簧,拉簧座在对应于所述帘片翻转牵引滑座朝向所述百叶帘升降调节机构的一侧与帘片翻转牵引滑座固定或者与帘片翻转牵引滑座构成一体结构,该拉簧座构成有一拉簧容纳腔,在该拉簧容纳腔的拉簧容纳腔顶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帘片翻转牵引绳的一端的位置开设有一与拉簧容纳腔相通的上引绳槽,而在拉簧容纳腔的拉簧容纳腔底壁上并且在对应在于所述帘片翻转牵引绳的另一端的位置开设有一同样与拉簧容纳腔相通的下引绳槽,上引绳槽与下引绳槽彼此上下对应,在拉簧座的左侧与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的右侧之间构成有一隔条滑动配合槽,该隔条滑动配合槽与所述的左导向隔条构成滑动副,拉簧设置在拉簧容纳腔内,所述帘片翻转牵引绳的一端以打结的方式与所述拉簧的上端固定连接并且该帘片翻转牵引绳的一端在对应于所述上引绳槽的位置位于所述的拉簧容纳腔内,而帘片翻转牵引绳的另一端在依次绕及所述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以及所述的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后同样以打结的方式与拉簧的下端固定连接并且该帘片翻转牵引绳的另一端对应于所述下引绳槽的位置位于拉簧容纳腔内;所述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的结构是与所述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的结构相同的;所述底条牵引绳的所述另一端由下向上穿过所述顶内框条的顶内框条槽的所述顶内框条槽底壁后途经所述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所述帘片翻转绳的上部同样由下向上穿过顶内框条的顶内框条槽的所述顶内框条槽底壁后绕套在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上;在所述右内框条的右内框条槽内并且循着右内框条槽的右内框条槽底壁的高度方向构成有凸起于右内框条槽底壁的表面的右导向隔条,所述的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与该右导向隔条构成滑动副。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包括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上滚轮、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磁块、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下滚轮和牵引滑轮,在牵引绳升降牵引座朝向所述右内框条槽底壁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右导向隔条的位置构成有一牵引座导滑槽,该牵引座导滑槽与右导向隔条构成滑动副,在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的上端延伸有一牵引滑轮座,该牵引绳滑轮座构成有一牵引滑轮腔,该牵引滑轮腔的上部腔口构成为牵引绳让位口,在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的前侧中部构成有一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上滚轮腔,在对应于该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上滚轮腔的下方的位置构成有一自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的前侧贯通至后侧的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磁块腔,在对应于该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磁块腔的后侧的位置插嵌有一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磁块吸合铁片,并且在对应于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磁块腔的下方的位置构成有一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下滚轮腔,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上滚轮通过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上滚轮轴转动地设置在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上滚轮腔内,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磁块设置在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磁块腔内并且与所述的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磁块吸合铁片吸合,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下滚轮通过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下滚轮轴转动地设置在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下滚轮腔内,牵引滑轮通过牵引滑轮轴转动地设置在牵引滑轮腔内,所述底条牵引绳的所述另一端由下向上穿过所述顶内框条的顶内框条槽的所述顶内框条槽底壁再依次途经对应于所述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与所述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之间的所述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所述的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以及所述的牵引滑轮再返回并且固定于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上,所述的帘片翻转绳的上部在由下向上穿过所述顶内框条的顶内框条槽的所述顶内框条槽底壁后以绕套在所述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上。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包括辊座、帘片翻转绳绕套辊、底条牵引绳过渡滚轮和翻转轴,辊座在对应于所述帘片翻转绳的位置设置在所述顶内框条槽内,在辊座的底部构成有一辊座嵌脚,该辊座嵌脚与开设在所述顶内框条槽的顶内框条槽底壁上的所述嵌脚嵌合缺口插嵌固定,在辊座的辊座左右侧壁上并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各开设有与辊座的辊座腔相通的底条牵引绳通过孔,在辊座的辊座左右侧壁的上部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开设有一帘片翻转绳绕套辊支承槽,帘片翻转绳绕套辊的两端转动地支承在帘片翻转绳绕套辊支承槽上,底条牵引绳过渡滚轮在对应于底条牵引绳通过孔的位置通过牵引绳过渡滚轮轴转动地设置在轴座腔内,翻转轴的中部穿过帘片翻转绳绕套辊的帘片翻转绳绕套辊轴向通孔并且在对应于帘片翻转绳绕套辊轴向通孔的位置与帘片翻转绳绕套辊固定,而翻转轴的左端与所述的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转动连接,右端与所述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转动连接,所述底条牵引绳的所述另一端由下向上穿过所述顶内框条槽的顶内框条槽底壁、辊座的辊座底壁并且引入辊座腔后进而依次经底条牵引绳过渡滚轮、底条牵引绳通过孔、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以及所述的牵引滑轮再返回并固定于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上,所述的帘片翻转绳的所述上部由下向上穿过顶内框条槽的所述顶内框条槽底壁和辊座的辊座底壁引入辊座腔并且绕套在所述的帘片翻转绳绕套辊上的绕套槽内。