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折叠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76941发布日期:2020-04-29 01:12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折叠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工程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折叠梯。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人字梯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悬挂物品、粉刷墙壁、清洗窗户、更换灯具等需要高处作业的场合都有需要。而常见人字梯或一字梯的移动需要在用户下梯后进行,为了工作于不同地点,用户必须反复进行繁琐的上、下梯动作。

现有技术中,虽然已经记录了多种具有移动功能的梯子,如专利号为201110289422.1,名称为“可移动的梯子”以及专利号为03114041.6,名称为“使用中可移动的梯子”等,上述方案分别基于人字梯配合轮子实现梯子移动和基于齿轮、链条传动实现移动梯子。但是,上述方案均需要外部的推动力才能实现梯子的移动,同时,上述方案结构复杂,使用了齿轮或链条,在移动中会有卡死的情况并有噪声。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在现有人字梯的基础上增加了底部滑轮、水平踏板、驱动梯、驱动踏板、连接驱动梯和驱动踏板的驱动铰链、连接驱动踏板与第一竖梯的弹性体、以及连接第一竖梯与第二竖梯的连接绳等结构,使位于梯子上的用户可以直接踩踏驱动踏板来驱动梯子移动,以实现不间断的高空作业,解决了传统人字梯或一字梯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单人可靠、便捷移动的技术问题,同时,本发明还具备良好的可收纳性,能够折叠收起。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可移动折叠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竖梯、第二竖梯、驱动梯、驱动踏板、连接第一竖梯和第二竖梯的顶部折叠铰链、连接水平踏板和驱动踏板的踏板铰链、连接驱动梯和驱动踏板的驱动铰链、安装在驱动踏板与第一竖梯上部之间的弹性体、以及安装在第一竖梯中部与第二竖梯中部之间的连接绳,其中:

所述第一竖梯包括两根相对布置的第一立柱、多根平行安装在两根第一立柱之间的第一横杆、安装在第一立柱底部的第一滑轮、以及安装在第一立柱上部的水平踏板;

所述第二竖梯包括两根相对布置的第二立柱、多根平行安装在两根第二立柱之间的第二横杆、以及安装在第二立柱底部的第二滑轮;

所述驱动梯包括两根相对布置的驱动立柱、多根平行安装在两根驱动立柱之间的驱动横杆、以及安装在驱动立柱底部的防滑垫;

所述驱动踏板的内端通过踏板铰链安装在水平踏板上,所述驱动踏板的外端在弹性体的预设拉力作用下悬空于顶部的第二横杆之上,所述驱动梯的顶部通过驱动铰链安装在驱动踏板的底部。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竖梯还包括多个对称布置的第一拉环,所述第一拉环分为用于安装弹性体的第一上拉环和用于安装连接绳的第一中拉环。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竖梯还包括用于加固水平踏板的固定杆。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竖梯的中部还包括用于安装连接绳的第二拉环。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防滑垫为橡胶垫。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驱动踏板由外侧的框架和中部的平板组成,所述驱动踏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安装弹性体的第三拉环。

本发明的一种可移动折叠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设置有便于用户站立工作的水平踏板和驱动踏板,能够使用户在高空处灵活调整自身形态。

(2)本发明的用户只需要单脚踩下、松开驱动踏板即可实现梯子的移动,解决了传统人字梯、一字梯移动困难、繁琐的技术问题。

(3)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安全可靠,具备良好的可收纳性,能够折叠收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竖梯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竖梯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驱动梯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驱动踏板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中,1为第一竖梯;2为第二竖梯;3为驱动梯;4为驱动踏板;5为顶部折叠铰链;6为踏板铰链;7为驱动铰链;8为弹性体;9为连接绳;10为地面;101为第一立柱;102为第一横杆;103为第一滑轮;104为水平踏板;105为第一拉环;106为固定杆;201为第二立柱;202为第二横杆;203为第二滑轮;204为第二拉环;301为驱动立柱;302为驱动横杆;303为防滑垫;401为框架;402为平板;403为第三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边缘”、“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可移动折叠梯包括第一竖梯1、第二竖梯2、驱动梯3、驱动踏板4、连接第一竖梯1和第二竖梯2的顶部折叠铰链5、连接驱动踏板4和第一竖梯1中水平踏板104的踏板铰链6、连接驱动梯3和驱动踏板4的驱动铰链7、安装在驱动踏板4与第一竖梯1上部之间的弹性体8,以及安装在第一竖梯1中部与第二竖梯2中部之间的连接绳9。

具体的,弹性体8的安装方式如图3所示,其中,弹性体8的一端安装在第一竖梯1的上部第一拉环105内,弹性体8的另一端安装在驱动踏板4的上表面第三拉环403内。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拉环105分为用于安装弹性体8的第一上拉环和用于安装连接绳9的第一中拉环。

