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52750发布日期:2018-11-24 11:25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智能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智能锅。

背景技术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带来的改变,智能、科技、人工智能的正在高速发展,消费者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智能,产生一大批智能产品,如智能手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智能厨房是智能家居技术中的重要一环,也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

目前,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锅,其结构一体成型,温度不便于控制,烹饪时需要使用者根据以往的烹饪经验把握锅的温度,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过度烹饪也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锅,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智能锅,所述锅身底部外壁设有一开孔,所述开孔内可拆卸设有温度传感器;

所述把手内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主控模块、显示模块、无线通信模块、报警模块及电源模块;所述显示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及所述报警模块均与所述主控模块电性连接;所述电源模块为所述智能锅提供电能;

在所述开孔和所述主控模块之间沿所述锅身外侧壁设置凸出的护管,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导线穿设在所述护管内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

在上述的智能锅中,所述温度传感器为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

在上述的智能锅中,所述凹槽内还设有ad转换模块,所述ad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模块电性连接,所述ad转换模块的输入端通过所述输出导线连接至所述温度传感器。

在上述的智能锅中,所述显示模块为液晶显示屏,所述液晶显示屏采用160×160阵列显示。

在上述的智能锅中,所述报警模块为扬声器。

在上述的智能锅中,无线通信模块通过移动通信、wifi、蓝牙或者zigbee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实现无线通信连接。

在上述的智能锅中,所述主控模块为单片机,所述单片机包括存储器、计时器和运算器。

在上述的智能锅中,所述锅身的内表面设有不粘锅涂层。

在上述的智能锅中,所述把手表面设置有开关按钮,所述开关按钮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

在上述的智能锅中,所述电源模块为纽扣电池或干电池。

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智能锅至少提供以下技术效果:不改变锅身原来的结构,在不增加智能锅的制造难度的情况下,可准确测量锅体温度;将测量的锅体温度进行显示,以使用户更直观的掌控锅体温度信息;温度传感器、导线及把手内其他模块均可拆卸,以防止某一器件出现出现故障而导致锅不能继续正常使用的问题;可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外部智能设备进行通信,进一步增加厨房的智能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锅的主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锅的仰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锅的俯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锅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智能锅;10-锅身;11-开孔;111-温度传感器;12-护管;20-把手;21-凹槽;211-主控模块;212-显示模块;213-报警模块;214-无线通信模块;215-电源模块;216-ad转换模块;217-开关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多尺度标定板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锅100,所述智能锅100包括锅身10和把手20。所述锅身10底部外壁设有一开孔11,所述开孔11内可拆卸设有温度传感器111。在烹饪时,所述温度传感器111用于测量所述锅身10的温度信息。

其中,所述温度信息可以为表示所述锅身10的温度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

在所述开孔11和所述把手20之间沿所述锅身10外壁设置凸出锅身10外壁的护管12,所述温度传感器111的输出导线穿设在所述护管12内与所述把手20内的模块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护管12通过金属材料制成,具有耐高温、导热快的优点。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所述护管12还可以由其他耐高温、导热快的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锅身10的内表面设有不粘锅涂层。所述不粘锅涂层可以为聚四氟乙烯,利用聚四氟乙烯优异的热性能、化学性能、易清洁性能和无毒性能制成不粘锅涂层,使智能锅100不粘锅、易清洗。

如图3所示,所述把手20内设有凹槽21。

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21可以为方形。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凹槽21还可以为圆形、椭圆等形状,可根据凹槽21内放置的模块的排列方式进行设置。

所述把手20表面设置有开关按钮217,所述开关按钮217与所述凹槽21内的电源模块215电性连接,所述开关按钮217用于控制所述电源的通断,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智能锅100。

本实施例中,为了减少导线的长度及连接复杂度,可将开关按钮217设置与凹槽21一端。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按钮217还可以设置在使用者握住所述把手20时大拇指放置的位置,以使使用者便于打开所述智能锅100的开关。

所述把手20表面还设置有便于使用者手握的凹凸状纹路,使用者手握智能锅100时省力不脱落。

所述凹槽21内设有如图4所示的主控模块211、显示模块212、报警模块213、无线通信模块214及电源模块215。

所述显示模块212、所述报警模块213及所述无线通信模块214均与所述主控模块211电性连接。上述所述开孔11内的所述温度传感器111的输出导线穿设在所述护管12内与所述主控模块211连接。

当所述温度传感器111为数字式温度传感器时,所述数字式温度传感器将采集的所述智能锅100当前的温度信息转化为对应范围的二进制代码,比如数字式温度传感器的测温范围是0c°~100c°,对应输出的二进制代码范围是0x00~0xff,所述数字式温度传感器将采集的锅身10的温度信息的二进制代码发送至所述主控模块211,所述主控模块211根据接收的所述二进制代码识别所述智能锅100当前的温度值。

当所述温度传感器111为模拟式温度传感器时,如图5所示,所述智能锅还包括ad转换模块216,所述ad转换模块216的输入端通过所述导线连接至所述模拟式温度传感器,所述ad转换模块216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模块211电性连接。

所述模拟式温度传感器将采集的所述智能锅100当前的温度信息转化为对应范围的电压信息或电流信息,比如模拟式传感器的测温范围是0c°~100c°,对应输出的电压信息范围是0v~5v或者对应输出的电流信息范围是4ma~20ma,所述模拟式温度传感器将采集的锅身10的温度信息的电压信息或电流信息发送至所述ad转换模块216,所述ad转换模块216将接收的电压信息或电流信息转换为二进制代码,并将二进制代码发送至所述主控模块211,所述主控模块211根据接收的所述二进制代码识别所述智能锅100当前的温度值。