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包括翻转牵引绳下导轮座、下导轮座连结块和翻转牵引绳下导轮,翻转牵引绳下导轮座在所述左内框条的左内框条槽内的位置位于所述左导向隔条的右侧,该翻转牵引绳下导轮座构成有一翻转牵引绳下导轮腔,该翻转牵引绳下导轮腔的上部构成为帘片翻转牵引绳让位口,翻转牵引绳下导轮通过翻转牵引绳下导轮轴转动地支承在翻转牵引绳下导轮腔内,下导轮座连结块在左内框条槽内的位置位于左导向隔条的左侧,该下导轮座连结块的右侧中部通过一连接隔块与翻转牵引绳下导轮座的左侧中部连接,该连接隔块与所述的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固定缺口相配合,在对应于连接隔块的下方构成有一左导向隔条让位槽,该左导向隔条让位槽与左导向隔条相配合,所述帘片翻转牵引绳的所述另一端在途经所述翻转牵引绳下导轮后自所述帘片翻转牵引绳让位口引出所述翻转牵引绳下导轮腔并且以所述打结方式与所述拉簧的下端固定。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包括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盒盖、牵引绳过渡滑轮、翻转牵引绳上导轮和翻转轴过渡连接轴,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的形状呈l字形,该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在对应于所述顶内框条的顶内框条槽的右端与所述右内框条的右内框条槽的上部交界部位与所述的内框体嵌固,在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的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腔内并且在对应于牵引绳过渡滑轮的位置构成有一牵引绳过渡滑轮腔,在对应于所述翻转轴过渡连接轴的位置构成有一翻转轴过渡连接轴腔,而在对应于翻转轴牵引绳上导轮的位置构成有一翻转牵引绳上导轮腔,在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上并且在对应于牵引绳过渡滑轮腔的下方的位置构成有牵引绳固定耳座,在对应于该牵引绳固定耳座的两侧的位置各构成有一导绳口,盒盖在对应于所述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腔的腔口的位置与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盖配,在该盒盖上并且在对应于翻转牵引绳上导轮的下方的位置开设有一帘片翻转牵引绳让位孔,牵引绳过渡滑轮转动地设置在牵引绳过渡滑轮腔内,该牵引绳过渡滑轮的牵引绳过渡滑轮轴的前端转动地支承在盒盖上,而后端转动地支承在牵引绳过渡滑轮腔的腔底壁上,翻转牵引绳上导轮设置在翻转牵引绳上导轮腔内并且与翻转牵引绳上导轮轴的中部固定,该翻转牵引绳上导轮轴朝向翻转轴过渡连接轴的一端与构成于翻转轴过渡连接轴上的上导轮轴插孔插固,翻转牵引绳上导轮轴朝向牵引绳过渡滑轮腔的一端转动地支承在翻转牵引绳上导轮腔的腔壁上,翻转轴过渡连接轴通过轴座转动地设置在翻转轴过渡连接轴腔内,在该翻转轴过渡连接轴朝向所述翻转轴的一端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翻转轴固定插孔,所述翻转轴的右端插入翻转轴固定插孔内,所述底条牵引绳的所述另一端套置在所述的牵引绳过渡滑轮上并且与所述牵引绳固定耳座固定,所述帘片翻转牵引绳途经所述帘片翻转牵引绳让位孔套置在所述翻转牵引绳上导轮上。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的外壁上构成有盒盖扣脚配合槽,而在所述盒盖朝向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盒盖扣脚配合槽的位置延伸有盒盖扣脚,该盒盖扣脚与盒盖扣脚配合槽相配合;在所述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上并且对应于所述牵引绳过渡滑轮腔的上方的位置构成有一对限位销,在所述盒盖上并且在对应于一对限位销的位置开设有一对限位销孔,一对限位销插入一对限位销孔内;在所述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牵引绳过渡滑轮腔的下方的位置开设有一隔条盒体嵌槽,而在所述盒盖上并且在对应于隔条盒体嵌槽的位置开设有盒盖隔条嵌槽;在盒盖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牵引绳让位孔的上方的位置开设有一翻转牵引绳上导轮让位腔,所述翻转牵引绳上导轮探入该翻转牵引绳上导轮让位腔内;在盒盖的底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牵引绳固定耳座的位置开设有一牵引绳固定耳座嵌配腔,所述的牵引绳固定耳座与该牵引绳固定耳座嵌配腔嵌配并且在该牵引绳固定耳座的底部延伸有一牵引绳固定耳,在该牵引绳固定耳上开设有一牵引绳固定孔,所述底条牵引绳的所述另一端与牵引绳固定孔固定;在所述盒盖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牵引绳过渡滑轮轴的位置开设有一过渡滑轮轴前支承孔,在所述牵引绳过渡滑轮腔的腔底壁上并且同样在对应牵引绳过渡滑轮轴的位置开设有一过渡滑轮轴后支承孔,牵引绳过渡滑轮轴的前端转动地支承在过渡滑轮轴前支承孔内,而后端转动地支承在过渡滑轮轴后支承孔内。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窗体包括上、下横框条、左、右纵框条、左上转角接头、左下转角接头、右上转角接头、右下转角接头、内玻璃和外玻璃,上、下横框条以彼此横向并行的状态上下对应,左、右纵框条以相互纵向并行的状态左右对应,左上转角接头的形状呈l字形并且该左上转角接头的一端与左纵框条的上端插配,而左上转角接头的另一端与上横框条的左端插配,左下转角接头的形状与左上转角接头相同,并且该左下转角接头的一端与左纵框条的下端插配,而左下转角接头的另一端与下横框条的左端插配,右上转角接头的形状与左上转角接头相同并且该右上转角接头的一端与右纵框条的上端插配,而右上转角接头的另一端与上横框条的右端插配,右下转角接头的形状同样与左上转角接头相同并且该右下转角接头的一端与右纵框条的下端插配,而右下转角接头的另一端与下横框条的右端插配,内玻璃的四周边缘部位分别与所述上、下横框条、左纵框条以及右纵框条背对外玻璃的一侧粘固,外玻璃在与内玻璃保持面对面的状态下并且其四周边缘部位与上、下横框条、左纵框条以及右纵框条背对内玻璃的一侧粘固,内、外玻璃之间的空间构成为所述窗体的窗体隔腔,所述左内框条在所述窗体隔腔内与所述的左纵框条插嵌配接,所述右内框条在窗体隔腔内与所述的右纵框条插嵌配接,所述顶内框条对应于左纵框条的右侧上端与右纵框条的左侧上端之间。