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多重过滤功能的电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4036发布日期:2019-01-14 19:24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带有多重过滤功能的电水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水壶,尤其涉及带有多重过滤功能的电水壶。



背景技术:

现代人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家庭所饮用的水,都是经过水厂多重过滤净化处理的,因此一些环境下的,如河水、小溪等水域中的水质存在较多的杂质和污染,不便人的直接饮用。

根据上述,目前市场上传统的电水壶,只具备基本的加热功能,虽然能够对水进行高温杀菌,但无法对水中含有的杂质、异物、颗粒等进行过滤,因此当人员处于一些特殊环境中时,从而无法喝到干净卫生的水,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带有多重过滤功能的电水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带有多重过滤功能的电水壶,来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带有多重过滤功能的电水壶,包括外壳、温控器、隔热内胆、导温板、加热器、连接套、单向阀、过滤罩、无纺布过滤棉、活性炭过滤棉、纤维过滤棉、连接管、第一软管、吸气球囊、第二软管、进水罩、挡网,所述的温控器位于外壳前端下侧,所述的温控器与外壳采用螺栓相连,所述的隔热内胆位于外壳内部,所述的隔热内胆与外壳采用耐高温胶相连,所述的导温板位于隔热内胆内部底端,所述的导温板与隔热内胆采用耐高温胶相连,所述的加热器位于导温板底部,所述的加热器与隔热内胆采用螺栓相连,且所述的加热器与温控器导线相连,所述的连接套贯穿外壳和隔热内胆内部右侧上端,所述的连接套分别与外壳和隔热内胆采用耐高温胶相连,所述的单项阀位于连接套右侧,所述的单向阀与连接套螺纹相连,所述的过滤罩位于外壳右侧上端,所述的过滤罩与外壳采用螺栓相连,且所述的过滤罩与单向阀螺纹相连,所述的无纺布过滤棉位于过滤罩内部上端,所述的无纺布过滤棉与过滤罩紧配相连,所述的活性炭过滤棉位于过滤罩内部中端,所述的活性炭过滤棉与过滤罩紧配相连,所述的纤维过滤棉位于过滤罩内部下端,所述的纤维过滤棉与过滤罩紧配相连,所述的连接管贯穿过滤罩内部右侧下端,所述的连接管与过滤罩一体相连,所述的第一软管位于连接管右侧,所述的第一软管与连接管螺纹相连,所述的吸气球囊位于第一软管底部,所述的吸气球囊与第一软管采用胶粘剂相连,所述的第二软管位于吸气球囊底部,所述的第二软管与吸气球囊采用胶粘剂相连,所述的进水罩位于第二软管底部,所述的进水罩与第二软管采用胶粘剂相连,所述的挡网位于进水罩内部底端,所述的挡网与进水罩一体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外壳内部右侧下端还设有连接插座,所述的连接插座与外壳采用耐高温胶相连,且所述的连接插座分别与温控器和加热器导线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外壳右侧下端还设有把手,所述的把手与外壳一体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外壳顶部还设有壶盖,所述的壶盖右侧与外壳转动相连,且所述的壶盖其余三边与外壳活动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外壳和隔热内胆左侧上端还设有出水口,所述的出水口为通孔。

进一步,所述的出水口顶部还设有封盖,所述的封盖右侧与外壳转动相连,且所述的封盖其余三边与出水口活动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带有多重过滤功能的电水壶,首先根据实际情况,人员可正常旋转打开壶盖,并接取干净的自来水至隔热内胆中,接着旋转闭合壶盖,然后将连接插座与外界电源导线相连,然后打开温控器,并操作温控器,从而实现加热器的开启,即加热器开启后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并通过导温板传递至隔热内胆中的自来水,最终达到对自来水的加热处理,当自来水烧开后,温控器触发,即实现加热器的停止工作,然后人员握住把手倾斜壶体,即隔热内胆中的开水从出水口流出至外界杯子中,因封盖与外壳旋转相连,从而能够在壶体倾斜后进行旋转打开,方便了出水口的开水流出,与此同时,若人员处于一些水质情况不佳环境中,如野外、山区等环境,可预先将第一软管与连接管插合相连,再将进水罩放入水体中,如河水、小溪等,接着往复按压吸气球囊,因吸气球囊材质为硅胶,并两端设有单向阀,从而能够在人员的往复按压下产生负压吸力,即外界水体首先通过挡网流入到第二软管中,即通过挡网的初步过滤,避免水体中大颗粒异物流入,接着水体由吸气球囊通过第一软管以及连接管流入到过滤罩内部,因过滤罩内部从下至上依次设有纤维过滤棉、活性炭过滤棉以及无纺布过滤棉,从而能够达到对水体的多重过滤目的,最终实现干净、清洁的水体通过单向阀流入到隔热内胆中,然后人员可对水体进行加热即可,最终通过上述,从而便于人员在一些水质情况不佳地区、环境中也能够安全喝到水,该带有多重过滤功能的电水壶,结构巧妙,功能强大,通过内置多重过滤机构和负压吸水机构的配合效果,不仅能够实现对水体的多重过滤净化目的,提高了水体的干净卫生,此外也方便人员将水域中的水体吸入到壶体中,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最终达到很好的推广应用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带有多重过滤功能的电水壶的主视图;