本实施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111为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可拆卸设置在所述锅身10底部外壁,当所述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出现故障时,不需改变控温锅100原有的形状构造,仅需将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更换即可。

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是敏感原件的一类,按照温度系数不同分为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和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对温度敏感,不同的温度下表现出不同的电阻值,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在温度越高时电阻值越大,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在温度越高时电阻值越低。采用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的采集温度相比其他类型的温度传感器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和测量精度。

例如,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可选用一热敏电阻与一分压电阻串联后接入一标准参考电压。标准参考电压提供恒定的电压值,具体可以使用稳压芯片提供标准参考电压。由于温度变化时,热敏电阻的阻值发生变化,分压电阻的阻值不变,分压电阻与热敏电阻共用连接端的电压就会发生变化。通过与主控模块211连接的ad转换模块216将采集的电压值转换为数字信号,主控模块211即可根据所述数字信号得到对应的温度值。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111也可以使用热电偶温度传感器。

识别出所述智能锅100当前的温度值后,所述主控模块211发出显示信号至所述显示模块212,所述显示模块212根据所述显示信号显示所述智能锅100当前的温度值,以供使用者查看,实时掌握所述智能锅100当前的温度值。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模块212可为液晶显示屏,所述液晶显示屏可采用160×160阵列显示,便于使用者在光强大的情况下清楚查看液晶显示屏所显示的内容。

所述主控模块211还用于将接收的所述智能锅100当前的温度值与预定的阈值进行对比,以识别出所述智能锅100是否出现溢锅、干锅等情况。

例如,可以根据实际测试设置干锅的温度阈值,若设置的所述干锅的温度阈值为300c°,则当所述智能锅100当前的温度值大于300c°时,则所述智能锅100可能出现干锅情况。

若设置的所述溢锅的温度阈值为98c°,时间阈值为100s,当所述智能锅100当前的温度值大于98c°且出现该智能锅100当前的温度值大于98c°情况的持续时间大于100s,则所述智能锅100可能出现溢锅情况。

本实施例中,所述报警模块213可以为扬声器。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报警模块213还可以为语音模块等。

在识别出所述智能锅100是否出现溢锅、干锅等情况后,所述主控模块211控制所述报警模块213发出提示音或者将表示溢锅、干锅等情况的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模块214发送至其他终端设备,以使终端设备所在用户即时掌握异常情况,避免因此引发的火灾、断电等情况。

或者,在识别出所述智能锅100是否出现溢锅、干锅等情况后,所述主控模块211控制所述报警模块213发出提示音,在所述报警模块213发出提示音后的预设时间之后,若所述智能锅持续出现出现溢锅、干锅等情况,所述主控模块211将表示溢锅、干锅等情况的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模块214发送至其他终端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通信模块214通过移动通信、wifi、蓝牙或者zigbee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实现无线通信连接,使通信方式不受线缆、时间、空间的限制。

所述无线通信模块214还可以包括无线接收单元和无线发送单元。所述无线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外部终端设备发送的信号,如温度控制信号等。所述无线发送模块用于向外部终端设备发送信号,如表示干锅、溢锅等信息的信号,表示智能锅100温度信息的信号等。

在所述无线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外部终端设备发送的温度控制信号时,所述主控模块211可通过pid控温算法实时控制所述智能锅100的温度,以达到使用者所需的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主控模块211为单片机,所述单片机包括存储器、计时器和运算器。具体的,所述单片机可选用例如stm32系列单片机,stm32系列单片机的具体型号可以选用例如stm32f103r8。stm32单片机是意法半导体集团的产品。stm32系列基于专为要求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嵌入式应用专门设计的arm内核单片机。

所述电源模块215用于为所述智能锅100提供电能。在图4及图5中,为简洁表示所述电源模块215与所述智能锅100中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虽仅将所述电源模块215与所述主控模块211之间的连接线画出,与温度传感器111、显示模块212、报警模块213、无线通信模块214、ad转换模块216之间的连接线未画出,所述电源模块215仍为温度传感器111、显示模块212、报警模块213、无线通信模块214及ad转换模块216提供电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模块215可以为纽扣电池、干电池或锂电池,可随时更换,便于拆卸,结构简单。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模块215还可以包括充电接口和ac/dc转换单元,所述充电接口用于接收供电电力线输送的交流电,所述ac/dc转换单元用于将从充电接口接收的交流电转换为所述智能锅100所需规格的直流电,进而实现为所述智能锅100的所有模块提供稳定的直流电能。

以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智能锅,用于穿设导线的护管在锅身外壁设置,不改变锅身原来的结构,在不增加智能锅的制造难度的情况下,可准确测量锅体温度;将测量的锅体温度进行显示,以使用户更直观的掌控锅体温度信息;温度传感器、导线及把手内其他模块均可拆卸,以防止某一器件出现出现故障而导致锅不能继续正常使用的问题;可对溢锅、干锅等意外情况进行判断并提示;可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外智能终端设备进行通信,进一步增加厨房的智能性;不仅可测量锅身温度信息,还可通过外部终端设备实时监控智能锅的火候情况,并根据外部控制信号对所述智能锅的温度进行控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发明所必须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或单元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更多个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上述本发明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场景的优劣。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