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内玻璃背对所述外玻璃的一侧的高度方向的边缘部位粘固有一翻转操控器导条,而另一侧的高度方向的边缘部位粘固有一升降操控器导条,在翻转操控器导条朝向升降操控器导条的一侧的高度方向开设有一翻转操控器导滑槽,而在升降操控器导条朝向翻转操控器导条的一侧的高度方向开设有一升降操控器导滑槽,在翻转操控器导条上并且在对应于翻转操控器导滑槽的位置滑动地配设有一翻转操控器,该翻转操控器隔着所述内玻璃与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左内框条的左内框条槽内的所述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磁性吸合,在升降操控器导条上并且在对应于升降操控器导滑槽的位置滑动配设有一升降操控器,该升降操控器隔着所述内玻璃与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右内框条的右内框条槽内的所述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磁性吸合。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在左内框条槽的左内框条槽底壁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凸起于左内框条槽底壁的表面的左导向隔条,并且将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与左导向隔条构成滑动副,因而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的上下位移阻力得以显著关小,使帘片翻转牵引绳的运动阻力也相应减小,不仅可以体现操作省力,而且有利于延长帘片翻转牵引绳的使用寿命并且保障一组帘片的翻转效果;之二,由于增设了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因而能将手工打结过程中产生的帘片翻转牵引绳的超出工艺实际要求的冗余长度以及日常使用过程中帘片翻转牵引绳产生的伸长量有效吸收,确保一组帘片的持久的依需翻转效果;之三,由于对帘片翻转牵引绳的两端的打结是在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上进行的,因而既可提高打结作业效率并且降低工人的作业强度,又能避免打结后在打结部位出现松解情形;之四,由于在左导向隔条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开设了一供设置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的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固定缺口,因而相对于已有技术将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设置在左内框条的高度方向的底部转移到左内框条的高度方向的中部而言,可显著缩短帘片翻转绳的整体长度而藉以节省资源并且得以显著降低帘片翻转牵引绳遭损坏的几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的立体分解结构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内框体的左内框条与窗体的左纵框条相配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窗体1,该窗体1的几何形状呈矩形体的构造,更确切地讲呈长方体的构造;示出了一内框体2,该内框体2以封闭状态设置在窗体1的窗体隔腔内,并且该内框体2由一左内框条21、一右内框条22和一顶内框条23组成,左内框条21在前述窗体隔腔内与窗体1的左侧配接,右内框条22同样在窗体隔腔内与窗体1的右侧配接,顶内框条23位于窗体隔腔的上部并且该顶内框条23的左端伸展到左内框条21的顶端,而顶内框条23的右端伸展到右内框条22的顶部,其中:在左内框条21朝向前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左内框条槽211,在右内框条22朝向前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右内框条槽221,而在顶内框条23朝向前的一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顶内框条槽231,左、右内框条21、22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百叶帘腔24;示出了一百叶帘3,该百叶帘3设置在前述百叶帘腔24内;示出了一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4,该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4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前述左内框条槽211内;示出了一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5,该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5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前述右内框条槽221内;示出了一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6,该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6设置在前述顶内框条槽231内;示出了一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7,该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7设置在前述左内框条槽211的上端与前述顶内框条槽231的左端之间的部位,即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7嵌置在左内框条槽211的上端与顶内框条槽231的左端的交界(交汇)部位;示出了一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8,该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8在对应于前述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4的下方的位置设置在前述左内框条槽211内;示出了一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该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设置在前述右内框条槽221的上端与前述顶内框条槽231的右端之间的部位,也就是说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嵌固在右内框条槽21的上端与顶内框条槽213的右端的交界(交汇)部位,前述的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6同时与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7以及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连接;示出了一帘片翻转牵引绳10。