图2是带有多重过滤功能的电水壶的剖视图。

外壳1、温控器2、隔热内胆3、导温板4、加热器5、连接套6、单向阀7、过滤罩8、无纺布过滤棉9、活性炭过滤棉10、纤维过滤棉11、连接管12、第一软管13、吸气球囊14、第二软管15、进水罩16、挡网17、连接插座101、把手102、壶盖103、出水口104、封盖105。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如图1、图2所示,带有多重过滤功能的电水壶,包括外壳1、温控器2、隔热内胆3、导温板4、加热器5、连接套6、单向阀7、过滤罩8、无纺布过滤棉9、活性炭过滤棉10、纤维过滤棉11、连接管12、第一软管13、吸气球囊14、第二软管15、进水罩16、挡网17,所述的温控器2位于外壳1前端下侧,所述的温控器2与外壳1采用螺栓相连,所述的隔热内胆3位于外壳1内部,所述的隔热内胆3与外壳1采用耐高温胶相连,所述的导温板4位于隔热内胆3内部底端,所述的导温板4与隔热内胆3采用耐高温胶相连,所述的加热器5位于导温板4底部,所述的加热器5与隔热内胆3采用螺栓相连,且所述的加热器5与温控器2导线相连,所述的连接套6贯穿外壳1和隔热内胆3内部右侧上端,所述的连接套6分别与外壳1和隔热内胆3采用耐高温胶相连,所述的单项阀7位于连接套6右侧,所述的单向阀7与连接套6螺纹相连,所述的过滤罩8位于外壳1右侧上端,所述的过滤罩8与外壳1采用螺栓相连,且所述的过滤罩8与单向阀7螺纹相连,所述的无纺布过滤棉9位于过滤罩8内部上端,所述的无纺布过滤棉9与过滤罩8紧配相连,所述的活性炭过滤棉10位于过滤罩8内部中端,所述的活性炭过滤棉10与过滤罩8紧配相连,所述的纤维过滤棉11位于过滤罩8内部下端,所述的纤维过滤棉11与过滤罩8紧配相连,所述的连接管12贯穿过滤罩8内部右侧下端,所述的连接管12与过滤罩8一体相连,所述的第一软管13位于连接管12右侧,所述的第一软管13与连接管12螺纹相连,所述的吸气球囊14位于第一软管13底部,所述的吸气球囊14与第一软管13采用胶粘剂相连,所述的第二软管15位于吸气球囊14底部,所述的第二软管15与吸气球囊14采用胶粘剂相连,所述的进水罩16位于第二软管15底部,所述的进水罩16与第二软管15采用胶粘剂相连,所述的挡网17位于进水罩16内部底端,所述的挡网17与进水罩16一体相连,所述的外壳1内部右侧下端还设有连接插座101,所述的连接插座101与外壳1采用耐高温胶相连,且所述的连接插座101分别与温控器2和加热器5导线相连,所述的外壳1右侧下端还设有把手102,所述的把手102与外壳1一体相连,所述的外壳1顶部还设有壶盖103,所述的壶盖103右侧与外壳1转动相连,且所述的壶盖103其余三边与外壳1活动相连,所述的外壳1和隔热内胆3左侧上端还设有出水口104,所述的出水口104为通孔,所述的出水口104顶部还设有封盖105,所述的封盖105右侧与外壳1转动相连,且所述的封盖105其余三边与出水口104活动相连。

该带有多重过滤功能的电水壶,首先根据实际情况,人员可正常旋转打开壶盖103,并接取干净的自来水至隔热内胆3中,接着旋转闭合壶盖103,然后将连接插座101与外界电源导线相连,然后打开温控器2,并操作温控器2,从而实现加热器5的开启,即加热器5开启后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并通过导温板4传递至隔热内胆3中的自来水,最终达到对自来水的加热处理,当自来水烧开后,温控器2触发,即实现加热器5的停止工作,然后人员握住把手102倾斜壶体,即隔热内胆3中的开水从出水口104流出至外界杯子中,因封盖105与外壳1旋转相连,从而能够在壶体倾斜后进行旋转打开,方便了出水口104的开水流出,与此同时,若人员处于一些水质情况不佳环境中,如野外、山区等环境,可预先将第一软管13与连接管12插合相连,再将进水罩16放入水体中,如河水、小溪等,接着往复按压吸气球囊14,因吸气球囊14材质为硅胶,并两端设有单向阀,从而能够在人员的往复按压下产生负压吸力,即外界水体首先通过挡网17流入到第二软管15中,即通过挡网17的初步过滤,避免水体中大颗粒异物流入,接着水体由吸气球囊14通过第一软管13以及连接管12流入到过滤罩8内部,因过滤罩8内部从下至上依次设有纤维过滤棉11、活性炭过滤棉10以及无纺布过滤棉9,从而能够达到对水体的多重过滤目的,最终实现干净、清洁的水体通过单向阀7流入到隔热内胆3中,然后人员可对水体进行加热即可,最终通过上述,从而便于人员在一些水质情况不佳地区、环境中也能够安全喝到水。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