图4中,第一竖梯1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且包括两根相对布置的第一立柱101、多根平行安装在第一立柱101之间的第一横杆102、安装在第一立柱101底部的第一滑轮103、以及安装在第一立柱101上部的水平踏板104,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杆102的数量为3根。第一竖梯1的上部设置有用于加固水平踏板104的固定杆106。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杆106与水平踏板104的连接处还可以安装有用于收纳、折叠水平踏板104的踏板铰链。

如图5所示,第二竖梯2包括两根相对布置的第二立柱201、多根平行安装在第二立柱201之间的第二横杆202、以及安装在第二立柱201底部的第二滑轮203,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杆102的数量为2根。具体的,第二竖梯2的中部还包括用于安装连接绳9的第二拉环204。

如图6所示,驱动梯3包括两根相对布置的驱动立柱301、多根平行安装在驱动立柱301之间的驱动横杆302、以及安装在驱动立柱301底部的防滑垫303,本实施例中,驱动横杆302的数量为2根,防滑垫303主要用于产生驱动的摩擦力,例如用橡胶制作。

如图7所示,驱动踏板4由外侧的框架401和中部的平板402组成,驱动踏板4的上表面的边缘设置有用于安装弹性体8的第三拉环403。

进一步参考图1和图2,驱动踏板4的内端通过踏板铰链6安装在水平踏板104上,驱动踏板4的外端在弹性体8的预设拉力作用下悬空于顶部的第二横杆202之上,驱动梯3的顶部通过驱动铰链7安装在驱动踏板4的底部。

工作原理如下:

1)驱动踏板未受力状态

当梯子的驱动踏板4处于未受力状态时,驱动踏板4的外端在弹性体8的预设拉力作用下悬空于顶部的第二横杆202之上。此时,驱动梯3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防滑垫303紧贴地面10。由于驱动梯3通过驱动铰链7与驱动踏板4连接,驱动踏板4又通过踏板铰链6与水平踏板104连接,水平踏板104固定在第一竖梯1之上,第一竖梯1通过连接绳9与第二竖梯2连接,梯子整体在4个滑轮的支撑和防滑垫303与地面10的摩擦力作用下保持稳定、不移动状态。

2)驱动踏板受到踩踏力状态

如图8所示,当站在水平踏板104上的用户单脚踩踏驱动踏板4时,驱动踏板4会绕着设置在水平踏板104与驱动踏板4之间的踏板铰链6向下转动,此时驱动踏板4会通过设置在驱动踏板4与驱动梯3之间的驱动铰链7将力传导至驱动梯3,设置在驱动梯3底部的防滑垫303与地面10产生推力,推力可分解为fx1与fy1(fx1为水平方向的力与fy1为垂直于地面的力),其中水平力fx1会传到由第一竖梯1、第二竖梯2和连接绳9形成的成△形上,当水平力fx1大于固定在第一竖梯1与第二竖梯2底部的滑轮与地面的摩擦力时,水平力fx1将驱动滑轮相对于地面10旋转,此时,梯子向-x方向移动。

当驱动踏板4旋转到与水平踏板104平齐时,驱动踏板4上的框架401会与顶部第二横杆202触碰,向下的踩踏力已不能再使驱动踏板4旋转,此时,梯子移动也同时停止。用户用脚踩踏驱动踏板4时,设置在第一竖梯1与驱动踏板4之间使用的弹性体8被拉长并进行蓄能,当驱动踏板4上的框架401与设置在第二竖梯2中间的顶部第二横杆202触碰时,弹性体8的蓄能也同时停止,完成梯子的行走并为驱动踏板4的复位做出准备。

需要说明的是,当用户位于水平踏板104和驱动踏板4工作时,即驱动踏板4受到踩踏力,防滑垫303与地面10紧压,此时梯子能够被固定。

3)驱动踏板踩踏力释放状态

如图9所示,当用户松开驱动踏板4时,弹性体8中所蓄能量迫使弹性体8收缩,并带动驱动踏板4绕着踏板铰链6向上翘起,驱动踏板4向上翘起时,会通过驱动铰链7的牵拉作用使得驱动梯3向上摆动,由于重力作用使得固定在驱动梯3底部的防滑垫303与地面10产生滑动,此时防滑垫303受到的地面10摩擦力同样也可分解为fx2与fy2,其中,fx2为水平方向的力,fy2为垂直于地面的力。此时,水平力fx2与固定在第一竖梯1与第二竖梯2底部的滑轮与地面的摩擦力方向相同,此时驱动梯3仅会摆动,并不会驱动梯子移动。

当弹性体8中所蓄能量完全释放,弹性体8中的能量使得驱动踏板4向上翘起,恢复到驱动踏板4未受力的悬空状态。用户连续踩踏驱动踏板4时,梯子将会以移动-停止-移动-停止的方式进行移动,此时,处于高空作业的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连续变化自身位置,不用中断正在进行的工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例如:等同替换单脚驱动梯子移动的形式,包括但不限制于使用弹簧替代弹性体8、使用扭簧复位方式替代弹性体8等。上述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