为了体现良好的观瞻性,在对应于前左内框条槽211的高度方向的前侧、右内框条槽221的高度方向的前侧以及顶内框条槽23的长度方向的前侧的位置以粘结方式(通过胶粘剂)固定一属于内框体2的结构体系的盖板25(也可称“盖片”或“蔽护片”)。

继续见图1并且结合图3,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本发明双操控双层中空玻璃内置百叶窗的结构体系中还包括有一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20,在本实施例中将该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20与前述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4朝向前述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5的一侧(即图1所示的右侧)构成一体结构,但也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部件后再与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4的右侧可靠固定(如粘固),在前述左内框条21的左内框条槽211内并且循着左内框条槽211的左内框条槽底壁2111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凸起于左内框条槽底壁2111的表面的左导向隔条2112,在该左导向隔条2112上并且位于左导向隔条2112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开设有一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固定缺口21121(图3示),前述的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20连同前述的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4与前述左导向隔条2112构成滑动副,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8在对应于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固定缺口21121的位置固定在前述的左内框条槽2111内,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一端与前述的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20连接,而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另一端在依次绕及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7以及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8后与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20连接。由此可知: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20串接在帘片翻转牵引绳10之间。

继续见图1,前述的百叶帘3包括底条31、一组帘片32、底条牵引绳33和帘片翻转绳34,底条31位于一组帘片32的底部,底条牵引绳33的一端即底条牵引绳第一端部(以下同)与底条31固定,而底条牵引绳33的另一端即底条牵引绳第二端部(以下同)在穿过开设在一组帘片32上的牵引绳让位孔321后依次途经前述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6、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以及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右内框条22的右内框条槽221内的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5并且在途经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5后返回并固定于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上,帘片翻转绳34呈环状并且由数量与一组帘片32的数量相等的绳横档341以间隔状态分隔而构成为绳梯的构造,该帘片翻转绳34的下部套固在底条31上,而上部绕套在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6上,一组帘片32分布在各两相邻的绳横档341之间并且搁置在绳横档34上。

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一端即帘片翻转牵引绳第一端(以下同)以打结的方式与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20固定连接,而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另一端即帘片翻转牵引绳第二端(以下同)在依次绕及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7以及前述的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8后同样以打结的方式与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20固定连接,前述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4在前述左内框条21的左内框条槽211内的位置位于前述左导向隔条2112的左侧;在前述顶内框条23的顶内框条槽231的顶内框条槽底壁上开设有嵌脚嵌合缺口2311,前述的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6在对应于嵌脚嵌合缺口2311的位置与前述顶内框条槽底壁固定。

继续见图1,前述的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4包括帘片翻转牵引滑座41、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上滚轮42、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磁块43和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下滚轮44,帘片翻转牵引滑座41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前述左内框条21的左内框条槽211内并且位于前述左导向隔条2112的左侧,在该帘片翻转牵引滑座41的前侧上部构成有一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上滚轮腔411,在帘片翻转牵引滑座41的前侧下部构成有一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下滚轮腔412,而在帘片翻转牵引滑座41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上滚轮腔411与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下滚轮腔412之间的位置开设自帘片翻转牵引滑座41的前侧贯通至后侧的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磁块腔413,在对应于该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磁块腔413的后侧的位置插嵌有一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磁块吸合铁片(属于现有技术而未在图中示出),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上滚轮42通过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上滚轮轴421转动地设置在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上滚轮腔411内,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磁块43设置在(嵌置在)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磁块腔413内并且与前述的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磁块吸合铁片相吸合,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下滚轮44通过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下滚轮轴441转动地设置在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下滚轮腔412内。

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20包括一拉簧座201和一拉簧202,在本实施例中,拉簧座201在对应于前述帘片翻转牵引滑座41朝向前述百叶帘升降调节机构5的一侧(即图1所示的右侧)与帘片翻转牵引滑座41构成一体结构,但是如果将拉簧座201设计成独立的部件,再将其与帘片翻转牵引滑座41可靠固定(如粘固),那么应当视为等同的技术手段,该拉簧座201构成有一拉簧容纳腔2011,在该拉簧容纳腔2011的拉簧容纳腔顶壁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一端的位置开设有一与拉簧容纳腔2011相通的上引绳槽2012,而在拉簧容纳腔2011的拉簧容纳腔底壁上并且在对应在于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另一端的位置开设有一同样与拉簧容纳腔2011相通的下引绳槽2013,上引绳槽2012与下引绳槽2013彼此上下对应,在拉簧座201的左侧与帘片翻转牵引滑座41的右侧之间构成有一隔条滑动配合槽2014,该隔条滑动配合槽2014与前述的左导向隔条2112构成滑动副,拉簧202设置在拉簧容纳腔2011内,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一端以打结的方式与前述拉簧202的上端固定连接并且该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一端在对应于前述上引绳槽2012的位置位于前述的拉簧容纳腔2011内,而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另一端在依次绕及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7以及前述的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8后同样以打结的方式与拉簧202的下端固定连接并且该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另一端对应于前述下引绳槽2013的位置位于拉簧容纳腔2011内。

