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3735发布日期:2019-01-14 19:23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泡茶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泡茶杯。



背景技术:

目前,饮茶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但是,采用普通的泡茶方式时,茶汤浓度不易控制,致使泡茶之初茶汤浓度较大,时间稍久,则茶汤的浓度即极大降低。茶汤浓度较大时,不利于饮用者的身体健康;茶汤浓度较低时,则淡而无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泡茶杯,它具有能够确保茶汤浓度的恒定,且易于清洗的特点。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泡茶杯,所述泡茶杯包括:

外杯体,该外杯体上部开口、下部封闭,且该外杯体的内腔上部的左部和右部均设有一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均指向该外杯体的竖向轴心线的外支撑柱;

过渡环,该过渡环位于该外杯体的内部,且该过渡环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有一间隙配合的套设在相应的外支撑柱上的外配合孔,该过渡环的内缘的前部和后部均设有一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均指向该过渡环的圆心位置的内支撑柱;

内杯体,该内杯体的上部开口、下部封闭,且该内杯体的外侧表面的前部和后部分别设有一间隙配合的套设在相应的内支撑柱上的内配合孔,同时,该内杯体的侧壁上设有若干透水孔,透水孔的直径不超过0.1mm,且该内杯体的底部中心位置放置有一压簧;

茶叶盒,该茶叶盒上部开口、下部封闭;

进水漏斗,该进水漏斗的下部连接有一连接筒,该连接筒的下部开口,且该连接筒内螺接或卡接有一过滤网;以及

该茶叶盒位于该内杯体内,且该茶叶盒的外侧表面和该内杯体的内腔侧壁过渡配合;

该压簧的两端分别顶在该茶叶盒的下部和该内杯体的底部之间;

该连接筒的下部螺接在该内杯体的上部开口上。

所述外杯体的上部开口的边缘位于该进水漏斗的上缘的上方。

所述外杯体的上部螺接有一配合套,2个外支撑环一体成型于该配合套的内侧壁上。

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能够确保茶汤浓度的恒定,且易于清洗。本发明的泡茶杯内的茶叶盒在添加的水的重力下,能够下降,但是,随着添加的水逐渐流至外杯体内,茶叶盒会逐渐上升,直至茶叶和水不再接触,从而确保了茶叶和水具有合适的接触时间,有效保证了茶汤浓度的恒定。同时,各个部件之间易于拆开,便于较好的进行清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泡茶杯的主视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泡茶杯的主视剖视图(过渡环和内茶杯未剖视);

图3是图2的a—a向视图。

图中:

10、外杯体,11、外支撑柱;

20、过渡环,21、外配合孔,22、内支撑柱;

30、内杯体,31、内配合孔,32、压簧;

40、茶叶盒;

50、进水漏斗,51、连接筒,52、过滤网;

60、配合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中,前后左右等方向的界定,仅仅是为了说明不同部件之间的相对关系,并没有实质含义。

实施例,见图1至图3所示:泡茶杯,包括:外杯体10、过渡环20、内杯体30、茶叶盒40、进水漏斗50等部件。

具体而言:

该外杯体10上部开口、下部封闭。该外杯体10的内腔上部的左部和右部均设有一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均指向该外杯体10的竖向轴心线的外支撑柱11。

该过渡环20位于该外杯体10的内部。当然,该过渡环20和该外杯体10的内壁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间隙。该过渡环20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有一间隙配合的套设在相应的外支撑柱11上的外配合孔21。该过渡环20的内缘的前部和后部均设有一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均指向该过渡环20的圆心位置的内支撑柱22。

该内杯体30的上部开口、下部封闭。该内杯体30的外侧表面的前部和后部分别设有一间隙配合的套设在相应的内支撑柱22上的内配合孔31。也就是说,该内杯体30通过一万向结构连接于该外杯体10内部。同时,该内杯体30的侧壁上设有若干透水孔(图上未示出),透水孔的直径不超过0.1mm。该内杯体30的底部中心位置放置有一压簧32。该压簧32的上下两端直径较大、中间直径较小,以使其放置时更为稳定,避免歪斜,造成部件之间受力不均。

该茶叶盒40上部开口、下部封闭。本实施例中,为了拆卸时较为方便,该压簧32的上端最好设有一下磁铁,该茶叶盒40的底部可以设有一上磁铁,从而该压簧32实质上是可拆卸的连接在该茶叶盒40上的。

该进水漏斗50的下部连接有一连接筒51,该连接筒51的下部开口,且该连接筒51内螺接或卡接有一过滤网52。当然,该进水漏斗50和该连接筒51最好一体成型。

在使用时:

该茶叶盒40内放置茶叶,且该茶叶盒40位于该内杯体30内。该茶叶盒40的外侧表面和该内杯体30的内腔侧壁过渡配合。

该压簧32的两端分别顶在该茶叶盒40的下部和该内杯体30的底部之间。

该连接筒51的下部螺接在该内杯体30的上部开口上。

这样,将开水从该进水漏斗50倒入该内杯体30内,在开水重力的作用下,该茶叶盒40向下移动,开水暂存于该内杯体30内,且和茶叶进行接触。待一段时间之后,开水逐渐从透水孔内向外流至该外杯体10内,该茶叶盒40逐渐上升,直至和开水完全失去接触。显然,为了达到更好的泡茶效果,该内杯体30的圆周侧面的上部设置透水孔,而该内杯体30的下部可以不设置透水孔。如此,尽量确保了茶汤浓度的恒定。同时,无论该外杯体10倾斜至何种角度,该内杯体30始终处于竖直状态,从而便于倒出茶汤。

优化的:

该外杯体10的上部开口的边缘位于该进水漏斗50的上缘的上方。这样,确保倒茶以及添水时的安全。

该外杯体10的上部螺接有一配合套60,2个外支撑环11一体成型于该配合套60的内侧壁上。这样,可以将该配合套60取出,继而该内杯体30、茶叶盒40、进水漏斗50等部件均可方便的取出,以便于清洗该泡茶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泡茶杯,包括:外杯体;内杯体,该内杯体的上部开口、下部封闭,该内杯体的外侧表面的前部和后部设有套设在内支撑柱上的内配合孔,该内杯体的侧壁上设有透水孔,该内杯体的底部中心位置放置有一压簧;茶叶盒;进水漏斗,该进水漏斗的下部连接有一连接筒,该连接筒的下部开口;以及,该茶叶盒位于该内杯体内,该茶叶盒的外侧表面和该内杯体的内腔侧壁过渡配合;该压簧的两端分别顶在该茶叶盒的下部和该内杯体的底部之间;该连接筒的下部螺接在该内杯体的上部开口上。本发明的优点是:能够确保茶汤浓度的恒定,且易于清洗。

技术研发人员:王战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舒城县建标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0.23
技术公布日:2019.0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