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以及具有该锅的煮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49936发布日期:2019-03-05 19:57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锅以及具有该锅的煮饭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能够被感应加热的锅以及具有该锅的煮饭器。



背景技术:

感应加热式的煮饭器在其内部具有电磁感应线圈。当对电磁感应线圈供给高频电流时,会产生高频磁场,在锅中产生涡电流。利用此时的涡流损耗来加热锅。例如,在日本特许第4961228号公报中公开了感应加热式的煮饭器用的以往的锅的一例。

在日本特许第4961228号公报所公开的锅中,使用了由多种金属板粘合而成的复合(clad)材料。复合材料是通过将在电磁感应下具有较高的发热效率的不锈钢层、具有优异的热传导性的铝层、以及铜或铜合金层层叠起来而构成的。

在锅的最外层设置有不锈钢层,朝向内侧依次设置有铜层、铝层。通过在锅的侧部(即,主体部)削去不锈钢层而使铜或铜合金露出,呈现出铜的色调。

但是,当将锅的侧部的不锈钢层削去时,锅的侧部的厚度变薄,保温性受损。当锅的侧部迅速变凉时,容易在锅的侧部产生结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较高的保温性并且示出了铜或铜合金的色调的锅以及具有该锅的煮饭器。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锅具有锅主体、凸缘部以及弯曲部。

锅主体是将第1金属层、第2金属层、以及第1金属层与第2金属层之间的铜层或铜合金层层叠起来而形成的,具有有底筒状的形状。凸缘部从锅主体的上端朝向外侧延伸。弯曲部是以凸缘部的上表面向外侧露出的方式使凸缘部弯曲而形成的。

锅主体以第2金属层比第1金属层靠内侧的方式,将第2金属层、铜层或铜合金层、以及第1金属层层叠起来而形成的。锅还具有露出部,该露出部设置在弯曲部的外周缘,使得铜层或铜合金层能够从外部看到。

本公开的其他方式的煮饭器具有上述方式的锅。

根据本公开的方式,能够提供具有较高的保温性并且示出了铜或铜合金的色调的锅以及具有该锅的煮饭器。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了实施方式的锅的煮饭器的纵剖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锅的立体图。

图3是锅的凸缘部周边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锅的凸缘部周边的图。

图5是示出铜层的厚度与热阻比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第1方式的锅具有锅主体、凸缘部以及弯曲部。

锅主体是将第1金属层、第2金属层、第1金属层与第2金属层之间的铜层或铜合金层层叠起来而形成的,具有有底筒状的形状。凸缘部从锅主体的上端朝向外侧延伸。弯曲部以凸缘部的上表面向外侧露出的方式使凸缘部弯曲而形成。

锅主体以第2金属层比第1金属层更靠内侧的方式将第2金属层、铜层或铜合金层、以及第1金属层层叠起来而形成。锅还具有露出部,该露出部设置在弯曲部的外周缘,使得铜层或铜合金层能够从外部看到。

在本公开的第2方式的锅中,除了第1方式之外,弯曲部具有:第1弯曲部,其是从凸缘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外周端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的;以及第2弯曲部,其是从第1弯曲部的上端向外侧弯曲并且进一步向下方弯曲而形成的。露出部形成在第2弯曲部的外周面。

在本公开的第3方式的锅中,除了第2方式之外,第2弯曲部的下端比凸缘部的下表面靠上方。

在本公开的第4方式的锅中,除了第1方式之外,还具有覆盖露出部的透明树脂层。

在本公开的第5方式的锅中,除了第1方式之外,露出部具有圆柱状的形状。

在本公开的第6方式的锅中,除了第1方式之外,露出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锅主体的厚度大。

本公开的第7方式的煮饭器具有第1方式的锅。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锅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锅是煮饭器用的锅。首先,参照图1对收纳锅的煮饭器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收纳本实施方式的锅5的压力式煮饭器1的纵剖视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水平面中的朝向锅5的中心轴5a的方向定义为内侧,将水平面中的远离锅5的中心轴5a的方向定义为外侧(参照图1)。

如图1所示,压力式煮饭器1具有内部形成有收纳部3a的大致有底筒状的主体3。收纳部3a对放入了米或水等被烹调物的锅5进行收纳。

在主体3的上部以覆盖主体3的上部开口的方式安装有中空构造的外盖7。在外盖7的内侧以将锅5的上部开口密封的方式装卸自如地安装有大致圆盘状的内盖9。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外盖7和内盖9来构成覆盖锅5的开口的盖体。