依据申请人在上面对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20的说明并且结合图1所示以及结合专业常识可知:在对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分别与拉簧202的上下端打结时,拉簧202移出拉簧座201,这样十分有利于提高打结速度以及保障打结的可靠性。在打结完成后将拉簧202从拉簧座201的右侧开口处引入拉簧容纳腔2011,在将拉簧202引入拉簧容纳腔2011时,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一端对应于上引绳槽2012内并使先前所打出的绳结位于即抵挡在拉簧容纳腔2011的顶部,同时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另一端对应于下引绳槽2013内并使先前所打出的绳结位于即抵挡在拉簧容纳腔2011的底部,十分有利于阻止绳结退解,并且由拉簧202将打结时不可避免而产生的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冗余长度凭借拉簧202的收缩力吸收。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7的结构是与前述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的结构相同的,因而可体现部件的通用化程度;前述底条牵引绳33的前述另一端由下向上穿过前述顶内框条23的顶内框条槽231的前述顶内框条槽底壁后途经前述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6,前述帘片翻转绳34的上部同样由下向上穿过顶内框条23的顶内框条槽231的前述顶内框条槽底壁后绕套在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6上;在前述右内框条22的右内框条槽221内并且循着右内框条槽221的右内框条槽底壁2211的高度方向构成有凸起于右内框条槽底壁2211的表面的右导向隔条2212,前述的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5与该右导向隔条2212构成滑动副。

继续见图1,前述的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5包括牵引绳升降牵引座51、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上滚轮52、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磁块53、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下滚轮54和牵引滑轮55,在牵引绳升降牵引座51朝向前述右内框条槽底壁2211的一侧(即后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右导向隔条2212的位置构成有一牵引座导滑槽(图中未示出),该牵引座导滑槽与右导向隔条2212构成滑动副,在牵引绳升降牵引座51的上端延伸有一牵引滑轮座511,该牵引绳滑轮座511构成有一牵引滑轮腔5111,该牵引滑轮腔5111的上部腔口构成为牵引绳让位口51111,在牵引绳升降牵引座51的前侧中部构成有一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上滚轮腔512,在对应于该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上滚轮腔512的下方的位置构成有一自牵引绳升降牵引座51的前侧贯通至后侧的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磁块腔513,在对应于该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磁块腔513的后侧的位置插嵌有一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磁块吸合铁片(图中未示出),并且在对应于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磁块腔513的下方的位置构成有一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下滚轮腔514,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上滚轮52通过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上滚轮轴521转动地设置在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上滚轮腔512内,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磁块53设置在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磁块腔513内并且与前述的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磁块吸合铁片吸合,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下滚轮54通过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下滚轮轴541转动地设置在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下滚轮腔514内,牵引滑轮55通过牵引滑轮轴551转动地设置在牵引滑轮腔5111内。

由图1所示,前述底条牵引绳33的前述另一端由下向上穿过前述顶内框条23的顶内框条槽231的前述顶内框条槽底壁再依次途经对应于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7与前述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之间的前述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6、前述的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以及前述的牵引滑轮55再返回并且固定于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上,前述的帘片翻转绳34的上部在由下向上穿过前述顶内框条23的顶内框条槽231的前述顶内框条槽底壁后以绕套在前述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6上。

由于存在前述的盖片25,因而前述的帘片翻转牵引滑座上、下滚轮42、43、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上滚轮52以及牵引绳升降牵引座下滚轮53实质上与盖片25的表面构成滚动副。

继续见图1,前述的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6包括辊座61、帘片翻转绳绕套辊62、底条牵引绳过渡滚轮63和翻转轴64,辊座61在对应于前述帘片翻转绳34的位置也即对应于前述底条牵引绳33的位置设置在前述顶内框条槽231内,在辊座61的底部构成有一辊座嵌脚611,该辊座嵌脚611与开设在前述顶内框条槽231的顶内框条槽底壁上的前述嵌脚嵌合缺口2311插嵌固定,在辊座61的辊座左右侧壁上并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各开设有与辊座61的辊座腔612相通的底条牵引绳通过孔613,在辊座61的辊座左右侧壁的上部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开设有一帘片翻转绳绕套辊支承槽614,帘片翻转绳绕套辊62的两端转动地支承在帘片翻转绳绕套辊支承槽614上,底条牵引绳过渡滚轮63在对应于底条牵引绳通过孔613的位置通过牵引绳过渡滚轮轴631转动地设置在轴座腔612内,翻转轴64的中部穿过帘片翻转绳绕套辊62的帘片翻转绳绕套辊轴向通孔621并且在对应于帘片翻转绳绕套辊轴向通孔621的位置与帘片翻转绳绕套辊62固定,而翻转轴64的左端与前述的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7转动连接,右端与前述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转动连接,前述底条牵引绳33的前述另一端由下向上穿过前述顶内框条槽231的顶内框条槽底壁、辊座61的辊座底壁并且引入辊座腔612后进而依次经底条牵引绳过渡滚轮63、底条牵引绳通过孔613、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以及前述的牵引滑轮55再返回并固定于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上,前述的帘片翻转绳34的前述上部由下向上穿过顶内框条槽231的前述顶内框条槽底壁和辊座61的辊座底壁引入辊座腔612并且绕套在前述的帘片翻转绳绕套辊62上的绕套槽6221内。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前述的底条牵引绳33以及帘片翻转绳34各有两根,因而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6的结构体系的前述辊座61、帘片翻转绳绕套辊62以及底条牵引绳过渡滚轮63各有两个,然而如果一组帘片32的长度(横向长度)较大即如果百叶帘腔24的宽度较大,那么可依次增加底条牵引绳33以及帘片翻转绳34的数量,例如各增加至三根,与之相适应地,前述辊座61、帘片翻转绳绕套辊62以及底条牵引绳过渡滚轮63的数量也相应增加,例如各增加至三个。鉴此,不能将图1所示的数量理解为对本发明方案的特别或称唯一限定。

继续见图1,前述的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8包括翻转牵引绳下导轮座81、下导轮座连结块82和翻转牵引绳下导轮83,翻转牵引绳下导轮座81在前述左内框条21的左内框条槽211内的位置位于前述左导向隔条2112的右侧,该翻转牵引绳下导轮座81构成有一翻转牵引绳下导轮腔811,该翻转牵引绳下导轮腔811的上部构成为帘片翻转牵引绳让位口8111,翻转牵引绳下导轮83通过翻转牵引绳下导轮轴转动地支承在翻转牵引绳下导轮腔811内,下导轮座连结块82在左内框条槽211内的位置位于左导向隔条2112的左侧,该下导轮座连结块82的右侧中部通过一连接隔块821与翻转牵引绳下导轮座81的左侧中部连接,该连接隔块821与前述的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固定缺口21121相配合,在对应于连接隔块821的下方构成有一左导向隔条让位槽8211,该左导向隔条让位槽8211与左导向隔条2112相配合,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前述另一端在途经即在套置于前述翻转牵引绳下导轮83后自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让位口8111引出前述翻转牵引绳下导轮腔811并且以前述打结方式与前述拉簧202的下端固定。

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前述的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包括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91、盒盖92、牵引绳过渡滑轮93、翻转牵引绳上导轮94和翻转轴过渡连接轴95,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91的形状呈l字形,该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91在对应于前述顶内框条23的顶内框条槽231的右端与前述右内框条22的右内框条槽221的上部交界(交汇)部位与前述的内框体2嵌固,在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91的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腔内并且在对应于牵引绳过渡滑轮93的位置构成有一牵引绳过渡滑轮腔911,在对应于前述翻转轴过渡连接轴95的位置构成有一翻转轴过渡连接轴腔912,而在对应于翻转轴牵引绳上导轮94的位置构成有一翻转牵引绳上导轮腔913,在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91上并且在对应于牵引绳过渡滑轮腔911的下方的位置构成有牵引绳固定耳座914,在对应于该牵引绳固定耳座914的两侧的位置各构成有一导绳口915,盒盖92在对应于前述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腔的腔口的位置与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91盖配,在该盒盖92上并且在对应于翻转牵引绳上导轮94的下方的位置开设有一帘片翻转牵引绳让位孔921,由于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7的结构是与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的结构相同的,因而依据专业常识,在前述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91上并且在对应于帘片翻转牵引绳让位孔921的位置也开设有盒体帘片翻转牵引绳让位孔(图中未示出),牵引绳过渡滑轮93转动地设置在牵引绳过渡滑轮腔911内,该牵引绳过渡滑轮93的牵引绳过渡滑轮轴931的前端转动地支承在盒盖92上,而后端转动地支承在牵引绳过渡滑轮腔911的腔底壁上,翻转牵引绳上导轮94设置在翻转牵引绳上导轮腔913内并且与翻转牵引绳上导轮轴941的中部固定,该翻转牵引绳上导轮轴941朝向翻转轴过渡连接轴95的一端与构成于翻转轴过渡连接轴95上的上导轮轴插孔(图中未示出)插固,翻转牵引绳上导轮轴941朝向牵引绳过渡滑轮腔911的一端转动地支承在翻转牵引绳上导轮腔913的腔壁上,翻转轴过渡连接轴95通过轴座952转动地设置在翻转轴过渡连接轴腔912内,在该翻转轴过渡连接轴95朝向前述翻转轴64的一端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翻转轴固定插孔951,前述翻转轴64的右端插入翻转轴固定插孔951内,前述底条牵引绳33的前述另一端套置在前述的牵引绳过渡滑轮93上并且与前述牵引绳固定耳座914固定,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10途经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让位孔921套置在前述翻转牵引绳上导轮94上。