主体3的收纳部3a由上框3b和线圈基座(coilbase)3c构成。上框3b具有筒状部3ba和凸缘部3bb。筒状部3ba被配置成相对于所收纳的锅5的外侧壁具有规定的间隙。凸缘部3bb从筒状部3ba的上部向外侧水平地突出,并与主体3的上部开口的内周部嵌合。筒状部3ba的上端对设置于锅5的上部开口的周围的凸缘部23进行支承。

线圈基座3c与锅5的下部的形状对应地形成为有底筒状。线圈基座3c的上部安装在上框3b的筒状部3ba的下端部。在线圈基座3c的外周面安装有对锅5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单元11。

加热单元11具有底部加热线圈11a、角部加热线圈11b以及侧部加热线圈11c。底部加热线圈11a被配置成隔着线圈基座3c与锅5的底部的中央周边对置。角部加热线圈11b被配置成隔着线圈基座3c与锅5的角部对置。侧部加热线圈11c被配置成隔着线圈基座3c与锅5的侧部对置。

参照图2和图3对锅5进行说明。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锅5的立体图。图3是锅5的凸缘部周边的局部纵剖视图。

如图2、图3所示,锅5是上部具有开口的大致有底筒状的容器。锅5具有内部中空的锅主体21、凸缘部23以及弯曲部25。凸缘部23从锅主体21的上端21a向外侧延伸。凸缘部23通过使锅主体21的上部向外侧弯曲而形成。

弯曲部25是以凸缘部23的上表面23a向外侧露出的方式使凸缘部23向外侧弯曲而形成的。凸缘部23的上表面23a与锅主体21的内侧面21b相连。

形成锅5的基材具有利用电磁感应发热的发热层和将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锅5整体的传导层。

锅5的基材是通过从外侧依次层叠磁性金属层27、金属层29、铜层31以及金属层33而形成的。磁性金属层27是发热层。金属层29的热传导率比磁性金属层27高。金属层33的热传导率比磁性金属层27高。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层29、33相当于第1金属层、第2金属层。

铜层31和金属层29、33作为传导层来发挥功能。磁性金属层27例如由铁素体系不锈钢或钛形成。也可以使用铜合金层来取代铜层31。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相同的金属例如铝来作为金属层29、33。这样,锅5具有由将多种金属层叠了四层后的复合材料构成的基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铜层31与磁性金属层27之间配置有热传导率比磁性金属层27高的金属层29。由此,磁性金属层27的与加热单元11对置的部分所发出的热量被高效地向锅主体21整体扩散,同时被向铜层31传导。

由于铜层31的热传导率比磁性金属层27和铝制的金属层29还高,所以传导至铜层31的热量进一步向锅主体21整体均匀地扩散。

锅主体21的最内层的金属层33的内表面被用于防止腐蚀的保护层包覆。作为保护层,采用了氟树脂,但也可以使用玻璃材料等来代替氟树脂。

作为金属层33,优选采用使保护层良好地附着的金属。由此,即使保护层无法良好地附着在铜层31上,但由于配置在锅5的最内层的金属层33,所以也能够通过保护层来包覆锅主体21的内部。保护层具有50μm左右的厚度。

弯曲部25具有第1弯曲部35和第2弯曲部37。第1弯曲部35从凸缘部23的上表面23a和下表面23b的外周端23c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第2弯曲部37从第1弯曲部35的上端35a向外侧弯曲并且进一步向下方弯曲而形成。

弯曲部25具有整体上为倒u字的形状。在第2弯曲部37的外周缘形成有使铜层31能够从外部看到的露出部39。

凸缘部23的上表面23a以第2弯曲部37向外侧露出的方式弯曲。当在第2弯曲部37的外周面将金属层33削去时,铜层31露出而形成露出部39。

露出部39具有圆柱状的形状。即,在图3那样的纵剖视图中具有直线形状。因此,露出部39能够容易加工。然而,露出部39也可以在图3那样的纵剖视图上具有曲线形状而不是直线形状。

露出部39被透明树脂层41覆盖。通过透明树脂层41来防止铜层31的氧化,保持铜层31的光泽。透明树脂层41例如由环氧树脂形成。

锅主体21的厚度例如为2mm。关于各金属层的厚度,例如,磁性金属层27为0.5mm,金属层29和金属层33分别为0.4mm,铜层31为0.7mm。即,在基材中铜层31最厚。