如申请人在上面所述,由于出于对部件的通用性考虑,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7的结构设计成与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的结构相同,基于这种设计,当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位于窗体1的右上角的位置时,那么该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的结构体系的前述翻转牵引绳上导轮94以及翻转轴过渡连接轴95是不使用的。然而当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转移到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7的位置时,那么翻转牵引绳上导轮94以及翻转轴过渡连接轴95则被使用,但牵引绳过渡滑轮93则不使用。因此图1中示出的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7的结构体系的翻转牵引绳上部导轮71实质上等效于图2所示的翻转牵引绳上导轮94;同例图1中示出的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7的结构体系的翻转轴连接轴72实质上等同于图2所示的翻转轴过渡连接轴95;图1中示意的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7的结构体系的牵引绳引入孔73实质上等同于前述开设在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91上的与前述的帘片翻转牵引绳让位孔921相对应的盒体帘片翻转牵引绳让位孔,等等。鉴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此的理解不会产生困惑,因而申请人不再赘述。

继续见图2,在前述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91的外壁上构成有盒盖扣脚配合槽916,而在前述盒盖92朝向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91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盒盖扣脚配合槽916的位置延伸有盒盖扣脚922,该盒盖扣脚922与盒盖扣脚配合槽916相配合;在前述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91上并且对应于前述牵引绳过渡滑轮腔911的上方的位置构成有一对限位销917,而在前述盒盖92上并且在对应于一对限位销917的位置开设有一对限位销孔923,一对限位销917插入一对限位销孔922内;在前述牵引绳过渡滑轮盒体9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牵引绳过渡滑轮腔911的下方的位置开设有一隔条盒体嵌槽918,而在前述盒盖92上并且在对应于隔条盒体嵌槽918的位置开设有盒盖隔条嵌槽924,前述的右导向隔条2212嵌入隔条盒体嵌槽918以及盒盖隔条嵌槽924内;在盒盖92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牵引绳让位孔921的上方的位置开设有一翻转牵引绳上导轮让位腔925,前述翻转牵引绳上导轮94探入该翻转牵引绳上导轮让位腔925内;在盒盖92的底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牵引绳固定耳座914的位置开设有一牵引绳固定耳座嵌配腔926,前述的牵引绳固定耳座914与该牵引绳固定耳座嵌配腔926嵌配并且在该牵引绳固定耳座914的底部延伸有一牵引绳固定耳9141,在该牵引绳固定耳9141上开设有一牵引绳固定孔91411,前述底条牵引绳33的前述另一端与牵引绳固定孔91411固定;在前述盒盖92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牵引绳过渡滑轮轴931的位置开设有一过渡滑轮轴前支承孔927,而在前述牵引绳过渡滑轮腔911的腔底壁上并且同样在对应牵引绳过渡滑轮轴931的位置开设有一过渡滑轮轴后支承孔9111,牵引绳过渡滑轮轴931的前端转动地支承在过渡滑轮轴前支承孔927内,而后端转动地支承在过渡滑轮轴后支承孔9111内。

请继续见图1,前述窗体1包括上、下横框条11、12、左、右纵框条13、14、左上转角接头15、左下转角接头16、右上转角接头17、右下转角接头18、内玻璃19a和外玻璃19b,上、下横框条11、12以彼此横向并行的状态上下对应,左、右纵框条13、14以相互纵向并行的状态左右对应,左上转角接头15的形状呈l字形并且该左上转角接头15的一端与左纵框条13的上端插配,而左上转角接头15的另一端与上横框条11的左端插配,左下转角接头16的形状与左上转角接头15相同,并且该左下转角接头16的一端与左纵框条13的下端插配,而左下转角接头16的另一端与下横框条12的左端插配,右上转角接头17的形状与左上转角接头15相同并且该右上转角接头17的一端与右纵框条14的上端插配,而右上转角接头17的另一端与上横框条11的右端插配,右下转角接头18的形状同样与左上转角接头15相同并且该右下转角接头18的一端与右纵框条14的下端插配,而右下转角接头18的另一端与下横框条12的右端插配,内玻璃19a的四周边缘部位分别与前述上、下横框条11、12、左纵框条13以及右纵框条14背对外玻璃19b的一侧粘固,外玻璃19b在与内玻璃19a保持面对面的状态下并且其四周边缘部位与上、下横框条11、12、左纵框条13以及右纵框条14背对内玻璃19a的一侧粘固,内、外玻璃19a、19b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前述窗体1的窗体隔腔,前述左内框条21在前述窗体隔腔内与前述的左纵框条13插嵌配接,前述右内框条22在窗体隔腔内与前述的右纵框条14插嵌配接,前述顶内框条23对应于左纵框条13的右侧上端与右纵框条14的左侧上端之间。

在前述的内玻璃19a背对前述外玻璃19b的一侧的高度方向的边缘部位粘固有一翻转操控器导条191,而另一侧的高度方向的边缘部位粘固有一升降操控器导条192,在翻转操控器导条191朝向升降操控器导条192的一侧的高度方向开设有一翻转操控器导滑槽1911,而在升降操控器导条192朝向翻转操控器导条191的一侧的高度方向开设有一升降操控器导滑槽1921,在翻转操控器导条191上并且在对应于翻转操控器导滑槽1911的位置滑动地配设有一翻转操控器1912,该翻转操控器1912隔着前述内玻璃19a及盖片25与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前述左内框条21的左内框条槽211内的前述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4磁性吸合,在升降操控器导条192上并且在对应于升降操控器导滑槽1921的位置滑动配设有一升降操控器1922,该升降操控器1922隔着前述内玻璃19a及盖片25与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前述右内框条22的右内框条槽221内的前述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5磁性吸合。