长度hc是沿着锅5的中心轴5a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上的露出部39的长度。长度hc比锅主体21的厚度tb大。由此,能够提高锅5的厚重感和美观性。

图4是用于说明锅5的凸缘部周边的图。如图4所示,第2弯曲部37的下端37a位于比凸缘部23的下表面23b靠上方的位置。即,第2弯曲部37的下端37a没有突出到比凸缘部23靠下方的位置。因此,手指不容易被第2弯曲部37钩挂。

参照图5对铜层31的厚度的一例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铜层31的厚度与热阻比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5示出了热阻比相对于铜层31、铝制的金属层29、33的厚度变化的变化。锅主体21的厚度例如为2mm。考虑到发热效率和加工的容易度,磁性金属层27的厚度例如被设定为0.5mm。

直线图表w用线性近似示出了锅5的重量相对于铜层31的厚度变化的变化。曲线图表r用多项式近似示出了热传递层的厚度方向的热阻比相对于铜层31的厚度变化的变化。

厚度方向的热阻比以由具有1.5mm的厚度的铝制的金属层按照一层构造而形成的热传递层为基准。厚度方向的热阻比越低,热量越迅速地传导至锅5整体。

在点r1和点w1处,铜层31的厚度为0.1mm,金属层29、33的厚度为0.7mm。在点r2和点w2处,铜层31的厚度为0.3mm,金属层29、33的厚度为0.6mm。

在点r3和点w3处,铜层31的厚度为0.5mm,金属层29、33的厚度为0.4mm。在点r4和点w4处,铜层31的厚度为0.7mm,金属层29、33的厚度为0.4mm。在点r5和点w5处,铜层31的厚度为0.9mm,金属层29、33的厚度为0.3mm。

由于铜的比重大于铝,所以当使金属层29、33的厚度减小而使铜层31的厚度增大时,锅5的重量增加。很多人都会感觉重量超过1800g的锅5较重。

因此,从锅5的重量的观点来看,优选锅5的重量为1800g以下的铜层31的厚度。当金属层33的厚度较薄时,在将金属层33削去时铜层31也被削去,金属层29有可能露出。其结果是,难以使铜层31在露出部39的整体上露出。当铝制的金属层29、33的厚度增加时,凸缘部23很难被弯曲加工,完成品的尺寸偏差较大。

基于以上的理由,优选铜层31的厚度为0.5mm以上0.83mm以下,最优选0.7mm。

通过在弯曲部25的外周缘将金属层33削去而从外部看到铜层31。由此,能够示出铜的色调,因此能够实现重厚感和美观性优异的锅5。

在本实施方式中,铜层31在作为锅5的凸缘部23的一部分的弯曲部25处露出。因此,不会损伤锅主体21的保温性。在锅主体21的侧面没有将磁性金属层27削去。因此,能够通过侧部加热线圈11c对锅主体21的侧面进行感应加热。

在露出部39处将铝制的金属层33削去。铝制的金属层33比不锈钢制的磁性金属层27更容易进行削去加工。

弯曲部25在向上方弯曲之后,向外侧和下方弯曲。因此,能够在比凸缘部23的下表面23b靠上方的位置配置露出部39。其结果是,由于露出部39位于锅5的最高的位置,所以能够使铜层31的色调醒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煮饭器例示了压力式煮饭器1,但本公开不限于此。在常压状态下煮饭的煮饭器中也可以使用锅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弯曲部25具有整体上为倒u字的形状,但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弯曲部25也可以从凸缘部23的周端部向下方弯曲而具有倒l字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金属层29、33由相同的金属形成,但本公开不限于此。金属层29、33也可以由不同的金属形成。金属层29只要由热传导率比磁性金属层27高的金属形成即可。金属层33只要由热传导率比磁性金属层27高且与铜或铜合金相比容易使保护层附着的金属形成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锅5具有由将多种金属层叠了四层后的复合材料构成的基材,但本公开不限于此。也可以省略金属层29而使锅5具有由层叠了磁性金属层27、铜层31和金属层33的三层构造的复合材料构成的基材。即使基材由三层构造的复合材料构成,锅5也能够维持保温性并示出铜或铜合金的色调。

如以上那样,本公开的锅例如作为在家庭用和业务用的煮饭器中使用的锅是有用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