由于翻转操控器1912以及升降操控器1922的结构属于公知技术,例如可参见申请人在上面的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专利文献,因而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3,由图3所示,在前述窗体1的结构体系的左纵框条13朝向内框体2的结构体系的左内框条21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左纵框条凸缘131和一左纵框条嵌脚132,左纵框条凸缘131位于左纵框条13的边缘部位,而左纵框条嵌脚132位于左纵框条13的中部,在左纵框条嵌脚132与左纵框条13之间构成有一回报嵌脚槽1321,在左内框条21朝向左纵框条13一侧的高度方向并且在对应于左纵框条凸缘131的位置构成有一凸缘回报凹槽212以及在对应于左纵框条嵌脚132的位置构成有一回报嵌脚213,左纵框条凸缘131与凸缘回报凹槽212相配合,而回报嵌脚213在对应于回报嵌脚槽132的位置与左纵框条嵌脚132相配合。

优选地,在前述的盖片25朝向左纵框条13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盖片嵌边251,该盖片嵌边251嵌入于左纵框条13与左内框条21之间。由于右内框条22与右纵框条14的配合雷同于前述左内框条21与左框条13的配合,因而不再复述。

当要使百叶帘3向上收起时,那么由操作者即由使用者将升降操控器1922向下拨移,由于该升降操控器1922的升降操控器磁块(图中未示出)随隔着内玻璃19a与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5的牵引绳升降牵引座磁块53相吸合,因而在升降操控器1922沿着升降操控器导条192向下滑移时,由其带动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5相应向下滑移。由于百叶帘3的结构体系的底条牵引绳33的一端与底条31固定连接,而底条牵引绳33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开设在一组帘片32上的牵引绳让位孔321、顶内框条23的顶内框条槽231的顶内框条槽底壁、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6的结构体系的辊座61的底壁、辊座腔612、底条牵引绳过渡滚轮63、底条牵引绳通过孔613、底条升降牵引绳过渡机构9的结构体系的牵引绳过渡滑轮93和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5的结构体系的牵引滑轮55后与前述牵引绳固定耳座914的牵引绳固定耳9141上的牵引绳固定孔91411固定,因而在百叶帘升降调节控制机构5向下滑移(位移)时带动底条牵引绳33,由底条牵引绳33将底条31向上位移,使一缚帘片32以叠置状态摞置在底条31上,反之同例,不再复述。

假设百叶帘3处于下降后的打开状态,并且需要对一组帘片32翻转(包括内翻转和外翻转)时,那么由操作者即使用者将翻转操控器1912循着翻转操控器导条1911向下或向上拨移,由于翻转操控器1912的翻转操控器磁块19121隔着内玻璃19a与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4的体系的帘片翻转牵引滑座磁块43相吸合,因而在翻转操控器1912向上或向下位移时由其带动帘片翻转牵引滑座41相应地同向上或向下位移。由于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一端与前述帘片翻转牵引绳冗余长度吸收机构20的结构体系的拉簧202的上端以打结方式连接,而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另一端在依次经帘片翻转牵引绳上连接机构7的结构体系的翻转牵引绳上部导轮71(套置在翻转牵引绳上部导轮71上)帘片翻转牵引绳过渡机构8的结构体系的翻转牵引绳下导轮83后以打结方式与前述拉簧202的下端连接,又由于前述翻转牵引绳上部导轮71与百叶帘升降与帘片翻转过渡机构6的结构体系的前述翻转轴64(该翻转轴64的横截面形状呈d字形,也可呈正六边形,本实施例采用前者)固定,因而在帘片翻转牵引滑座41带动帘片翻转牵引绳10时,由该帘片翻转牵引绳10以摩擦方式带动翻转牵引绳上部导轮71,由翻转牵引绳上部导轮71带动翻转轴64。由于百叶帘3的结构体系的帘片翻转绳34的上部(即上端)在依次途经顶内框条槽231的顶内框条槽底壁和辊座61的底壁进入辊座腔612并且以绕套两圈的状态绕套在帘片翻转绳绕套辊62上的绕套槽622上,又由于翻转轴64是与帘片翻转绳绕套辊62插嵌固定即插配固定,因而由翻转轴64的转动而带动帘片翻转绳绕套辊62,由帘片翻转绳绕套辊62带动帘片翻转绳34,使帘片翻转绳34偏转,由帘片翻转绳34的偏转而使一组帘片32相应偏转。一组帘片32向内或向外偏转取决于翻转轴64的转动方向,而翻转轴64的转动方式取决于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运动方向,而帘片翻转牵引绳10的运动方向取决于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4向上或向下位移的方向,而帘片翻转调节控制机构4的向上或向下位移取决于翻转操控器1912向上或向下位移方向。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